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果报

帮找10首名联
上联: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下联: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此联为【清】人完颜崇实撰。漳河疑冢指曹操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
上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下联: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此联为【近人】刘咸荥撰。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指刘备与刘谌;父子指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指刘备、关羽、张飞;君臣指刘备与其文武群臣。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 上联: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下联: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此联为【清】完颜崇实撰书。
上联‘桑车盖’指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气。下联指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
夷齐祠: 上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 下联: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
项羽祠: 上联: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 下联: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 上联:但以诗书教子弟。
下联:莫将成败论英雄。 留候张良祠: 上联:辞汉万户。
下联:送秦一锥。 上联:前追齐尚父。
下联:下启武乡候。 上联:壮士奋挥锥,报韩已落秦皇胆。
下联:大王烦借箸,兴汉终函项羽头。 岳飞庙: 上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如,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下联:即此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哭留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朱仙镇岳庙 张桓候张飞祠: 上联: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下联:王陵忠义,弃项羽若敝履,独知刘季是英雄。 此联是张飞王陵祠联。
周瑜祠: 上联:大帝君臣同骨肉。 下联:小乔夫婿是英雄。
孙夫人祠: 上联:毕竟阿兄生负汉。 下联:可怜之子死依刘。
此联为芜湖临江矶。 唐寅祠: 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
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李白祠: 上联:我辈到此惟饮酒。
下联:先生在上莫吟诗。 上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头。
下联: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三尺地,容国士扬眉。 苏轼祠: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 上联:其人其德其才,与历史长存不朽,斯为世仰。
下联:乃父乃兄乃弟,本家学渊源有自,故尔风高。 此联为【近代】冯健吾题四川眉山三苏祠。
夏禹祠: 上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下联: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天后宫: 上联: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 下联: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
洞庭湖君山庙虞帝二妃祠: 上联:依旧英皇偕癸北。 下联:如闻环佩响丁冬。
. 此联癸北是嫔滕之亚。 吕祖堂: 上联:遇有缘人,不枉我望穿眼孔。
下联:得无上道,只要汝立定脚跟。 孟姜庙: 上联:始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下联: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漂母祠: 上联:姓氏隐同黄石远。
下联:英雄识在酂候先。 上联:一饭何曾思报答。
下联:双眸早已识英雄。 文天祥祠: 上联:南朝状元宰相。
下联:西京孝子忠臣。 上联:后死须知无二道。
下联:先生岂愿有忠名。 赵氏宗祠: 上联:以忠孝仁恕传家,无大盛亦无大衰,先世之贻谋远矣。
下联:于困苦艰难行善,有厚德必有厚福,后人之继述勉旃。 赵藩题云南剑川向湖村赵氏宗祠。
张氏宗祠: 上联:兵书三卷桥边授。 下联:忍字百篇家内藏。
此联上联讲的是【汉】张良桥上接收黄石公兵书的典故;下联讲的是张良的二十六代孙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路过郓州垂询:“如何能够做到这样?”他在纸上写下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
此后,有的张姓祠堂,号为『百忍堂』。 上联:国士无双双国士。
下联:忠臣不二二忠臣。 此联为我祖父为张姓宗祠所题的联语。
上联指的是【西汉】张良和【蜀汉】张飞,两人皆开国元勋,一文一武,一智一勇可谓双国士;下联指【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张巡和【宋末】抗金英雄张世杰,两人皆为国捐躯,可谓忠臣。并取‘国士无双’和‘忠臣不二意’的歧义来叠文,加强了语气,对仗工整。
不是奉承我爷爷噢!此联当属联中上品。 寺庙联: 山门: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乐山凌云寺。
上联: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 下联: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应县净土寺。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
疑惑不解是什么意思
疑惑不解 【拼音】: yí huò bù jiě 【解释】: 疑惑:怀疑。
指对某一事物怀疑迷惑,认识不清。 【近义词】: 迷惑不解 【举例造句】: 四爷胤祯谋事细密,他疑惑不解地瞧着邬思明。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他面向敌人,却在背后挨了一颗子弹。 梦能让我理清思绪,或者疑惑不解 暖暖眼中的笑意慢慢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疑惑不解,然后是埋怨。
近义词 1.迷惑不解 【拼音】: mí huò bù jiě 【解释】: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 《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举例造句】: 在这些个难以成眠的夏夜,他的脑子里纷乱如云,驰过这些往事和迷惑不解的疑团。
2. 疑疑惑惑 【拼音】: yí yí huò huò 【解释】: 怀疑别人,疑虑不安,犹豫不定。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自从昨夜见鬼,心中总是疑疑惑惑的,如今听了大了这些话,不觉把素日的心性改了一半,已有三分信意。”
