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范文200字
200字文学鉴赏
纯文学属于文学之一种,是以区别于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为特征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式样。
纯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西方在反对宗教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对文学直接干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于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定型为彻底摆脱三伪文学的文字语言艺术是为纯文学。在理论上率先对纯文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确立纯粹艺术的根据的是康德。
康德认为,在人的理性逻辑或意志、欲求之外,另有一种涉及愉悦、感性的能力,这就是与审美鉴赏有关的能力。他的《判断力判断》专门讨论彻底摆脱三伪艺术后,纯粹形式的审美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说:“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表象方式,他本身是合目的性的,并且虽然没有目的(即摆脱三伪),但却促进着对内心能力在社交性的传达方面的培养。……审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反思判断力,而不是感官感觉作为准绳的艺术。”
在康德看来,脱离三伪艺术(谎言艺术、妥协艺术和御用艺术)而直击审美愉悦本身的艺术才具备纯粹性。中国最早引进纯文学概念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一文中写道:“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王国维认为,纯文学和纯粹美术一样,要摆脱三伪艺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书写一个平常生命的历史,书写那些卑微的生命的真实历程。
通常,谎言文学因为承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愚民谎言而失去文学意义,御用文学又因为千篇一律、代言性和官方性而缺乏艺术审美,而妥协艺术又走进文字游戏和玩弄先锋技巧的深渊,那么,彻底摆脱这三种伪劣艺术就成为人类对艺术的本能需求,而纯文学的产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200字美文摘抄200字美文鉴赏
摘自:《雪》鲁迅 好段: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鉴赏: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雪的轻盈和飞扬时的生动美丽。
雪花在日光中纷飞,闪亮晶莹,弥漫在空气中的,是那孤独冰凉却又蕴藏着的蓬勃生机,揉碎了一地日光,昭示着即将到来的春天。是的,雪是雨的精魂,滋润一切,让一切置之寒地而后生。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摘自:《听潮》鲁彦 好段:来到海边,与海一样的翱翔;与海一样的高歌;与海一样的淡化所有。静静地坐在海水边,任海风的摇曳,浪花的跳动,仰着头,轻轻地听海唱歌的声音,沉稳、呻吟、温馨、旷野。
时不时的用手指、光脚来回的挑起、摆动,紧紧地抓住海风的温馨,轻轻的拍打浪花的喜悦,默默地稀释海一样的颜色。海蓝也就映在了心底,是干净、洁白,不含污浊,蓦然起了脑海里的那片净土。
鉴赏:简单的语句,却勾勒出听潮的美妙。海风轻拂,浪花翻滚,静躺在沙滩上用心聆听海的歌唱,让浪花冲洗涤净一切身心的浊垢,一切是如此美好,那恍如天籁的潮声一点点流进心里,让心一片宁静,澄澈透明的如海水。
你听过那潮声吗?温馨的,淡然的,纯净的,就像你心底最柔软干净的声音。摘自:《榕树下》好段:喜欢看草绿江南岸的亮丽,萧索的冬季在它们的浅笑声中逃遁,是怎样柔嫩的一茎茎新绿哦,在石缝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们的细腰,在乍暖还寒的冷风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长,一点点把堤坡,大地湮染,蓝天轻风下编织出让人振奋的春衣。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用手去轻轻地触摸吧,仿佛婴儿皮肤般细腻,一丝丝在手掌心滑过,若干纤小的生命韵律从手传递到心,不由人不在心中感叹:如此细弱的植物竟然有这样顽强的生命,硬生生率先回应春风,引来了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光明媚。鉴赏:用比喻和拟人描绘出小草的坚韧、柔嫩、顽强。
冬季里最亮丽的一抹绿色,点点缀于石缝间、小路旁,严寒的天气,狂烈的风雨始终不能毁掉那惊人的生机与美丽。它细弱,但它不软弱;它柔嫩,但它不是不堪一击。
挺身迎接寒冷的春风,那柳绿花红、莺飞燕舞,是给予它赞美它顽强的冠冕。摘自:《白马湖之冬》好段: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我刮的厉害的时侯,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恕号,湖水的澎湃。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侯,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鉴赏:几句话的描写,把冬天的风刺骨尖利表现得淋漓尽致。厚厚的窗户纸,反衬风的凶猛。
但作者的语气,却并不讨厌。想来听风,也是一件开阔心胸的好事。
躲在清幽的书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倾听,风的舞动和歌唱,带动松涛的吼声,湖水的彭湃之声,就像一支厚重的交响乐曲。沉浸在风声中,心越飞越远,宛若徜徉在山水画中,便有了种种幽邈的遐想。
摘自:《我喜欢》好段: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
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的张结着。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中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它好像准备着要奉献什么,要展示什么。
