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评范文2000
求一篇1942观后感,要3000字
昨天去看了冯小刚的大作《1942》,两个半小时下来后,原本怀着轻松愉悦心情入场的我,出来时心中却只有沉重和悲哀。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1942年发生的河南大灾荒,事实上,这是一段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然而这场使千万人流离失所,横尸遍野的惨痛旱灾的确在河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发生过。 194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降临在了河南,夏秋两季庄稼全部绝收,滴雨未下,蝗虫肆虐,很快整个河南变得赤地千里,老百姓们面临了一场十分严峻的“吃”的问题。
于是许多人在家乡的粮食吃尽后,不甘愿在原地等四,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一场向着山西的逃荒的漫漫长路。 本片用了两条线索来陈述整个影片的内容,分别是河南延津的土财主和他的长工一家,还有就是当时国民党的政府官员。
这两条线索形成了两个极为强烈的反差,当财主和长工一家正在逃荒路上饱受饥饿的折磨和亲人阴阳相隔的痛苦时,国民党的政府官员却在繁华的重庆整天歌舞升平,明知有如此严重的旱灾却置之不理。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老财主本是延津一带的富户,家中略有积蓄。可惜不巧赶上了河南的灾荒,游离在外的土匪因为饥饿,于是就集体来到老财主家门口要抢吃的。
老财主不得已只好让自己最信任的长工拴柱快马加鞭到县里去调兵,自己则先款待土匪,以此来争取时间。不料事情败露,惹怒了土匪,老财主的家中的工人与土匪发生交火,一时间整个大院里一片混乱,老财主的儿子被杀,仓房里的粮食也悉数被抢,使老财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巧又是灾荒的年头,庄稼绝收,粮食紧缺,整个延津县都陷入了饥饿的危机。
于是不得已,全县的人都开始了逃荒的道路,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条道路竟会布满悲伤与绝望。 在逃荒的途中,不计其数的人因忍受不了饥饿和行路的痛苦和劳累,最终死在了路上。
生存下来的人则是继续疲劳地向前赶路。老财主一家本来带了足够的粮食,可是不巧碰到了国民党的士兵,又遭遇了日本战机的轰炸。
在混乱中,粮食家伙全部被无耻的兵痞所抢掠。这里十分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士兵的无理和无耻。
他们虽然是国家的保护者,却根本不体恤人民,在日军轰炸后的混乱中,很多国民党士兵争相抢夺灾民的财产,甚至还强占一些年轻的女孩,那样子不像是一个军纪严正、训练有素的国家士兵,反倒像是街头的无赖和山中的土匪。 在遭受这次的抢掠后,老财主一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灾民,也开始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而饥饿的折磨也是越发地难耐,财主的旧日长工甚至在夜里偷偷地背着妻子要将自己的女儿买给别人做童养媳,而价钱却只有三升小米。可见当时的灾荒到了怎样严重的地步,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平日的金玉可能还不如这三升救命的小米。
逃荒的道路上,老财主的亲人因为无法忍受严冬与饥饿的折磨,相继凄惨地去世了。到了洛阳,昏庸的政府竟然不放灾民进城,军需官甚至还要从灾民当中挑选年轻的姑娘去供他消受,赤裸裸的置民于水火不顾,最后老财主不得已,将自己的女儿卖出去了,也只换得五升小米。
最后老财主最终成为了这个吃人社会的牺牲品,在自己的孙子也被他不小心闷死后,他彻底地悲伤和绝望了,去往陕西的道路也被军官封死。最后,他心灰意冷地孤身一人,在这冷漠充满寒威的世界上回头走去。
此时的他只求一死,只想死得离家乡近一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些相似,同是反映的旧社会的悲哀,同是描述的一个人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的悲惨历程,只是不同的是,《骆驼祥子》是人格的堕落,而《1942》则是心灵的堕落,从希望走向绝望,被这个吃人的无情社会吞噬的过程。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官员的昏庸。 在河南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大旱灾,甚至已经有人因为饥饿开始煮食自己孩子时。
蒋介石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在华丽的重庆政府中与美国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长听到《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况时甚至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政府官员明知道有灾情,却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说不严重,继续他们那糜烂的生活,而此时的河南却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美国记者白修德为了寻求真相,孤身一人前往河南,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轰炸,见证了河南灾民真正的悲惨处境后,向政府官员报告,那些官员要么是闭门不出,要么是踢皮球一样地将责任踢来踢去,最后终于报告给蒋介石,迎来的却是蒋介石的消息封锁。可见当时的国民党已经无能到了何种地步。
