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评论范文
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格式是怎样的
评论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
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
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
*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
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给一篇小说评论的范文
【原文】 失踪 农历腊月十九这天下午,张三从红十字医院回到家,看见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盒录象带,录像带侧面的兰色标签上 印着两个字:失踪。
张三不知道是谁借回来的录像带。张三打开电视,把录像带推进放像机。
是电影。片子没放完, 张三已经泪如雨下了。
是一部日本片。讲述名古屋的一个摄影师由于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弃和冷落,在一次圣诞 晚会上摄影师意外失踪,失去亲人的家属才知道摄影师对他们多么重要,他们经历艰辛终于找到了摄影师。
这个摄影师 的遭遇和张三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张三没有失踪而已。跟片中的摄影师一样,张三曾经是家庭的顶梁柱,它的喜怒哀乐 就是家人的喜怒哀乐,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会惊动全家。
在他生病的最初岁月里,家人给了他足够的温暖和关怀。但他 的病一发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种慢性病,他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无边无际的医药费使家庭陷入贫困的边缘 ,他永无止境的咳嗽和间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厕所,家人终于开始表现出厌烦,嫌弃和冷落。
张三无法让家人像当初那样爱他,他知道他连累了他们。也许正如这部片子讲述的那样,只有失去张三,他们才会发现 张三对他们有多么重要,才会像当初那样对他关怀备至。
晚上全家人围着饭桌吃饭。张三打开电视,把那盘录像带推进放像机。
张三捧着饭碗坐在沙发上,观察家人的表情,他 预感将会出现感人的场面。可是家人无动于衷,他们一边看片子一边谈笑风生。
张三担心他们听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词,把 电视机的声音调得很大很大。但是家人说笑的声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他踏着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乐跳起了四步。
张三十分震惊。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唤醒他们的良知,哪知道他们跟摄影师的家属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不幸真的 降临,他们才会如梦初醒。
想象自己失踪后,全家人四处寻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张三不禁黯然泪下。他不愿意让家人经受 这样的打击。
第二天中午,全家人一起吃中饭,,张三再次播放那部片子,全家人依然无动于衷嘻嘻哈哈时,张三决定失踪 了。他要让他们尝尝真的失去他是什么滋味,他要唤醒他们的良知,是他们逼他这么干的,他不是没有给他们机会。
农历腊月二十这天下午将要过去,傍晚就要来临的时候,张三神秘的失踪了。其实张三没有走远,他对自己的失踪的日程 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
他带了一身换洗的衣服和足够一周吃用的药片,干粮和钞票,来到郊外护城河边的茅屋。那是祖父生前 买下来钓鱼用的。
家人都知道这个地方,特别是家里的女人,受了气就喜欢到这个小屋睡两三天。张三知道要不了三四天,家 里人就会在小屋找到他。
他不想让他们找不到他,他的失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不想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让全家人哭得 死去活来。
他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能失去他,他们不应该冷落他,仅此而已。 农历腊月二十六,张三失踪后的第七天,邻居马良找张三借止痛片,张三的家人才发现张三失踪了。
大家仔细一回忆,张三 失踪已经七天了。其实张三失踪的当天晚上大家就发现张三不见了,只不过没人点破罢了。
当马良来找张三的时候,最初惊呼 张三失踪的是张三的嫂子。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
她对邻居们说:“我们家张三失踪了。说他神经有问题吧,这回真 的出问题了。”
张三失踪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张三的家人张罗着找张三。
第一个嚷着找张三的是他的嫂子。她根本没去找,她去 美容院做了一次面膜。
她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她说:“我鞋都跑破了,我找遍了车站,码头,医院,茅房等一切可能去的地方, 没有发现他。”
第二天去找张三的是他的大哥。他没去找张三,他利用这个美丽的借口到郊区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不慌不忙地跟 情人干了四次。
大哥回家往床上一仰说:“我累死了,我跑遍了大街小巷。”张三的弟弟跟父亲要的打的费,他说要浏览全城张三可 能去的所有地方。
他用这笔钱钻进一家网吧,跟一个不知是男是女的网友聊了十个小时。张三的父亲说是去派出所报案的,他在派出 所详细咨询了一个人失踪后什么时候生效怎样注销,然后去蒸了个桑拿。
只有母亲是真的想去找张三的。她走出城门,看见护城河边 的哪个茅屋,想到张三回来后全家又被搅得不得安宁,转身又回了家。
一家人找了几天没找到,大家证实了张三真的失踪了。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大雪纷飞。
张三终于走出小屋,他想回家。实际上,他失踪后的第三天,家人没有到小屋来找他,他就知道他 们根本没找他,他就是知道他们实际上希望他失踪了,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过度的悲愤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想象自己回家后将 会遭遇家人更大的冷遇,想到自己在也不愿意跟这样的家人共同生活,他忍着病痛卷缩在小屋里。
他所有的病都发作了,他的药和干 粮已经吃光,钞票也用完了。在离家仅几百米的桥头,张三看见全家人正欢天喜地地在挂着小灯的屋檐下放爆竹,放烟火。
在烟火的 照应下,张三看见自己那张旧式板床被搁在东山墙上,他一眼就能认出那张床。那张床的床柱上系着根红绸子----今年是他的本命年。
张。
求文学评论的范文
《听听那冷雨》赏析 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 【原文欣赏】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
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礼堂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呓,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境,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突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 的。至少放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怨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
文学短评怎么写
文学短评的写作 一、文学短评的定义:文学短文属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高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写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学短评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但应“五脏俱全”。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例文:“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贝多芬:一个巨人》通过肖像描写、侧面描写等刻画了一个巨人的形象,尤其是语言描写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精彩的一笔。
语言简洁,孤独形象突出。“什么?又是怎么?”“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谁?那是谁?”简短的一连串的发问,贝多芬见到客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会见客人,孤独厌世的形象凸现。
真心言语,坚韧意志展现。“我是个聋子!”“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从贝多芬发自内心的话,可以看出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顽强地生活。这通过自己的话表现了他坚韧的性格。
语言美在蕴含了精神美。“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
