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 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 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 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 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 (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 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 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 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 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 (6分钟 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 (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 (6分钟)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00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 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 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有哪些

    《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使学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二.新授课。

    1.出示例4 :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4㎝ 2㎝ 6㎝ 3㎝ 你能根据图中数据,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吗? 各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 2. 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 3 : 6 = 2 : 4 外项 内项 提问:你能说出其它及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所写出的不同的比例,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些比例有什么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一下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在这些比例中也同样存在。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这一规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板书: =),请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根据比例基本性质) 4.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并说出所组成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再分别计算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相应的判断;也可以把者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数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四.达标检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没组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比例式。

    6:9=9:12 0.6:0.2= : : =6:4 0.6:0.2= : (2)、下面各组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2、3、4、5 、 、 、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那些收获和体会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的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理解比例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提问: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 =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 吗? 3.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教学新课。

    1. 出示例5.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提问:题中“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了所谓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也就是说,放大前后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不同比例的。

    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组成哪些比例? 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同学们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你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提醒列比例前要先写设语。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第一步计算依据是什么? 6X=54 X=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厘米。

    解答后教师说明:【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追问学生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三. 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适当的追问学生思考过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质在解比例过程中的作用。 2. 做“思考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楚“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所谓“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就是说“两个外项的乘积是1”。

    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推知“两个内项的积也是1”。所以另一个内项应该是的倒数. 四.达标检测: (1)填空 1)( )叫做解比例。

    2)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根据比例的( )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1.8和0.6,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是( ) 4)把、0.5、20%、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是()。

    (2)、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第6、7、8三题。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

    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

    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

    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

    找规律教学内容: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性小棒和圆片若干,一把小刀.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激趣导入,引入规律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看看哪个同学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游戏1:同学们把手放在背后,我们一只手上都有5个手指头,每两个手指头之间有一个空挡,你知道一只手上总共有几个空挡?游戏2:两个同学进行绑腿跑,需要一根带子绑,那你知道3个同学绑腿跑,需要几根带子,如果是10个同学呢?2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共有4个空挡;3个同学绑腿跑需要2根带子绑腿,10个同学绑腿跑需要9根带子绑腿.小结并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规律.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 教学例题出示挂图,提问,你能从图上找出像刚才我们说的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谁找的多?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提问: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么排列的,各有多少个,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汇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各小组讨论后,指明汇报.教师总结:例题中每组两端的事物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同学们发现了排在两端的物体总是比拍在中间的那中物体多1个.2、 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提问:你摆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圆?小棒的个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和在例题中发现的关系一样吗?3: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规律吗?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 做49页“想想做做”第1题.指明学生说出广告牌的个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指明学生口答.并说说这里哪个是两端的物体,哪个是中间的物体?他们的个数是什么关系?3、 做“想想做做”第3题.(1)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并指明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2) 指明学生回答第二问,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引导他们争议.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索到了什么规律,能说一说吗?谈话:我们这节课发现了沿着一条直线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摆在两端的那种比另一种多1个.我们还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它们来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所属学科 数学 适用学段 小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作 者 文件格式 文件 类 型 转 载 上传时间 2006-07-03 推荐人 肖仙 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景叶老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1、 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 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 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

    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实践活动二:1、 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 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3、 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

    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

    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

    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