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起草文件范文

    怎样撰写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说明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过程;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 1、《………法》; 2、《……条例》;3、………规章 (四)措施说明或者争议问题的协调情况; (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规范性文件草案说明概述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当包括规范性文件草案主文及其说明; 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说明是指,规范性文件的起草机构为便于有关部门或人员对草案提出意见或建议; 便于审查机构对草案进行审查,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说明作为一种行政公文,产生的历史很短; 它是在《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公布后,在我国依法行政的进程中; 经常出台规范性文件的必然要求,类似于法规规章草案的说明。

    行政文秘工作中一般会遇到那些需要起草的文章或文件这些文件一般是

    行政文秘常用公文的特点及辨析 文种是内容性质、具体功用相同的同类公文的规范化名称,在公文上标注文种可以为撰写者和阅读者双双带来便利:有了文种,撰写者会有所遵循,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去创制能最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公文,并将其迅速准确地投入生效过程;有了文种,可以帮助阅读处理公文的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把握具体公文的性质、公文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从而迅速确定办理这一公文的基本方法、程序与需采取的有关措施。

    但是,要真正获得这样的效果,其前提就是文种的标注本身必须准确,不能出现错用、误用。实事求是地说,要在目前我国常用公文文种的数量较多、文种之间的差别比较精细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需要我们努力研读《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若干在性质、用途相近相似的文种的适用范围及其他一系列特点认真进行辨析,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如下几组文种尤其有此需要。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 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别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

    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

    起草公文怎样领会领导意图

    “起草公文怎样领会领导意图”,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起草公文为什么要领会领导意图?”

    起草公文为什么要领会领导意图?

    有一位网名叫“平安树”的朋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领导意图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答得多好啊。他答出了“撰文为什么要领会领导意图?”的两个意义: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再补充一点,凑成三条意义:

    1)领导意图是撰写公文的出发点。(起因)

    2)公文要围绕领导意图来撰写。(过程)

    3)领导意图是公文的落脚点,即公文要体现领导意图。(结果)

    这三条意义,我在讲课过程中将会涉及到。

    表达与接受领导意图的方式方法

    (一)领导表达意图的方式方法

    表达意图的方式方法,是从领导的角度来讲的。这也是我在通知中征求的第二个方面的意见:“你的领导是怎样向你交待撰文意图的?是口头交待还是书面批示?是详细交待还是一语带过?”综合朋友们的意见和我的经验,领导表达撰文意图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表达

    1)书面表达:领导在文件上批示。

    2)口头表达:对一些重要公文或领导讲话、报告等,领导往往召集有关人员,口述自己的想法。

    3)书面兼口头表达:领导在文件上批示之后,又口述自己的想法。

    2、间接转达

    指的是他人传达。一般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向撰文者转达上级领导的意图。也有书面转达、口头转达、书面兼口头转达三种方式。转达者是“二传手”甚至“三传手”。有的人仅仅是简单转达,有的人转达时还增加了自己的理解。

    (二)接受领导意图的方式方法

    我们说,接受、领会领导意图的方式方法,是从部下秘书或撰文者的角度来讲的。与领导表达意图的方式方法相对应,接受领导意图有以下方式方法:

    1、直接接受

    1)书面接受。当领导在文件上批示时,首先要认真研读领导批示的内容,其次,要认真研读文件,吃透文件精神,把领导批示和文件精神联系起来思考。

    讲到这里,我顺便答复两位朋友提出的问题。

    一个朋友说:“领导在交代任务的时候不是很具体,他认为我们应该知道或已经知道。”还有一个朋友说,“领导一般不会在交待任务前交待写作意图,只要求参考会议通知或材料要求,初稿呈审后他才看,才给意见。”其实,领导已经交待了任务和写作意图。领导交待的任务或写作意图就在文件批示、“会议通知或材料要求”里。领导之所以认为我们应该知道或者已经知道,同样是因为,要么领导之前已经说过,要么在文件批示上、“会议通知或材料要求”里,体现了他的意图。只是我们没注意、没留心罢了。