与此同时,河南的逃荒路上,早已经是饿殍遍野,野狗甚至都开始撕扯人的尸体。灾民们都枯瘦如柴,道路两旁全是衰草黄土,每日只能靠吃树皮草根生活,人们的眼中不再有希望的色彩,只有绝望的死灰,而凛冬的寒威和漫天飘舞的冷酷白雪,也使得他们更加悲惨凄凉。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这场大灾荒而饿死的人数大约有三百多万,而河南当时的人口有三千万,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人在这场大灾荒中死去,十分骇人,同时,也令人感到欲哭无泪,这场浩劫,如果政府救灾及时,如果国民党的士兵能体恤人民,不强。
电影1942观后感1000~2000字急
如果说李安以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电影《2012》以3D版的包装将人们带到一个末日。
那么,冯小刚类似纪实手法的《一九四二》将观众们带回过去,带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灵性的电影从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
在零点的午夜场,大家吹着空调吃着汉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
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
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发生的旱灾,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多万人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导致的?大自然的无情?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灾民们的愚昧?还是其他什么? 我们看到在影片中,蒋介石为了集中人财物力抗日而放弃援助重灾之下的河南;大当家为了自保,宁愿看着村民挨饿也不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河南省长亲往重庆为民请命,但面对公务缠身的蒋介石时,确不忍再为领导添堵;大当家女儿难忍饥饿,最终主动求父亲把自己卖到妓院……故事情节演绎得是如此的真实,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行为仿佛都能被作为观众的我们所理解。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们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选择放弃万贯家财开仓济民吗?我们会选择顶住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放弃跟日军会战,用大量军粮救民于水火吗?我们会冒着失去丢官去爵的风险冒死进谏吗?我们会宁可饿死也要守住贞节吗?当今的国人,乃至全人类,试问有多少人又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我想一定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吧。
这代表了什么?悲剧还会再次上演!这个悲剧甚至是全人类范围内的悲剧!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再次感谢刘震云和冯小刚能够为中国电影业创作出如此深刻、充满灵性的电影,这代表了一种高度,特别在2012这个特别的年份里。
但愿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觉醒,走上灵性升进、创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写于2012年12月1日很多人估计都会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对比,两部电影都是讲灾难,两部电影都是悲剧,而两部电影却有着不同的观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大戏,赚足了观众的眼 。
影评的格式是什么详细一点,最好有一篇范文
给你个例子 《夺面双雄》又名〈变脸〉是一部叫人难以忘怀的影片,甚至可以称它为‘经典’,尽管它并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在当年因它而引起的轰动和研究讨论却在影坛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时至今日依然是影迷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或者可以这样形容它‘如果你没看过〈夺面双雄〉就等于你没看过动作片’! 想要解析影片〈夺面双雄〉首先就必须得先了解导演吴宇森和联合主演的尼古拉斯·凯奇,约翰·屈伏塔。
吴宇森是香港最著名的导演之一,1946年出生于香港,1986年自编自导了〈英雄本色〉,以至于在以后的很夺年中都成为了众多影坛中人所争相模仿跟风的对象。 在这之前的十年被他自嘲地称为‘喜剧的十年’,其后执导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纵横四海〉无一不是动作片的典范之作。
