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危机公关声明的范文

    危机公关1500字

    众所周知,对危机事件的公关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积极预防,严防危机来临;二危机一旦发生,就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危机,尽量避免重大损失。

    广义地讲,危机公关是指从公共关系角度对危机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本文并不力求对危机公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论述,而只是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公关处理进行探讨。

    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从逻辑上说明解决危机公关策划的基本思路。 本文所谈危机公关策划的基本思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明确问题,包括问题的提出、阐释和分析;二解决问题,即如何紧紧围绕问题来策划,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问题 危机一旦发生,所谓的“问题”就来了。问题出现的形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环境直接向组织提出问题,如案例一(“霞飞被暴光之后”)。

    二是由于问题的存在,致使某种事态发生,需要从危机事件中找出问题所在,如案例二(“大亚湾不是切尔诺贝利”)。无论是何种情况,问题往往不是危机事件发生本身。

    危机事件是各种信息相互交错的综合表现,它只是某种现象,并不会告诉你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明确界定是人脑对来自危机事件的信息加工,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发现的问题肯定也不一样。

    “问题”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清晰地表达。案例一、二的事实告诉我们,从危机事件本身到问题的明确化不是一个简单、直接、很容易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很伤脑筋的信息处理过程。

    另外,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文将以案例一、二为事实依据,具体说明在明确问题方面存在的情况。

    从案例一的材料来看,“霞飞”的问题是由新闻界直接提出来的。因为其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没有厂址、保质期、生产日期和批号,所以外包装不合格。

    因为产品外包装不合格,所以被管理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产品不合格问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组织形象问题——不利于“霞飞”的社会舆论正在扩散。

    所以说,“霞飞”的问题应完整地表述为:由于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不合格而导致产品不合格,产品不合格导致企业被暴光,引发企业形象危机。问题的实质是企业形象危机,而其前沿问题是产品的外包装不合格。

    由于问题是由外界提出来的,“霞飞”需要做的就是证实一下暴光的内容是否属实。如果情况属实,就针对问题采取解决办法。

    通过解决部分产品的外包装问题,解决企业形象危机。如果情况不属实,那么通过传播将问题澄清,即可挽救企业形象。

    看上去,问题并不复杂。可是由于对“不合格产品”的理解存在问题,“霞飞”不相信被暴光的事实,不愿意承认问题的存在,因而又请上海市技术监督部门突击抽查、检测,事实证明,多此一举。

    因为重新检测的结果与暴光的内容是一致的。至此,“霞飞”应该清楚其面对的问题了。

    可是厂方对问题的表述却出乎公众的意料:只强调其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合格的,根本不把产品外包装不合格当问题来对待。外包装不合格的产品是否是合格产品呢?当然不是,即使内在质量合格。

    在产品外包装上没有厂址,谁能保证产品不是假冒的呢?无保质期、生产日期和批号,谁能保证产品不是过期的伪劣产品呢?化妆品作为与人的卫生健康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外包装无保质期、生产日期,将意味着什么?厂方将注意重心只放在产品内在质量的合格上,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难道消费者买的只是被包装起来的化妆品本身吗?产品的外包装承担着对消费者的法律责任。

    “霞飞”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开展公关工作。首先沟通“上头”,寻求理解和支持。

    令人费解的是“霞飞”需要社会理解它什么,支持它什么。难道理解和支持它产品外包装不合格吗?中国化妆品协会为其呼吁,甚至高层领导为其批示,好象厂方是冤枉的。

    厂方真的被冤枉了吗?没有!中国公关协会也在厂方公关部经理的求援下出面说话了,该协会支持的中华国产精品推展会在《经济日报》声明,该化妆品不是伪劣产品。不是吗?外包装不合格如何证明产品的内在质量呢? 针对暴光事件,“霞飞”是这样向客户解释的:对化妆品的管理,轻工部和卫生部各有一套标准,两部的有些标准不尽一致。

    外包装不合格是因为执行了轻工部的标准,没有执行卫生部的标准。好象产品不合格不是因为厂方自己做得不够完善,而是管理机构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

    这是不是推卸责任呢?按照材料所写,厂方的公关效果很好。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那样,就只能说明,中间商要么素质太差,对伪劣产品缺乏识别能力,要么缺乏对消费者负责的职业道德,明知外包装不合格还当作合格产品来采购。

    厂方自始至终回避产品外包装不合格的问题,当然也没有提出解决外包装问题的有效方案。厂方如此不敢正视问题,甚至是掩盖问题,推卸责任,实在让人感到公关工作任重而道远。

    如果说厂方在努力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话,那么厂方把问题找偏了,对问题的分析也没有体现公关原则。厂方所理解的问题是社会舆论对其不利,所以厂方全部的解决办法都是为了遏制对其不利的舆论的进一步传播。

    无论。

    危机公关的论文

    山木集团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成也山木,败也山木 宋山木的前妻、现任山木集团总裁的李木子在15 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宋山木的形象做代言是企业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但她同时又表示在重塑企业形象时也不会改掉“山木”名称。这就意味着更换即使代言人之后依然留下了让人议论纷纷的“山木”二字,只要这两个还在,那么就自然会提示那些前来学习的学员这是一家糟糕的公司。