3.半信半疑 【拼音】: bàn xìn bàn yí 【解释】: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处】: 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举例造句】: 众人听了,也都半信半疑。 反义词 1.无可置疑 【拼音】: wú kě zhì yí 【解释】: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举例造句】: 我对此事无可置疑 2.无可争辩 【拼音】: wú kě zhēng biàn 【解释】: 没有什么可争辨的。
表示确实无疑。 【出处】: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当安所立。
尤无可置辩矣。” 【举例造句】: 我们应该用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而不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佛教的发源,传播,历史等等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
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佛是什么不明白人人都可以成佛吗?佛和神仙是什么样子的有很多佛 爱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 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
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原佛教[1]协会会长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
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 佛教高清图片(10张)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 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
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 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2]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 佛教高清相片(9张)门涉及佛教的甚少,目前发现的仅有两处。
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
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
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佛教史专家,著有《北六神话导论》、《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等著作。
马克思称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
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1848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写到:马克思可能已经对您说了我们在那被驱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说您是我们在柏林唯一怀念的人。
[3] 编辑本段 佛的定义 佛陀。大论云。
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
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
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
汉言觉也。觉具三义。
一者自觉。悟性真常。
了惑虚妄。二者觉他。
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
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
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
亦无灭。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肇师云。
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
其唯佛也。妙乐记云。
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
对愚说觉。佛地论云。
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4] 大般涅??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
大般涅??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
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
亦不毕竟取于涅??。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
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
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
示现从母摩耶而生。 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
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
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
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
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
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
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
佛教的历史,上哪找啊
佛教 早在旧石器时代,印度已有人类居住。
公元前2500一1500年,在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哈拉帕文化。当时人们建造城市,使用石器、铜器、青铜器等生产工具,从事农耕及放牧,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发展。
公元前2000年中叶,居住在东欧和中亚一带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使原来的文化遭到破坏,印度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印度历史的最古资料是“吠陀”,属印欧语系,用梵文写成。
吠陀原意为“知识”。共有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前1500—1000年,祷神圣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前1000一600年,献祭仪式上的颂诗、有关仪法、咒语等)。
每部吠陀都有注释性的散文集子,统称为《梵书》,稍晚出现的是《阿兰若书》(《森林书》),后来形成有评注性的附加部分称为《奥义书》,含义深奥,富于哲理。从这些文献中可了解到公元前2000年中叶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的社会和文化情况。