1993年成为好莱坞华人导演‘第一人’,相续拍摄了〈终极标靶〉,〈短箭行动〉,〈夺面双雄〉,〈至尊黑杰克〉,〈碟中碟2〉直到今年刚上映不久的战争片〈风语者〉等影片,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解剖暴力。
从美学的角度变换时空,把动作和过程分拆后重新组合延长播放,使其节奏发生改变,是蒙太奇在瞬间应用的极至。摄影机正常速度拍摄时为每秒24格,他在实际拍摄中除了使用正常速度外,还会在其它角度以每秒60格甚至120格的速度拍摄,从而使动作的精确和细腻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除此之外,双手持枪也是典型的吴氏标志。 吴宇森在进入好莱坞后没有放弃自己的电影风格,即使面对很会分类的,认为动作就是动作,不能接受动作片中加存在很重的感情戏的美国观众也没有放弃仁义侠气,浪漫情怀,美学暴力,他喜欢在演员演技中加入大量的暴力美学,真挚感情世界与细腻的心理描写,向人们展示一个个人情味的英雄。
吴宇森是享誉世界的“暴力美学”大师,好莱坞最成功的华裔导演之一。虽然适应好莱坞体制是一种妥协,但其商业运作的成功对华语影坛的复兴具有借鉴价值。
据说他有一个基本原则:凡是有损或侮辱到中国人形象的题材他一律不接拍。 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在好莱坞的演技早在1995年的影片〈逃离拉斯维加斯〉中得到了最大的肯定,因此当年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成为了奥斯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其向来擅长于饰演正派角色,他的眼神十分忧郁,看来不太像一个演员反而更像一个诗人。
约翰·屈伏塔同样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实力派演员。1994年就曾因影片〈黑色追杀令〉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其演艺生涯一路坎坷不平,大起大落太多,所饰演角色大都以性格坚毅的死硬反派为最成功。 影片〈夺面双雄〉据说是花费了一亿美金拍摄而成。
影片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换脸术”塑造正邪难分、爱憎难辨的人物,使对立分明的是与非的主题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内涵。在这部影片中吴宇森依然延续着以前影片中正与邪,善与恶这两个自古就已经对立的方面,当然最终邪不胜正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但他又在影片中加入了以前所没有的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元素在其中,使得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达到了完整。这也是〈夺面双雄〉与之前吴宇森影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吴宇森将影片中艾肯辛(约翰·屈伏塔饰)的儿子被杀死后整个家庭就一直处于黑暗和被冻结中,辛和家人都无法承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女儿开始学坏,辛和妻子的性生活不和谐都是出自一种逃避心理所不自觉做出的事。
而最辛苦的是辛,他身为一家之主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还要面对家人的无声责备又要不择手段地除去卡斯(尼古拉斯·凯奇饰)这个杀子仇人和家人的噩梦。这一些人物的潜藏心理被描写得极为清晰入目。
而吴宇森又在片尾辛复元回家时在慢镜头运动下显得缓慢的身影穿过了迷蒙清晰的出现在门口时和当时的灿烂阳光都在暗示着一家人由于仇人卡斯的死都已经解除了自己的沉重盔甲和阴影,更接受了仇人的儿子成为家中一员。而在监狱中辛为妻子和女儿表现出来的极度愤怒和不安担心正是他逃狱的最大动力,出此外还有就是出于责任感,男人的责任感和道义。
尤其是在救卡斯儿子时表现出来的人情观念和卡斯为弟弟两次绑鞋带处就足以表现出吴宇森为营造影片的家庭,亲人于情亲费尽心思。事实上吴宇森在影片中所有家人亲人在一起的场景都注入了极大的温情,进行了简单但却深刻的描写。
而卡斯两次为弟弟绑鞋带的事所表现的兄弟之情也前所未有地创造了坏人一律都是只做坏事,只杀人害人的规律,创造了一个新的坏人也有亲人也有人情味也会为亲情而动的有血有泪的真实的坏人形象。 最值得一提的是凯奇与屈伏塔之间的精彩配合演出。
两位大牌明星运用鲜明的个人风格,将人世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推向极致。影片中两人易容之后的角色互换竟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良好表现。
这是尤为难得的。凯奇把卡斯在安放炸弹后的接近艺术和疯狂的翩翩起舞和在误杀辛的儿子后那一刹那流露出的少许后悔与叹息之意既显出了角色的邪恶的一面,又表现出了其也有感情的一面,拿捏的恰到好处。
而在角色对换后,两人就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进入角色,这让人不能不称赞两人演技的高明。 影片辛。
重反20岁影评范文3000字数
不要温柔的走进那段青春
关于导演陈正道,还一直沉浸在他《催眠大师》的阴郁气氛之中,却不想他已经又“捣鼓”出了一部惊艳的青春喜剧片《重返20岁》,电影讲述一个70岁的老奶奶沈梦君,在准备告别这个毫不留恋的世界的时候,突然又鬼使神差的再青春起来,身材样貌都恢复到20岁的最佳状态,可惜一颗心还是苍老的倔强和孤傲,所以,她不会温柔的走进重返的青春,这是本剧最大的冲突性看点。
