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难得糊涂范文

    难得糊涂范文

    以“难得糊涂”为话题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说难得糊涂 似乎不少人都颇为欣赏郑板桥之"难得糊涂"的条幅,相信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感悟。

    只因为这四个字读来简单,其实含义还是相当的深而不易说清楚的。 应该说,作为一个正常人,其一生必以掌握真理、追求真理为己任。

    没有什么人会想做个糊涂人,一辈子什么道理也不懂的人。而在社会上,也只有学问高,明理的人才会更多的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重。

    那么,为什么又要把做个糊涂人视为一种高的境界呢?这不是矛盾吗? 我认为这就必须从社会的角度,人性的特点去看待和解释了。 首先,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必须时时处处考虑和照顾到给予社会的影响,或者说对身边人的影响。

    由于人的认识程度不一,如果我们对各种实际情况和条件都一概不予考虑,坚持采用一种自以为正确、毫不妥协的做法的话,事情往往是办不好的。说白了,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学会一种妥协、合作的生活艺术,很多时候那就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状态。

    从人性上说,人还会常常受到本能、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由自主的事情,还有一些不能说是正常的反应。比如在情感上的自控能力缺乏;无力改变环境与事实的种种人生无奈等等。

    而对于我们想达到人生更高目标的意愿来说(诸如快乐人生之类),这时候糊涂一些就是我们一种更好的状态选择。 人的一生从无知到懂事、明理是一个必然。

    尽管明白人生道理的同时也给我们增添着人生的烦恼,但那不仅是一个人生的规律,而且大体上还是一个好处多于坏处的事。因此一般说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追求做个糊涂人总不是个好提议。

    而人到中年以后,才需要更多的运用到适当糊涂那样的人生艺术。 由上看来,"难得糊涂"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在懂得一定人生道理,或者到了人生的某种阶段后才能进行的一种人生修炼所得,否则那就可能只是做了一个真正糊涂的人而让人笑话了。

    作者: 心笔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288621753。

    以难得糊涂为题的800字作文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郑板桥这样形容自己的官场生涯.

    到现在,这句话流传着已很久,因为它当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若想做一世聪明的人,就要躲得过小人的忌妒,否则身败名裂甚至性命难保.太聪明了,很惹人忌才,特别是上司或者长辈和地位成就比较高的人,他们不喜欢太聪明的人在身边,功高盖主已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假如还敢再大肆恃才傲物,那他肯定永不得志.他们会想,有了他这种聪明的人,什么也比我强,那还要我干什么?人总会有自尊,要赢人先要赢他的心,这样才算真正的聪明.这种聪明不只于学识上,还要在处世上,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心理调和,要让大家之间的隔膜摒去,在双难尴尬中突围而出,便正如孟子所讲:“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如是而已方算聪明.

    至于糊涂,这里并不是说呆头呆脑的糊涂,譬如别人说的“放聪明点儿”,“一只眼开,一只眼闭”,是叫我们变得“糊涂”,把知道的事情装作不知道,从郑板桥的体会是“忍耐”,中庸之道也.他在官场上吃尽苦头,即使他是如何才华横溢,也挤不出半点有用功,泄气了,只得无可奈何.就是这样,他不的得不学习“糊涂”,他厌倦了官场,淡泊了名利,终于做了真正的“糊涂”人隐退扬州.

    不要以为他没勇气面对困境,他是个书生,而封建社会的官场充满黑暗,任凭他再努力去闯,也冲不破早已紧密地牢固在一起的“拜金主义”黑洞.

    活得聪明,活得逍遥,活得洒脱,做个糊涂人最好,可是,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如果容易做到,“难得糊涂”这四字真言,岂不失去了它的价值?古人以“中庸”为儒家思想作典范,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以一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人生有许多哲学,就一门处世学已足够体现我们自爱社会上生存的学问,中庸处世做到的人会不少,但持之以恒便寥寥无几了.而我从中感受到一些体会,要学习难得糊涂,便要“弹性聪明”.从字里间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做到聪明,亦不会糊涂半生,只要像弹簧那样,能屈能伸且不失本质已足够作“弹性聪明”

