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初中物理电流评课稿范文

    跪求初三物理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的说课稿!!

    ①电流表要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否则短路,烧毁电流表。)

    ;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否则指针反转,容易把针打弯。);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 注意是:先烧表(电流表),后毁源(电源)使用步骤1、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2、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法) 电流表归结起来有三看和三问 先看清电流表的量程,一般在表盘上有标记。

    确认最格的一个表示多少安培把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入电路后,观察指针位置,就可以读数了。此外还要选择合适量程的电流表。

    可以先试触一下,若指针摆动不明显,则换小量程的表。若指针摆动大角度,则换大量程的表。

    一般指针在表盘中间左右,读数比较合适。 一看:量程。

    电流表的测量范围。 二看:分度值。

    表盘的一小格代表多少。 三看:指针位置。

    指针的位置包含了多少个分度值。读数1.看清量程 2.看清分度值(一般而言,量程0~3A分度值为0.1A,0~0.6A为0.02A) 3.看清表针停留位置(一定从正面观察) --使用前的准备:1.调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 2.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法}。

    【初中物理课怎么评课】

    教师应当如何听课评课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怎样来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إ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平时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去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إ (二)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إ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إ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皋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إ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إ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إ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إ 二、教师如何评课 إ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إ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إ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إ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إ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إ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إ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إ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إ (一)看教学思路设计 إ 1.作文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

    初中物理力的评课稿

    八年级(上)科学评课稿

    -----评谢满飞老师“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一课

    镇海中兴中学 钟剑明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哪里有初三物理电磁感应这节课的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是物理的重点内容,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2、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从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主要的先决条件),(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能说出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4)知道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5)能说出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总结”“研究证据强烈显示,通过问题解决而掌握规则会产生非常有效的、能长时间被很好保持的能力。”

    “发现教学法对涉及新规则的任务的迁移有明显的助益”(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P218)。我们选择本节课的教法为“引导——探究——总结”,即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得到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正是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的体现。2、本节课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1)对重点内容采用精加工策略〈〈现代教学设计论〉〉(盛群力 李志强)P27在教学策略开发中说到:“抵制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式学习的诱惑。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张抓住材料重点,深究细析式的深层学习。”考虑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普遍表述既是电磁感应规律的一部分,又是高于初中水平的学习内容,它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形象的“切割磁感线”到抽象的“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这部分内容又是本课的难点。

    针对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深究细析式的探究学习,具体如下:先破——通过学生亲手课本图16-6实验,发现用“切割磁感线”已无法解释自已亲手做出的新的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规律的愿望。后立——首先让学生寻找课本图16-4实验与图16-5实验(均能产生感应电流)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归纳,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分别加以引导。

    采用这种教学策略,使本节课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意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改变研究问题的对象、角度、深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求同与求异思考,通过本课,学生不仅学到了规则,也学习了认知策略。(2)“解决问题——做中学”——学生参与活动的策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理解是应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教师的思维活动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优生的思维活动也不能替代其他大多数同学的活动,本课重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学生分组实验,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虽然在时间把握及实验调控上有相当的难度,但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必须这样做,这种教学策略也符合迪也斯特拉提出的“解决问题——做中学”的教学策略(见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P56)。

    (3)用并行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看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为了避免出现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设计好的思路上来的情况,在教案设计时采用了并行方式,即准备好多种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3、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用3Dmax制作多个动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复习奥斯特实验,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维,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我们要研究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至少需要哪些器材?学生自主实验:如何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会通过切割磁感线来产生电流。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图16-6实验,发。

    现急需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学、电学、光学部分各一份!高分!-百度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物理量名称 物理量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公式 质量 m 千克 kg m=ρ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 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 比热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C) c=Q/m△t 常用数据: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N/kg。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³ ,常用单位:克/厘米³, 单位换算:1克/厘米³=1*10³千克/米³;ρ水=1*10³千克/米³; 读法:10³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³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²=1*10^-4米², 1毫米²=1*10^-6米²。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²;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²。

    】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 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 h:单位:米; ρ:千克/米³;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 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 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

    初中物理电压的观后感

    楼主、您好: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

    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

    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

    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

    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

    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

    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

    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

    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

    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

    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

    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2.应用 利用上述问题的结论可以解决“内陆地区为什么比沿海地区温差大?”的问题。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2、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时,要。

    现急需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学、电学、光学部分各一份!高分!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物理量名称 物理量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公式 质量 m 千克 kg m=ρ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 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 比热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C) c=Q/m△t 常用数据: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N/kg。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³ ,常用单位:克/厘米³, 单位换算:1克/厘米³=1*10³千克/米³;ρ水=1*10³千克/米³; 读法:10³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³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²=1*10^-4米², 1毫米²=1*10^-6米²。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²;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²。

    】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 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 h:单位:米; ρ:千克/米³;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 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 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