《重返20岁》故事好看,在于人物的错位,记得日本曾经有部动画片叫《人形电脑天使心》,本片的奶奶,则是明朗少女奶奶心,试想一个归亚蕾年龄的老奶奶,竟然长得像鲜肉小花旦杨子姗,这是怎样的人间奇景?有关人物外形和内心的错位,本片还给到了两个交代,其一是奶奶年轻的时候,就觉得老无所恋,暗暗发誓要在30岁的时候就自杀离世。但镜头一晃,她已经活到了70岁,儿孙满堂。其二,是曾经活泼可爱的那个女孩,衰老之后,竟然是如此的无趣,不近人情,不懂宽容,所以,即使奶奶年龄能回去,她的心是否也能回去?则是本片的悬念点所在了。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些错过、悔恨、辉煌、幸福、痛苦……一幕幕都会在内心翻滚,或煎熬,或安慰,而对于奶奶而言,确实有很多心不甘的地方,比如她一直盼望的加盟乐队,比如她一直暗恋的那个男人。突然间,青春有了,时间有了,精力也有了,又将怎样来补上这半个世纪的缺憾呢?或许,这也可以是一种穿越,我们常见的穿越是梦回故里跨越时间,而《重返20岁》则是“不洗心只革面”的变身生存。
影片中,青春回转之后,沈梦君化身梦丽君,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或许每个人,如果遇到这千载难逢的再青春好机会,同样不会放过吧,至少奶奶开启了认识的另一扇门,毫不温柔的走了进去,走着走着,却逐渐触碰到自己温柔的内心,也触碰的那三个和她有着密切关系的男人:自己的亲孙子鹿晗,自己的老情人老李头,还有过来横刀夺爱的总监陈柏霖。这里有本片最精彩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剧情的爆笑,而是奶奶生活态度的大变,那种不顾一切的投入,对梦想全力的追踪,明显是在拼命的“捞本”,但是,我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之后,估计连“捞本”的机会都没有了。
杨子姗近年可谓大火,以歌手出道,却凭借《致青春》一炮而红,今年前有《闺蜜》,后有《钟馗》,大银幕作品不断,今次出演奶奶的年轻版,与归亚蕾饰演的老龄版搭配默契,一举手一投足间相似度极高,杨子姗也演活了这个怀着一颗老太婆心的美少女,是本片的爆笑点所在。三位追逐这位“国民奶奶”的男性,分别由鹿晗、陈柏霖和王德顺扮演,鹿晗是典型的小鲜肉,与青春版的奶奶来了次虚无的“奶孙”恋,也陪奶奶完成了她的音乐梦想,所以,奶奶最后把血液输给了急救中的鹿晗,也算将青春还给了真正的青春,让人唏嘘。
看完影片,再闭上眼睛,曾经的一幕一幕的欢笑悲伤,就如电影般会在脑海不停翻腾,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啸而过的青春,伴随声音远去的,是努力奔跑也抓不到的青春的尾巴,每个人童年都希望长大,年老又怀念青春的年华,只是这些被蹉跎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决绝。《重返20岁》的奶奶无疑是幸运的,她如童话般玩了次过瘾的穿越,但童话终归是童话,实现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看过影片,欢乐唏嘘之后,不要妄想这种异想天开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所要做的,则是把握好拥有的每一天,你所荒废的今天,恰是别人梦寐以求的昨天,珍惜当下,未来才不会后悔。
求一篇关于电影的论文,2000字左右
这是我选修课的作业,我看的是《她比烟花寂寞》。
没有2000字哦,你看情况再加一点吧,我明儿个要考试,还得看书,实在没时间帮你加了。
。 希望可以帮上你~~ 她比烟花悲哀 《Hilary and Jackie》观后感 《Hilary and Jackie》。
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好有意境的名字,佩服译者的功力。
喜欢这部电影。谈不上爱,仅仅是喜欢。
或许是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吧,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我就觉得是在看一场荒诞剧:异域古老的街道、悠缓的大提琴声;Jackie要求姐姐同意自己与姐夫欢爱,而因为姐姐的拒绝她任性的自残…那些都是远离我的生活我的见识之外的存在。我抱着看现代主义风格小说的态度观看剧情,没有悲喜。
直到Jackie艰难的拿起话筒打电话给依赖的丈夫,却听见小孩子的声音。 直到属于她的繁华逝去,她濒临死亡,在床上抽搐嘶吼,门外是喧闹欢腾的人群。
悲凉的感觉就这么袭来,眼泪簌簌往下掉。 就像电影的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
绚烂的背后竟然是这样触目惊心的虚空与流离。 Jackie的一生,流光溢彩在其表,狂热偏执在其里。
用死亡追逐荣耀,耗尽所有,曲终人亡。 她的一生追逐的荣耀,说到底,只有爱。
她要找到一份情感依托,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不安。 小时候,她为了和Hilary一样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喜爱,苦练大提琴; 成名后她带着老师给的“大卫杜夫”辗转于世界各个城市,因为她以为全世界都会给她想要的爱; 而后,已为盛名所累的她,重新释放热情,去触碰早已厌倦的提琴,因为一个男人为着她的音乐才华,愿意献出爱情。
当初老师给她“大卫杜夫”的时候说:“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她永远记得。 但她忘了后面一句:“but you must give it yourself.” 于是最终,她失去了一切。