雅利安人在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迁徙过程中,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并进入奴隶制社会。在早期吠陀时代社会上已出现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后来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进入后期吠陀时代,四等级的划分发展成为严格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掌握神权和教育权,主持宗教祭祖,教授吠陀经典。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行政权。这两个种姓互相争权夺利,而随着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越来越占有实际上的优势,他们往往得到吠舍种姓中的工商业主的支持。
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大的城市国家,其中较大的有恒河流域的拘萨罗、摩揭陀、跋耆、鸯饰等。到公元前5、4世纪时,摩揭陀逐渐统一了恒河流域乃至整个北印度。
当时社会上的正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
在后期吠陀典籍《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祭祖仪轨、咒语的,也有一部分充满哲理,探讨宇宙的生成和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梵天”(天神)创造世界和人类的说法。这样,源于雅利安人原始宗教信仰的婆罗门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婆罗门教的特点 1、宣称“吠陀天启”,说婆罗门教的吠陀文献秉承天意,是人类知识的本源和社会生活的准则。2、宣传“祭祀万能”,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祈求现世和来世利益。
王室每年要举行力饮祭仪式,此外还有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及种种献祭仪式。
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耗费大量财物。3、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
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宣称永世不可改变。以此为巩固婆罗门特权服务。
4、说宇宙本质与人的本质一致并合一,所谓“梵我一如”论。《奥义书》种类很多,传世的达200余种,有的(或其中某些部分)在佛教以前已存在,如《唱赞奥义节》、《大林间奥义书》等,从中可了解婆罗门教传统哲学观点。
它认为宇宙有统一的本质,“性灵”,即“自我”或“神我”。因它清净,称之为“梵”;因它为世界万有之本原,永恒存在,故又称“大我”、“大梵”。
每种事物,每个人的本质为“小我”。小我与大我并无二致,是合一的,即“梵我一如”。
“我”本指人呼吸的“气息”,在《奥义书》中它被改变为人的灵魂、万物的本源。婆罗门教又进而把“梵”人格化,称为“梵天”,成为它崇拜的最高神。
又宣传通过修行(斋戒、修禅定)可死后回归梵天,得到永生。5、宣传业报轮回的观点。
说人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不同的果报。如果不相信吠陀经典,违犯种姓规定,有杀生行为等,死后将转生下等种姓或生为牲畜等,而如果学习吠陀,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
沙门思潮 公元5、6世纪时,因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势力的发展,他们对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观点表示不满;同时,婆罗门教的杀牲献祭和巨大浪费对社会生产带来危害;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和哲学思潮,此即沙门思潮。
在沙门中,有的人围绕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和关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精神解脱等宗教理论问题进行思考、辩论,提出各种理论主张。佛典中称婆罗门教和其它学派一律为“外道”,据说在佛教创立时有95种外道,有62种见解,耆那教经典中说有363种见解。
据佛经记载,有六人的学说影响较大,称之为“六师外道 ”。这都是形容思潮的繁多,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多的数目。
与佛陀同时代的沙门思潮主要有5个派别,即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和不可知论。 (1)顺世论,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渊源很早。
其先驱者之一是与佛陀同时代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意为“发褐”)。顺世论宣称:世界的基础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原素(大)是地、水、风、火四大。
一切有情识的生物都由。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旧译多尚直译,所以罗什译本,带有极丰富之西域天然语趣,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飨尤巨。
至于新译时代,则转趋意译,其文笔之生动有趣,格式之新颖,词语之创新,结构的精美,竟使中国文学,为之变质,兹举三点如下:(1)国语内容为之扩大中国自汉朝以后,学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创作,虽有新观念,亦必套以古词,使一切学术均带有灰色,毫无生趣。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然推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
至于日本所编之佛学大辞典,所收集之三万五千余语,皆汉晋至隋唐间,诸译师所创之新语,此等新语之加入中国语言系统,而变为新成分,国语内容,焉得不扩大之理?(2)语法及文体之变化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
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此种新文体的创立,罗什及其门下居功至伟。唐朝佛经翻译虽盛,但若从文学方面较量,则后之译者,竟无过于罗什。
(3)文学情趣的发展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因为中国佛教,自罗什以后,几为大乘派所独占,然大乘之勃兴,却在佛灭后。其首先倡导者应推马鸣,读罗什马鸣菩萨传,知其实为一大文学家及大音乐家,其著作及弘法事业,均本所学,故其著「佛本行赞一书,可以说是:一首三万余言的长歌;译本虽然不重音韵,但读之,就觉其与孔雀东南虱飞等古絮乐府相仿佛。
其所著大乘庄严论,则简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小说,其材虽取自四阿含,但经其美妙之文笔点缀,竟使读者心动神往。马鸣以后的大乘经典,大都以壮润文澜,演极微妙之教理,如华严、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译界宗匠,以极美妙之国语为之翻译,读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金家琴 李志华:从洪水神话中,看出中西哪些同与不同
