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评论性文章范文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这篇文章可以写哪些内容?(跪求)
如何写好评论文 1.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
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
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开好头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 ”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
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
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
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
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
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3.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
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
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
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
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4.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
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
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
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
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 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
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
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
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6.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
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检举。
作文2016热点评论800字议论文
近期,为降尘治理雾霾,郑州市区洒水日耗3.5万余吨,此举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市民持续热议,质疑声众。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南水”入郑,虽然去年全城“喊渴”的局面得到缓解,但随着用水量的递增,测算到2020年,会再次面临缺水的压力。同时,有专家认为,洒水降尘治霾扬汤止沸,洒水对扬尘有作用,抑制不了雾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实现花费与收效的平衡。(8月23日中新网)
“4月份开始,一天洒水6趟,平均俩小时洒水一次,一辆洒水车一次装10吨水,跑一趟基本洒完,一天洒掉60吨水,用的都是消防栓里的自来水”。相关资料显示,郑州市一天的洒水量3.5万吨,按每吨3.05元计算,每天需要洒掉约10.7万元。从这样的投入来看,郑州方面治霾的决心和投入力度毋庸置疑。
然而,与今年1月-6月,郑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的雾霾严峻形势相伴的是,郑州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10,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之列。当雾霾遭遇缺水,拿本就有限的水资源去治理雾霾,这样的安排,当然首先要面临合理性的疑问。
专家透露,之所以启用大规模的洒水治霾,主要是为有效遏制道路和工地的扬尘。华北环保督查中心2015年5月以来几次专项督察和环保部门对该市领导的约谈显示,郑州市明显存在着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等问题。于此而言,大力降尘也确实是郑州治霾的一种务实选择。但问题在于,依靠洒水降尘,终究非治本之策,它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疑问,一,洒水之外,其它降尘的手段是否用尽了?二,扬尘问题对郑州环境质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从降尘的综合治理来看,据媒体此前报道,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在现场督察发现,郑州多个工地在落实包括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等在内的“6个百分百”要求上流于形式。显然,相对于单方面不计成本的洒水,落实这些要求才是真正的源头治理。
而如果联系到治霾的全局性,洒水降尘更容易显示其局限性和功利性。环保督查部门对郑州雾霾成因的诊断除了扬尘之外,还包括燃煤污染治理力度不够,特色产业违法排污情况普遍,部分大型企业违法排污等。不难推断,这些相较于扬尘而言,其实才是雾霾的根源性原因。在治理上,也比洒水更复杂,更需要治理的智慧和魄力。而扬尘只需加大洒水的投入,在短时间内或许就能收到效果。但从长效看,且不说洒水带来浪费问题,在其他成因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洒水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实际效果?这样的做法,只能令人想到是相关方面应对约谈压力的短视之为。