“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听我心里的音乐!”运用了比喻呼告来显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细微变化,生理有缺陷但创造了美好人生。 全篇通过贝多芬个人的述说,塑造了孤独、顽强、热爱音乐的巨人。
点评:文章以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尤其是语言描写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精彩的一笔”作为开头,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三个小段分别从“语言简洁,孤独形象突出”、“真心言语,坚韧意志的展现”、“语言美在蕴含了精神美”三个方面分析巨人的语言,并引用原文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有叙述,有分析,有评价,符合文学评论的文体要求。当然文章个别地方评价欠准确,如“贝多芬见到客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会见客人,孤独厌世的形象凸现”中的“孤独厌世”就有失偏颇。
示例二: “巨人”的述说 ——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物性格特征,让一个栩栩如生立体的人物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正是通过贝多芬的语言来塑造他甘心孤独,以“永恒”为伴,一生不懈地谱写音乐和对世人不能了解的坦然的形象。
他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看似诙谐幽默,实则蕴含着对不被世人了解的感伤,感情深沉而悲凉。“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可想而知,贝多芬对自己丧失了听觉时的无助,让其更人性化的一面感动着我们,伟大的人也有其平凡无助的时候,感情真挚动人,“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贝多芬对世人的向往,希望他们能了解他真实的好灵魂,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唤无不使人动容。
总之,本文的语言描写鲜明、亮丽,深化了人物形象,点明了主旨。
文学评论要怎么写呀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 文学评论 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
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
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
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怎么写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 家的作品等。
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 了深,就要多读几遍。
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 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 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 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列宁 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
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
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
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
定题也 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
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 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
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 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
(《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
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 发展的需要。
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
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
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
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
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
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
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
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 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
(《关于 小说题材。
文学短评怎么写
文学短评的写作 一、文学短评的定义:文学短文属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高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写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学短评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但应“五脏俱全”。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例文:“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贝多芬:一个巨人》通过肖像描写、侧面描写等刻画了一个巨人的形象,尤其是语言描写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精彩的一笔。
语言简洁,孤独形象突出。“什么?又是怎么?”“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谁?那是谁?”简短的一连串的发问,贝多芬见到客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会见客人,孤独厌世的形象凸现。
真心言语,坚韧意志展现。“我是个聋子!”“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从贝多芬发自内心的话,可以看出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顽强地生活。这通过自己的话表现了他坚韧的性格。
语言美在蕴含了精神美。“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
“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听我心里的音乐!”运用了比喻呼告来显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细微变化,生理有缺陷但创造了美好人生。 全篇通过贝多芬个人的述说,塑造了孤独、顽强、热爱音乐的巨人。
点评:文章以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尤其是语言描写起到了很大作用,是精彩的一笔”作为开头,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三个小段分别从“语言简洁,孤独形象突出”、“真心言语,坚韧意志的展现”、“语言美在蕴含了精神美”三个方面分析巨人的语言,并引用原文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有叙述,有分析,有评价,符合文学评论的文体要求。当然文章个别地方评价欠准确,如“贝多芬见到客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会见客人,孤独厌世的形象凸现”中的“孤独厌世”就有失偏颇。
示例二: “巨人”的述说 ——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物性格特征,让一个栩栩如生立体的人物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正是通过贝多芬的语言来塑造他甘心孤独,以“永恒”为伴,一生不懈地谱写音乐和对世人不能了解的坦然的形象。
他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看似诙谐幽默,实则蕴含着对不被世人了解的感伤,感情深沉而悲凉。“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可想而知,贝多芬对自己丧失了听觉时的无助,让其更人性化的一面感动着我们,伟大的人也有其平凡无助的时候,感情真挚动人,“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贝多芬对世人的向往,希望他们能了解他真实的好灵魂,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唤无不使人动容。
总之,本文的语言描写鲜明、亮丽,深化了人物形象,点明了主旨。
考研1500字的文学评论 怎么写