那柔弱而又生意盎然的风度,常在无言中教导我一些最美丽的真理。鉴赏: 喜欢是一件既简单的事,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单纯觉得美好。
宁静淡远的冬日阳光,春天柔弱天真的嫩芽儿,像是一缕最温柔的风,轻轻吹进我们的心里。静下心来细细感受吧,那大自然的美丽,以及教会我们感受美的真理。
你喜欢吗?好吧,其实我也很讨厌摘抄鉴赏这种事,无奈老师老是逼我们做……~~o(>_随便写了点我的感想,胡说八道的成分居多,请原谅……一般我是想把空的地方填满把字写写好那摘抄也就不成问题…… 希望能帮到你~~~写了5段我快要吐了……。
200字文学鉴赏
纯文学属于文学之一种,是以区别于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为特征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式样。
纯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西方在反对宗教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对文学直接干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于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定型为彻底摆脱三伪文学的文字语言艺术是为纯文学。在理论上率先对纯文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确立纯粹艺术的根据的是康德。
康德认为,在人的理性逻辑或意志、欲求之外,另有一种涉及愉悦、感性的能力,这就是与审美鉴赏有关的能力。他的《判断力判断》专门讨论彻底摆脱三伪艺术后,纯粹形式的审美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说:“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表象方式,他本身是合目的性的,并且虽然没有目的(即摆脱三伪),但却促进着对内心能力在社交性的传达方面的培养。……审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反思判断力,而不是感官感觉作为准绳的艺术。”
在康德看来,脱离三伪艺术(谎言艺术、妥协艺术和御用艺术)而直击审美愉悦本身的艺术才具备纯粹性。中国最早引进纯文学概念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一文中写道:“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王国维认为,纯文学和纯粹美术一样,要摆脱三伪艺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书写一个平常生命的历史,书写那些卑微的生命的真实历程。
通常,谎言文学因为承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愚民谎言而失去文学意义,御用文学又因为千篇一律、代言性和官方性而缺乏艺术审美,而妥协艺术又走进文字游戏和玩弄先锋技巧的深渊,那么,彻底摆脱这三种伪劣艺术就成为人类对艺术的本能需求,而纯文学的产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名著赏析演讲稿200字
读《水浒传》有感
我对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情有独钟.《水浒传》是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巨著.它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个性之鲜明,在中国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这些英雄豪杰的斗争之中,却隐藏着施耐庵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你只需随好汉们—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 便能发现这一百零八个人,每一个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的威猛仗义,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那是忠义二字.
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上,永远体现着性格的彻底自由与无拘无束.他是桀骜不驯的人,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将自己对于社会,制度,正义不得伸张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然而,他一生追随宋江,忠义不二,即使对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满,最终仍然选择服从,因为在他心目中宋江永远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说:"到地府也要做哥哥身边的小鬼.
美文及赏析,文章200字,赏析150字
我的世界真孤寂 孤寂,多么忧伤而无奈的字眼,宛若一盏昏黄的灯,点亮悲伤的情愫。
我的世界,孤寂而悲凉。 窗外凛冽地寒风呼啸着吹过,叶片全部凋零的树枝抽打着玻璃,空无一人的房间显得寂寞至极。
心脏痛地难受,孤独的感觉压迫、刺激着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踮起脚向窗外望去,渴望找到一点温暖。
凝视良久,又失望地将目光转回房间:马路上匆匆驶过的车辆;匆匆走过的陌生人;匆匆离开大树的落叶,在阴沉的天气中静默。何来温暖?有的,不过是匆匆的寂寥罢了。
房间的颜色是病态的苍白,苍白的墙壁、苍白的天花板、苍白的卧床被褥、苍白孤单的人儿。好想打开那扇紧锁的门,逃离这样孤苦伶仃的空间。
只是努力过了,依旧没有结果。 多想要一点点色彩,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装点自己孤寂的世界。
也许你会想: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般心情?沉默当做回答:心累了,世界,自然会无言而孤独。 心怎么会累?你也许会接着问。