不可否认,上级环保部门的约谈确实会给治理者带来现实的压力。但如果这样的压力转化,只换回功利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不是上级部门与公众所希望看到的场景。说到底,治霾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必须在全方位的视角下加以审视,讲究智慧和策略。如果一味选择最简单的路,最容易出“政绩”的方式,不但将徒增不必要的成本,也可能贻误雾霾治理的最佳时机。主政者大开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多一点“功成不必在我”之心态。
洒水治霾所凸显的治霾行动力当然需要被看到,但治霾归根结底要讲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雾霾的形成正是过去经济粗放式发展的一种产物,那么,在治理上若仍延续着“不惜一切”的粗放式治理,最终很可能会旧问题未解,新问题又起。不管怎样,对于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而言,优先选择用水来治霾,都算不上最优方式。以短板来治理短板,很有可能是短板愈短。而功利化治霾,也注定行之难远。
如何写一篇关于评论性的作文
遵守课堂纪律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场所。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是对老师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上课铃响以后,学生们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短暂休息,平静一下课间激动的情绪,取出课本、文具,准备上课。老师进教室后,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才能迅速坐下。坐下时,不要太猛,以免弄得桌椅发出响声。
如果上课迟到了,应特别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节的周到。迟到是违反校纪的行为,如果迟到者冒冒失失往教室里闯,既不尊敬老师,也打搅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迟到后,进教室前要用老师能听到的声音喊“报告”,征求老师同意后,才能归位,归位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动作快,脚步轻,以免再次影响他人。回到座位,要立刻拿出书本,认真听讲,不要左顾右盼。如果老师当时没有问迟到的原因,下课后一定要找老师讲明情况并致歉。
要聚精会神地听讲,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更不能跑离座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身体要站直,说话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别人回答问题时,不要交头接耳。别人回答错了时,不要起哄。
当老师讲课进度快了,导致学生没有听懂、老师讲的与学生平时看的有出入或老师讲漏题,学生要提示时,可以采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向老师反映问题,而不要大声喊“我没听懂”、“你讲错了”、“你讲漏题了”。向老师指出问题时,要有礼貌,如“老师,您讲的**问题,我没听懂”、“老师,**书上是这样讲的”、“老师,您讲漏题了”等。老师肯定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教学中的问题。上课提示老师讲课存在的问题时,可能会影响讲课进度,最好下课后个别找老师商讨效果更佳。
讨论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讨论时要注意发言的艺术性,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别人听清自己的观点。陈述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切忌气势咄咄逼人,目空一切。表明自己的立场时,要有礼有节。如果别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提出异议,应虚心听取,不可出言不逊。
写议论性的作文
议论文一般都总分总。先来个总论点,再分几个分论点,最后在总结下,就好了!
点名论点时注意语言优美,引用诗句,精当事例。
文中议论时修辞能用就用,比喻排比句,条件句【所谓的条件句是指由条件复句构成的排比句或对称句。正因如此,只有前后两部分间具有条件与结果关系时,方可使用条件句。它常用条件复句的关联词与对称句重复词语,换言之,条件复句的关联词是构成这种排比句与对称句语言标志。】对称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因果句转折句,引用诗文名句。保证得高分!多背点好的作文,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我看某某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你好: 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一个天才也许早熟,也许晚熟.问题不在年龄,而在于他有一些他自己的话要说出来,或早或迟非说不可.博学家一辈子说别人说过的话,天才则能说出自己的话,哪怕一辈子只说出一句,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除非他说不出来的.这是两者的界限.天才区别于常人的不是智力,也不是勤奋,而是一种使命感.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这使命感究竟是什么,但是却始终存在,并且常常出其不意地叮咛他,折磨他.这是一种责任心,不是对他人,对人类,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多数人属于家庭,国家,社会.天才属于有也与无,最大与最小,自我与永恒.对天才来说,才能是沉重的包袱,必须把它卸下来,也就是说,把它充分释放出来."天才 就是勤奋",但天才的勤奋不是勉为其难的机械的劳作,而是能量的不可遏止的释放.天才是最接近自然本来面目的个性.既然自然本身是丰富多彩、充满矛盾的,那么,天才怎 么可能永远自相一致呢?哲学史上最有创造力的天才,如柏拉图、康德,恰恰是最自相矛盾 的.二律背反是天才的命运.天才往往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样,天才必有他的笨拙之处.一个有才华有活力的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宿,他永远在尝试,在探索.