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植物说课稿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五彩缤纷的植物》教案
1、关心周围与我们一起生活的花草树木。
2、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要爱护植物,愿做小小护绿员。 ◆绿色菜篮子 区别蔬菜的不同品种,了解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
◆种植园 1、了解一些种植蔬菜的新方法。 2、关注新技术在蔬菜培植中的运用。
◆能保健和治病的植物 了解有些植物具有保健、治病的作用。 四、主题环境创设: 墙面环境: 主题墙:有用的植物(常绿树和落叶树、什么部位可以吃) 主题墙:主题“有用的植物”调查表(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 美术区互动墙:幼儿蜡笔画——妈妈的菜篮子 美术区隔断柜:幼儿树叶创意贴画 美术区柜面:幼儿种子贴画 五、家园共育: 1、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参观菜场,知道一些常见蔬菜的名称和特征。
并能鼓励孩子共同拣菜、洗菜,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 2、和孩子共同完成“树真好”的调查问卷。
3、一起捡落叶,进行“树叶贴画”的创作。 4、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各种储藏根(土豆、番薯、萝卜)进行动物造型。
六、实施方案: 活动一: 活动名称: 好吃的蔬菜。 内容要求: 1、学习对应数量与数字1~10。
2、巩固了解多和少以及单数,双数的。 活动准备: 自制大幅图片,优化教程十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1、请小朋友观察图片上都有哪些好吃的蔬菜。
2、请小朋友数数图中的胡萝卜,西红柿,小青菜,土豆,茄子各有多少个? 3、那你们知道蔬菜最多的是什么吗? 4、那找一找哪些蔬菜宝宝是双数,哪些是单数? 二、幼儿操作 1、请你数数每种蔬菜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在空格上 2、蔬菜中出现个数最多的是(把它画在空格上) 3、盆中出现单数的有,双数的有哪些(把它们分别画在横线上) 三、总结提升 活动二: 散文诗——树真好 内容要求: 1、理解和欣赏散文诗,尝试按散文诗的韵律复述。 2、了解数的好处,利用树的优点仿编散文诗。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自由创编动作进“树林”参观。 (1)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带你们去树林玩好吗? (2)幼儿随优美的音乐自由创编动作进树林。
2、探索树林的秘密。 (1)师:美丽的树林到了,小朋友看到树林里都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幼:树林里有很多小鸟 幼:树林里落下的黄色的树叶 ···· (2)讨论:你为什么喜欢在树林里玩? 幼:树林了很美 幼:树林里落下的树叶踩上去会发出声音,很好玩。
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植物教学反思
(参考范文)
活动反思
喜欢花草树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愿意亲近大自然,探索植物的奥秘。生态各异的植物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社会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立这一主题,有利于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幼儿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幼儿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研究探索植物及其生长的兴趣,从而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经验。
由于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是幼儿最熟悉的,也是最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再带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幼儿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于是在开展讨论时,幼儿就会有好多的东西想说,在说的过程中,幼儿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幼儿从中积累了许多的知识经验,所以,主题的开展,离不开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主题的内容,必须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或者太过深奥的东西,都是幼儿不喜欢的,主题也是比较难开展的。
大班科学《动物怎样过冬》优秀说课稿范文
设计意图: 冬天到了,动物的踪迹越来越少,蚂蚁钻进洞里,小燕子飞走了等,这些现象无不引起幼儿注意。
户外活动时,他们会不约而同产生疑问:为什么蚂蚁不出来搬食啦?小燕子怎么不见啦?呱呱叫的青蛙哪里去了?动物们生活习性的变化让幼儿产生好奇。 为了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需要,设计本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和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初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特点。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和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 能说出几种常见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活动难点: 知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4种过冬场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主题。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你感觉怎么样(天气寒冷)?冬天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棉衣、生火炉、戴手套、多跑步……)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 【评析】这一环节中,通过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对动物怎样过冬产生兴趣。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人们是如何过冬的,由人们怎样过冬自然的过渡到动物怎样过冬。幼儿大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和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二、基本部分: (一)播放课件(边播放边讲述故事)。 提问: 1、刚才屏幕里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2、它们是怎么过冬的? 【评析】这一环节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如,燕子南飞、青蛙冬天睡大觉、小松鼠储备粮食、小兔换厚的皮毛。当幼儿说到青蛙睡大觉的时候,随即丰富词汇:冬眠。
本环节幼儿了解了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二) 引导幼儿总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提出问题讨论: 1、小燕子是怎么过冬的?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还有哪些小动物和燕子一样也是南飞过冬的?(大雁、天鹅、丹顶鹤等)。
幼儿园大班说课科学植物怎样过冬