    别忘了,去掉了标志性头像的山木集团依然是山木集团。但很显然,又不能完全放弃山木这个品名,一旦放弃就意味着这么多年的品牌积累将付之东流。

    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以“大胡子、背带裤”形象连续数年出现在春晚观众席上,并因此成为网络红人的宋山木,的确给山木集团带来了可观的宣传效应。全国各地的山木头像也很好的帮助山木集团形成了很好的品牌的定位效应,用营销专家的话说:山木集团的整合营销传播做得太到位了。

    好景不长,这个曾经带来美誉的名字,如今却像越来越大的疤痕一样吞噬着企业的品牌形象。正应了一句老话,”成也山木,败也山木”。

    在品牌传播的实际操作上,以缔造者的名字作为企业品牌,不见得完全就是失误。国内很多营销策划机构的命名都是以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的,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应。

    如叶茂中策划机构的叶茂中等。当然了这些企业都之所以没有出事,主要源于创始人能够严格自律,确保形象的长期始终如一。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危机管理专家叶峰博士解释道,以缔造者的名字作为企业品牌,不是不可以,“关键是看缔造者和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像山木集团一样,以领导者的名字命名企业,就等于把企业的声誉维系在领导人身上,一旦领导声誉出现问题,对企业名誉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 。

    对于那些年轻创业者,叶峰博士强调:山木事件不失为一记创业忠告,做不好人的结果很有可能会在瞬间毁掉你多年建立起来的硕果。 山木集团的常年法律顾问杨林一再强调:“个人按司法程序接受调查,企业按教育系统规定运作,应当分开,不受影响。”

    但问题是消费者是不会这么看。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山木集团将山木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划等号,将个人形象广泛应用于代言其各类培训产品,所代表培训品牌山木头像以及对应的培训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此时,一旦创始人个人有关美誉或者职业操守受到攻击或影响的话,势必会减损或影响企业整个品牌的声誉。 “如何将山木本人的形象与企业形象从公众视线中进行有效切割,重建企业声誉是本次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环节。”

    著名EMBA教授,品牌营销专家、危机管理专家叶峰博士如是说。 事实上我们也看了山木集团第一时间发表‘‘换帅’'以及离婚声明,同时保证一切教学正常。

    从危机处理的策略角度而言,“换帅”以及宣布离婚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也是仅有的处理手段。一是换帅及离婚事件本身让媒体和公众产生了极大兴趣,转移了公众视线焦点和注意力,从而使焦点分散降低负面影响程度;二来当企业领导人身陷声誉损害时,让其迅速离职,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关联影响;三则二人早已离婚的事情,可以向公众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新老板和旧老板意见和理念的完全不同,分属不同的人生阵营,从而增加公众对山木品牌的认同度和好感并在第一时间降低负面影响的强度。

    不难发现,在刚刚结束终审的黄光裕案中,国美也是第一时间迅速采取了“去黄光裕化”的应对策略。“在国际上,撇清企业和领导人的关系是企业摆脱由领导个人造成的危机的常见公关方式。

    但国美和山木又有所不同。” 危机管理专家叶峰博士分析说。

    首先,国美不是以黄光裕的名字命名,因此国美可以迅速通过“去黄光裕化”的策略,把它和公司的关系撇清;但山木选择以宋山木的名字作为集团名字,即使宣布宋山木离职,也很难以撇清关联。其次,国美只是一个经营性质的企业,黄光裕的问题在资本运作,基本不涉及家电质量之类的问题。

    即便黄光裕出了问题,大家对国美出售的家电还是不会有怀疑,因为大家知道国美本身并不生产家电。山木集团则不同,自己做产品,而且是做教育培训产品,倘若总裁宋山木获罪被判刑,就是典型的道德败坏案例,谁还敢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教育机构去学习?幸运的是山木集团的培训对象大部分为社会底层人员,相对而言,此次事件的影响对潜在目标对象影响不大。

    危机公关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完善自身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因企业领导人失误或身陷牢门而导致企业轰然倒地的例子举不胜举,德隆集团的唐万新兄弟、健力宝集团张海、爱多集团胡志标、国美黄光裕 “ 三鹿毒奶粉” 田文华等人。

    谈到这些人的案例,EMBA教授、品牌营销专家、危机管理专家叶峰博士说,“这些案例暴露出的是企业家的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家要想在刑事法律风险中不触雷,最重要的是企业家要有法律意识、知道熟知各种类型的刑事法律风险的底线在哪,可以去靠近红线,从始终不能逾越红线,从而避免风险的发生。”

    对于“宋山木事件”,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看。首先,企业应对。

    如何写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格式?具体些 谢谢

    你可以在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中,结合危机公关5S原则来进行逐一深入分析。

    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实际上,公众和媒体往往在心目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企业有了心理上的预期,即企业应该怎样处理,我才会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绝对不能选择对抗,态度至关重要。

    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诚意。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司的高层应向公众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向消费者说明消费者的进展情况,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