    以难得糊涂为话题的作文 帮帮忙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成了珍稀品,成了一种追求的对象。郑板桥的原文是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通过这三部作品,我感到:这里的糊涂并不是真正的糊涂,而表达的是一种处世哲学。难得糊涂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对社会和苦难的逃避,恰恰相反,是历经坎坷懂得的人生哲理,它教人志向远大,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怀着一种宁静致远.平静泰然的心态,在繁杂的世界中,达到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社会是一个纷纷扰扰,喧闹嘈杂充满争斗、权诈、是非、诱惑的世界,许多人在“物役”.“物累”的困境中不得自拔,失去了灵魂和自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理的启迪,如果从世俗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的尘网中提升出来,人生就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解放。

    首先,难得糊涂是一种超然豁达的人生境界。郑板桥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知县,为人磊落正直,廉洁奉公,替百姓诉讼办赈济,得罪地方豪绅,最后称病辞官,只能居扬州卖画。在他任知县期间,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写下“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幅字。正是多年的官场生活,让郑板桥明白,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糊涂实为难得,任何事都需要有宽广的胸襟,不要什么都斤斤计较,有些事看来是吃亏,正是他们,使人生的意义更加深刻而通达。

    不仅如此,难得糊涂还是一种韬光养晦处世智慧。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名著《三国演义》中写到,官渡之战后,曹操扭转战局,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当他的手下在袁绍帐中搜到许多曹操手下人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写给袁绍的投降信,曹操在所有士兵的面前把他们全部烧掉,不再追究。这不是曹操的仁慈和大度,而是一种处世智慧。从此以后曹操重整旗鼓,成立了三国鼎立的霸业。这正体现了难得糊涂的道理,它不是因为对现实判断错误才有的逃避,而是因为看的太过透彻才有的手段。

    此外,很多所谓的聪明是小聪明,最后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提起《红楼梦》,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一个厉害人物最后落得“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的下场。在第15回中,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的确,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厚道待人,只知八面玲珑,不知深藏于密。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爱耍小聪明。因此,无论是安于命运还是抗争命运,都要以承认个人机智局限为前提。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谓机智悲剧,难道还少吗?

    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它犹如禅宗的偈语,是需要用心体悟的。古语也有“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的说法,和难得糊涂是异曲同工之妙。郑板桥传达的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想让人们从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禄总是放不下,“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一种傥荡,一种悠然,一种自在。来点“难得糊涂”的超越,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心理和社会压力,保持一种心理平衡,坐看云起花落,超然通达地面对人生。

    以前自己写的,你看能不能用?

    ?

    什么叫难得糊涂?

    夫妻之间的“难得糊涂” 我不赞成一个男人在家庭里对什么事都“明察秋毫”,甚至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妻与子斤斤计较、争执不休。

    男人要有男人的气慨。男人要有男人的胸怀。

    小肚鸡肠,应与男人无缘。 我也不喜欢一个妻子“严管”丈夫的故事:当局长的丈夫为公事整天在外奔忙,妻子规定他每天必须三次用手机向她报告“行踪”。

    有时丈夫单位少发了点奖金。妻子事后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甚至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也必须先由她接听,如果是女人的声音,她就要坐在丈夫旁边“监听”……我以为,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夫妻间最要紧的是相互信任。

    把自己的丈夫当成“假想敌”,整天神经兮兮的,四处“布控”,看起来很精明,很爱丈夫,其实损害的,哈恰是“最要紧”的东西。 夫妻间倘若“认真”到这种程度,那是十分悲哀的。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难得糊涂。这话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理解为——很少有糊涂的时候,即时时处处都很精明;另一种可理解为——糊涂很难得,不易做到。

    我揣摩,郑板桥这句话的意思是后者。 “难得糊涂有点类似“大智若愚”。

    “糊涂”不是昏庸,不是傻冒,不是愚昧;相反,它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

    世上有些事情必须是非确凿,泾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却不必过分顶真,甚至还需装点糊涂。 “难得糊涂”不仅是为官处世之道,居家过日子同样可以借鉴。

    夫妻常年累月厮守在一起,总有说错话或做错事的时候,就是再好的夫妻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天塌下来的事情,不是原则问题,一方不妨来点糊涂——佯装没看见或没听见,即不把那张“纸”捅破,不使对方的过失显山露水。