植物怎样过冬一、活动目标1.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观察,看图等方式,进一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2.萌发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二、活动准备带领幼儿在园内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一起采摘标本:柳树枝、迎春花枝、草根、松树枝、冬青树枝涂树干的石灰粉 刷子三、活动过程(一)提问引题1.小朋友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天气有什么变化?小朋友们怕不怕冷?你是怎样过冬天的?2.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会被冻死吗?那植物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二)通过采摘标本的观察,引导幼儿逐一发现植物过冬的几种方法(落叶、冬芽、留根、常青)1.落叶、冬芽(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柳树和迎春花的枝,说一说有什么变化?(夏天时又绿又茂密的叶子落光了)(2)树叶凋落对树木过冬有什么帮助呢?(因为树叶可以带走大树妈妈身上很多很多的水份和养分,冬天天气寒冷,干燥,大树妈妈需要的水和营养都很少,所以,只能让树叶凋落,它才能活下来,这样保护自己过冬的树叫落叶树.)还有哪些树是落叶树呢?(3)观察冬芽,了解冬芽的作用可是,不用怕!我们再仔细瞧瞧,光秃秃的树枝上虽然没有了绿油油的树叶,可是却有一些奇怪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一些小芽胞)请小朋友们轻轻剥开小芽孢,看看里面是什么?猜一猜到了明年春天,它们会变成什么?(这些小芽孢叫做“冬芽”,大树妈妈给冬芽穿上像鳞片一样的厚厚的外衣,它一点也不怕冷,等到明天春天,天气变暖和的时候,它就会发芽,长成绿油油的树叶了.)2.留根请小朋友们观察采摘来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再看看挖出小草的根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虽然小草干枯了,可是,躲在土里的草根却活着,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还会发芽,长出新的小草来.)3.常青树哇!天气这么冷,有没有不怕冷的树呢?(松树、冬青)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仔细观察,松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针形,这样的树叶不怕带走水分和养分)冬青的树叶摸起来什么感觉?上面是什么样的?(冬青的树叶上有一层厚厚的油脂,就像小朋友抹的护手霜,保护着自己,一点也不怕冬天.)像松树、冬青这样一年四季都绿的树叫做常青树.(三)通过观察提问,了解人们怎样帮植物过冬虽然植物有很多的方法自己度过严寒的冬天,可是,它们也需要人们的帮助,小朋友,你都知道那些方法可以帮助植物过冬呢?(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围草绳、把怕冷的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四)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园的树木过冬我们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很多的树,每年夏天,它们都会长出茂密的树叶为我们遮阳.冬天到了,我们也应该帮助它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石灰粉,我们一起给大树穿上过年的新衣吧!四、活动反思请幼儿观看视频《植物怎样过冬》,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过冬方法.。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植物》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紫甘蓝、草莓、枸杞、花瓣等); 2.锤子、木棍、石块、白色棉布若干; 3.小桶一只,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1.观看魔术表演,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老师从小桶里拿些绿色的叶子包在白色的手绢里,通过搓、拧等方法,使手绢上染上绿色的花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猜测) 2.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师:叶子里真的躲着神奇的颜色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请你们从椅子下拿出篮子,看看你的篮子里有什么? 师:每个小朋友的篮子里都有一块白手帕和许多绿叶子,你们也来变一变,看看手帕和叶子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 3.借助工具探索各种植物中的色素。
师: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咦?那植物的身体里会不会藏着其它颜色呢?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 4.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师:植物色素有什么用呢? 幼儿讲述。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草地上玩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有了绿色的斑点;在田野里采摘桑葚的时候,也会留下满手的紫斑,他们既苦恼又好奇,为什么小草的绿色会跑到衣服上来呢?为什么桑葚的紫色会跑到手上来呢?其实在我们童年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大班科学《植物是怎样长大的》教案与反思
一、了解整合优势,明确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要想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两者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优势,明确整合的效度。 1.以兴趣导入,吸引注意 孩子对动画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直观、动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而我们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科学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幼儿感官,达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科学活动《蒲公英的旅行》,当蒲公英随风飘动的动画一出现,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背景图片的不断移动,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说想表达,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去。
在动画与图片分解的动、静交替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轻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过风传播”的这一自然常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死板、抽象的概念变为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画面,这样孩子能愉快地、轻松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
2.由重点切入,真实再现 科学活动中的一些科学性知识比较生硬,让孩子难以理解消化。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能把微观世界中不易察觉感知的变化清晰地映入幼儿眼前,能把一个漫长的生活过程,缩短到几十分钟或几分钟,起到浓缩的功效。