    2)当面接受。要认真聆听,把握要点,做好记录。在领导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之后整理出录音的文字版。

    3)书面接受之后又当面接受。领导在文件上批示之后,又口述自己的想法。要注意领导批示和面授的异同点,全面理解。

    2、间接接受

    当他人传达转达领导的意图时,无论是书面转达、口头转达或者书面兼口头转达,我们要注意分辨并询问清楚,那些是领导的原话原意,那些是是“二传手”、“三传手”个人的理解。

    公文格式范文

    不知道你要什么公文。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章“公文种类”共确定了“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类、14个文种。 下面就各个文种作一介绍。

    一、命令(令)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命令(令)有3个特点,即:具有强制性、有限定的发令机关、发布命令必须以法律和法令为依据。

    在具体使用中命令(令)可以分为公布令、行政令、任免令、嘉奖令等。 1.公布令。

    这是颁布法律、法令和法规时使用的令文。公布令正文比较简短,一般由颁布对象、颁布根据、颁布决定、执行要求4部分组成。

    颁布对象,指所公布的法规文件的名称;颁布根据,说明是经过什么会议通过或由什么领导机关批准的;颁布决定,即公布或批准的决定,一般有“现予颁布(公布、发布)”、“现予公布施行”等;执行要求,一般指公布的法规文件开始生效实施的时间要求。颁布令后面要附上所颁布的法规文件。

    2.行政令。这是采取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时使用的令文。

    行政令的正文一般分为3个部分,即命令缘由(引言)、命令事项(主文)和执行要求(结语)。 命令缘由部分着重阐明发令原因,扼要写明发令的背景、形势和缘由,揭示发令的目的和意义,使受令方了解执行此令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命令的自觉性。

    命令事项是命令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命令所要采取的重大的强制性措施。要分条款或分层次地写明规定事项、工作要求、方法步骤。

    文字要写得具体、肯定、简明、庄重,不作议论。使受令方一目了然,易于执行。

    执行要求是命令事项的补充,对受令方提出要求和嘱咐。有的令文执行要求已在前面两部分讲明,也就不必再单独写这部分了。

    也有的命令的正文没有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而是篇段合一的。 3.嘉奖令。

    这是上级对下级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时使用的令文。嘉奖令的正文一般包括4个部分:优秀事迹、性质和意义,嘉奖项目、号召和希望。

    优秀事迹部分是构成嘉奖令的依据和基础,主要写被嘉奖对象的英雄模范事迹。 嘉奖项目是嘉奖令的主要成份。

    要交代是什么机构或什么会议决定给予嘉奖,嘉奖项目是哪些。然后,要根据嘉奖对象的事迹,扼要地写出对受奖者的勉励和对大家的希望。

    撰写嘉奖令应注意:第一,嘉奖令并不常用,凡发令嘉奖的,必须是相当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其功绩显赫,影响甚大,足以效法、学习。第二,嘉奖今既要叙述事迹,又要议论意义,还要有号召力,这就要求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不能夸张渲染。

    二、决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定是领导机关发出的,带有制约、规范、指导作用的下行文。各类决定的写法: 1.表彰决定:这类知照性决定,就是把决定事项简要地传达给有关单位,极少有要求执行的具体意见,它的内容比较单纯,主要是决定依据和决定事项,即使有号召或者鼓动性的结尾,也很简短。

    在写法上往往开门见山,直接陈述,篇段合一,语句简练、明快。 2.处分决定的写法有所不同,应写受处分人的身份、错误事实、错误性质、根源、本人对错误的态度、处分内容等。

    3.关于重大行动或重要事项的决定。这类决定用于安排较大范围的重大行动或重要事项,一经发出,震动较大。

    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等。这类决定大都经过一定的会议讨论通过。

    它的写法更强调把道理说清楚、讲透彻,以便尽可能地统一认识,增强执行决定的自觉性。 三、公告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的公告。