    许多美满幸福的家庭,其实幕后都有不少“装糊涂”的事。 我有一位文友,不久前发誓戒烟,可三天不到,烟瘾又上来了,捱不住,躲进卫生间里抽。

    其妻虽闻到了烟味,却佯装不知,还特地跑到超市为他买瓜籽,并一个劲地表扬他有毅力,像个男子汉……丈夫既感激又惭愧,终于一鼓作气戒掉了烟。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有两句台词,大意是:两口子过日子不能像对待工作那样公事公办。

    这话说得很对。家事和公事毕竟是两码事,尤其是夫妻之间。

    美国有位专家断言,在所有婚姻中,不幸婚姻占50%,而破坏爱情的“魔鬼”是——非难、责怪。这些非难、责怪常常不是因为某一方有什么恶行,而是家庭中那些说不上嘴的琐事提供了导火线。

    如果一方能学会装糊涂,那么许多非难、责怪就不会发生,不幸婚姻自然会大大减少。 既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装糊涂不是打“肚皮官司”,更不是“留一手”,等“秋后算账”。

    而是为了给对方留点面子,给矛盾缓解留点余地,给家庭生活增添点朦胧美”。其实,你装糊涂,对方也不呆,他?她 是会打心眼里感激你的。

    因而,有时还会成为增进夫妻情感的一个机缘。 英国杰出首相格莱斯顿,在国会里是一个非常苛刻的辩论家,但在家里却经常装糊涂。

    有一次,家人不小心撞碎一只贵重的花瓶,他不但未谴责,还佯装没听见,吹着悠闲的口哨跑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因这种宽容大度赢得了整个家庭乃至佣人的尊敬。

    所以,“难得糊涂”就家庭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宽容,关键是爱心在起作用。 夫妻之间能坚持以爱为中心,以彼此的宽容和包涵为基本点,这样的家庭才是值得羡慕的。

    以难得糊涂为题的800字作文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郑板桥这样形容自己的官场生涯. 到现在,这句话流传着已很久,因为它当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若想做一世聪明的人,就要躲得过小人的忌妒,否则身败名裂甚至性命难保.太聪明了,很惹人忌才,特别是上司或者长辈和地位成就比较高的人,他们不喜欢太聪明的人在身边,功高盖主已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假如还敢再大肆恃才傲物,那他肯定永不得志.他们会想,有了他这种聪明的人,什么也比我强,那还要我干什么?人总会有自尊,要赢人先要赢他的心,这样才算真正的聪明.这种聪明不只于学识上,还要在处世上,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心理调和,要让大家之间的隔膜摒去,在双难尴尬中突围而出,便正如孟子所讲:“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如是而已方算聪明. 至于糊涂,这里并不是说呆头呆脑的糊涂,譬如别人说的“放聪明点儿”,“一只眼开,一只眼闭”,是叫我们变得“糊涂”,把知道的事情装作不知道,从郑板桥的体会是“忍耐”,中庸之道也.他在官场上吃尽苦头,即使他是如何才华横溢,也挤不出半点有用功,泄气了,只得无可奈何.就是这样,他不的得不学习“糊涂”,他厌倦了官场,淡泊了名利,终于做了真正的“糊涂”人隐退扬州. 不要以为他没勇气面对困境,他是个书生,而封建社会的官场充满黑暗,任凭他再努力去闯,也冲不破早已紧密地牢固在一起的“拜金主义”黑洞. 活得聪明,活得逍遥,活得洒脱,做个糊涂人最好,可是,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如果容易做到,“难得糊涂”这四字真言,岂不失去了它的价值?古人以“中庸”为儒家思想作典范,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以一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人生有许多哲学,就一门处世学已足够体现我们自爱社会上生存的学问,中庸处世做到的人会不少,但持之以恒便寥寥无几了.而我从中感受到一些体会,要学习难得糊涂,便要“弹性聪明”.从字里间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做到聪明,亦不会糊涂半生,只要像弹簧那样,能屈能伸且不失本质已足够作“弹性聪明”。

    介绍一篇难得糊涂的议论文,谢谢

    说难得糊涂 似乎不少人都颇为欣赏郑板桥之"难得糊涂"的条幅,相信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感悟。