如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通过富有童趣的课件,形象生动地让孩子们感知了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这样就提高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效率。 3.由技术拓展,展开想象 科学活动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
而幼儿本身经验的匮乏会常常阻碍孩子发挥想象。这时我们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
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科学活动《怎样喝到水》中,我们利用课件,由“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喝到水。
孩子们沉浸在设置的情景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用探索实践来应证自己的想法。同时,结合了水的流动性和量的守恒等原理,让幼儿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来丰富幼儿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4.由画面引导,化繁为简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科学探索过程及结果简洁化、直观化,同时也节约了教师对于繁杂内容的讲解所占用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知识点比较繁杂,幼儿思路容易混淆。
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处理技术,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从而提高幼儿的内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优势,挖掘整合深度 明确整合的优势后,我们便从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利用这些优势,从充满趣味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作品评价等环节着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开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幼儿从活动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孩子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巧妙运用制作而成的动画,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我们在活动开始环节,便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
情景的再现,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
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导入活动,使孩子学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植物是怎样长大的
设计思路: 在“什么东西有生命”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说出了许多答案。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性很高,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只是主题活动的一个分支。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幼儿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和观察的细致性、顺序性。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哦跃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二、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三、幼儿进行小实验: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四、幼儿做种植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向日葵的种子是尖尖的、圆圆的、有白色又有黑色的。向日葵的种子可以吃。鸡冠花的种子很小。实验中,两种植物都有水时,无根的植物过两天就死了,有根的植物一直没有死;没有水时,无根的
植物很快就死了,有根的植物过了几天才枯死。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接着孩子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什么植物会越长越多?是先长根呢?长叶子呢?先长茎呢?为什么是先长根?为什么有些植物没有根也可以活的?是谁把种子放在泥土里的?为什么泥土里会长出植物来? 六、请幼儿把各种植物的种子记录下来,并能对号入座。 活动延伸: 鼓励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环境创设: 1、举办种子图案展。 2、在种植角种几棵易活植物,便于幼儿观察。
大班科学《植物是怎样长大的》教案与反思
一、了解整合优势,明确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要想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两者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优势,明确整合的效度。 1.以兴趣导入,吸引注意 孩子对动画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直观、动感,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而我们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科学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幼儿感官,达到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科学活动《蒲公英的旅行》,当蒲公英随风飘动的动画一出现,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背景图片的不断移动,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说想表达,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去。
在动画与图片分解的动、静交替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轻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过风传播”的这一自然常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死板、抽象的概念变为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画面,这样孩子能愉快地、轻松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
2.由重点切入,真实再现 科学活动中的一些科学性知识比较生硬,让孩子难以理解消化。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能把微观世界中不易察觉感知的变化清晰地映入幼儿眼前,能把一个漫长的生活过程,缩短到几十分钟或几分钟,起到浓缩的功效。
如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通过富有童趣的课件,形象生动地让孩子们感知了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这样就提高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效率。 3.由技术拓展,展开想象 科学活动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
而幼儿本身经验的匮乏会常常阻碍孩子发挥想象。这时我们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
