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赏析刘姥姥范文

    赏析刘姥姥范文

    关于评论刘姥姥的文章

    楼主,你好!

    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何以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 于是王狗儿家就结了贾府这一富户。后来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于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上演了。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使一个小小的庄户人家和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逐渐建立关系。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此刻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的使命仅仅完成了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戏份还在后头,这一回,刘姥姥可是大展身手,穿红戴绿,备受瞩目,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这个老太太。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她第四个作用,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这里边就写到当时王熙凤的女儿,大姐抱着一个大釉子玩,那时候还没取名,还没取名叫巧姐呢,抱着一个柚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玩很久了,他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好,这里头什么讲究呢?这个好像是冥冥之中缘分是佛手指引的结果,曹雪芹在这儿他是进行了这么一番暗示。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刘姥姥不就说了嘛,取个“巧”字,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

    刘姥姥的人物赏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以感谢贾家的关照。

    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后十回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时的荣国府已被查封,王熙凤已经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都来乘机报复。她在众叛亲离、极端狼狈的垂死之际,却把自己的独生女巧姐托付给刘姥姥。

    在封建社会里,所谓托妻寄子是了不得的仁义或信任。精明过人的凤姐,凭借她锐利目光看出,在当时的荣宁二府中,只有刘姥姥这个人才是善良的,才不会对她落井下石。

    刘姥姥没有因自己和贾府的关系招摇撞骗炫耀乡里,也没有因王熙凤的背时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刘姥姥一进入荣国府,就很快受到贾母、宝玉、鸳鸯、平儿等人的喜欢,表现出了她的机智过人之处,这和她经历了各种磨难仍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趣有着极大的关系。

    她的幽默风趣,她的精明强干,无不充满寓言色彩。她办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一篇精彩的寓言故事,带有哲理性。

    也正如王熙凤所料想的那样,在她死后,巧姐的“狠舅奸兄”为了图几个钱,要把巧姐卖给外藩王爷的时候,刘姥姥勇敢机智地救出了巧姐。刘姥姥在这里的具体行为,表现了这个人物高贵、机智的品质,她敢做敢为,有计有谋有办法,也毫不顾虑拯救这个无助孤女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和危险。

    王熙凤当初用自己对刘姥姥的一点同情心态,换取了女儿免遭厄运,这件事本身就极具寓言色彩。 (一)表演艺术40回宴席上见那鸡蛋小巧,“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

    行令时,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都显露出过人的表演才华。41回贾母令女伶奏乐,“当下刘老老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

    黛玉说她那是“牛舞”,看似取笑,实则深许之。别忘了“圣乐一奏,百兽率舞”恰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舞蹈艺术的最早起源。

    最令人称奇道妙的要数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的那一段:“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40回)接着放笔描写众人的笑态:“史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是《红楼梦》的一组经典镜头。

    但看她“站起身来,高声说”,说完后“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见此情景,觉得比54回那两个才疏艺浅的说书女先儿有趣多矣。

    如此高超的喜剧天赋,岂是一般庸人能做得到的? (二)语言艺术她形容贾母的屋子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

    (40回)活话出贾母屋子的气派。她又打趣那双沉甸甸的象牙镶金筷子道:“这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那里拿的动他?”用庄稼人日常生活的农具来比配,收到奇特的喜剧效果。

    兴之所至,连一个鸡蛋在她嘴里说出来也变得妙趣横生:“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一两银子,没听到响声就没了”。她赞叹大观园的美景和惜春的才气,也是趣味盎然。

    读这两回,只觉刘姥姥妙语连珠,惹众人连连发笑。从她身上我们看到艺术并不神秘,而是就在生活中,真正生动有趣的艺术应该与生活共生。

    刘姥姥的喜剧表演并无落单,而是处处有凤姐配合。一部《红楼梦》,大家都知道凤姐的语言艺术是最上乘的,尤其是大量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的运用,堪称红楼一绝。

    如今刘姥姥恰好和她结成一对儿拍档,一唱一和,同为杰出的生活艺术家。 (三)诗歌艺术正邪两赋有情人,正因有情,所以有才。

    有情人不一定要写诗,他的生命自成一首诗,他这有情的一生本就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妙好诗。用生命写诗的有情人都是真正的诗人。