以“大洪水”为题材和背景的洪水神话,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神话类型之一。
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洪水神话出现在人类几乎所有最古老的文献中,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玛雅等文明都有跟洪水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圣经·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和我国鲧禹治水的传说。马克·埃萨克在《世界各地洪水故事》中记载,世界上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流传着洪水神话,全世界已知的洪水传说有500多个。
洪水神话的普遍性证明各民族在与自然的搏斗中有着探索自然、思考自身、改进自身的相同价值观。同时,通过对各类洪水神话具体故事情节的对比研究,我们又可以发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为探求不同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依据。 世界各地都流传洪水神话 1872年,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乔治·史密斯从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上,识读出了一个与《圣经·创世纪》中“诺亚方舟”非常相似的洪水故事。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一些民族和地区有洪水神话流传,但只是简单地将其看作“诺亚方舟”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变体。 这次重大发现之后,人们开始怀着巨大的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广泛搜求、记录数量多得难以统计的洪水神话文本。
不过,西方学者对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中国洪水神话的研究很少。1898年,法国人保尔·维尔记述了一篇中国彝族的洪水神话。
这是目前所知西方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的最早记录。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对有记载的政府报告、传教士的口头描述进行了广泛搜集,并于1918年出版了《旧约中的民间传说》。
其中,记录了三卷洪水故事文本。但是,书中对中国洪水故事的记载则是一片空白。
1988年,阿兰·邓迪斯将国际上100多年的研究成果汇编成论文集《洪水神话》,不仅收入了对希伯来、巴比伦、印度、希腊等地古代洪水神话的经典研究,而且还有对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口传洪水神话研究的新成果。在这部被称为洪水神话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中国洪水神话依然缺席。
中国人自己的洪水神话研究起步较晚。有学者在概括总结洪水神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20世纪洪水神话研究大致经历了20年代的萌芽期、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初步繁荣期、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萧条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的复苏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繁荣期”。
20世纪20年代,在梁启超尝试从典籍中寻找洪水记录之后,中国学者才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洪水神话研究。1937年,芮逸夫在《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中,记载了他在湘西考察得到的有关苗族的洪水故事,由中心内容“现代人类是由洪水遗民兄妹二人配偶遗传下来的子孙”,进而论证得出“伏羲女娲为南方或东方民族”。
1942年,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详细征引近代西南苗、瑶、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话资料,采集了近50则关于洪水泛滥、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 总的来看,中国是一个洪水神话极为丰富的国家。
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我们曾饱受洪水之患,并且至今也不时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从远古时期就有大量关于洪水的神话和传说,而且直到今天还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
有学者指出,洪水神话是一种复合型的神话,由原型洪水神话、水生人神话、葫芦生人神话、兄妹婚神话等融合而成。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型洪水神话。
除了家喻户晓的鲧禹治水故事外,中国洪水神话还有几种不同的亚型:神谕奇兆亚型、雷公报仇亚型、寻天女亚型和兄妹开荒亚型等。各种不同亚型的洪水神话,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性格,在体现鲜明民族性之时,又记录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这些洪水神话的结尾有一个常见的母题,即许多民族出自同一个始祖,都是洪水后那对男女所生,或从同一个大葫芦中出来的。 国际上主要有四大故事圈 洪水神话文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和各个民族。
在国际上,洪水神话文本大致包括地中海洪水故事圈、印度洪水故事圈、东南亚洪水故事圈、美洲印地安洪水故事圈等。 地中海洪水故事圈是人们最早发现、研究最多的一个部分。
地中海洪水故事圈以希伯来、希腊、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等洪水故事为主,通常也被称为西方洪水神话。在西方研究洪水神话的著作中,通常的学术用语是“世界毁灭和末世神话”。
典型的西方洪水神话由洪水灭绝人类与人类再生两部分内容组成。例如,在“诺亚方舟”中,人类的作恶多端和不虔诚,惹怒了造物主耶和华。
耶和华要毁灭世界,于是发动一场滔天洪水,毁灭了地球上的一切,只留下诺亚一家子,夫妻结合繁衍人类。又如,在希腊洪水神话中,国王吕卡翁惹怒宙斯,宙斯降大雨于世界,淹掉地面上的一切。
洪水过后只剩下丢卡利翁和他的妻子,夫妻二人通过扔石头重新创造了人类。总之,西方洪水故事的基本逻辑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
印度的洪水神话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最早见于《百道梵书》。目前所知古印度的洪水故事,一是以摩奴创世为主题的。
佛教的发源,传播,历史等等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
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
