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题跋范文

求书画作品集 序言范文
最近,长期在我省戍边的一位青年军旅书画家杨中文同志,把他近年来创作的一批中国书画作品送来让我看看。
因为他正筹备举办一次个人书画展,并把作品出版一本集子,即将付梓,嘱我写点意见,并也作为序言吧。 杨中文这个名字,我在书画界尚少听到。
或许因为退职挂名,自己年老目昏,少过问当前书界活动的缘故,难免孤陋寡闻。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真正有志并潜心于探索与创构优秀艺术作品的年轻艺术家,不那么急功近利,不大自我宣传的原因。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好的媒体信息传播手段,也有方便迅捷的出版方式和渠道,良莠不齐,人才庸才并存、艺术与垃圾共处的现象,在书法界尤其热闹。而不善于自我推销和张扬的艺术探索者就很不大为人们所注目。
中文是因为不太见诸媒体,还是因为只是我的漠然才不知情,都并不要紧。因为自古以来,艺术家奉献于时代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抄作。
因此,我抽空把中文的书画作品认真读了几遍,还是就作品论人吧。 中文的书画,以隶书和行草为主。
其隶书出自汉碑,汉碑为隶书之源,凡习隶书有成绩者,几乎无不是从汉碑入手的。只摹唐以后乃至今人隶体者,乃至故点蚕头,矫描雁尾,波磔做作,笔弱体呆,多成俗书,了无可取。
中文是一个来自豫东沃土,心怀报国丹心,热血澎湃的中原赤子。他经十多年部队训练的磨砺,长期感悟军旅人生,其风雨历程,铸就了一种北方男儿豪放的性格,所以在隶书的研习中,他主要宗师汉隶。
大汉之风曾横扫中原,立足天下,而隶书是汉朝盛极之艺术表象,亦是中原文化之核心。中文选择了隶书作为创作主体,并以汉隶为宗主,则表达了一种军人气质。
中国的两汉时代,在长达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奠定完善了具有奇丽浑朴,庄严厚重的隶书书写风格。达到了令后代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峰。
直到清中叶以后考古风起,出土碑刻数以千记,从而有了碑学复兴之风影响及于现代。在汲取汉隶作为自我风格方面,中文以睿智的选择和择优的学习方法,遍临汉碑精华。
他把传统艺术根植胸中,熟悉掌握各种运笔技巧,谙熟各碑家法,其中尤以好大王碑古朴方正、沉着浑厚的结体作架,省略隶书波磔,参以楚简使转流利,自然随意的线条,结构造型奇诡善变,用笔坚定疾厉,斩钉截铁,势沉力雄,一气贯之,往往会令观者懔然而生敬畏之感。中文在隶书创作中大汉之风舒展明朗,潇散空灵之气溢漫于字里行间。
而在具体的结构和用笔方面,则又勇于探索新路,立意写出自家面目。他的结字,并未全依汉隶的端庄严整,而是随势流走,布白自由,字体大小错落变化,用笔则更显得自由奔放,从而有了许多的新意象。
他还汲取了汉简的随势波磔,篆书的中锋钢柔并用,乃至于行草的点画交错和侧锋灵动,时见章草波捺的态势。这些书法创新的创作方法,远远不受传统隶书的程式化的限制。
这样一种新艺术气象的追求,勿论如何是值得探索的。尽管我们也许认为尚不能称尽善尽美,但中文在走着自己的创作道路。
如果把以古为体和创新为用的探索之路走好走通,美的意象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隶书之外,中文较擅长的还有行草。
说实在的,我对行草书有更多的偏爱,因而也难免有更多的偏见。手不莫高而眼光却很严酷。
当今中国书坛的“行草书”被两种“书法”(如果也真是行草书法艺术的话)搞的让人啼笑皆非。一种是大量的误把“写毛笔字”当作书法的“学者”充斥国中。
其“毛笔字”既缺乏传统功力,字中无帖意也无碑味,“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孙过庭语),结字蠢笨,用笔滑俗。有的干脆不用笔而用手、用棍子,似乎中国人只要会用墨在纸上写汉字就可以是书法家。
另一种是充斥于当今各种“权威”书展甚至一再“获奖”的那种完全抛开传统审美感知的流行书风。这些“书家”有功力,但却故意搞怪,自我结体,偏锋横扫,以丑为美。
因为有人占据书坛,并累累以“金奖”鼓励“丑书”,结果一次大展,竞相比丑。不知中国书法还有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审美观点。
我看中文的行草书,感觉他在传统临习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他写的魏晋碑体正书,虽不能说很好,但也能笔笔到位,字字严紧,古拙而不失雅秀,是完全重传统的作品,可看出用功不少。
他的行草书尤以小品条幅见佳。其书结字秀美,细看几乎字字有古意,用笔洒脱灵动。
书写中时出险绝,但不怪诞,从而使整篇章法富于变化。去掉卷中险字,就十分清雅俊美,归之于传统一路,并毫无逊色。
然而无此中险境则难免单调,故通篇能在传统中生发出创新意象。有的作品能做到一起呵成,思维敏捷,行云流水,气势纵横,苍茫华滋,或题跋、或创作,常透出一种大家风度。
有的行草写得较稚拙,有较多的变体,其中夹有秦简汉碑笔法,又感到他是在意图追求一种时尚,偶有流行书风的探索和试验。这种探索只要把握好“度”,是可以开拓新意象的。
和当今那些因为自己是“名家”、“大师”而故意写“丑”唬人欺世的评委们不一样,中文有习汉隶的功底,若用之于行草,其艺术创作的道路当有进步。而中文以如此年轻而有这样的审美感受,是很可喜的。
中文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探险者,。
书法 陆游自书诗 译文
【释文】
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
夹衣己觉冷,秋令遽如许!
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
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府,
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
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
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
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
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访隐者不遇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
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
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
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
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
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游近村
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
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
泥浅不侵双草屦,身闲常对一棋枰。
茆檐蔬饭归来晚,已发城头长短更。
癸亥初冬作
开岁忽八十,古来应更稀。
我存人尽死,今是昨皆非。
爱酒陶元亮,还乡丁令威。
目前寻故物,惟有钓鱼矶。
美睡
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
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
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
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渡头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
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
杂书
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
除却放生并施药,更无一事累天君。
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
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近诗一卷,为五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 ,时年八十矣。
望采纳!!!!!
写书法作品的落款有什么讲究?
一、常用的落款方法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
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 落款的分类 (一)单 款 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
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1、短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2、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3、二字款 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4、叁字款 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5、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6、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7、六字款 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8、七字款 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9、长款 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10、加作者斋轩号者 11、加作者地名者 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12、加作者字或别号者 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
别号众多。 13、加作者官名者 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 敕书”。
(二)双 款 亦就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1、受者名号 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 2、受者官衔 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3、受者称谓 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 4、敬词 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书法作品中常用落款用词 长辈: 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 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 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指 ,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绘画题款用: 敬 ,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书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
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
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
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
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
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
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书法作品介绍
你可以介绍下你临习的颜体,他的生平,风格,及艺术生涯. 增加同学门对书法的了解,因为练习书法最好是从楷书和隶书入手,而楷书中 以颜体最容易入门,能写得一手好字是你这一生中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颜真卿介绍: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政治生平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
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
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
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
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艺术生平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主要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
此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
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2、祭侄文稿: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
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
阅读材料,模仿示例对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一简要介绍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
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
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
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
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
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
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
《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
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
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
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
……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
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扌厌)’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扌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扌厌)”,小王“外拓”。
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扌厌)、外拓”的意义,“内(扌厌)”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