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报道范文

请专业的帮忙给一个准确定义: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预测性报道——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实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预测性报道以理性、前瞻的眼光,向读者或受众提示、分析“明日生活”,不仅强化了新闻的实效性,而且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心态能起到导向作用。
何谓调查性报道——尽管表述各异,但这种报道最突出的特点:“调查”却是鲜明的。应该指出的是,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不同于一般报道的“调查”:其一,一般报道只报道孤立的、公开的突发事件的表面结果,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揭示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一般新闻报道常常受制和听命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强调时效性;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揭开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人所知的内幕,它主动性更强,而对时效性则不过分苛求。其三,调查难度比一般报道大得多,费时费力。有不少调查报道所涉及的事件,最初没有结论,甚至没有任何线索,全要靠记者的深入调查来完成这一过程。另一个必须廓清的概念是,调查性报道并不等同于批评报道,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研究性报告示例
第一章 概况 合营企业的名称 合营企业的地址 中方负责人 外方负责人 1.合营的由来 介绍双方从接触到签约的简单经过、中方企业的生产历史及寻求外资合营的目的。
2.项目主办人简介 介绍中方企业的简况,包括企业的地理环境、厂房设施、职工队伍、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及能源交通等。介绍外方的生产情况、技术能力以及国际地位等。
第二章 合营目标 1.合营的模式 2.合营的规模 确认合营企业的总投资额和注册资本,双方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及投资的方式。 3.工艺过程 包括工艺流程、产品纲领及生产工艺等。
4.市场预测 介绍合营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及双方的销售责任(应附国际国内市场供应情况的调查报告)。 5.产品销售方案 作出若干年内产品外销与内销的计划,并规定双方的销售渠道与销售责任。
第三章 合营企业的组成方案 董事会的组成及权限,整个合营企业各办事机构的组成框架(附图) 1.公司职工定员 2.职工来源及培训 职工来源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人。培训应作出初步计划,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
3.薪金及工资 第四章 生产原料供应方案 1.主要原料 说明每一种主要原料所需求量以及供应的渠道。 2.水、电、燃料 说明每日(或每年)的消耗量和解决的途径。
3.包装材料 说明年需求量和解决的途径。 4.主要设备生产能力的预算及购置计划(应列表说明) 第五章 安全环保 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安全规定、工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执行。
1.污染物的处理 说明本产品的生产是否产生废水、废气、烟尘及噪音等以及处理措施。 2.环境美化 3.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六章 技术经济分析 1.技术上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说明本企业与外方合营的条件,本企业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外方的生产历史、技术力量和国际信誉,两家合营后产量与质量可能达到的水平。
2.经济分析(参见财务分析表) 3.外汇流量表(参见财务分析表) 第七章 资金来源及项目组成 具体说明双方投资的金额和投资的方式。 如:中方可以厂房或土地使用费、开发费抵部分或全部投资;外方可以先进的设备及生产流水线抵部分或全部投资。
如果双方投资需要分期投入,那么说明每一期投资的金额和方式。 第八章 实施计划 具体列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办理营业执照、有关商务谈判、土建筹备工作开始、生产厂房交付使用、设备安装试车、投产等一系列主要工程的时间。
第九章 评 语 本合营企业符合国家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经济上双方均有利可得)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效果。 第十章 财务分析 (一)设计能力 (二)总投资费用及奖金筹措 (三)财务分析(附财务分析表) 合营双方一致同意由甲方做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年*月*日 附件:财务分析目录(各类表格) 国内外市场预测(调查报告)。
新闻写作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含义是什?新闻写作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
第一节:解释性报道 定义:解释性报道是一种用相关事实来解释和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方式。
即用事实说话。 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不同在于新闻背景的运用上。
新闻评论运用的背景材料只是对新闻局部加以注释而对全文主题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而解释性报道在运用背景上则是系统的,能将主题清晰地表达出来。
总之,解释性报道的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 1、 用事实说话。它的最高理想是全用事实来解释事实而不掺杂作者的主管意见或观点。