或者说,她什么都没有失去,因为她本就不该有奢望。 而相反的,她的姐姐,甘愿“为了一个男人,放弃长笛”,安心归原在乡下生儿育女,过着平淡并且简单的田园生活。
不论是Jackie还是Hilary,我无意褒贬任何一个的生活方式。因为我都不赞同。
先说Hilary。人们说她为了一个爱的男人放弃长笛(许多影评上都是这么写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甘愿“为了一个男人,放弃长笛”,用上了引号),但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这样。
她的事业?她不是在求职、求学时屡屡碰壁么?妹妹的光辉太过耀眼,不是令她压抑令她恐慌么?如果她有着与Jackie一样的技艺,她会由于那个男人的几句赞美就陷入爱河么? 妹妹问她为什么要嫁给他,她说:“因为在他眼里我是特别的”。 ——因为他的赞誉,因为她觉得他爱她,所以她安然的把自己交给他,安然的依赖他。
如果,她的运气差一点点,遇人不淑,恰巧碰到的是一个巧舌如簧、生性风流的浪荡子,那要怎么办? 所以对于她的后来的相较于妹妹的幸福生活,我只能说“万幸万幸”。 而说到妹妹Jackie,我只能说她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的小孩子。
天才势必孤寂,这好像是个永恒的普遍的真理。Jackie是幸运的,上苍眷顾给了她大提琴的天分;Jackie又是不幸的,因为上苍没有赐予她忍耐。
于是终尽一生她都寻寻觅觅想要找到内心缺失的部分。 她的悲凉人生,完全是自找——我很坚定的认为。
除了童年,她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与丈夫新婚的那段时间了。俩人各自忙碌却又如此契合。
那么,转折点在哪儿呢? 转折点在,她发现自己渐渐无法演奏大提琴了。于是她试探丈夫,如果她不拉大提琴了,那要怎么办?丈夫不明就里,回答的直白:“在舞台上你才是最耀眼最闪光的”。
敏感的心自此陷入绝望和死寂。于是她悲观的自弃,向姐姐姐夫提出违背伦理的要求,自我放纵。
寒冬里,她脱光了衣服,拿锋利的叶片割着皮肤,撕心裂肺的喊:“你们都不爱我。没有人爱我……” 因为一个男人的一句话,她否定了自己的全部。
怎能不悲凉。 于是理所当然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姐妹之间的隔阂、爱人无法忍受她的乖戾、病情的恶化。
烟花的繁华只是一瞬,美丽却短暂。Jackie的一生,一如烟花,璀璨夺目,转瞬即逝。
然而,尽管很多人矫情的认为烟花寂寞,但事实却是,绚丽的焰火,总是对应着祥和的气氛和嘈杂的人群。盛开前万众期待,盛开后群情汹涌。
所以,她比烟花悲哀。
影评范文
寻找救赎的天空
——观电影《梦旅人》
周悟拿
女孩被医生和护士粗暴地拉进医院的时候,院子里的其他人都只是侧过脸来面无表情地看着。女孩的挣扎声与叫喊声随着那扇门的关上戛然而止时,他们又都开始继续干自己的事情。医院的气氛在短暂的混乱后又回复到了最初的死寂,仿佛没有人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孩被拖入了一场盛大的梦魇。
女孩看到两个男孩的时候,他们站在高高的围墙上面,正准备开始一场探险。女孩穿成一身黑色,打着一把破烂的黑伞。因为她的介入,这场探险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女孩可可一直在围墙上行走,因一座房子里传出的歌声而停了下来。我想,她内心其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因为她的本是喜欢率真而纯净的事物的。那座房子里传出的歌声,是孩子们吟唱的圣歌。那是来自遥远的天庭的歌声呵。
至于男孩卷毛,他渴望的是一场彻底的宽大的救赎。他认真地阅读神甫送给他的《圣经》,“信者得救”,当他看到这四个字时他迫不及待地相信了神的存在。他祈祷世界世日的降临,亦只是因为他太渴望救赎。若是整个世界都被摧毁,又还有什么罪孽不能从他身上洗除呢?然而世界末日迟迟不肯降临,那些阴影也迟迟不肯从他心中离去。他只能反复地阅读经书,掐算出一个莫须有的世界末日。
另一个男孩小悟,他的胆子比可可和卷毛都要小。冒险,他走到医院围墙的尽头就不肯再移步向前,因为他害怕被关禁闭室,害怕被惩罚。当他和可可、卷毛走散时,他六神无主地在围墙上奔跑起来,却一脚踏空摔了下去。影片惟独没有提到小悟的过去,所以直到他满面鲜血触地而亡的那一刻,我们依旧无法知晓这个面目清秀的孩子究竟怀揣着怎样的秘密。我想,被精神病院的围墙囚困起来的人们,一定都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于是他们因为负荷了太多记忆而变得和平常人不同了。小悟死之前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动作,就是尝试着再次攀上围墙。我想,他一定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可他不想让自己的生命终结在自己不愿停留的土地上。所以,他才一次次奋不顾身地尝试,直到力竭而亡。
一场滂沱大雨勾起了卷毛痛苦的回忆。他和可可在围墙上互诉过去,一起蜷缩在那把黑色的破伞之下。原来,他们都是杀过人的孩子。可可将自己的“末日之吻”送给了卷毛。这是真正的末日之吻啊,夹杂着冰凉的雨水。这个吻,是可可剩余生命中最美的一束光芒。
最后,在蜿蜒的海岸,他们爬上了灯塔。传说将子弹射向太阳会引发大爆炸。卷毛对着太阳举起枪,连射三发子弹,可是橘红的太阳依旧存在着。可可泄气地拿过枪,说:“我是注定要死的人。让我的死洗清你的罪吧。”
她毫不犹豫地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随着那一声枪响,她头一歪,软软地靠进了卷毛的怀里。
漫天都是飞舞的黑羽毛。这个画面,美到极致。可可,她是乌鸦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她找不到自己的那一片天?