    刘姥姥便是这样一位融入生活的诗人。而且作者笔下还真就让她做了诗,她的诗才便通过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显露出来:左边“大四”是个人——是个庄家人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大火烧了毛毛虫”,与贾母的“这鬼抱住钟馗腿”有异曲同工之妙,皆喜剧乐事。

    “一个箩卜一头蒜”,萝卜言其大,蒜言其多。蒜的瓣粒多,容易成活,象征多子多福。

    “倭瓜”,《光绪顺天府志》:“番瓜,可煮可炒,能充饥,其子可炒作果,土人名倭瓜子。”参照“绿叶成荫子满枝”,喻女子结婚生子,暗示巧姐与板儿的姻缘。

    刘姥姥的酒令尽管文雅不足,却也。

    赏析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八百字

    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

    但有一位并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村妪刘姥姥。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在描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宁二府和花团锦簇,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创作这样一位人物对全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讨论一下这一人物创作的意义: 一,刘姥姥对作品的艺术结构的作用 当前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的认识尽管还不尽一致,但大家有都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小说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十分成功地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上层贵族家庭的生活,写了这个家庭中各种各样人物的思想性格,风貌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写了存在于这个家庭的种种尖锐的矛盾,更写了这个贵族之家如何 “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采取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揭开这个贵族家庭的底里并把它外在威严,势派和内部的奢靡,腐朽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呢? 众所周知,《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作者在第五回中就对红楼梦的主旨,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及整个情节脉络做了概括的介绍和安排。所以小说真正的故事开端应该是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而“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已做了基本描述,所以第六回实际上写的只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这个刘姥姥究竟是何许人呢?是作品的主人公吗?“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

    正思从哪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①刘姥姥不仅并非书中主要人物,而且还是“芥豆之微”。

    原来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狗儿姓王,当年他祖上也曾作过小官,因而认识王夫人之父,为贪图王府的权势就认了宗。其后,狗儿的祖父过逝了,家道中落,就迁出城外务农,因家中人口简单,孩子无人照料,就把寡居的岳母接来同住,借以照料。

    这便是刘姥姥与贾府的很牵强的一点关系。 作者曹雪芹在精心安排《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极大悬殊的村妇刘姥姥,让刘姥姥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她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

    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

    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被救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

    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 可以说刘姥姥既是《红楼梦》中总领全文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

    刘姥姥这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刻,正是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也就是说每逢《红楼梦》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刘姥姥便会在荣国府出现。 由此可见,作者创作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就在于此: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

    刘姥姥从内里,从近出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情节因此得以开展,便能更深入与细腻地展开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 二,刘姥姥对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 曹雪芹用他的如椽大笔,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令人难忘的小人物。

    不仅如此,在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同时,作者还过刘姥姥勾画了全书重要人物的一些性格侧面,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复杂和具体化。 在刘姥姥二进荣府的场面中,贾府的上上下下都粉墨登场,在刘姥姥的周围表现着他们自己。

    这些人物当中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母这些主子们,也有平儿,鸳鸯这些丫头们,甚至还有栊翠庵的妙玉等。小说通过刘姥姥这面特殊的镜子,分别照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甚至他们一些平时不很突出的性格因素,也都因有了刘姥姥而得到了突出和烘染,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具有立体化的特征,从而收到一笔多能的艺术效果。

    正像脂评本中所感叹的:“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有之,未有此恒和少数之笔也。”② 王熙凤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所见到的第一个主子,在刘姥姥眼里,王熙凤穿着华贵,气质高傲,并且“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也不接茶,也不抬头。

    只管拨手炉内的灰”。

    我印象中的刘姥姥作文200字

    刘姥姥再进大观园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六(1)班 李嘉宁时间:21世纪地点:贾府大观园人物:刘姥姥、贾母、众姑娘等刘姥姥住新房 话说平儿回来,忽见乡下刘姥姥和外孙板儿来了,丫头们正往地上倒口袋里的枣子、板栗。