张张嘴,无声地答道:“只是秋天的感伤,生活的无奈,学业的繁重……这一切一切重担,加起来的重量使身子疲乏,使心灵劳累。” 那个世界,是心灵。
锁住的“人”,是梦想。梦想当作家;梦想画漫画;梦想游遍千山万水;梦想尝遍酸甜苦辣……怎奈何,一身担子放也放不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词中最爱这首《相见欢》,断断续续的忧伤,缠绵哀婉的语言,用墨色勾勒出一幅令人肝肠寸断的图景。 窗外冷雨纷纷,屋内哀伤弥散。
长长地一声轻叹道出心中的烦恼。 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我应了一声:“来了”,忙忙起身,拧开房门走了出去。
低声喃喃:“该去上学了”。再见,世界……孤寂的,世界……反锁上房门,将它隐于内心,不希望别人看到。
现实的窗外,秋风萧瑟,只是,午后的阳光正好。 评语: 整篇文章烘托出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婉转凄凉。
可我们正处于春华之季,过度地对世间百态报悲之心是不好的。只要细心发现、观察,世间那飘渺的爱也会勾住我们的心。
别忘了“午后的阳光正好”!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好句多,很成功。希望你以后能再接再励,天天开心。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
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
作者深刻领悟话题的精髓,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的苏武啊,永远的苏武!他“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他为历史唱响了“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一句“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始终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生动深刻地阐释。
10篇散文赏析150~200字
十段经典散文片段 1、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旳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陈从周《说园》片段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4、梁实秋《雅舍》片段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
读书笔记200字范文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 它是在安徒生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
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他很“丑”。其他的动物,如鸡、狗、猫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
它们都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对他评头论足,说:“你真丑得厉害,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鸭子结婚,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它们都认为自己门第高贵,了不起,其实庸俗不堪。
相反,“丑小鸭”却是非常谦虚,“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结婚”。他觉得“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
就在“广大的世界”里有天晚上他看见了“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说不出的兴奋。”这就是天鹅,后来天鹅发现“丑小鸭”是他们的同类,就“向他游来……用嘴来亲他。”
原来“丑小鸭”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即使他“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起自传,描写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通过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
红鞋: 这是一起充满了宗教意味的小故事,来源于作者儿时的回忆。安徒生的父亲都虔信上帝。
这现象在穷困的人中很普遍,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时候,就幻想上帝能解救他们。安徒生儿时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度过的。
信上帝必须无条件地虔诚,不能有任何杂念。这个小故事中的主人公珈伦偏偏有了杂念,因而受到惩罚,只有经过折磨和苦难,断绝了杂念和思想净化了以后,她才“得到了宽恕”,她的灵魂才得以升向天国——因为她究竟是一个纯真的孩子。
关于这个故事安徒生手记中说:“在《我的一生的童话》中,我曾说过在我受坚信礼的时候,第一次穿着一双靴子。当我在教堂的地上走着的时候,靴子在地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
这使我感到很得意,因为这样,做礼拜的人就都能听得见我穿的靴子是多么新。但忽然间感到我的心不诚。
我的内心开始恐慌起来:我的思想集中在靴子上,而没有集中在上帝身上。关于此事的回忆,就促使我写出这篇《红鞋》。”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
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 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
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伊索寓言.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诗歌大多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诗集中,以青年为话题的诗共有8首,《繁星》3首,《春水》5首。
