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

    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我们开始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在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推敲和论证下,最终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二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呼唤“小课题”研究来打破。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三数学学习的价值需要“小课题”研究来体现。

    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小课题研究生成问题的途径有: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

    在我们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

    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由学生提炼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才能进行的。

    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小课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专题性。

    ⑵开放性。⑶主体性⑷实践性。

    三、课题的价值一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小课题研究”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多渠道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尤其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如何自主收集和处理加工信息是个关键。二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去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每个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所以学生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批判性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成果往往是个人或同伴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达不到原始创新。因此,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来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学会沟通与合作。“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作用的过程,要完成一个课题,不仅需要自身的积极探索,更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相互帮助,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四、研究基础课题组成员曾经参与小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工作,对数学活动课程有着较深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虽不同于“小课题”研究,但长期的研究积累,为研究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小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值得参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对数学“小课题”进行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所辅导的学生曾经连续五年在省数学“探索”与“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奖桂冠,辅导的学生有多篇数学小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这些教学实践都为“小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们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于2007年4月向湖北省教研室申报立项,承担湖北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活动。

    今年9月获得正式立项,今天,我们正式开题。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建构主义理论;2、行动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将从调研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对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针对无效学习现象,开展对应策略研究。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三、本课题省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为了了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

    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否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2)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

    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3)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对构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理念与实践的探索,将对课改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系统的学习“建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学习外地老师的教研教改经验。积极提供研究课,写好研究课设计方案、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材料。

    还要认真地听研究课,参加说课、评课、信息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等研讨活动。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过程,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二、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往往会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1、首先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善于动脑、学会倾听的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效果.。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

    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

    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三)研究内容及假设1. 研究内容(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相关研究成果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

    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3、维果茨基“最近发。

    数学课题报告怎么写

    数学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http://www.jtcnxx.cn/jxy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7 数学自主创新课题总结报告 http://www.yjcx.net/keti/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 《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是江苏省教研室立项的研究课题,于2000年9月制定方案并成立实验课题组,至2005年5月基本完成实验任务。

    现谨将实验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推进课改,确立研究课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指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必要的数学”最基本的是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2000年,我们提出了《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方案,确立全面的数学教育观,即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既有其科学性因素,又有其人文性因素,纠正把数学教育只当成思维训练甚至是解题训练的偏狭的教育观,使学生接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的全面的数学教育。

    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张扬,注重数学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题的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智力资源。

    二、强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1、健全网络,营造实验研究氛围 本课题研究由广陵区教研室和东关小学合作进行,校教科室负责理论指导,教导处负责协调实施工作。 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教研组长负责本组的实验工作,每位老师是课题研究的直接操作者。

    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课题组组 长:孙 书 陈士文 韦波富 课题组副组长:方智炜 高峰龄 一年级组组长:方智炜 组员:王 丽、朱美华、吴佳佳 二年级组组长:周 泉 组员:胡 娴、郑 清、丁 莉 三年级组组长:江 旭 组员:卞长征、王叶琴、李之辉 四年级组组长:李文新 组员:陈圆方、田家琪、周 祥、钱 婷 五年级组组长:高峰龄 组员:仇梅生、戴学英、刘 璇 六年级组组长:贾亚健 组员:赵冬芹、华寿丰、丁 亮、任世军、张舒弛、徐秀梅 2、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主攻方向 在实验研究初期,陈士文主任组织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在选择实验研究教师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一般业务技能,更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因为观念决定实验的科研层次与境界。

    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光要注重一般性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使教师们确立全面的数学观,即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既有其科学因素又有其人文因素。纠正把数学教育只当成逻辑思维训练甚至是解题训练的偏狭的教学观。

    在进行教科研时既要有常规的大众型的听课、评课活动,也要有深度的观念方面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教育教学中很多差异归根结底是认识上的差异。

    通过确定专题、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提高认识。 同时韦波富校长组织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的调查。

    发现学生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新奇而富于挑战,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对未来课堂的向往—— “在线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实验研究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教师和学生上,实验研究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堂。

    3、完善制度,提高专题研究成效 确定专题 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课题实施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每个教研组在每个学期都围绕课题制订研究的子课题,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积累,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

    在学年初始,课题组根据课题拟出专题参考目录,每位教师自我选择,确立个人研究专题,课题组归类整理,方便教师交流组合。每位教师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个人都围绕着总课题实施。

    落实研究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理论指导必不可少。教师不仅主动地查阅资料,学校还邀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为老师作讲座,使研究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了解进度及传播信息,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调整或修改研究的具体内容。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就围绕专题展开,收集资料,实践、总结。

    每周的教研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或大组、或小组,就实验的情况及时交流,把握方向。让研究主题接近的教师在一起交流,探讨得失,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

    为使实验研究推向深入,每个教研组要上精品课,每组对精品课的设计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将个人思想与大组教研有机结合,课后进行反思和评议。在学生中,我们开展学生体验日记的交流等活动。

    关注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为实验的关键。 交流经验 每学期教师根据研究专题写出论文。

    我校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师的论文采取了答辩的方法,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论文答辩的导师,以大组教研的形式交流经验,接受专家的指导。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答辩,经验的总结日趋成熟,使实验研究真正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形成大组研究、小组研究、课堂研究、沙龙研究、网络研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研究格局。

    4、立。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我们开始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在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推敲和论证下,最终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

    ㈡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呼唤“小课题”研究来打破。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

    ㈢数学学习的价值需要“小课题”研究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课题研究生成问题的途径有: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由学生提炼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才能进行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小课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专题性。

    ⑵开放性。

    ⑶主体性

    ⑷实践性。

    三、课题的价值

    ㈠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小课题研究”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多渠道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尤其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如何自主收集和处理加工信息是个关键。

    ㈡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去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每个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所以学生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批判性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㈢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成果往往是个人或同伴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达不到原始创新。因此,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来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㈣学会沟通与合作。“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作用的过程,要完成一个课题,不仅需要自身的积极探索,更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相互帮助,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四、研究基础

    课题组成员曾经参与小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工作,对数学活动课程有着较深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虽不同于“小课题”研究,但长期的研究积累,为研究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小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值得参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对数学“小课题”进行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所辅导的学生曾经连续五年在省数学“探索”与“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奖桂冠,辅导的学生有多篇数学小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这些教学实践都为“小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过程,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二、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往往会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1、首先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

    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善于动脑、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

    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效果。

    小课题研究报告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

    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小课题怎么写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一、目的意义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二、总体要求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