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正公逸事文言文

    范文正公逸事 文言文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

    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

    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

    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

    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

    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

    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平生好施与( ) ②日食(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 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3、翻译句子。

    (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答案 1、(1)①喜欢。

    ②每天。③曾经。

    ④等到。 (2)D 2、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3、(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4、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答案: (一)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

    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 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 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

    答案:

    (一)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范文正公逸事文言文善的解释,足的解释,方的解释

    善:擅长。 足:值得。 方:刚刚,正

    译文如下:范仲淹早年贫困,住在一姓猪的人家内,经常和一个术士往来.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儿子还小,不能将这些给我儿子就托付给你了!".然后就把他的方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刚刚推辞他就死了!.后几年中范仲淹做了谏官,而那个术士的儿子也长大了,便找到了告诉他说:"你父亲有冶金的办法,过去他死的时候你还小,所以拜托我收藏,现在你长大了!应该还给你!".然后那出秘方和金子给他,就和当年封存的一样!

    范文正轶事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义庄”。

    范仲淹亲定规矩十三条,规定各房五岁以下男女,每人每天给白米一升;冬衣每人一匹,五到十岁减半。族人嫁娶、丧葬,则分等发给现钱。

    在以后续定规矩中,又规定义庄的经济管理有相对的独立性:尊长不得干预义庄掌管人依规事;族人不得借用义庄的人力、车、船和器用,不得租佃义田,不得私自将义宅屋舍兑赁典当,不得占居会聚义仓。义庄不得典买本族族人土地。

    南宋时,范氏义庄田产逐渐增多。宋宁宗时,族人购置田产,另置“小庄”,以补义庄的不足。

    宋理宗赵昀时,义庄田产达三千多亩。

    课外文言文《范文正公罢宴》阅读答案

    范仲淹罢宴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文化常识】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考点】①守②卒③殡④具⑤泣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②公亟令询之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求文言文《范文正公用士》的翻译 急!

    古诗文网上有现成的,你为什么不查一下?如果具体某字不明白,可以查字典。

    【原文】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多取谪籍未牵复人。

    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

    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冯述评]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译文】范文正公任用士人,一向注重气节才干,而不拘泥于小过节。

    有气节才智的人,大多不会拘泥于琐碎的小事,如孙威敏、滕达道等人都是向来被他敬重的。在他为帅的时候,其府中所用的幕僚,多用那些被贬官而尚未平反复职的人。

    有人觉得疑惑,文正公说:“有才能而无过失的人,朝廷自然应该任用他们。如果他们实际上是可以使用的人才,不幸被吏论而受到处罚,如果不趁机起用他们,于是就会变成真正的废了。”

    因此文正公所推举的都是有才能的人。【评译】如果天下没有被废弃的人,朝廷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

    不是非常有见识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谪籍:被贬职的官员。③牵复:平反复职。

    我修改了部分词语。主要是注意了句式的不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