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科学活动《怎样喝到水》中,我们利用课件,由“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导入,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喝到水。
孩子们沉浸在设置的情景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用探索实践来应证自己的想法。同时,结合了水的流动性和量的守恒等原理,让幼儿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来丰富幼儿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4.由画面引导,化繁为简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科学探索过程及结果简洁化、直观化,同时也节约了教师对于繁杂内容的讲解所占用的时间,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儿去了》,知识点比较繁杂,幼儿思路容易混淆。
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处理技术,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从而提高幼儿的内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优势,挖掘整合深度 明确整合的优势后,我们便从活动的各个环节着手,利用这些优势,从充满趣味的导入、新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作品评价等环节着手,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开始,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幼儿从活动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孩子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巧妙运用制作而成的动画,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这时,我们在活动开始环节,便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
情景的再现,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
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导入活动,使孩子学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动物怎样过冬》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 设计意图: 主题墙饰的创设是伴随着整个主题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呈现过程性资料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呈现是一个不断积累、慢慢充实、逐步完善的过程。
本堂课的展示本着突出体现“主题墙是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幼儿与同伴、幼儿与老师之间近距离接触、交流的平台,是主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媒介”作用而展开。 “动物过冬”来源于主题“冬天”,冬天主题里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构建成一个主题墙的话,将会使整个主题墙内容多而繁琐,知识点齐全但却平庸,如何使大班冬天的主题墙饰区别于中小班而又充满亮点,为了挖掘出适合本班幼儿探究的话题,我组织了全班幼儿对整个冬天的主题内容进行了开题网络构建,之后在众多的小主题之中,找到了本班幼儿在这个主题中最感兴趣的问题——“过冬的方式”预设从人类、动物、植物的不同过冬方式进行深入挖掘,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对幼儿收集到的资料和想法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及时呈现,让幼儿在亲身参与 “过冬了”主题墙饰创设的过程中,获得“自然界各种过冬方式”经验上的提升,促进每个幼儿在自身能力、水平上的提高,同时也让主题墙饰的创设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二、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乐意分享动物过冬的经验; 2. 师幼合作共同布置主题墙饰,将动物过冬的方式资料呈现在主题墙上,体现参与活动的成功。 三、 活动准备:请小朋友搜集各种小动物过冬的资料; 相关动物过冬的录像 四、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呀?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复习回顾) 2、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穿着让自己变得暖和起来,也可以借用一些取暖设备或者做做运动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二、 经验分享与梳理 指导语:人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过冬,那么小动物在这样冷的天气里又是怎样过冬的呢?前几天老师请你们回家和大人一起收集动物图片,并了解一下它们是怎样过冬的,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请小朋友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某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1、你收集的是什么动物图片?它是怎样过冬的? (请四五名幼儿介绍,并把图片贴在空墙上。) 2、师幼一起了解动物的几种过冬方法,并归纳呈现在主题墙上,进一步分享经验。
(1) 冬眠: 根据孩子提供的图片青蛙,讨论:青蛙是怎么过冬的? 小结:像青蛙这样在冬天里不吃也不喝,美美地睡上一觉,到了暖 和的春天,再醒来找东西吃的过冬方式称为“冬眠”。 出示汉字“冬眠”,提示幼儿青蛙的过冬方式是冬眠,教师示 范把青蛙图片放到“冬眠”旁边。
观看录像,加深了解。过渡语:我们来看看录像,冬天的青蛙 是不是要冬眠? 青蛙和蛇是冬眠过冬, 除了冬眠,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幼儿讨论并观看录像。
(2) 换毛: 幼儿讨论狗的过冬方式 小结:换毛过冬(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像(狗)这样换上厚厚的皮毛的过冬方式叫“换毛”。
(3)迁徙: 讨论:燕子又是怎样过冬的? 师介绍迁徙过冬(迁移住的地方)。 像(燕子)这样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度过一个舒适的冬天,等到春天的时候,再飞回北方来的过冬方式叫迁徙。
(4)躲藏过冬(贮存食物): 你们知道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小结:像(蜜蜂)这样躲在洞里吃秋天搬回的食物的过冬方式叫储存粮食,也叫“躲藏”过冬。 (5)师幼共同归纳动物的主要过冬方式。
三、主题墙的呈现和布置 1、师:你们收集到的动物图片很多,你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将你的动物拿上来贴在相应的地方。(请个别幼儿呈现资料) 请全体幼儿分组上台操作呈现资料,创设主题墙饰。
2、师幼一起检测,加深印象。(对不太确定的动物放在“?”旁,课后一起查资料) 3、补充分享教师提供图片资料。
“老师也在家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4、总结提升:除了录像里的动物之外,其实自然界里还有很多的动物,它们过冬方式有“冬眠”过冬,有的“换毛”过冬,有的“迁徙”过冬,还有的“躲藏”过冬。
这些都是动物们为了保护自己,适应季节的变化而想到的方法。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懒惰的、不去动脑筋不会想办法的动物只好冻死、饿死了。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延伸活动: 青蛙和蛇它们冬眠能不吃也不喝一觉睡到春天,熊冬眠时一有动静就醒过来,同样是冬眠为什么又不一样呢?请小朋友回家和大人一起找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