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初三化学复分解反应评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 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 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知识点全部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可简记为AB+CD=AD+CB.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带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或挥发性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可简记为:碱盐盐盐水中溶,沉淀气体水生成.为了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地运用物质的溶解性据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需要一定条件.下面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方面,按以下四类反应具体分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生成难溶的物质: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沉淀.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生成CO2、H2S等气体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H2O、弱酸、弱碱等.有弱电解质生成.有时复分解反应的2种反应物中的一种要为溶液(即有水参加)例如Ca(OH)2固体无法与CO2反应,要有水参与,形成Ca(OH)2溶液,溶液中电离出钙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再与CO2反应生成CaCO3和H2O(1)酸+盐—新酸+新盐反应物中酸必须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等弱电解质.如:2HCl+CaCO3=CaCl2+H2O+CO2↑ BaCl2+H2SO4=BaSO4↓+2HCl AgNO3+HCl=AgCl↓+HNO3 注:大多数酸都可以与碳酸盐(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新盐,水和二氧化碳.(以钠盐为例) 如: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2NaHCO3 + H2SO4 = Na2SO4 + 2H2O + 2CO2↑(2)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如:H2SO4+Cu(OH)2=Cu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Ba(OH)2=BaSO4↓+2H2O 2HCl+Cu(OH)2=CuCl2+2H2O 2HCl+Ca(OH)2=CaCl2+2H2O HCl+NaOH=NaCl+H2O 2HCl+Ba(OH)2=BaCl2+2H2O(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要可溶.如:H2SO4+CuO=CuSO4+H2O 2HCl+CuO=CuCl2+H2O 3H2SO4+Fe2O3=Fe2(SO4)3+3H2O 6HCl+Fe2O3=2FeCl3+3H2O H2SO4+MgO=MgSO4+H2O 2HCl+MgO=MgCl2+H2O 3H2SO4+Al2O3=Al2(SO4)3+3H2O 6HCl+Al2O3=2AlCl3+3H2O(4)盐(可溶)+盐(可溶)—两种新盐反应物中的两种盐都是可溶性的,且反应所得的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难溶的.如:Na2SO4+BaCl2=2NaCl+BaSO4↓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5)盐(可溶)+碱(可溶)—新盐+新碱反应物一般都要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或气体(只有铵盐跟碱反应才能生成气体).如:2NaOH+CuSO4=Na2SO4+Cu(OH)2↓ NaOH+NH4Cl=NaCl+NH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Fe(OH)3与NaCl不发生反应 注意:只有在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2)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弱电解质(如:NaOH+HCl=NaCl+H2O)生成 .方法指导:概括上述四种类型的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并趋于完成的条件,可分成两方面记忆掌握.一方面是对反应物的要求:酸盐、酸碱一般行,盐盐、盐碱都需溶;另一方面是对生成物的要求: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等弱电解质生成.这两方面必须兼顾,才能正确地书写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溶解性顺口溜(不主张死背死记,初中阶段只要记住Cl-里Ag+不溶,SO42-里Ba2+不溶、碱里钾钠钡钙溶钾钠铵硝溶即可):氢氧钾钙钠钡溶,盐酸除银和亚汞; 硫酸不溶有钡铅,钾钠铵硝全都溶; 碳酸盐中多不溶,只有钾钠铵盐溶.酸易溶碱难溶,碱中钾钙钡钠溶.钾钠硝铵溶水快,硫酸盐除钡银钙,氯化物中银不溶,碳酸盐中多不溶.(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溶,盐酸除银,硫酸除钡.其他盐类均不溶).(微溶盐:硫酸钙,硫酸银,碳酸镁).初三适用版本: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盐酸盐要除银;硫酸盐要出钙银钡和铅;碳酸盐可溶只有钾钠铵;学过的酸全溶;可溶的碱只有钾钠钡和铵,氢氧化钙是微溶.(仅适用于初三)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氯化物不溶只有银;硫酸盐不溶只有钡; 酸易溶,碱难溶;多数不溶碳酸盐.(还有4种微溶物质单独列出:氢氧化钙、硫酸银、硫酸钙、碳酸镁).注意;有酸反应酸必须可溶,无酸反应必须全溶 初三试用版二:酸:只有硅酸不溶 碱:钾·钠·钡·钙碱可溶再加NH3.H2O(一水合氨)五碱溶 盐:钾钠盐,铵盐,硝酸盐可溶 盐酸盐中AgCl不溶 硫酸盐中BaSO4不溶 亚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大部分都不溶我们才上了的市教研员来给我们上的发了资料不好打需要我在打这是抄的。