    只因为这四个字读来简单,其实含义还是相当的深而不易说清楚的。 应该说,作为一个正常人,其一生必以掌握真理、追求真理为己任。

    没有什么人会想做个糊涂人,一辈子什么道理也不懂的人。而在社会上,也只有学问高,明理的人才会更多的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重。

    那么,为什么又要把做个糊涂人视为一种高的境界呢?这不是矛盾吗? 我认为这就必须从社会的角度,人性的特点去看待和解释了。 首先,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必须时时处处考虑和照顾到给予社会的影响,或者说对身边人的影响。

    由于人的认识程度不一,如果我们对各种实际情况和条件都一概不予考虑,坚持采用一种自以为正确、毫不妥协的做法的话,事情往往是办不好的。说白了,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学会一种妥协、合作的生活艺术,很多时候那就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状态。

    从人性上说,人还会常常受到本能、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由自主的事情,还有一些不能说是正常的反应。比如在情感上的自控能力缺乏;无力改变环境与事实的种种人生无奈等等。

    而对于我们想达到人生更高目标的意愿来说(诸如快乐人生之类),这时候糊涂一些就是我们一种更好的状态选择。 人的一生从无知到懂事、明理是一个必然。

    尽管明白人生道理的同时也给我们增添着人生的烦恼,但那不仅是一个人生的规律,而且大体上还是一个好处多于坏处的事。因此一般说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追求做个糊涂人总不是个好提议。

    而人到中年以后,才需要更多的运用到适当糊涂那样的人生艺术。 由上看来,"难得糊涂"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在懂得一定人生道理,或者到了人生的某种阶段后才能进行的一种人生修炼所得,否则那就可能只是做了一个真正糊涂的人而让人笑话了。

    作者: 心笔。

    以难得糊涂为话题的作文 帮帮忙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

    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成了珍稀品,成了一种追求的对象。

    郑板桥的原文是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感到:这里的糊涂并不是真正的糊涂,而表达的是一种处世哲学。难得糊涂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对社会和苦难的逃避,恰恰相反,是历经坎坷懂得的人生哲理,它教人志向远大,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怀着一种宁静致远.平静泰然的心态,在繁杂的世界中,达到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社会是一个纷纷扰扰,喧闹嘈杂充满争斗、权诈、是非、诱惑的世界,许多人在“物役”.“物累”的困境中不得自拔,失去了灵魂和自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理的启迪,如果从世俗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的尘网中提升出来,人生就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解放。

    首先,难得糊涂是一种超然豁达的人生境界。郑板桥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知县,为人磊落正直,廉洁奉公,替百姓诉讼办赈济,得罪地方豪绅,最后称病辞官,只能居扬州卖画。

    在他任知县期间,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稍后写下“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幅字。正是多年的官场生活,让郑板桥明白,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糊涂实为难得,任何事都需要有宽广的胸襟,不要什么都斤斤计较,有些事看来是吃亏,正是他们,使人生的意义更加深刻而通达。

    不仅如此,难得糊涂还是一种韬光养晦处世智慧。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

    名著《三国演义》中写到,官渡之战后,曹操扭转战局,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当他的手下在袁绍帐中搜到许多曹操手下人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写给袁绍的投降信,曹操在所有士兵的面前把他们全部烧掉,不再追究。

    这不是曹操的仁慈和大度,而是一种处世智慧。从此以后曹操重整旗鼓,成立了三国鼎立的霸业。

    这正体现了难得糊涂的道理,它不是因为对现实判断错误才有的逃避,而是因为看的太过透彻才有的手段。此外,很多所谓的聪明是小聪明,最后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提起《红楼梦》,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一个厉害人物最后落得“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的下场。在第15回中,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

    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的确,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厚道待人,只知八面玲珑,不知深藏于密。

    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爱耍小聪明。因此,无论是安于命运还是抗争命运,都要以承认个人机智局限为前提。

    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谓机智悲剧,难道还少吗? 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

    它犹如禅宗的偈语,是需要用心体悟的。古语也有“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的说法,和难得糊涂是异曲同工之妙。

    郑板桥传达的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想让人们从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禄总是放不下,“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一种傥荡,一种悠然,一种自在。来点“难得糊涂”的超越,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心理和社会压力,保持一种心理平衡,坐看云起花落,超然通达地面对人生。

    以前自己写的,你看能不能用??。

    请教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文??同题谢了!

    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

    。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