天才之缺乏 自知之明,恰如庸人一样,不过其性质相反.庸人不知自己之短,天才却不知自己之长.德 拉克罗瓦在创作他的传世名画之时,还在考虑他是否做一个诗人更合适些.我相信,天才骨子里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经历.芸芸众生也有权利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人是平等的.至于说到历史,就是另一回事了. 天才与芸芸众生之间隔着鸿沟.当然,天才的伟大并不需要优越的享受来报偿,伟大本身就 已经是他的报酬.天赋高的人有一种几乎与生俱来的贵族心理,看不起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他对群众的宽容 态度是阅历和思考的产物.天才生活在一个观念和想像的世界里,尽管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更真实,更根本,但是它确实是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因此,用世俗的眼光看,天才决不可能给人类带来任何实际的幸福(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始终等同于福利),他们的欢乐只是疯狂,他们的苦痛也只是自作自受.世人容忍他们的存在,如同对待异禽怪兽一样给他们拨出一小块生存空间,便已经是礼遇有加了.天才自己不应当期望有更好的待遇,否则就等于期望自己不是天才.庸才比天才耐久.庸才是精神作坊里的工匠,只要体力许可,总能不断地制作.创造的天才 一旦枯竭,就彻底完了.他没有一点慰藉,在自己眼里成了废物.他也的确是一个废物了.创造靠智慧,处世靠常识.有常识而无智慧,谓之平庸.有智慧而无常识,谓之笨拙.庸人 从不涉足智慧的领域,所以不自知其平庸.天才却不免被抛入常识的领域,所以每暴露其笨 拙.既然两者只可能在庸人的领土上相遇,那么,庸人得意,天才潦倒,当然就不足怪了.天才三境界:入世随俗,避世隐居,救世献身.我总在想,天才在同时代人中必是孤独的,往往受到冷落和误解,而在后来的时代中,大多 数人事实上也是不理解他们的.那么,他们身后的名声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也许,伟大心智的超时代沟通是一个原因,这种沟通形成了高级文化的历史继承渠道.但问题仍然存在:即使后来的天才理解先前的天才,可是这后来的天才在自己的时代仍然是 孤独的,他对先前天才的评价却何以得到人们的公认呢?也许总有少数幸运的天才,正是通过他们,世人在接受他们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们所赏识的其 余不幸的天才.天才是如何被承认的?几种假说--其一,级差承认:二等才智承认一等才智,三等承认二等,以此类推,至于普通人,使天才 终于在民众中树立起了声誉.当然,仅仅是声誉,其代价便是误解的递增.其二,连锁承认:在众多天才中,某一天才因为种种偶然性的凑合而被承认,于是人们也承 认他所欣赏的一系列天才,这些天才中每人所欣赏的天才,就像滚雪球一样.其三,然而,最准确的说法也许是,天才是通过被误解而得到承认的.世人承认其显而易见 的智力,同时又以平庸的心智度天才的思想.归根到底,只有天才才能完全理解天才,庸人 只是起哄罢了.天才因其被误解而成其伟大.这话可有三第一,越是独特的天才,与常人越缺少共同之处,因而越是不被理解和易遭误解.所以,误解的程度适见出独特和伟大的程度.第二,天才之被承认为伟大,必是在遭到普遍的误解之后,人们接受了用自己的误解改造过的这天才形象,于是承认其伟大--即承认其合自己的口味.第三,天才的丰富性和神秘性为世世代代的误解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愈是伟大的天才愈是一个谜,愈能激起人们猜测他、从而误解他的兴趣.伟大与可误解度成正比.也许,天才最好的命运是留下了著作,在人类的世代延续中,他的思想不时地在个别人心灵 上引起震颤和共鸣.这就是他的不朽和复活.较坏的是著作失传,思想湮灭.最坏的是他的 著作成为经典,他的名字成为偶像,他的思想成为教条.对天才是无法盖棺论定的.天才在受到崇拜的同时总是遭到误解和曲解,引起永无止息的争 论.也许,不能盖棺论定本身就证明了伟大.天才的可靠标志不是成功,而是成。
鉴赏评论性文章怎么写啊?
鉴赏文章与读后感的主要区别在于,鉴赏文章要尽可能地站在客观的角度,从文学性、艺术性等各个方面来评价这些作品;而读后感则是更偏重于自我的感受。
读书写鉴赏文章要比写读后感难一些,难就难在你要有一些鉴赏方面的理论标尺,比如文学性的好坏,文字的优美程度等等,这些要求你自己心里首先要有点数。而且鉴赏文章并非全部的表扬,名著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历史局限性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写的。
我不是经常写文学鉴赏类的东西,不过经常写其他的评价,我一般会穿长扁短壮的憋痊铂花这样写:总体回忆一下全书,大概说一下情节、作者什么的;然后评价一下它的文字,这个比较容易,找到一两处写的优美的地方或者写得烂的地方,记住,评论一定要有细节;然后评价一下全书的层次构架,这个也比较容易;如果楼主有这个能力,还可以评价一下地域性、人文性啊什么的。
。写鉴赏一定要有批评,否则显不出你的水平。
参考:〔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麽高明了。
我的视线―一把蓝色的雨伞评论性作文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却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来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已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
“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
“妈,它真的没有歪,没有。”
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那把褪了色的伞,又重现以前明彻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一片快乐的蓝天,虽然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夜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伞。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赞一下 33我也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