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急求古代汉语学年论文题目

    学年论文这种东西挺坑人的 你是想写一篇敷衍一下 想毕业论文也写先关内容呢? 以下的内容就是字和语法的研究 要想写有新意的研究资料少 建议选择语法方面的 举例能举出新意来也不错! 古代汉语 “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 “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析古代汉语表第三人称的代词“之”和“其” 论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的语法联系 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 古今汉语的语序比较 古今表疑问的表达形式异同 下面是百度 自考教材《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汉语研究 1994 01 2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汉语研究 1994 03 3 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 古汉语研究 1994 04 4 评《新文化古代汉语》的理论更新 汉字文化 1994 04 5 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 民族语文 1994 01 6 古代汉语文献中的藏缅语词拾零 民族语文 1994 05 7 让传统学科再现辉煌——第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纪要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 8 《古代汉语》(修订本)若干注释的商榷 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9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义注释指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9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续完) 新闻大学 1994 04 12 回忆叶圣陶先生对《古代汉语》的审阅 新文学史料 1994 03 13 《古代汉语》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再研究 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4 03 14 就许编《古代汉语》谈高师古汉语教材教法 语文建设 1994 11 15 关于汉语姓、名、字、号的英译 中国翻译 1994 01 16 茶事探源 中国农史 1994 02 17 汉语研究的再开拓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18 一把阅读古书的钥匙——《古书文字易解》评介 中国图书评论 1994 01 19 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0 海南临高话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1 “莫须有”传统诠释质疑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4 04 22 语音是助词的核心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3 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4 试论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5 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续)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26 《古代汉语》(修订本)指暇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7 古代汉语带补语的叙述句型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8 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略探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Z1 29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词语释义的管窥锥指 丹东师专学报 1994 04 30 枷的演变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 03 31 南诏语考说 大理学院学报 1994 02 32 高师古代汉语融合式教学法浅谈 广西高教研究 1994 02 33 “上流”与“下流”——对教材中一处注解的辨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4 《古代汉语》文选词语札记(三则)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5 智者千虑——再谈新编《古代汉语》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01 36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河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1 37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上)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2 38 古代汉语教学必须注重比较辩析 河池师专学报 1994 01 39 古汉语词义商榷十例 怀化师专学报 1994 03 40 《孟子》的“而”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1 “何所+动词”刍议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42 谈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2 43 《离骚》中若干词语新释 嘉应大学学报 1994 01 44 释“贰”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45 古代西域汉语文教育述论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6 古代汉语中的几个代词 内蒙古电大学刊 1994 06 47 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48 齿音二、四等的真假和内转、外转——兼论黄季刚先生的古本音说不可抹杀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4 01 49 闽东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在词形词义上的差异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50 再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Z1的答案。

    古代汉语方面的小论文,2000字以上,有哪些点可以写(卖论文的走开

    音转的“四有”模式 内容提要:音转的的定义、形成,音转的“四有”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音转的理论价值。重点是我所理解的音转的“四有”模式,我称其为“三因一果”规律和“时”“空”的经纬学理论。

    关键词:音转 “四有”模式 时 空 字 音 文史类的同学都会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没有为什么的学科。往往是老师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书上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虽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音韵上的问题。可是,真正的成就往往屈指可数。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音韵在古代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语音存储机器。一般是都是口述相传的,这也是音韵学难考证的重要原因。

    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很多的语音都存在了偏差,或者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语言,那么就使得音韵学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并且相当的繁琐和具体。没有一定的同意规律。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人为的感情色彩等,都会在音上有所变化,使得音韵学变得困难重重没有规律。 我就与音韵学相关的内容——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简要的描述。

    不过先得了解一下音转的定义,就是要知道音转是什么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了解吧。 通俗的讲就是字词失去其“正音”,即正确的读音。

    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便是音转。

    音转是以同一个语词并表达同一个意义为基准来说的。所谓同一个语词,这就意味着其声或韵尽管发生了流转性变异,但终究还是一个“音”,变异中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的共同音素。

    所以黄承吉曾多次强调:“凡字原只一声,故只一音,虽周流参差于各方之口舌,而原即此音也。承吉尝谓古无定音者,参差之口舌也;谓音实有定音,以虽参差而原即是此音也。”

    【1】所谓表达同一个意义,这就意味着音转尚未导致语词的分化,仍然是属于同一个语词的问题。如果代表的虽是相同的意义,但声韵了不相涉;或声韵虽然相关,但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便都不能看作是音转,而是同义词或同源词的问题。

    最早使用音转这个词语的,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张揖。他在《上广雅表》中说:“窃以所识择掸群艺,文同义同,音转失读,八方殊语……”所谓“音转失读,八方殊语”,【2】即就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言。