卷毛绝望地举起手枪向四周射击,可手枪中已没有一颗子弹。他只能绝望地抱住可可依旧温热的身体,身后,是一片残阳。
影片结束后,我久久思索:为什么他们三个能在高高的围墙上自如行走,而其他人,比如影片中的那个警察,走上围墙却马上重心不稳地摔倒?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是不畏惧死亡的人,所以无欲则刚。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他们并不怕失去什么,也不怕再受到什么伤害。他们祈祷的是末日,他们渴望的是救赎。所以,他们百折不回地尝试着,可实际上他们追求的都只是虚无的幻想罢了。
三个能在围墙上奔跑的孩子啊,你们能否告诉我,生命河流的尽头,是什么颜色?
影评范文关于《重返20岁》2000字,希望各位学霸帮忙
真心没想到,在2014年末贺岁档大片集体不理想的时候,看了这样一部电影,先笑成狗,后哭成**,这就是陈正道执导,杨子姗、陈柏霖、归亚蕾、鹿晗主演的《重返20岁》。
其实电影内容上,它与韩国喜剧票房冠军《奇怪的她》用相同的剧本,都是讲述七旬老太太无意变身为妙龄少女后,日常生活中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奇幻故事。但是,影片在许许多多细节上,即便是偶然的一秒一帧画面,都不逊色韩国版,可谓精心设计,带着观众体验喜怒哀乐。
喜剧片,最高的标准就是既能让你痛快的笑,也能让你肆意的哭。开场近15分钟,归亚蕾在片中饰演的沈梦君,绝对不是讨喜的角色,说话尖酸刻薄、爱攀比、小家子气,外人忍受不了她像祥林嫂一样念叨着自己儿子的好,家里她明显重男轻女偏爱孙子,媳妇儿都几乎在她的阴影下抑郁成忧郁症……可是这样一个奶奶,一些细节倒是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如老人家一生的精力都在儿孙身上,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但临老还要将被送往老人院。
有意思的是,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太太现在这样的臭脾气,如果放在年轻时候又是怎样呢?当青春照相馆镁光灯一闪,奇幻的走出甜美可人的杨子姗后,笑点蜂拥而至,影片立刻被切换进喜剧式模式,从甜美的少女在公交上和小混混对峙开始,化名梦丽君来致敬自己偶像邓丽君,返老还童的沈梦君仍旧会在麻将场和K歌之王上与自己争风吃醋的人大打出手……年轻貌美就是万能药,臭脾气坏性格再怎么多,还是会让人喜欢,觉得这是真实、可爱,而杨子姗俏皮、真挚的表演风格,与梦丽君融为一体,实在是太棒了。影片最聪明的技巧手段,其实是用汹涌而来的感情线弱化了逻辑线。
归亚蕾变身杨子姗后,一切一切的旧时代眼光和腔调让戏剧冲突不断,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老太太成为了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圣斗士,一方面完成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另一方面鼓励孙儿小鲜肉鹿晗积极向上,并且与老头子王顺德、帅哥陈柏霖火花不断……而杨子姗从不适应突然身体年轻化、到身心均年轻化,以及一直保持的成熟老道心态的表演,极具说服力,处处能让人感觉到:为家人操劳一辈子之后人老珠黄的无助,现在的青春焕发魅力四射,内核对比着实有点残酷。《重返20岁》完全符合好莱坞故事片的标准,大小冲突大小高潮以及笑点与泪点的节奏把握的非常精准。
影片中,杨子姗在孙子遇到意外,却坚持唱歌完成祖孙俩共同的愿望做事件高潮,却用医院里输血前与老头子以及儿子的对话做情感高潮,是全片两场大泪点(尤其老头子的劝说、儿子的劝说,我环顾四周,人人飙泪)。更棒的是,收尾非常利索,即便让观众感觉到她陷入深深的道德矛盾中,但人性更真实可贵。
镜头的下一个画面,其乐融融,观众心里暖洋洋的。最后再赞一把《重返20岁》中的细节,可谓近些年商业片少见,不管是适合人物性格的歌曲、服装选择,还是影片中的道具、美术,几乎每一秒中的镜头都包含着居多的心思,而片中配角也很出色。
比如黑白片那段娓娓道来女主以往艰辛的人生过程,比如杨子姗收下的发卡,在结尾归亚蕾的头上忽隐忽现……《重返20岁》用喜剧的外壳讲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老年人问题,让一个原本相对沉重的主题显得轻松而且让人难忘。当然,可能许多看过《奇怪的她》的观众会吐槽:怎么故事一样啊?其实,《重返20岁》和《奇怪的她》原本是同一剧本,同步开发的中国版和韩国版电影作品,只是陈正道有事耽搁,结果《奇怪的她》率先上映而已。
而《重返20岁》非常接地气,适合中国本土特色,做到了欢乐之余流淌着脉脉温情。诚意之作,推荐! 在看《重返20岁》之前,纳兰并没有看过《奇怪的她》,所以也就无从将两者比较,但这不妨碍纳兰将《重返20岁》划入值得推荐的电影行列。