    3、速度第一原则(SPEED)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

    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危机的系统运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1).以冷对热、以静制动:危机会使人处于焦燥或恐惧之中。所以企业高层应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以减轻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

    (2).统一观点,稳住阵脚:在企业内部迅速统一观点,对危机有清醒认识,从而稳住阵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3).组建班子,专项负责:一般情况下,危机公关小组的组成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这样,一方面是高效率的保证,另一方面是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4).果断决策,迅速实施:由于危机瞬息万变,在危机决策时效性要求和信息匮乏条件下,任何模糊的决策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做出决策,系统部署,付诸实施。

    (5).合纵连横,借助外力:当危机来临,应充分和政府部分、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及新闻媒体充分配合,联手对付危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时,增强公信力、影响力。

    (6).循序渐进,标本兼治: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危机。

    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自已称赞自已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已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想找一个公关的案例,处理危机的,成败与否都行

    【摘要】 危机公关作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发生的“雪碧汞毒门”事件进行分析浅谈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安然渡过并化危机为商机。 【关键词】可口可乐;公关危机;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可口可乐公司发展现状 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软饮料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1989年资产额82.825亿美元,雇佣职工2万多人。

    可口可乐公司1919年9月5日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1960年进入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的行列;1983年居第48位。

    1960~1983年,该公司的销售额、资产额和净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2%、11.5%和12.3%。 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在中国天津、上海建立瓶装厂,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重返中国市场,自1981 年起先后在北京、大连、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建立合资瓶装企业,并于1988年在上海建立可口可乐浓缩液厂,除使中国大陆装瓶厂摆脱使用进口浓缩液外,还出口东南亚。

    可口可乐是中国最著名的国际品牌之一,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是最受欢迎的软饮料。可口可乐积极推进本地化进程,目前所有中国可口可乐装瓶厂使用的浓缩液均在上海制造,98%的原材料在中国当地采购,每年费用达8亿美元。

    可口可乐系统自1979年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3亿美元。到2007年,在中国内地已建有30家装瓶公司及35家厂房。

    目前中国每年人均饮用可口可乐公司产品数量为24瓶(每瓶237毫升)。 长期以来,可口可乐一直积极推动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加强与各个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敏锐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并快速出击,取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可口可乐系统全球第4大市场,并且是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之一。同时,伴随着可口可乐业务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可口可乐中国系统不遗余力地投身到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努力完成自己的企业公民责任。

    迄今为止,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已参与了涉及教育、体育、环保、救灾、扶贫、就业等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益项目,在中国公益事业上的投入资金总额已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 二、可口可乐公司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是举世闻名的汽水大王,它在全球各地有500余种产品销售,其中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品牌 在全球最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

    但是在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却因为其旗下的雪碧产品深陷汞中毒事件。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可口可乐方面对雪碧产品多次经历的悬浮苍蝇、虫子、黑色异物等质量危机事件视而不见,不难想象,本次“雪碧汞毒门”事件会将可口可乐推向风头浪尖。

    据报道,近日在北京市连续出现两次饮用雪碧汞中毒事件。就此,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对媒体坚称“提供给消费者的饮料绝对安全可靠”,同时表示-全球品牌网-雪碧“生产过程绝无含汞环节”,公司正全力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核实饮料产品出处。

    但如此回应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为彻底查清“问题雪碧”的包装安全性,位于天津开发区的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对“问题雪碧”饮料罐进行密封性检测。

    由于此次汞中毒事件事关重大,市场也十分关注报告的最终结果,此次检测的最终结果将由北京警方于近日正式发布,并公之于众。 从危机事件应对角度来看,北京可口可乐方面的反应确实比较及时,但也存在明显硬伤。

    (一)推卸事件责任与非真诚沟通 虽然在官方声明时一再强调雪碧的安全性,却没有向两位受伤消费者以及广大忠实消费者正式道歉,没有通过媒体与之进行真诚的沟通。,虽然根据媒体报道,我们能够看到可口可乐方面已经为第一位事件患者垫付了治疗费,并与各方面进行了沟通。

    但是在官方声明时却只是一味强调雪碧的安全性,却没有向两位受伤消费者以及广大忠实消费者正式道歉,没有通过媒体与之进行真诚的沟通。 在企业面临危机事件,尤其是各类产品质量危机时,当事企业必须主动承担事件责任,与此同时通过媒体与广大消费者真诚沟通,以此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才有可能获得扭转事件态势的机会,否则将陷于更大的被动之中。

    在09年11月份的“砒霜门事件”中,农夫山泉方面虽然在应对方面非常积极,但却未与广大消费者进行真诚沟通,结果最终事件虽得到了平反,农夫方面却因此损失了大约10亿元的销售量,可口可乐应该引以为戒。(二)权威证实问题 在产品(尤其是各类食品、饮品)出现质量危机时,当事企业必须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对问题产品进行检测检验,以还原事件真相,帮助企业尽快度过难关。

    在本案中,北京可口可乐方面有过这方面的努力,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将同批次产品送朝阳区质监局检查,并未发现产品含有汞成分,获得了北京市朝阳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出具的证明两批次问题雪碧合格的检测报告。对方还表示,警方曾到北京可口可乐的生产车间。

    企业危机公关案例有哪些?

