经济作业案例分析范文

经济学案例分析题求答案
1.什么是外部性 2.外部性的纠正措施有哪些?
分析: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2影响在于它使得私人行为与社会需要的数量出现差异,这一点可以由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加以说明。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含义私人成本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次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产生外部不经济,则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产生外部经济,则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同样地分析可以用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外部经济带来的利益)
外部经济影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
因此,无论一个经济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是正或是负,私人自主决策所决定的最优产量是缺乏效率的。
3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 (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 ②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规定排放标准 (2)经济管制 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②排污产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经济学,案例分析题,求解
案例2 其实并不是有什么什么协定或者说,回收旧安全帽可以让店家回收一些成本。
这是采用的一种 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而采取的区别定价方法。也就是给定一定的价格变动比例,购买者需求数量变动较大称为需求弹性较大,变动较小称为弹性较小。
对需求弹性较小的购买者制定较高价格,对需求弹性较大的顾客收取较低价格。 虽然商家换旧安全冒,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是商家可以用顾客是否拿旧安全帽,来区别顾客的需求弹性。
如果消费者没有拿旧的安全帽,说明他没有安全帽,但是相关法律规定必须佩带安全帽(比如摩托车驾驶),所以无论价格高低他都必须买,此这种顾客的需求曲线较陡,弹性较小。 相反的,拿旧安全帽来抵二折价款的顾客表明他本来就有一顶安全帽,因此他对新安全帽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这类的顾客需求曲线较平坦,弹性较大,通过“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他们去新帽的需求。
案例3 这是由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 明星属于稀缺的资源,市场上供给不足,可以说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然而市场对明星的需求却是很大,根据供求规律,供给与价格呈反向变动,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歌星拥有很高的收入符合经济规律的。
经济管理学作业:高盛集团的案例分析(案例3000字,分析3000字)-
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净利润1.07亿元。另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3.89亿元。
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辉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根据挂牌信息,此次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外资本、财务投资者、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
另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闻讯,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展开了对双汇股权的激烈争夺。
从受让者条件来看,本来JP摩根是最有可能获胜的。相比早有准备的JP摩根,进入较晚的高盛赢面并不大。
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双汇受让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并持有雨润13%的股份,而且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标条件。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事实上并不符合双汇要求的管理资产500亿元的条件。
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罗特克斯,实在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高盛和鼎辉能够最终胜出,其竞标之外的运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理解,以万隆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为此,高盛和鼎辉将目标锁定在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身上。
拥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海宇投资,其股东中有多名双汇高管。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资转让手上所有双汇发展股权的决定,如此一来,其他竞标方进退两难。
另一方面,高盛不断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使出价在12~15亿元的JP摩根败北。2006年5月6日,双汇发展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与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海宇投资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1.28亿股(占总股本的25%)全部转让给罗特克斯,转让价款总计5.62亿元。
至此,高盛旗下的罗特克斯以25.72亿元共赢得了双汇集团100%的股权和上市公司双汇发展60.715%的绝对控股地位。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已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2006年6月1日,罗特克斯以每股18元的价格提出全面要约收购,双汇停牌至今。关键人物双汇董事长万隆无疑是本桩交易当中最令人瞩目的人。
坊间传闻称,双汇此次产权变更的“主要动力”就是来自于双汇的高管,特别是有双汇“教父”之称的万隆。众所周知,双汇集团虽然是国有企业,但是它的崛起却是以董事长万隆为首的高管一手做起来的,他们在公司里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两次股权转让过程中,我们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万隆为首的管理层的身影。双汇在产权交易前,明确表示受让方必须是外资背景,此举将国内企业拒之门外,也引起媒体关于“国退洋进”的争论。
据悉,中粮掌门人宁高宁与万隆曾就收购交换意见,但遭到后者的严词拒绝。而紧随其后的海宇投资转让双汇发展股份更是与管理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据调查,海宇的16名自然人股东当中有数名是双汇集团的管理层。综上所述,双汇的此次股权转让极有可能“动机不纯”,是一次曲线MBO。
因为实际收购者是一家私人基金罗特克斯,其背后的股东身份很难调查,不能排除万隆为首的管理层在其中持有股份的可能。作为财务投资者,高盛在时机成熟时必然会退出,届时,如果有心人士增持,会很容易将双汇发展揽入怀中。
点 评双汇集团在国内外拥有60多家国有全资、参股、控股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还进入了世界肉食品加工行业40强。既然是国内肉食品加工行业的老大,国外同行业的佼佼者,同时业绩稳健,双汇集团为何还要卖掉自己?原因有二:自身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走出国门的迫切需求。
在双汇的当家人万隆看来,要保证“双汇”这个品牌不被吞并,保证双汇继续发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引入知名国际投行,凭借他们卓越的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本支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实现双汇占领市场走向国际的远期发展目标。高盛入主双汇,不仅“帮助双汇理清产权体系,打通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更是大大提升了双汇的“分配制度、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员工素质、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在具体的资本运营手段上,高盛与鼎辉联手成功击退大热门,主要是由于他们认清了中国国有企业中管理团队的特殊地位,并强势出击拿下了海宇投资。这才是这场交易中的胜负手。
经济学案例分析
失业的原因:?
①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存在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原有吸纳新增就业主渠道的农业部门,大量排斥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和脱离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部门和城镇形成就业压力与竞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提交,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同时,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在资本技术构成、有机构成提高的基础上,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的工作岗位,大大低于它所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
②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上升阶段。?
③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而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2)解决就业问题:?
①在保持目前较高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与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有选择的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机会。?
③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动,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促进就业增长。积极鼓励各类劳动力,从国有经济向非国有经济流动,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经济学原理 案例分析题 跪求答案
1、首先要知道经济学中的三种消费观:节俭、适度和奢糜消费观,这显然是奢糜消费观。
2、奢糜消费观主张消费者大量无节制的占有和消耗物质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短期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的条件下,奢侈消费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扩大就业不无益处。但从长期看它所产生的弊端相当巨大,奢糜消费观只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符合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宗旨,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的消费观,极大的影响了他人利益乃至社会的利益,乃至子孙后代的利益,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