原本抱着看一部青春小品的期待走进电影院,却没想到在最后一段却十足哭成了狗——而这部电影的最动人之处,便在于导演用喜剧的方式讲完了一个煽情感人的故事,让人笑着笑着就看哭了,哭着哭着就心疼了。 《重返20岁》其实是部立意于关怀老人的电影,但生活中这样的口号司空见惯,却甚少有人把这当成一回事。
就像奶奶的儿子项国斌是个专门从事老年人社会问题研究的大学教授,却对自己家里那位坏脾气的老妈也是束手无策——谁让奶奶浑身都是让人讨厌的缺点呢?不分场合不顾忌别人感受挂在嘴边炫耀自己的儿子有多出息,絮絮叨叨的数落自己的媳妇做不好家务,毫无道理的宠溺自己的萌孙——简直就是十足的讨人嫌嘛。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奶奶这些让人讨厌的缺点却引爆了泪点:在自己刚怀孕的时候就上了战场的丈夫最终还是没能回来,留下一个柔弱的她在困苦的年代拉扯大孩子。
她牺牲了自己的所有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自己的音乐梦,便也只能寄托在孙子身上。
如果人生给你一次重返20岁的机会,你会选择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精彩的活,还是会选择重演人生的无悔?当意外重返20岁的奶奶正面对一个圆歌手梦的机会和一段心动的浪漫爱情时,她却无怨无悔放弃这一切只为挽救自己孙子的性命,一如她曾经无数次为儿子做出的无数。
电影影评范文
作为银河影像下的团队成员,郑保瑞做导演,还需要杜琪峰担任监制来压阵。
其一是电影是拍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好的剧本也需要独特的镜头和调度,其二是To sir已经成为一块国际品牌,既能入围国际电影节,又可以在欧洲票房上取得好成绩。于是银河系的《意外》,不算大意外的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即便只是部毫无野心的商业之作,也可以让看腻了闷长文艺片的记者们换换口味。
相比银河的主将杜琪峰,罗永昌等人,郑保瑞的这部新片《意外》还是更偏向于主流的叙事方式。人物对话中暗藏信息,在巧合中设置陷阱,一步步接近谜底,最后来个大翻盘。
但是没能见到杜琪峰笑傲江湖的场面调度绝技,也没有那些华美的人物走位和温暖的男性情谊,影片中的镜头运动也只是中规中矩,只是为了交代剧情而已。古天乐等人靠制造意外假象来杀人于无形,团队间巧妙的配合,有些类似于杜琪峰的《文雀》等片,可装置之复杂,机缘之可遇不可求,又像是只有动画片里才会出现。
作为一部商业片,有这种娱乐性存在倒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如此,那威尼斯的门槛也太低了些。人杀得多了,心中自然有鬼,害怕别人的报复,在心理上也就注定了古天乐一伙儿的结局。
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老天就会来收他们,“日食”莫不是一种粗浅的预兆。如果有天意,靠收钱杀人者必然也会有报应,“心魔”是一种,“意外”是另一种,结果都一样。
影片中唯一的不幸者,只有任贤齐的老婆,可惜导演没时间挖掘她在道德上的深意,只是简单的用古天乐的一点良心和任贤齐的一把刀子结束了影片。 古天乐和叶璇,林雪等人的关系,还没到杜琪峰作品里那种生死与共的情谊,心魔一起,古天乐杀起同伴来也毫不手软。
他监视任贤齐的举动,与其说是复仇,不如说是自保,因为假如确认了任是另一位高手,那孤军作战的古天乐躲到天涯海角也还是一死,逃不出迷宫的老鼠。可明眼的观众都看得出来,这个迷宫其实是他的自我暗示,所谓孽障罢了。
《意外》就是在这个自我暗示中兜圈子,生于意外,死于意外。所有的机关巧合,看似是古天乐的巧妙设计,其实还是老天的安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能下雨,那也可能出车祸,都只是个时间交叉点。西方记者都明白的浅显道理,也是中国再传统不过的价值观。
郑保瑞作为导演,也就是把这个道理重述了一遍,没有新颖、风格化的电影语言。《意外》算是个流畅的商业片,镜子,气球等小道具也没有更深的妙用,比起《神探》来,差距明显。
也可以说,这部影片,只是银河工厂里的一个限量版产品,有标签却远不是精品。 一、开场戏中发生事故的青年书馆,在现实中真实存在。
书店所在的烟厂街位于旺角和油麻地之间并偏东,人流不旺。在旺角的众多二楼书店尚且苦苦支撑的现实下,这个书店居然长撑不倒,令人意外,在网上也看到好几个人对此表示的惊奇。
借由这部电影,估计书店的知名度会提升不少吧。不知道对经营有没有帮助。
二、开场戏的具体地理位置如下。被害人驾车跟随女人(演员表如此)的车由登打士街向北左转入花园街。
然后女人的车在花园街与烟厂街的路口爆胎堵塞道路,迫使被害人不得不向东右转进入烟厂街。同时老伯驾货车由广华街向西左转进入烟厂街对侧,两车在烟厂街中段相遇,货车溅水使得被害人以手遮面,而肥佬则同时在楼上解开青年书馆的条幅使其落下。