    2011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回顾,剖析危机的扩散路径,从中探讨危机应对策略。

    案例一:家乐福价格欺诈事件 事件主角:家乐福 发生时间:2011年1月 所属行业:零售服务行业 危机类型:诚信危机 关注指数:★★★★★ 事件过程: 2011年1月中旬,经济之声《天天315》节目连续报道家乐福大玩价签戏法,价签上标低价,结账时却收高价;明明是打折,促销价却和原价相同 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披露,多地消费者举报“家乐福等部分超市价签标低价结账收高价”,恶意坑害消费者。经查实,确有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价格欺诈行为。

    紧随其后,央视、新华社、新浪网等国内最重要的媒体连续、大篇幅、显著位置谴责家乐福,各种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一时间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针对这一事件,家乐福就价签问题发表声明称:“相关问题是由于我公司价签系统不完善而造成的,我们正着手进行升级改造。

    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公司特别加强了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及检查频率,并将积极与各地的物价等监管部门进行沟通,邀请各地物价检查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我公司相关负责人及员工加强培训。” 然而,媒体调查显示,公众对以上补救措施并不买账。

    这一外资零售业巨头挽救诚信问题绝非易事。 案例分析: 欺诈消费者时屡教不改,被迫道歉时缺乏诚意,是家乐福应对此次危机事件的两大硬伤。

    家乐福的道歉中表现出企业的傲慢。缺乏真诚和诚意的反应,使得家乐福并未能在危机发生后的道歉中重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公众对企业和品牌的好感尽失。

    家乐福在本次事件发生后,对消费者号称赔偿,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力度并不足够。 更让人失望的是,国家发改委将涉嫌价格欺诈的超市名单公布后,媒体对多个城市的相关门店进行了实地采访,结果仍然找到了一些低标价、高结算的商品。

    即使是在虚假优惠价格事件曝光后,全国各地仍有不少地方的家乐福门店被查处仍顶风欺诈,不做改善。敷衍消费者,后果会是很严重的。

    对于企业来讲,诚信问题是立足之本,再反思家乐福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信任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家乐福并没有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走出一条危机公关的正确道路。 你所阅读的文章来自《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分析》(林景新,赵玉竹/文) 案例二:康芝尼美舒利事件 事件主角:康芝药业 发生时间:2011年2月 所属行业:医药行业 危机类型:信誉危机 关注指数:★★★★ 事件过程: 2010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了一则关于“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报道。

    报道称:“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根据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尼美舒利似乎成了儿童退烧药中的三聚氰胺。这一则出自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传言与质疑,经由媒体推波助澜,在中国引起了一场药品安全恐慌。

    两个月后,消息开始在网上疯传,并被媒体重新提起,争相报道解读,并将矛头直指生产尼美舒利的康芝药业。 至2011年2月中下旬,媒体报道称全国多地大药房已开始下架“尼美舒利颗粒”等含有尼美舒利的药物。

    3月,一封被称为“强生打击尼美舒利”的匿名绝密邮件的出现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邮件称这场引发骇人听闻的安全性恐慌的事件或是一场阴谋,某跨国药企策划此场商战,意在排挤对手,帮助旗下同类药品抢占市场份额。随后,康芝药业发表声明,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各类媒体散布并无端扩大‘尼美舒利颗粒’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恶意诋毁‘瑞芝清’产品声誉的目的”。

    为此,康芝声称已经向有关部门举报。 案例分析: 在“尼美舒利”用药事件再次炒得沸沸扬扬之际,康芝药业的这份状纸,更像是一次维护形象的公关策略。

    在无情的市场反应压力之下,加上医药行业正处于大洗牌,大重组的起跑阶段的背景,而在起跑阶段就因主打产品质量问题这一药企的致命伤而倒在起跑线上,这绝不会是康芝制药所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康芝药业的焦急乃至愤怒也并非不可以理解。 然而儿童药物的安全性,更受社会的强烈关注。

    康芝药业未能就媒体的质疑报道给出一个明确而有说服性的回应,反而将矛头指向其他药品企业。此事是否真正涉及不正当竞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急需知道的是,尼美舒利是否适用于儿童,其安全性将如何保证。 事件危机处理中没能让公众和投资者的视线尽早移出事情本身,康芝药业无疑会将心理上的牛角尖做实,让公司走进真正的死胡同。

    案例三:锦湖轮胎质量门事件 事件主角:锦湖轮胎 发生时间:2011年3月 所属行业:轮胎行业 危机类型:形象危机 关注指数:★★★★★ 事件过程: 今年央视“3•15”晚会,扔出首枚重磅炸弹,世界十大轮胎制造商之一锦湖轮胎原料大量掺假,为减少成本不按照比例掺胶,而使用大量返炼胶,严重影响轮胎的质量,给采用其品牌轮胎的汽车带来了安全隐患。 锦湖轮胎是全球十大轮胎企业之一,在国内为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