    见她进来,刘姥姥忙上前问候:“姑娘好,早在电视里看到姑娘住的贾府不错,想来一趟,多亏昨日宝二爷来玩,才把我接了来。”早在前些日子。

    贾府特地把大观园中的屋子重新装修、粉刷了一遍。平儿与黛玉她们便领着刘姥姥和板儿来到装修不久的屋门口。

    一开门——“哎呦!”一股浓重的油漆味迎面而来,丫头们忙闪到一旁,用袖口掩着口鼻;板儿两手捂着嘴,一扭头躲得老远;黛玉一嗅,忽觉胃中翻腾,立刻跑到院子里大吐特吐。宝玉鼻子一酸,只觉得眼睛疼,使劲眨了几下,竟流出了眼泪。

    刘姥姥进了屋。

    关于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赏析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带了新收的蔬菜瓜果老看老太太,凤姐就留刘姥姥住一天,老太太也想和她聊聊就让她住下了,第二天一早,凤姐就开始拿刘姥姥寻开心了,先是拿花插了她一头,然后大家开始游园,先去了潇湘馆,后在秋爽斋(探春处)吃的早饭,期间鸳鸯和凤姐合计着让刘姥姥频频出丑,刘姥姥也有心讨好,惹众人哄笑不断,后去了宝钗的蘅芜苑,出来后在缀锦阁看戏,行酒令,刘姥姥又惹众人大笑,后又去了栊翠庵。

    之后贾母去稻香村休息去了,刘姥姥迷路,醉卧在怡红院宝玉床上。之后刘姥姥拿了米,一百多两银子,衣服果子什么的回去了。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人物赏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究竟写了什么?故事情节极其简单。

    这也是整部《红楼梦》的特点。姥姥的女儿女婿家度日艰难,“冬事”不妥。

    姥姥带着板儿靠以前攀附王家的历史打抽丰。在周瑞家的的引荐下见了凤姐。

    凤姐了解其来意,最后给了姥姥二十两银子。要说这个情节实在是平淡无奇。

    《红楼梦》绝对没有曲折多变、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红楼梦》故事的最大特点是平易和真实。

    绝不会同庸俗的作品“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或“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这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最独特之处。

    一个简单的刘姥姥进荣国府,在别人笔下可能写不出什么,在曹雪芹笔下却生动鲜活、妙趣横生。我们知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定有一个人的身份。

    而且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身份也是不同的。在单位,我们可能是经理、财务、经办、工程师;在家庭,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孩子面前我们是父母,丈夫面前是妻子,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商店,我们是顾客;在医院,我们是病人;在公园,我们是游客;在书店,我们是读者;在影院,我们是观众;在台下,我们是选民;在台上,我们是代表……只要有人和人的接触,每个人就要有相应的身份。

    只要我们看到两个人的会面,他们就一个问题在交流,那么他们必须彼此就有着各自的身份做基础。哪怕一个是警察一个是小偷、一个是债主一个是赌徒……那么,当刘姥姥见到王熙凤,当一个乡下老妪见到贵族的管事小姐,他们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开始这次谈话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面呢?这是一次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吗?这是一次远方朋友远道而来的拜访吗?这是一次债主为了自身权益的登门讨要吗?都不是!这是一次一个穷困潦倒的贫婆因为举家无以过冬到当年攀附过的贵族候门的行乞而已!只是行乞的场所由井市街巷换到了候门内院。

    姥姥同凤姐的会面和对话写的非常精彩。让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原文:姥姥终于见到了凤姐。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这是多大的派势!见到了姥姥已经在下面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忙欲起身,犹未起身”,凤姐既不想失去礼数,又不想跌了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表演才非常得体。接下来的对话奥妙无穷。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凤姐的笑言先入为主,以攻代守。如此场合,自然不能失大家风范,不能失候门的体统。

    尽管居高临下,但也要先采取谦逊低调,礼让三分的自责。语气上是责怪姥姥家“不大走动”,“弃厌我们”,引起旁人“只当我们眼里没人”的误会,实际是表达一种并不嫌弃,低就姥姥的态度。

    显然,出于客套,姥姥的来访总要给她点面子。刘姥姥的话可就一语中的了,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

    姥姥说的尽管并不直接,但不失庄稼人浅显的本色。直面揭露了凤姐的虚伪。

    你们候门深宅的住着,怎么可能看得起我们乡下人?我们就是皮糙肉厚地“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管家爷们”会相信你们有我这样的亲戚?凤姐的客套,被姥姥当面剥光,自然不自在,不过控制场面把握分寸是凤姐拿手的: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第一句,先把姥姥的嚣张气焰打下去,你跑这儿恶心我来啦!接下去的话不仅说的实在,而且透露几分情分。