    音转是造成失读的原因。失读指失去字词的正确读音,古人又称“正音”或本音。

    音转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地区语言和历史语言中普遍而又必然存在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方言的形成,音转是其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音转是异地异时的现象,不应同时同地而有转音共存。比如,“yǎng【3】”为“我”之转,“云”为“曰”之转。

    如果甲地的人施身自谓称“我”,乙地的人施身自谓称“yǎng”,那么,甲地之人便不会同时又自称为“yǎng”,乙地的人同时又自称为“我”。同样,如果彼时的人表述说话用“曰”,此时的人表述说话用“云”,那么,彼时的人便不会又用“云”,此时的人同时用“曰”。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本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转之词,难免发生交融互收现象。尤其在文献语言中,因为许多音转之词往往“音别为字”,异域性、历时性的音转现象便很可能以共时态而反映出来。

    所以,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述便有了既用“曰”又用“云”的情况,甚至于出现了“yǎng须我友”“今者吾丧我”之类的语句。 基本的我们知道了音转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就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描述吧。

    音转的“四有”模式在吴泽顺老师著的《汉语音转研究》这本书里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吴老师将其列在了“音转原理”这一章节里的第一节。我觉着,音转的“四有”模式不能孤立,所以,他应该是和后面的“同源分化导致音转”以及“音转规律”,还有前面的“音转的时代层次”都是融合的。

    所谓的音转“四有”模式里的“四有”指“时”、“地”、“字”、“音”。“时”指的是时间,当然就存在古今了,“地”是指地域,南北。

    “字”就表面理解就是文字了,不过应该是理解为文字的变革。“音”的理解就应该是读音了,不过也应该是读音的转变,可是,前三者是因,后者才是果。

    音转的“四有”模式如果在严格的意义上应该只有“三有”。或者说“三因一果规律”来的更为贴切。

    音转是一种客观现象,究其原因,从宏观上讲,不外“时”“空”二字,也就是索绪尔讲的共时变化与历时变化。我国明代的陈第,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4】 因为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字音和字义关系密切,所以陈第将文字与时地相并列。在讲到音转的前三有模式是第四者的因时,问题就转到了音转的形成的问题上了,对于这个因果关系,陈第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然一郡之内,音有不同,系夫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地转,系夫时者也。

    况有文字后有读音,由大小篆而有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5】 除了将文字书体的演变作为音转的原因有些生硬之外,很明显,陈第将。

    汉字文化 论文

    你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文化热的影响下,汉字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一批中青年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研究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容否认,这些研究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中多数是对某些个体字符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孤立描写,一些著作在具体操作时还经常出现种种失误,缺乏必要的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还十分贫乏,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汉字与文化关系的解说、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等,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因而,迅速进行理论建设,是当前汉字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 正确界定“汉字文化”的概念,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目前,人们对于“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总体的研究力度还不够,挖掘还不太深刻,概括也不太全面。

    我们认为,界定“汉字文化”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眼。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

    宏观的汉字文化是建立在微观的汉字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在研究的步骤上,应从微观起步,逐步积累材料,总结规律,然后再上升到宏观的研究上。但微观的研究并不是对单个字符的孤立分析,而是要从整个汉字系统出发,着眼于宏观的背景,并以宏观的研究为最终目的。

    无论是宏观的汉字文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汉字文化研究,都必须围绕汉字这个中心,要以汉字的自身因素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不能脱离汉字,把本不属于汉字的东西生拉硬扯进来。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必须首先了解“汉字”和“文化”各自的本质。

    就汉字而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有声语言的不足。对此,清代陈澧曾做过精彩的描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1](P8)意义是抽象的,是感觉器官所不能感知的;声音是一纵即失的,只能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不能作用于视觉器官,它虽然能够成为意义的符号,但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却无法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在更加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需要,促成了文字符号的诞生。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以一种特殊的符形将汉语的意义和声音物化下来,从而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可见,汉字的最根本的功能是记录汉语,是否与汉语的词相对应,是判断某一符形是否为汉字的决定性条件。

    汉语是各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汉字记录了汉语,因而也就与文化发生了联系。就文化而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成为难题,各家之说竟多达几百种。

    有人认为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人认为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文化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我们比较倾向于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的说法。

    他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应该是上下位的种属关系。

    然而,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汉字这一结构成分必定要跟其他成分发生关系,所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中除汉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王宁先生曾作过明确的辩证:“‘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实际上属于文化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具体说,它是指汉字这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

    文化项之间是彼此有关系的,在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时,一般应取得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置于其他文化项所组成的巨系统之中心,来探讨它在这个巨系统中的生存关系。如此说来,‘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2](P78)许多学者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总是笼统地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简单地对应起来,让人觉得汉字似乎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这种割裂“汉字”与“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汉字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既是各种文化项之一,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