    危机公关处理

    危机公关处理原则(5S原则):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

    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己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实际上,公众和媒体往往在心目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企业有了心理上的预期,即企业应该怎样处理,我才会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绝对不能选择对抗,态度至关重要。

    2、真诚沟通原则 (SINCERITY)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

    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诚意。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司的高层应向公众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向消费者说明消费者的进展情况,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3、速度第一原则 (SPEED)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

    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

    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 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

    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4、系统运行原则 (SYSTEM)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

    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危机的系统运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1).以冷对热、以静制动:危机会使人处于焦燥或恐惧之中。

    所以企业高层应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以减轻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 (2).统一观点,稳住阵脚:在企业内部迅速统一观点,对危机有清醒认识,从而稳住阵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3).组建班子,专项负责:一般情况下,危机公关小组的组成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这样,一方面是高效率的保证,另一方面是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4).果断决策,迅速实施:由于危机瞬息万变,在危机决策时效性要求和信息匮乏条件下,任何模糊的决策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做出决策,系统部署,付诸实施。

    (5).合纵连横,借助外力:当危机来临,应充分和政府部分、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及新闻媒体充分配合,联手对付危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时,增强公信力、影响力。 (6).循序渐进,标本兼治: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

    如果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危机。5、权威证实原则 (STANDARD)自己称赞自己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己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己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公关关系学中,举例说明危机公关的重要性

    王老吉危机公关绝学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危机常常出乎意料的到来,防不胜防,而如何快速有效地化解危机,就成为考验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关键。

    一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红罐王老吉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1亿元。如此高调献爱,加之行之有效的网络营销,赢得了国人的感动和敬意,王老吉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以及销售额随之快速增大。可就在一年后的5月11日,同样是王老吉却被卫生部指认,其饮料中所含的中药成分夏枯草不在允许使用范围之内。在乳业三聚氰胺、蒙牛OMP事件后,快速消费品饮料行业中的品牌新贵王老吉面临着致命的考验。

    我经常说,企业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日常发展中,更体现在危机处理中。作为一家本土国有企业,王老吉在此次夏枯草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甚至让我看到了国际大企业危机处理时表现的风范,值得肯定。

    2009年4月13日,杭州消费者叶征潮在他的博客上公布了对王老吉的诉状,包括侵犯自己的健康权以及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认为自己的胃溃疡是由于饮用王老吉所致。此外,重庆有消费者称饮用王老吉后头晕,也计划起诉王老吉,并声称是为了“全体市民的身体健康而打官司”。一把夏枯草,将原本用来降火的王老吉,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5月11日,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给红罐王老吉定了性:王老吉中的有些成分和原料,不在食品安全法已经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之列。这意味着流传了170多年的,以王老吉命名的凉茶涉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至此,王老吉卷入“添加门”风波。

    然而,在外界看来,王老吉应该马上站出来做出澄清和解释。可是对于外界的质疑与媒体的曝光,王老吉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干脆置之不理。其实,正当人们为其为何如此低调失语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王老吉的危机公关却在悄然进行。危机之后的第二天,广东食品协会就紧急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媒体出示国家卫生部2005年签发的《关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关问题的请示》批复,称王老吉凉茶中含有夏枯草配方是合法的,不存在添加物违规问题。事发仅4天,卫生部也发布声明确认王老吉凉茶在2005年已备案,并认可夏枯草的安全性。

    这份2005年的“请示”是否确有此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王老吉的危机公关抓住了关键点,可谓一剑封喉。其实,在危机公关方面,王老吉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已不是王老吉第一次应对类似危机了。早在2005年,职业打假人以王老吉配料中含有夏枯草“没有列入国家110种药食同源名录”将其告上法庭。事发之后,王老吉管理层迅速出面澄清,并组织中医药专家针对“夏枯草”问题撰写应诉材料,最终赢得官司。此后,王老吉还牵头粤港澳凉茶企业由政府出面,成功将凉茶申请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目录。

    危机爆发后,当事者立即站出来辩解,往往会给人以“掩耳盗铃”的感觉,而专业和权威部门出具证明与报告,为其“洗冤”——因为即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往往能令人信服。事实上,这是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屡试不爽的危机公关之道。如2006年的宝洁公司化妆品SK-II以及今年强生婴幼儿用品被指含有毒物质事件,全是走上层“路线”,根本不去理会外界是如何义愤填膺。

    不过,王老吉事件本身也有值得玩味之处。恰恰一年之间,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当然容易让人产生其被暗算的怀疑。地震中捐献1亿元的捐献,王老吉成功运用网络营销,短短一年间发展成百亿元的市场规模——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是6亿元,到2008年,销售额猛增到120亿元,成为瓶装饮料的第一名。树大招风,面对王老吉火箭般的蹿升,竞争对手如何眼红可想而出,想为其设置绊脚石或置其于死地肯定不在少数。所以,王老吉“夏枯草”危机的源头,颇有些让人难以琢磨的意味。但无论如何,王老吉这次危机公关实践,为互动传播时代下的成功危机公关提供了注脚,其表现也将为其他企业再次提供生动案例。

    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遭遇到各个方面的危机。政策环境变化、产品质量问题、自身管理不善、同业竞争等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通过一些瞬间爆发的事件,让企业陷于危机之中。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可是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确实需要补课。想当初,光明乳业却在“回锅奶”、“早产奶”事件中,高调反击却适得其反,危机不是大事化小,反而“小事被放大”,淹没于口诛笔伐之中。同样是食品行业,光明与王老吉的危机公关,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反思吗?