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
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
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
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
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
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评写作手法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
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
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
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
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
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
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评论: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有时竟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旁征博引、深入广泛挖掘。
好的评论、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 二、文学评论的特点 1.科学性 对真理的揭示、对事物内在规律本质特征的阐发有科学性,即懂行识货,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对原作准确分析、评价,实事求是,不溢美,不隐恶,语言准确、严。
评论文学作品
比如环境描写的作用
1。营造,渲染故事氛围,为后面故事做铺垫
2.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3。展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为故事发展提供的线索···
4.暗示社会环境,反应故事的时代背景···
5.深化作品主题···
6.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活动的场所···
第一人称可以畅快的表情达意,袒露自己的灵魂,个性和思想。
第二人称可以更好的营造与读者的氛围,更直接强烈的抒发情感···
排比大概是用来增强句子的语气,加强作者的情感表达···
夸张表现作者对物品的及其喜爱(不一定是描写物,见机行事···)
呃,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的形态,表达作者对其得热爱···
暂时就想起这些了···
我想想,有可能会再修改···绝对是自己写的···上面的那六条是记过的笔记···后面的是自己发挥的···
文学评论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
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不平凡的世界 ——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艺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路遥 路遥先生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言时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家。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牟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些是路遥先生说过的话,他做到了。
一直以来,他的作品都是深深的打动人心,并且赢得了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的称赞与敬佩。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路遥,他最终表现出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创作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人生》获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取得成功后,路遥没有沉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越这一高度,赶四十岁时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国近四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作品。为此,他避开喧嚣的人群,开始搜集准备素材。
当路遥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时,他面对当时的文化背景以“独立”的心境和“挑战”的姿态面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1985年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各种新潮小说及西方当代文化思潮进入了中国,而现实主义是否“过时”,是否还能为读者接受成为路遥面对的实际问题,但是他却以超越的清醒的现代意识书写了这段十年的历史。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阔,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的束缚开始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共写了近百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
小说“人物运动的河流”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旧式价值标准的取向(第一部) 在孙家两代人中,衡量事物的尺度,怎样做人的标准,如何处理周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的取向。
假如说孙玉厚身上旧式农民的素质还相当浓重,立身做人的标准基本上不脱离长期渗入心里深层的清白、善良、忠厚、老实。那么他兄弟孙玉亭身上就更多流露出,农民那种无知和狭隘的头脑,一旦和不正常的政治气候纠结在一起会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衡心理状态,正常的人性也被扭曲了。
至于孙家的第二代两兄弟,尽管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些影响也确实对他们的人生追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时代的转折,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对走的道路有了沉思,对未来的途程有了困惑。 对于新的价值标准的选择(第二部) 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把孙少安拥上了可以施展本领的舞台。
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他的内心里又充满着起伏不已的冲撞,这种冲撞打破了他艰苦创业的稳定心态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时代转变中走上了重新选择的新路。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诸种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而且通过每一次冲击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
这思考中溶入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也渗透着他对自身价值的估价,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在复杂时世中不随波逐流、不寄人篱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
从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对自身价值的追求(第三部) 老实善良的少安,终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蓝天面对黄土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开砖窑、包砖厂,谋求新的致富之道;热情洋溢的少平终于背乡离井,以矿山为归宿。
都是人生旅途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们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身上不可能没有旧的传统,但他们能够冲破旧有的樊篱,选择应走的道路,求得自身价值的确立。这既是对历史性变化的追踪,也是当代青年选择人生道路的情绪体验。
《平凡的世界》的书稿还未全部完成,中央广播电台就已经开始进行联播。在路遥先生完成此书之后,还应《女友》杂志写了一篇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其中诉说了他创作的种种艰辛,当时完稿之后,他的身,他在1991年完成此稿,就在1992年就英年早逝了,这是多么遗憾啊! 题材上说,路遥属于农村题材小说作家。从语言风格来说,他的作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