    关于初三化学的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根据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需要一定条件。下面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方面,按以下四类反应具体分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物中酸必须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

    如:2HCl+CaCO3=CaCl2+H2O+CO2↑

    (2)酸+碱—→盐+水

    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

    如:H2SO4+Cu(OH)2=CuSO4+2H20

    (3)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物中的两种盐都是可溶性的,且反应所得的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难溶的。

    如:Na2SO4+BaCl2=2NaCl+BaSO4↓

    (4)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物一般都要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或气体(只有氨盐跟碱反应才能生成气体)。

    如:2NaOH+CuSO4=Na2SO4+Cu(OH)2↓ ; NaOH+NH4Cl=NaCl+NH3↑+H2O

    Fe(OH)3与NaCl不发生反应

    注意: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和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尚无定论,建议在答题时回避上述两种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气体、水或弱电解质(如:NaAc+HCl=NaCl+HAc)生成

    方法指导:

    概括上述四种类型的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并趋于完成的条件,可分成两方面记忆掌握。一方面是对反应物的要求:酸盐、酸碱一般行,盐盐、盐碱都需溶;另一方面是对生成物的要求: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这两方面必须兼顾,才能正确地书写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酸碱盐的实验复习课》说课稿

    [导读]

    《酸碱盐的实验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首先你先在 正中心写上 这节课的标题(主要讲的内容) 在另起头 写个 一.简要概括下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可以分很多条概括)和一些老师在黑板上着重讲的知识 二.写你的理解 三.对这节课做个评价(或建议) 总体就这样

    我再给你个例子 比如讲一种物质 要讲它的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空间构型 再讲物理性质:密度 颜色 在什么温度下什么状态 熔沸点 化学性质: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还有一些特殊反应

    大概就这些 希望能帮到你!

    化学 中和反应说课稿

     《中和反应 PH》说课方案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 本节是第一章《酸 碱和盐》的第五节〔和第四节为一单元〕,主要讲中和反应的概念、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以及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溶液酸碱度的定量测定、中和反应和PH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从教材的体系看,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完复分解反应和酸与碱的通性之后,且酸与碱在化学性质上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中和反应”的学习是“酸碱性质”学习的自然延续,也是对“复分解反应”的深化和完善,“PH”的学习既承接了在酸碱化学性质学习中所涉及的与指示剂反应的知识,又是一个新的开端(定量的测定了溶液的酸碱性)。也是以后第六章学习《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大气与健康》和第六册第四章《生命》第二节学习“酶的催化条件”的基础。

    所以从体系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育目的看,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定量测定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应用广泛,为了加深对“PH”的理解,实现理论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的结合,《实验实习册》安排了《测定水样、土样的酸碱度》的实习,实习内容符合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和渴望走出校园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且贴近生活,材料易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是我们藉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宝贵机会,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树立严瑾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3、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学生巳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认知目标 :了解中和反应和它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了解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了解PH试纸和溶液酸碱度的定量测定方法。能力目标:通过PH的学习和酸碱度测定,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思维、知识的迁移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中和反应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环境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4、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和PH的关系。

    理由:〈1〉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它反映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且在生活、生产、科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学习好“溶液的酸碱性和PH”将事关以后相关内容(见“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学习,结合《实习 测定水样、土样的酸碱度》对培养学生各项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节的难点:中和反应。

    理由:〈1〉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它反映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容量出错。〈2〉中和反应的产物“盐和水”没有特殊的现象,学生对上述产物持怀疑态度。

    〈3〉学生对中和滴定中“既无过量酸,也无过量碱”和“用两种试纸来检验,试纸都不会改变原有的颜色”理解有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旧知识的回忆: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变色情况。

    复分解反应。〈2〉充分运用实验:利用实验设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外实习和课内实验操作活化知识。

    〈3〉多媒体辅助:运用电脑模拟“中和反应”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一些应用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4〉讲练结合,及时反馈。教法分析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的。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本节课对教法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使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感悟力等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

    限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法为辅助,并配以多媒体突破难点和扩大学生的视野。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例如,结合《实习 测定水样和土样的酸碱度》在课前安排各小组到野外进行水样和土样的采集;桔子水、可乐、绿茶、食醋、番茄汁、牛奶、肥皂水、洗涤剂液、洗衣粉液等待测液的制备;课内实验及结果的交流评价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趣味实验】: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NaOH 用实验来复习酸碱批示溶液,5%的H2SO4溶液,5%的紫色石蕊试液和无 剂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色酚酞试液。试设计出《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

    知识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