    09年危机公关 案例

    危机事件一蒙牛OMP事件:从事实辩解到价值沟通 2009年2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向内蒙古质监局发函,要求责令蒙牛停止在特仑苏牛奶中添加OMP物质,这个函件引来媒体及公众对特仑苏OMP牛奶的食用安全性提出的疑虑,部分超市主动对特仑苏牛奶下架。

    一轮新的危机再次爆发。 几个月前所爆发中国奶业三聚氰胺大“地震”,让蒙牛损失巨大。

    OMP危机的爆发,让蒙牛又一次被陷入舆论谴责与市场失守的双重煎熬之中。 事件启示:面对种种疑惑与批评,蒙牛回应的惟一准线就是OMP是安全的,蒙牛特仑苏是值得信任的。

    蒙牛表面是与公众在对话,其实却是在对抗——双方诉求重点已经不在同一层面之上。 无数过往的危机事件告诉我们,事实总是脆弱的,当危机来袭并且不断深化时,公众对于企业的期望已不仅仅是企业抹清事实之镜,而希望从更高的价值层面获得企业的反馈。

    在危机之中,关于事件起因、发展、后果等数据、证据的呈现属于事实之维,而对事件的反思、道歉、沟通、承诺等则属于价值之维。 所以,重大危机爆发之后,如果企业只一味执着自己是对或错、是或不是、有或无这个层面的事实之维,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公众怒气的。

    心与心的沟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真诚承诺与行动,才是化解危机的有效之道。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真诚承诺与行动,才是企业化解危机的有效之道。

    危机事件二多美滋:众口烁金的危机破坏力 2009年02月11日,据媒体报道浙江等地48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怀疑奶粉遭到污染,但多美滋方面发表声明予以否认。 在陷入三聚氰胺疑似风波一周之后,多美滋捧着上海质监局出具的检验报告——多美滋产品未验出含三聚氰胺,开始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刊登大幅主题广告:真金不怕火炼!广告的内容大意为三聚氰胺的谣言已被击破,多美滋不含三聚氰胺,请消费者继续购买。

    事件启示:在一片铺天盖地的质疑舆论声中,多美滋这样洋洋得意的广告宣言实在令人担忧:全国各地陆续有人报告食用多美滋奶粉之后出现结石婴儿,在结石婴儿与食用多美滋奶粉有多直接的关连性的报告未出来之前,多美滋洋洋得意的广告宣言其实是企业另一方式的避责宣言,激发起诸多受害婴儿父母的怒火。 当舆论处于批判多美滋三聚氰胺事件的螺旋高峰,多美滋应该做的其实是对公众舆论的“迎合”或“伪迎合”,以卑恭的状态使民意怒火能迅速散去,而不是逆民意而上,以广告宣言的方式向公众舆论挑战——虽然真金不怕火炼,但要知众口烁金,强烈的舆论批评声中,事实的辩解是脆弱无力的。

    危机事件三强生危机:保住市场,没保住信任 2009年3月14日,强生在美国被一家名为“安全化妆品运动”的非营利性组织检测出含有有毒物质,一石激起千层浪。 强生的危机大规模爆发。

    3月24日,强生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刊出广告宣布,强生婴儿产品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符合中国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从舆论上,强生备受批评与指责。

    从市场销售的角度来看,强生似乎又是幸运的:除了上海之外,全国大部分商场都没有将产品主动撤架,市场销售未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 事件启示:在过往,强生一直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因为在过往中,它以富有责任感、为消费者利益考虑而备受赞誉——“泰诺”事件的成功处理,使强生成功赢得民心。

    但在此次的危机事件中,强生的策略刚好相反——快速的危机公关措施保住了市场销售,但却未能挽住消费者的信任度。国内某知名论坛,一篇题为《强生差点把我一岁半的女儿毁容》的帖子,迅速得到广泛关注,QQ群“抵制强生保护家人”也在不断膨胀。

    网上不断升级的舆论谴责与讨伐强生的自发联盟,似乎让我们感觉到另一种看不见的危机可能在潜行。 危机事件四贝因美:危机风暴中的虚惊 2009年3月17日,质检总局公布了最新一批进境不合格食品和化妆品名单,159批次产品上了“黑名单”,当中不乏知名品牌。

    其中,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从美国进口的两批共37吨乳清蛋白粉被检出含有阪崎杆菌。阪崎杆菌通常不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对新生儿可致病,严重可导致败血症脑膜炎等。

    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立即启动危机应对措施,紧急向传媒说明相关原料已经被拦截或销毁,保证没有用于生产任何产品,也没有流入市场。对于此次危机的发生,贝因美宣称危机的爆发是因为竞争对手恶意攻击所致。