    它通过记录语言中词的方式,保存了词的意义所反映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化项之间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

    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具有。

    古代汉语方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范围毕业论文

    1.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2.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适意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4.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的《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

    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急求古代汉语学年论文题目

    学年论文这种东西挺坑人的 你是想写一篇敷衍一下 想毕业论文也写先关内容呢? 以下的内容就是字和语法的研究 要想写有新意的研究资料少 建议选择语法方面的 举例能举出新意来也不错! 古代汉语 “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 “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析古代汉语表第三人称的代词“之”和“其” 论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的语法联系 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 古今汉语的语序比较 古今表疑问的表达形式异同 下面是百度 自考教材《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汉语研究 1994 01 2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古汉语研究 1994 03 3 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 古汉语研究 1994 04 4 评《新文化古代汉语》的理论更新 汉字文化 1994 04 5 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 民族语文 1994 01 6 古代汉语文献中的藏缅语词拾零 民族语文 1994 05 7 让传统学科再现辉煌——第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纪要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 8 《古代汉语》(修订本)若干注释的商榷 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9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义注释指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9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续完) 新闻大学 1994 04 12 回忆叶圣陶先生对《古代汉语》的审阅 新文学史料 1994 03 13 《古代汉语》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再研究 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4 03 14 就许编《古代汉语》谈高师古汉语教材教法 语文建设 1994 11 15 关于汉语姓、名、字、号的英译 中国翻译 1994 01 16 茶事探源 中国农史 1994 02 17 汉语研究的再开拓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18 一把阅读古书的钥匙——《古书文字易解》评介 中国图书评论 1994 01 19 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0 海南临高话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1 “莫须有”传统诠释质疑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4 04 22 语音是助词的核心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3 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4 试论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5 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续)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26 《古代汉语》(修订本)指暇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7 古代汉语带补语的叙述句型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8 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略探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Z1 29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词语释义的管窥锥指 丹东师专学报 1994 04 30 枷的演变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 03 31 南诏语考说 大理学院学报 1994 02 32 高师古代汉语融合式教学法浅谈 广西高教研究 1994 02 33 “上流”与“下流”——对教材中一处注解的辨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4 《古代汉语》文选词语札记(三则)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5 智者千虑——再谈新编《古代汉语》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01 36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河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1 37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上) 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2 38 古代汉语教学必须注重比较辩析 河池师专学报 1994 01 39 古汉语词义商榷十例 怀化师专学报 1994 03 40 《孟子》的“而”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1 “何所+动词”刍议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42 谈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2 43 《离骚》中若干词语新释 嘉应大学学报 1994 01 44 释“贰”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45 古代西域汉语文教育述论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6 古代汉语中的几个代词 内蒙古电大学刊 1994 06 47 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48 齿音二、四等的真假和内转、外转——兼论黄季刚先生的古本音说不可抹杀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4 01 49 闽东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在词形词义上的差异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50 再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 Z1的答案。

    古代汉语论文写作的方向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就业方向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古代汉语论文咋写,写啥

    一、言简意赅。

    综观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写成,而当中许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简约精炼著称,如《诗经》、《史记》。只需作简单的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其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比较少;二是古代汉语中多省略。

    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便构成了其严密简洁的风格。 二、持久不变。

    以文言为主体书面语的古代汉语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们世代相传,代代沿用。语言成分基本未变。

    诸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语言三要素中最活泼的词汇,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口语的传递过程中,有些词的古义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汉语里却依旧使用。

    尽管后人也模仿,但当中难免会渗入些许其时的口语,从而给语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语法方面还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构。普遍认为,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两者同影响共促进,关系十分密切。

    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

    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四、久远深奥。

    时间的久远,导致了口语与这种语言的渐行渐远,从而也益发艰涩难懂。生僻的词语,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这些都多少给学习者带来了难题,给他们在学习中添了不少困难。

    结合其特点,针对困惑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对象的古代汉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其一、不利于普及与推广文化教育。由于文言与现时我们使用的语言相差太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人们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从而使学古汉语成为少数读书人——文史专业学生——的“专利”,不利于大众阅读与理解。

    其二、阻碍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常言道:“言为心声。”

    无疑地,语言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思想工具。然而,要把古代汉语作为“思想语言”来运用,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它是一种定型化的、僵死的语言呢? 其三、蕴涵于字里行间的典籍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很多方面与现在相差也很大,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解的“断层”,给学习者带来很多不便。

    基于以上缺陷,从客观角度来看,现时古代汉语教学的尴尬局面一目了然,而且也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感到很矛盾。

    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作为书面语,文言已让位于白话文;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与我们渐行渐远。由这两点,我们可以预见,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它将像古白话一样,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

    古代汉语的论文的选题

    提供一些简单好写的古代汉语论文的选题,供参考。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