由于被害人当时忙于遮挡,没有看到条幅,因此被条幅打中风挡玻璃而被迫停车于青年书馆楼下。他走下车拿开条幅时被机关击落的玻璃砸中倒地。
而女人装作笨手笨脚,仍将车滞留原地阻碍交通,延误救护车到达时间,使得被害人不及救治当场死亡。 三、第二单的委托人与肥佬联系时所处的位置是深水埗鸭寮街。
这里是香港著名的低档水货集散地,从委托人在街上走过时路边橱窗里挤满了照相机即可见一斑。据说此地的水货中假货居多。
四、委托人每天早晚推老父亲穿越的街道,是北角糖水道与春秧街的路口上电车轨道为弧形的路段。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委托人推老父亲过街的场景时可以看到春秧街的路牌。
按计划,女人在位于路口的富兰苑天台放风筝并使其落到电线上而风筝线垂下,阿伯放气球遮住摄像头后,肥佬骑自行车由春秧街自西向东行进,并沿铁轨向南转入糖水道,恰好经过委托人身后,将其绊倒。何国辉/大脑(古天乐)则站在糖水道南侧跨越英皇道的天桥上居高观察。
五、保险业务员陈芳洲(任贤齐)一出场便在茶餐厅向委托人讲国语,可是在之后的情节中又说起流利的粤语。由于故事的时间跨度不长,他的粤语不应该长进很快,因此可以推断他本就熟悉粤语。
那么工作场合不说粤语,个人觉得不尽合理。 六、陈芳洲的工作场所是中环的怡和大厦。
众多圆形窗户是它的标志。 七、陈芳洲的居所地址在信封上写得很清楚,马头围美善同道84号。
此处位于东九龙,远离地铁站,因此推测房租较便宜。 八、影片来到1小时12分许的时候,何国辉临时成为水务署工人,同时画面一转,陈芳洲在家中边看电视边穿鞋子,电视中竟然传来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
兵临城下观后感2000字
《兵临城下》讲述的是1942年,当德军进攻苏联时,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场被誉为二战转折点的战役,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一个名为瓦西里的男人,出生于1915年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他就跟着爷爷去打猎,为他日后的神枪手做铺垫。
他年轻的时候打森林狼,长大后打纳粹狗。从小打到大,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猎人。
年轻时还就读过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建筑技术学院。他的身份标签由海军士兵到步枪列兵到狙击手。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的上司以及好友邓宁,发现了他的神枪手天赋。邓宁为了挽救国家,提出了“我们需要英雄”的观点。
邓宁放大了瓦西里每天的胜利,神化了瓦西里的战绩及智能,让瓦西里成了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于是瓦西里这个英雄鼓舞了整个红军以及全苏联人民。
与此同时英雄瓦西里遇到了他的最爱,女主角妲雅一个年轻美貌的女红军。而邓宁也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
可惜姑娘眼中只有英雄。就在1942年9月瓦西里被派往前线的时候,姑娘妲雅要跟随他一起去前线,邓宁极力阻止,妲雅不理他那套,跟着瓦西里去了前线,陪在英雄身边陪他捕杀华少校。
两个人甚至在战壕里嘿咻着,邓宁知道后因爱生恨,向总部做汇报的时候陷害瓦西里。后,妲雅身中流弹被送了回来治疗。
瓦西里弹尽粮绝,但他依然意志坚定。邓宁看见心爱的人受伤后很受打击,出于道德和爱国情怀,邓宁抛下儿女情长出现在瓦西里和华少校的战场中,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给瓦西里提示敌人在哪,由此邓宁倒下的瞬间敌人暴露位置被瓦西里击毙。
这场关于两国间高级狙击手之间的战争以瓦西里的胜利而告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保卫战更像一场狙击战,因为在当时斯大林格勒是已经沦陷了,到处都是德国人。
苏联军队在交战期间损失惨重,想夺回城市已经很难,于是只能靠阻击手四处进行暗杀和破坏。瓦西里在那个混战的时代,出名是必然。
剧统计瓦西里在此次战役中共杀225名德国军官兵,其中有11名德军阻击手。影片采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讲述那个年代里残酷的战争、卑微又真挚的爱情、肮脏的政府以及复杂的人性,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