    事件思考:在席卷全国的三聚氰胺的危机风波中,贝因美是极少数能在这场风波中幸免于难的品牌之一。 但在质检总局的新一轮检测中,贝因美最终也未能全身而退,所幸只是此次事件的发生只发生在原材料阶段,尚不是成品问题,这使得事件未对贝因美造成严重的影响。

    贝因美危机处理速度反应很快,同时其强有力的媒体关系也迅速压下许多打算跟进的媒体报道,这对于平息危机起到关键的作用。 危机事件五王老吉“添加门”:上火与去火 2009年4月13日,杭州消费者起诉王老吉,称自己的胃溃疡是由于饮用王老吉所致。

    5月11日,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给红罐王老吉定。

    企业危机公关方案

    危机公关(public relations in crisis)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就是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属于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系统的危机处理部分 危机公关特点 意外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聚焦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

    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 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编辑]危机公关的流程和内容 从危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危机的终极爆发往往是一系列因素累积的结果。

    因此,对危机管理的审视应该放到对问题管理(issue management)加以研究的大背景中。一般而言,问题的发展演变方式都是可以预期的。

    它往往是从一个趋势或事件开始,接下来的变化脉络十分清晰。 其发展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 ● 起源阶段——潜在问题 ● 干预和扩大阶段——问题在抬头 ● 成型阶段——当前问题和危机问题 ● 解决阶段——休眠问题 根据问题发展的这一周期,危机公关主要包含以下流程和内容 ● 问题管理。

    对可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监控和评估。 ● 危机规划与预防。

    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进行预案研究与处理,建立危机管理机构。 ● 危机应对。

    面对爆发的危机实施全面管理方案,掌握危机管理的主动权。 ● 善后事宜。

    判断危机的损害程度、评估危机预案的效果,做出调整和修订 此外还要强调指出,危机公关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是否得到企业高管层的重视和支持;是否有制度化、系统化的问题管理项目与危机公关项目;以及危机沟通系统是否高效通畅。在这里,国内外竞争情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问题管理和危机公关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工具支持。

    危机公关的“三明主义”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机。当危机出现时,企业相关人员不可在危机中乱了阵脚,要平心静气,组合运用“三明主义”的公关原则,来一步步化解危机,或进一步转“危”为“机”。

    其一,态度“明确”,公司对待危机的态度要明确,而且要在第一时间表明,不能采用任何手段来逃避危机事实。这是企业危机公关的第一要义。

    例如,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在《有关“苏丹红一号”问题的声明》中居然称:“我们虽然多次要求百胜的相关供应商确保其产品不含‘苏丹红一号’成分,并获得了他们的书面保证。但是非常遗憾,昨天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还是发现了‘苏丹红一号’成分。”

    这是什么样态度?暧昧?狡辩?这明摆着是要把责任全部推卸给供应商,以求转移媒体和消费者的视线。媒体和消费者能够满意这样的话语吗?显然不会。

    这样做终究是无济于事,肯德基的管理方首先应该“将心比心”,明确表面自己的态度,承认肯德基在质量监管方面的不力,而不是去寻找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名。 其二,信息“明朗”,公司发出的信息不能含糊,不能朝令夕改,让人去猜疑或猜想。

    例如,对于连锁餐厅来说,则必须表明是哪一家分店,以降低对品牌的整体伤害,否则,遭遇“株连九族”就十分冤枉了。例如,新浪财经总结出麦当劳在面对“薯条危机”时有“三变”:一变反式脂肪酸的含量,2006年2月8日,麦当劳公开承认,每份麦当劳薯条中,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从过去的6克增加到8克;二变油的品种,麦当劳中国公司2月8日晚发出紧急声明称,目前麦当劳中国内地餐厅的炸薯条使用的是“橄榄油”,2月9日上午,前一份声明中的“橄榄油”则改为“棕榈油”;三变薯条的成分,2006年2月,麦当劳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悄悄增加了炸薯条“含有小麦、牛奶和麸质成分”等字样,一周后,麦当劳公开宣布,其薯条中含有过敏成分,而此前,麦当劳却一直宣称所售薯条中没有上述潜在过敏原,对乳制品过敏的消费者可以安心食用。

    麦当劳发出的信息,失去了一个国际品牌应该有的“稳重”,十分“轻浮”,前后不一致的信息只能会导致社会公众更多的质疑和猜测,加深危机的程度。 其三,思路“明晰”。

    企业在发生危机后,不只是“表明态度”和“信息发布”的问题,其必须“将心比心”,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制定明晰的延伸问题处理思路,最大程度的做好“善后”工作,以保护和安慰“受害者”,一对一的化解“危机”,同时也要针对企业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例如,蜀国演义酒楼在发生危机后,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尽可能多地为“受害者”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一,酒楼指派专人专车对住院病人全天候监护;二,工作人员积极联。