作者可以通过数据的罗列、相关事实或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解释事实。 2、 综合运用各种背景材料,其中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个人背景和知识背景。
3、 善用文学笔法:新颖的结体、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言语修辞。 例子:S。
佩特《联邦官僚机构是如何运作的》、(《中国青年报》)《基因大战》、(《南方周末》)《畸形蛙之谜》等 第二节: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 它注重挖掘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调查下报道与批评性报道从记者的立场和采写来看都是不同的。前者是作为公众的代言人,且调查性报道调查的事件都是事先无定论无线索的。
而后者则是站在权利机关的角度对内部处理已得出结论的事件展开批评通报。 所以调查性报道重在揭露政府及公共机关、社会团体中的不法行为,达到保卫公众利益的目的。
调查性报道分为“曝光式”和“剖析式”。无论是揭露政府及公共机构渎职行为和腐败的“曝光式”还是关注社会体制中弊端并分析纠正的“剖析式”,对于证据的取得都是至关重要的: 1、 确定证据的可信度: 1) 来自公开资料的证据通常最可靠 2) 私人收集的、非公开的资料可信度略低 3) 当如上述资料时,记者要对某人的口头叙述加以判断取证 2、 识别失实的证言: 1) 采访对象陈述的情况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谣传得来的,且经多方查证无法证明其真实性 2) 采访对象提供的消息是通过自己毫无根据的臆测和想象得出的 3) 证词很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或者证言内容不具体缺乏应有的细节。
4) 证言本身自身矛盾,前后不能连贯,漏洞百出;或数次采访前后出现偏差 5) 与科学公理和普通常识明显相悖的 6) 采访对象有幻想性性格,容易自我暗示或有偏执性格、容易受他人影响等。 7) 某项证据内容与其他多数证据的证明结果相悖 8) 一对相关证据证明意义完全相反,这必须查出其中的伪证 9) 几个采访对象的证词完全相同,要考虑串供。
10) 经过鉴定和勘验确认提供的证言和证据与事实不符。 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裁,其写作特点还是较为鲜明的: 1、 展现调查的过程和方式:直接把调查者本人的调查经历写入调查性报道的正文或运用大量引语和背景描写把调查过程反映出来。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锁不住的自行车》和1987年《无罪的证据:对一起谋杀案的质疑》 2、 进行细致的分析: 1) 在事实面前笔记不同的观点,并从中得出结论。1987年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任人唯亲》 2) 透过表明假象,分析其本质。
1930 年普利策新闻奖《“也许这个案子中还有一个女人”》 3、 简洁地勾勒新闻事件。1998年《南方周末》的《跳楼》 第三节: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就是对大众关心的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作前瞻性述评的一种深度报道。
其显著特征就是超前性和论述性。 预测性报道与预告性报道不同在于预告性报道是对已经被安排的事件进行报道,而预测性报道则是根据现有的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社会和生活进行推测。
深度预测性报道的写作与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其也有自身的特色: 1、 用不确定的语气来表达慎重预测的内容:如《南方周末》的《亚运攻势全面启动》 2、 尽量展示出事物发展的各种走向:如普利策新闻奖《巴基斯坦的形式和它的前景》 3、 让事物的走向具体可感:《法兰克福汇报》的《2000年的管理人员---全才》 4、 把预测建立在对现实的细致分析上:许基仁、曲北林的《哪四个队将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 第四节:实录性报道 定义:对重大突发性新闻全景或全过程的大篇幅报道。 实录性报道从写作视角可以分为再现式深度实录性报道与目击式深度实录性报道。
目击式实录性报道对记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契机。 实录性报道有如下共性: 1、 强调宏大而细腻的现场感:要用精确地描写去刺激读者的各种感官;以点面结合的叙述映现宏大现场;以真挚的主体意识来唤醒读者沉睡的心灵:如1974年普利策新闻奖《我们今天读会死掉》 2、 有助于叙事和烘托气氛地讲究文采:如《世界某日即将来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记》 3、 交代必要的背景以帮助读者理解特殊事件:《太阳圣殿会邪教惨剧发生前后》 4、 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通过直抒胸臆或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如《洪水毁家园 灾民夜难眠》 第五节:传记性报道 传记性报道是通过对新闻事实作开掘和铺陈,以最大的限度展示新闻人物系列活动乃至整个人生的一种深度报道。
传记性有别于人物通讯的差。
什么叫前瞻性报道
前瞻性报道:
拼音:qián zhān xìng bào dào
释义:指的是具有预测性的新闻发布方式。
前瞻性:
1、向前面看:极目~;
2、展望;预测:~性。
报道:
1、动词,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消息;
2、名词,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他写了一篇关于小麦丰收的~;
3、同“报导”,但是比“报导”更常用。 相关记载 亦作“ 报导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生存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提升为一种社会属性,就是对安全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里,安全需求已经以契约形式制度化为人的生存权(body rights)。“如果有什么是神圣的话,人类的躯体就是神圣的。”
——惠特曼(Walt whitman)的不朽名句为人的生存权做出了最好诠释。技术进步(无论这一概念在技术批判主义者的眼中是多么可疑)整体上提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能力,为满足人类的安全需求、保障人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然而,每一具体技术形式的使用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衍生出超越技术设计者预期之外的效能,甚至可能异化出一种危害人类自身的负向价值。车祸便是汽车交通技术系统异化的结果。