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求7个字的对对子(或名言)#questionContentpre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
(集兰亭序字) 池翠影游鱼乐;三径红香舞蝶忙。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释弘一集华严经句) 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 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
一诚有定同葵向;百故皆恬若海容。(集争坐位帖字)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
(集兰亭序字) 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是古人。 一庭花影三更月;千里松阴百道泉。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
(集醴泉铭字) 一路沿溪花复水;几家深树碧藏楼。(集唐诗句) 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
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 一榻梦生琴上月,百花香入案头诗。
(林则徐) 一藏梵声涛在口;满林花影月苞山。(集怀仁圣教序字) 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
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同参文字禅。 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
(集兰亭序字) 人多瑶草琪花气;家有兰台石室书。 人间清品如荷极;学者虚怀与竹同。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集兰亭序字) 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集兰亭序字) 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八体六书生奥妙;五山十水见精神。集怀仁圣教序字) 九万里风斯在下;八千年木自为春。
(集怀仁圣教序字) 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 三春花满香如海;八月涛来水作山。
(集圣教序字) 三春陌上沾时雨;四野田间看庆成。 于人何不可容者;凡事当思所以然。
(集争坐位帖字) 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集兰亭序字) 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
(集兰亭序字) 大胆文章拼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 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尤难。
(集争坐位帖字) 万花深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 万里山川皆入画;一庭花木又催诗。
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集杜甫句) 万里波涛归海国;一山花木作香城。
(集怀仁圣教序字) 万顷洪波闲眉界;九秋鹤举健精神。 万岫烟云迷岭外;千重紫气锁山头。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
(集唐诗句)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集兰亭序字) 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新色满城辉。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作者: 月明风静 2005-8-13 14:54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对联大观】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集兰亭序字)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集兰亭序字)_ 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
(集兰亭序字) 才大古来难适用;人生何处不相逢。 (集苏轼句) 才名挺出如东野;佛理清深是子瞻。
(集争坐位帖字)才名震溢李供奉;画理清深王右丞。(集争坐位帖字)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
(集兰亭序字)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
(集兰亭序字) 山含暖气千林翠;园啭莺声万花荣。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
(何绍基) 山河兴废人搔首;风雨纵横乱入楼。 (集陆游句) 山泽高下理所着;金石刻作臣能为。
(集绎山碑字)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集玄秘塔字) 山溪—曲泉千曲;竹径三分屋二分。
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千年事业方寸内;万里乾坤掌握中。
千里过师从枕席;一生报国托文章。 千树流莺歌丽日;四方跃马上征途。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川原缭绕浮云外;台榭参差积翠间。
(集唐诗句) 勺水汇集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 广庭有露桂花湿;空山无风松子香。
门无车马终年静;卒对琴书百虑清。(集宋诗句) 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远闻钟。
(集圣教序字) 小几研丹晨点易;重帘扫地昼焚香。(翁方纲) 小雨藏山客来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集黄庭坚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 (集陆游句) 习劳自种千盆菊;爱客同看百日花。
(董必武) 子美才名高画省;右丞清兴满终南。(集争坐位帖字) 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
(集苏轼句) 天生万宝无穷极;鼎铭百言纪子孙。 天气乍晴花满树;人家久住燕双飞。
(梁同书) 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灯。(集怀仁圣教序字) 天机静处防思鹄;夜气清时戒牧牛。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天涯春色催迟暮;玉垒浮云变古今。
(集杜甫句) 天然文吐春云润;悟后心如秋月超。 (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天然深秀檐前树;自在流行槛外云。
(集多宝塔字) 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客谈。(徐渭)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无事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无暇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齐白石)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邓石如) 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