读这些诗,你会为它的新颖构思所叹服,你会为它的深刻哲理所感动。 《繁星》之十六: 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 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
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
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繁星》之九十八: 青年人! 相信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 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繁星》之一一零: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
[赏析] 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
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
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勇敢乐观地去迎接。
古人就曾说过:“天将降大。
写200字赏析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一篇美文欣赏、外加200字赏析
云朵是天空的脚印(以云写情.高!) 对于天空来说,云朵是它的脚印,天空在村庄里走来走去,留下来的脚印挂在村庄上空。
在这个奇妙和温馨的地方,阳光永远不会热辣,因为它不忍心惊扰这样一个宁静的村庄,只是偷偷地躲在云朵的背后,好奇地瞅。那些云朵,像一只只翻飞的蝴蝶,静静地伏在村庄的上空,很安详,很甜美,很韵味……或许,在它们看来,这村庄就是一朵硕大的花儿,里面有吮吸不尽的蜜汁。
有时候,飞机也来凑热闹,像鹰一样在村庄的上空一滑而过,天空就会多一条长长的哈达,轻轻地飘着,飘着,然后,落在了蝴蝶的翅膀上。 那是多美的画面啊,蝉翅一般透明,少女一样纯净,让人永远也抵达不到它的内核。
早晨起来,露水打湿了太阳,这样的时辰是适合做一切事情的:割一回露水草,锄一块西瓜地,挑一缸井水……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因为这个时候炊烟是没有声音的,看家狗是没有声音的。
这样的时辰是没法不放松心情的,让自己什么都不去想,就像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里,让时间在一种温暖中静静地、静静地流淌。在这样的时辰里,千万不要大声嚷嚷,否则你会破坏这里的宁静的。
还有,也不要在这样的时辰抬头看天,因为这个时候的天空美得就像一杯鸡尾酒,会将你醉倒在田埂上或庄稼地里。 晌午,村里人没有午睡的习惯,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他们看来,都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粮食。
豆角该摘了,蒜也抽薹了,或者牛羊饿了,柴薪不足了,屋后的阳沟该清理了……这些都等着人去做。反正阳光柔和得很,做做歇歇,也不太累;就是真累了,一碗冰凉的井水倒下肚,全身都凉丝丝儿的,倦意顿消。
夜幕来临的时候,炊烟像牛乳一样在村庄里弥漫,空气中都是木柴燃烧的清香。这时候乡村肯定沸腾起来了,放学的孩童们或是在草滩上或是在禾堆上打闹着,或是带着小花狗满山疯跑,或是帮父亲牵着牛羊,一律都把欢快的笑声最大限度地放大;年长的婆婆或年轻的媳妇把炊烟升腾起来后,又连忙从屋里跑出来,或扑扑身上的灰尘或用双手支起喇叭筒,亮开喉咙大声地招呼着孩子回家;这时,牛儿、羊儿、狗儿也跟着凑热闹,或是大声叫着,或是尽情地撒着欢。
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一起,这就是乡村最本质的声音,就是生命的乐章。 村庄很小,小得像一把米,一棵菜,一缕阳光。
一种踏踏实实的日子,被村里人牢牢地攥在了手心,从指间溢出的,仍旧是一些看得见的幸福。村庄又很大,大得让我的笔尖无所适从,无数个句子的总和,也够不上一掊泥土的重量;因为,我就是那泥土里长出的一棵芽。
其实,村庄是很老的,像一副油画。这里的绝大多数人,一生就守着土地山川过日子。
也许,是山太高吧,他们走不出去;也许,是土地太肥沃吧,留住了他们的脚步。一年里,只要粮食够吃,过年的时候,再宰上一只大肥猪,幸福就会在他们的脸上闪闪发光。
村里的老人,有的还没走出过方圆20里地。村对面现在修了一条县乡公路,可是村里还有十几位老人没坐过汽车。
他们守着这个宁静的村庄,直到生命凋谢。他们驾鹤西归后,灵魂也只会在村庄的上空飘荡,或者,就变成村庄上空的一抹浮云。
有一年,远在广州上班的堂哥回村看望大妈。刚进家门,一看见大妈,他就靠在大妈的肩膀上,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
二三十岁的人,在母亲面前哭得竟像个戴着狗尾巴帽的孩子。然后,他大碗的吃着白米饭,大口的吃着肥锅肉,就像要把整个故乡都吞进肚里。
大妈看着他的吃相,脸上的沟壑淌满了清澈的小溪。 村子里有几条小溪永远绕着村庄在流淌。
它们从那个叫龙洞的山洞里流出来的时候,呼啦啦地唱着歌,奔向村子的周围。是太爱恋这个地方吧,要不怎么流也只是在村子周围徘徊,就像村庄上空的云朵,一觉醒来,第二天它仍然在村庄的上空流连、舞蹈…… 堂哥走的时候,经过小溪时停了下来,他抬头看着天上的云朵,嘴唇蠕动着,想说什么,但又噎了下去。
许久,他俯下身子,饱饱地把溪水喝了个够。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满满地装了一壶。
他说,他要把水带回广州慢慢喝。堂哥装水的时候,表情很凝重,装满了,倒出来,再装满。
然后,使劲拧紧壶盖。 一只水壶,装满的,尽是故乡!一座村庄,盛满的,尽是天空的脚印! 欣赏: 片片浮云游子意 云朵是天空的脚印,游子是故乡的牵挂! 天空是澄澈的,透明的,有不含任何一点渣滓的蔚蓝!村庄是静谧的,和谐的,有包容一切的温馨与和谐! 云朵是飘逸的,但不管怎样飘荡,也飘不出天空的怀抱;游子是漂泊的,但无论如何漂泊,也跑不出故乡的胸膛。
是的,游子就是云朵,故乡是我们的天空。 新奇的比喻,是一种丝绸的质感,滑而不腻,美而不妖。
它不但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而且曲折委婉得道出了文章的主旨:丝丝萦绕的乡魂,是每一个游子最真挚的情感与呐喊。 从露水打湿的早晨到阳光明媚的晌午,再到炊烟弥漫的傍晚,村庄从静谧到喧闹,从劳作到休息,处处和谐,处处弥漫着幸福之音。
优美静谧的村庄养育着勤劳、质朴的人们。“一种塌塌实实的日子,被乡亲们牢牢攥在手心”,多么富有哲理的句子。
蒹葭 200字文学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