一、和平时代的战争1899年8月的一天,一位名叫利斯科的妇人与家人在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游览路线上游玩时,被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撞倒殒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车祸牺牲者,自此拉开了车祸悲剧的帷幕,而这出悲剧一经开演就再也没有收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二十世纪,医学科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95%以上的重要发现,大大降低了人的机体遭受疾病侵害的广度与频度;而在另一方面,同样是人类现代技术的汽车,却在频繁地产生着车祸,将痛苦、伤害、残疾甚至死亡强加给人类。
当前,车祸已成为社会人口非自然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最早轿车化了的美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达4万以上,伤残的人数则多达200多万。
车祸还是大脑和脊椎损伤的最主要制造者;美国每年有8万人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而瘫痪,2000人成为植物人。[1]即使在刚刚开始进入轿车社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车辆数目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在稳步上升。
在中国,1986年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是4万多,到1997年,死亡人数已猛增到73861人,受伤者达190128人[2],到了1999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83529人,受伤者286080人。[3]这就是说,每天大约有230人在车祸中丧生,780多人受伤。
今天,在这个有5.5亿辆汽车爬行的行星上,车祸造成灾难甚至超过某些自然灾害。例如,1900-1990年90年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是130万人。
在同一时期,车祸则夺去了2235万人的生命。而且每年的车祸死亡和受伤人数呈增长趋势:1900-1920年死亡100万,1921-1940年死亡200万人,1941-1960年死亡500万人,1961-1991年死亡1435万人。
迄今为止,全球被汽车夺去的生命已达到两千五百多万,受伤者则难计其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现在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机动车辆的事故,1000-1500万人受伤。
[4]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每45秒钟就有一人因车祸死亡,每两钞钟就有一人受伤。车祸的危害其实已不亚于人类之间的战争了。
在美国,九十多年来,死于车祸的美国人已超过270万,是美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和越南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4倍;而在车祸中致残的人数则多达9200万,是本世纪所有战争中受伤的美国人的30倍。从1963年到1969年,死于公路上的人数超过同一时期美国人死于越南战争人数的10倍。
在1992年针对伊拉克发动的40天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在战争中丧失了146条生命,而在同一时期的高速公路上,有4900美国人“死得同样惨烈。”[5]在中国,车祸造成的死亡,相当于每三年有一颗广岛原子弹爆炸。
车祸造成的伤亡同战争中造成的伤亡亦大致类同,都会出现殒身碎首、血肉分离的可怖景象。它不但使受害者遭到巨大痛苦,也给受害者的亲属造成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车祸其实就是一场战争,是汽车向发明、制造和使用它的人类发动的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不无残酷与血腥的战争。二、对车祸的冷漠与宽容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生灵涂炭、荒秽盈途的惨烈景象令人们对战争苦难悚然而思。经过深刻反省与批判,人们开始自觉地抑制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并将和平与发展树为新时代的主题。
不无遗憾的是,大规模战争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而由汽车向人类发动的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却仍在持续和蔓延。一百多年来,车祸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同样给人类带来灾难与创痛的车祸事故,却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没有像我们发动的惨无人道的、不可宽恕的越南战争那样惹人耳目。”
[6]车祸甚至失去了新闻的关注。早年的杂志封面或报纸的头版尚能刊登街道上的车祸场面,随着车辆增多事故频仍,媒体对地球上无时无处不在发生的车祸已经习焉不察,习非成是了。
新闻媒体对橄榄球明星辛普森(O.J.Simpson)涉嫌谋杀前妻的案件的长达两年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同一时期公路上几十万亡灵的关注。足球场上的骚乱、社会名流的绯闻、政客们翻云覆雨的表演,可能比每年几万人丧生车轮之下更能引起“新闻兴趣”。
即使英国王妃戴安娜车祸罹难,新闻热点也集中于对戴妃个人私情的猜测,至于发生车祸的原因,只是原单归咎于记者们对戴安娜如影随形的追逐烦扰,而很少有人将这件看似偶然的事故与汽车事故的高发率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追问轿车交通技术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假如我们的媒体有彰善瘅恶的责任,难道车祸之中不也含普遍的社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