    它通常以国家机关名义或者授权新华社向国内外庄重宣布某一重大事项。如宣布国家领导人的选举结果、出访、颁布法律、重要法令,公布重大科技成果等等。

    第二类是宣布影响面很大的专门事项的公告。这类公告,是由有关职能部门,按法定程序发布的,有的也因涉外工作的需要而发布。

    如按《商标法》规定的注册商标公告,以及公布企业破产的公告,企业换证公告,质量监督公告等等。 第三类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公告。

    公告内容单一,篇幅一般比较简短,标题可以写成三种形式:由发文机关、事由、文体组成;由发文机关、文体组成;只有文体这一要素组成,如(《公告》)。标题下可依公告单独编号。

    在公告的正文中,要简明扼要地写出公告依据、公告事项。结尾一般以“现予公告”、“特此公告”作结语。

    四、通告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告文种各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的比较多,时常见诸报端。

    如公安部门发布的车辆年检、交通管制的通告,工商部门发布的企业许可证年审的通告等等。 通告的标题大体有三种:一是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二是只有发文机关和文种组成;三是只写文种《通告》。

    通。

    如何起草公文

    1。

    明确发文目的。定位不准,累死三军。

    作为领导要 交待清楚,作为撰稿人要问清楚起草公文的目的,即主题或 叫主旨。如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发文的依据是什么?发文的范围有多大等等。

    做到 任务明确、方向清晰,防止在主要观点和内容上偏离要求。2。

    认真领会领导意图。领导交待任务和意图,往往是 原则性的指点,只能是粗线条的轮廓,因而,起草人还要进 一步开动脑筋、周密思考,深刻领会领导交待的精神实质, 融会贯通,使领导交待的意图深入化、具体化和条理化,进 而变成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 “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举例原秘 书长交办向尹应哲学习的决定:坚强如钢、执法如山、清廉 如水、求知如渴。

    (司法为民、任劳任怨、克己奉公)3。收集整理有关材料。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 公文起草更是如此,来不得半点杜撰和假想。

    要通过查阅资 料、调查研究,收集有关情况、事例、问题、经验和数据等 材料,通过有关材料表现公文的思想观点。

    如何起草单位的年终总结文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要点一:篇幅要够长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业绩如何,关键就看这“总结”的分量。如有字数限制还好,可以照“封顶值”去写。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可就有点麻烦了,要留心打听一下其它同级单位的篇幅有多长,如此有了参照物,才可“弹无虚发”。否则闷头傻写半天,洋洋洒洒15页,殊不知人家写了20页,在气势上立马矮了一截,岂不是前功尽弃?

    要想做到篇幅长,除了下苦工夫狠写一通外,还有一个捷径可走——字大行稀。即把字号定位在“三号”以上,尽量拉大行间距,但不可太过,否则会给人一种“注水肉”的感觉。

    要点二:套话不可少

    如开头必是“时光荏苒,2004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结尾必是“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或是“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中间赘述业绩的段落中,不时要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领导职工的好评和欢迎”、“迈上了一个新高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等肯定性话语……

    所谓“总结”,不仅要总结优点,还要总结缺点,否则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但只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较为恰当的成绩优缺点篇幅比例是10:1,否则把自己批驳得一无是处,还能有饭碗吗?

    要点三:数据要直观

    如今是数字时代,故数据是多多益善,如“业务增长率”、“顾客投诉减少率”、“接待了多少来访者”、“节约了多少开支”、“义务加班多少次”、“平均每天接电话多少个”、“平均每年有多少天在外出差”、“累计写材料多少页”等等。

    但切记“数字是枯燥的”,应该把数据做成折线图、饼形图、条形图等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第一,成绩一目了然,看着那高高耸立的圆柱、一啸冲天的曲线,相信自己也感到非常得意;第二,对比强烈,做图时拉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历史数据、平均数据、行业数据来垫背,红花还得绿叶扶嘛!第三,纸面上,一个图表至少相当于千把字,你还用为字数太少而发愁吗?

    要点四:用好序列号

    序列号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一句话拆成好几句说,还能几个字或半句当一句,在纸面上大量留白,拉长篇幅的同时,使总结显得很有条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层层排序,严格按照隶属关系,不要给领导留下思路不清晰的印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