    话说得非常真诚,也非常在理。富人穷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隔阂,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彼此是不是真的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凤姐的谦虚与真诚,是感动了姥姥的。

    当然,你也可能觉得这个话同样虚伪,甚至更虚伪。但毕竟不是对姥姥的拒绝。

    也许这真的是缘分,从此开始一段非同寻常的姥姥同凤姐的友谊。联想到八十回后,姥姥倾全家之力,救了巧姐,不禁令人唏嘘!在经过了这场“嘴仗”之后,周瑞家的请示过了王夫人,授予凤姐接待全权。

    周瑞家的暗示姥姥说明来意。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姥姥的话被贾蓉的到来打断。脂批云“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忍耻之心是说明姥姥并非目无廉耻,实为生活所迫。姥姥是个勤勉而正派的人,她的内心有责任,懂情感,知感恩,是她终有“招大姐之事”的原因。

    贾蓉走后,姥姥终于开口,这里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此时的姥姥,有点慌不择言。

    可见姥姥开口是非常紧张的。一个有。

    请简析刘姥姥在第六回的作用

    刘姥姥是写得极为生动的一个人,作者很少直接刻画刘姥姥的心理,却通过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把刘姥姥矛盾、战战兢兢的心理表达得一览无余。

    比如在门口问路时的一系列动作,尤其是一个“蹭”字,功力深厚,绝对没有别的字可以代替。另外,作者故意把刘姥姥写得十二分的难堪,为的是衬托府中人的作威作福,想想后来人物的结局,善恶分明,心中几分苦笑。

    刘姥姥在堂屋里等凤姐的时候,“屏声侧耳默候”、“只听”、“又见”、“听得”、“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写得诡秘之极,可想象刘姥姥此时是何等的心惊肉跳,度日如年,备受煎熬,若是自家奶奶在受这般折磨,心里又是何种滋味?!!又写刘姥姥时刻不忘教训板儿,推板儿,可见刘姥姥无一刻不紧张,教板儿一面固然是怕板儿做错事,是姥姥、自己的一个掩饰紧张和求得片刻解脱的法子。到后来,写出姥姥还饿着肚子,再看前面“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 ,而“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真是心痛欲绝,欲哭无泪。

    到后来凤姐给钱时,还被凤姐的利嘴耍了一番,弄得又喜又悲,让人极不忍心。凤姐则是无处不耍权谋,然终是“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悲可叹!刘姥姥是一个顶可爱的老人,在大观园里和贾母对比起来写时,更能看得清楚。

    在写刘姥姥的过程中还插了贾蓉借玻璃炕屏,叔嫂两个在刘姥姥面前借公论私,打情骂俏,“正经”侄儿不“正经”,丑不可言。 另外,刘姥姥在堂屋柱子上看见一个奇怪的东西,在我们看来,那不就是很平常的一个钟吗,不过在当时,那可是个宝贝,远从西洋来的,作者说隐去年代,使之无从可考,却又处处点破。

    一片苦心!!! 以刘姥姥进荣国府作纲领,不是要以刘姥姥作纲领,而是以荣国府作纲领,以荣国府内部的腐朽黑暗预示的崩溃毁灭的结局作纲领,荣府的命运,就是宁府的命运,就是整个社会的命运,这,才是真正的纲领,而刘姥姥,是划破这层面皮的一柄利刃,因此,也是纲领。 考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具体环境、根据典型的语段理解分析。

    关于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赏析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带了新收的蔬菜瓜果老看老太太,凤姐就留刘姥姥住一天,老太太也想和她聊聊就让她住下了,第二天一早,凤姐就开始拿刘姥姥寻开心了,先是拿花插了她一头,然后大家开始游园,先去了潇湘馆,后在秋爽斋(探春处)吃的早饭,期间鸳鸯和凤姐合计着让刘姥姥频频出丑,刘姥姥也有心讨好,惹众人哄笑不断,后去了宝钗的蘅芜苑,出来后在缀锦阁看戏,行酒令,刘姥姥又惹众人大笑,后又去了栊翠庵。之后贾母去稻香村休息去了,刘姥姥迷路,醉卧在怡红院宝玉床上。之后刘姥姥拿了米,一百多两银子,衣服果子什么的回去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