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李端听筝赏析范文

    李端听筝赏析范文

    听筝

    听筝·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简析】: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

    “鸣筝”谓弹奏筝曲。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

    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柱”是系弦的部件。

    “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

    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

    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

    “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

    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

    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

    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

    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

    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

    古诗中:李端的听筝的内容是什么

    一、全诗内容: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扩展知识: 1、白话翻译: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2、作品简介:《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3、作者简介:李端(约743-782),字正己。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大历中进士。

    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李端才思敏捷,工于诗作,又长于奕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辞官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品多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有所反映,喜作律体,亦擅长七言诗行,于大历才子中罕见。

    有《李端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喜作律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