    可口可乐的危机公文

    可口可乐早在1903年就有危机公关的记载。

    据《20世纪通俗文化》一书描述,当时一些报纸和民众曾指责可口可乐中含有可卡因成份,可口可乐被迫将未经加工的古柯叶从饮料配方中去掉,那时的可口可乐已有20年历史。伴随国际化经营,可口可乐不只一次的爆发了"形象危机".面对危机事件,可口可乐是如何应对的呢?limon收录以下事例,与大家共飨。

    案例一:2003年8月5日-印度 缘由: 8月5日,印度一个非政府组织——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宣布质量测试的结果:百事可乐软饮料产品的农药含量比欧盟规定水平高出36倍,可口可乐高出30倍。此次检测使用了12瓶饮料,在其中发现了农业杀虫剂林丹、二氯二苯三氯乙、马拉息昂和毒死蜱。

    这些农药可能长期潜伏在人体里致癌和摧毁免疫系统。该中心还检测了美国的同类产品但没有发现类似的成分。

    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主任纳拉因说:"他们声称全球统一标准,但是这次检测证明完全不是这回事。这些公司利用了印度没有软饮料用水质量规定的法律漏洞。

    "对策: 历经各种质量指控案例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处理这种指控时,态度非常坚决。两公司的印度区总裁当天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矢口否认产品含超标农药问题,并且斥责这次曝光背后有其政治阴谋。

    可口可乐印度总裁古普塔称:"有人企图制造恐慌。我们挑战这些检测的方法,我们要邀请印度的5名著名科学家重新审核。

    我们的产品绝对安全,绝对没有双重标准。"百事印度总裁巴克希说,他们的公司对所使用的地下水采用全球测试标准,和美国、欧洲的一致。

    对于两大可乐公司此次破天荒的联手行动,古普塔称:"是因为我们的信仰、承诺和安全质量都是一致的。" 后果: 由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污染事故不断曝光,消费者已经非常敏感。

    这次农药事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澄清,肯定会在印度消费者的心里留下阴影。印度的一家外国公司老总说得更彻底:"我不知道这些指责是否属实,但是在印度,有很多人信这些。

    " 截止limon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印度事件仍在进行中,不过可口可乐中国已发表声明,中国市场的可口可乐可以放心饮用。 案例二:2003年7月11日-美国? 缘由: 可口可乐公司被公司的一名前雇员打了"冷枪",这名雇员在被可口可乐解雇后,控告公司有质量问题和舞弊行为。

    为此,美国联邦检察官7月11日开始对可口可乐展开调查。 对策: 可口可乐没等政府的调查结果出来,就立即作出了反应,以"没有根据"否认 了惠特利提出的大部分指控,并称惠特利是"一个心怀不满的前雇员",表示愿意奉陪到 底。

    不过,可口可乐也承认了指控中的促销活动作弊一项。 后果: 听到这个消息后,汉堡王快餐公司立即停止了冷冻可乐的销售,并且停止使用可口可乐的冷冻碳酸饮料机。

    可口可乐的麻烦并没有就此打住。政府的审计调查又发现新的漏洞,可口可乐不得不承认其二季度账目上存在900万美元的出入。

    美国监察署后来介入调查了其有关违规会计行为,可口可乐还受到反托拉斯当局的调查,涉及该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200多个市场。多方受挫的可口可乐在股市上遭到了投资者的抛售,7月11日收盘前,可口可乐股价下跌 1%. 案例三:2003年2月27日-英国 缘由: 2月27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秘密报告指控甜味剂》的文章,声称该报记者根据一份刚刚解密的研究报告发现,美国全国饮料协会早在80年代初 曾对一种在汽水饮料中广泛使用的甜味剂——"阿斯巴甜"进行过研究,结果认为 "阿斯巴甜"能分解甲醇和苯丙氨酸等有毒物质,从而影响人脑的正常工作。

    美 国全国饮料协会反对在饮料中添加"阿斯巴甜".这篇报道并且指出,包括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内的许多饮料厂家目前仍在使用"阿斯巴甜".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篇报道无疑是在人群里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很快,可 乐饮料含有毒物质的消息就出现在互联网上,然后又快速传递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 脑屏幕上。

    一场令可口可乐公司始料未及的地震已经在互联网的深处悄然爆发? 对策: 3月1日下午,来自各大媒体记者的电话就打进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办公室,要求对英国报纸的报道给予解释。于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决定当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澄清事实。

    3月1日晚,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副总裁鲁大卫放下所有工作,出现在北京各大媒体的记者们面前。鲁大卫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可口可乐系列饮料中均未使用"阿斯巴甜",特别是红色罐装的可口可乐饮料中选用的是天然蔗糖,根本没有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甜味剂。

    可口可乐产品中使用甜味剂的只有白色罐装的"健怡可乐",而且"健怡可乐"也没有使用"阿斯巴甜",而是采用了甜蜜素和糖精钠两种甜味剂,并在外包装上标明了这两种成分。 为了给自己的说法提供旁证,鲁大卫先生还出示了一份美国全国饮料协会2月28日发给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声明。

    在这份声明中,美国全国饮料协会主席威廉·波尔指出,《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引用的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早已经过科学研究证 明并不存在,而且"阿斯巴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