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教案(要详案!)有板书设计的~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套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编写人员:第一单元:浙江省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袁其伟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郑维庆第三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刘峥第四单元: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区实验校 姜丽娟2007年9月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形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能量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和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设计者: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袁其伟第一课 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 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 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 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 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 (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 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 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 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 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 (6分钟 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 (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 (6分钟)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00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 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 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复习过渡引入新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新知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

    等等。(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P140 2 ( 学生举反例说明)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

    六年级上数学小论文

    每年的春节,想必同学们一定都会收到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们给我们的压岁钱吧.我们有许多同学,面对这么多压岁钱都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同学用压岁钱买之、买那,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有的同学把压岁钱留在自己身边,不小心弄丢了,给家里带来了负担;也有的同学干脆把压岁钱存入了银行,但需要用的时候又很不方便…….其实在我的心中早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我们在学校开办个“压岁钱银行”,把同学们的压岁钱全都储存起来.这样,一方面哪些平时用钱大手大脚的同学可以得到控制,能帮助他们改掉乱花钱坏习惯,同时又方便哪些需要用钱的同学;另一方面学校把这些钱存放在银行,还可以获取一笔数目不小的利息.我们可以用这些利息帮助哪些因为没钱读书,而失学的同学.如果同学们能做到有多少钱,就把它存多少钱,存入学校的“压岁钱银行”里,再由学校统一将同学们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毕业时本金还给大家,利息捐给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同学或灾区人民,那我们不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了吗.说老实话,从小到现在,我们已经收了十几年的压岁钱,至少也有好几千元了吧,假如平均每人每年按照300元存入银行的话,六年级每个学生总共可存入1800元.我们学校规模不算大,只有17个班级,一年级、二年级各有两个班,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有3个班,六年级有4个班,每班都按45人计算的话,17个班的学生把压岁钱存在银行一年,年利率按2.25%(人民银行利率)计算,则:一年全校利息合计为:(300*2.25℅*1)*(45*17)=5163.75(元)如果学校每年的班级数和人数都不发生变化的话,那么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有固定利息收入5163.75元.我们全镇有好几所学校,假如每所学校都建立小银行,他们的利息收入肯定超过我校.如果每个学生都坚持把压岁钱存在“压岁钱银行”里,五、六年下来,每年全校利息收入将要高上许多几倍.有了这些钱,我们一方面可以帮助哪些因为没钱而失学的儿童,另一方面在国家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用这些钱资助灾区儿童,让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像去年发生的雪灾、四川大地震).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拿出你们的压岁钱,存入学校的“压岁钱银行”里,奉献我们的一片爱心吧!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心愿,希望有一天能得到实现,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自己想个题目。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有哪些?

    《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使学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二.新授课。

    1.出示例4 :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4㎝ 2㎝ 6㎝ 3㎝ 你能根据图中数据,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吗? 各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 2. 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 3 : 6 = 2 : 4 外项 内项 提问:你能说出其它及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所写出的不同的比例,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些比例有什么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一下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在这些比例中也同样存在。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这一规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板书: =),请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根据比例基本性质) 4.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并说出所组成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再分别计算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相应的判断;也可以把者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数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四.达标检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没组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比例式。

    6:9=9:12 0.6:0.2= : : =6:4 0.6:0.2= : (2)、下面各组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2、3、4、5 、 、 、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那些收获和体会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的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理解比例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提问: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 =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 吗? 3.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教学新课。

    1. 出示例5.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提问:题中“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了所谓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也就是说,放大前后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不同比例的。

    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组成哪些比例? 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请同学们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你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提醒列比例前要先写设语。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第一步计算依据是什么? 6X=54 X=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厘米。

    解答后教师说明:【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追问学生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三. 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适当的追问学生思考过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质在解比例过程中的作用。 2. 做“思考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楚“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所谓“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就是说“两个外项的乘积是1”。

    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推知“两个内项的积也是1”。所以另一个内项应该是的倒数. 四.达标检测: (1)填空 1)( )叫做解比例。

    2)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根据比例的( )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1.8和0.6,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是( ) 4)把、0.5、20%、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是()。

    (2)、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第6、7、8三题。

    六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课例名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112页实践活动“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计算出本班同学家庭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估计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情景一: 师:同学们,老师昨晚想通知大家今天带计算器,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1:可以打我们家的电话,或打爸爸、妈妈的手机。

    生2:发电子邮件。我的E-mail是…… 生3:您只要通知我一个人,然后我去通知5个人,被通知的同学再分别通知5个同学,这样又快又好。

    师:我班同学家里有电话的很多,有电脑的也不少。今天,我们来调查一下,我班谁家已安装了电话,谁家购买了电脑。

    生1:老师,不用调查了。我这儿有全班同学家的电话。

    我班100%同学家里有电话。 生2:我们可以调查哪些同学家里有手机或小灵通这些移动电话,这样方便联系。

    师:(生1)李**,你真是一个有心人。100%同学家里有电话,可以说成电话的普及率是100%。

    在我们的生活里,经常要计算和使用“普及率”。这节课,我们就来计算一些普及率。

    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电脑普及率等。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能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给了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

    情景二: 学生分组统计后汇报统计和计算的百分率结果。 师:我班同学家庭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96.6%,就是求出已有移动电话的56个家庭数占全班58个家庭数的百分之几。

    生2:老师,我觉得应说“大约是96.6%”。 生3:我班同学家庭有电脑的是39户,普及率大约是67.2%。

    师:你能根据计算的结果推算出本地区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大约是多少吗? 生1:我认为我们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接近100%,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大概是95%,电脑的普及率低一些,可能有60%。 生2: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不能认为我班同学家庭电话普及率是100%,就认为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接近100%,你要考虑到南通市还有比较贫困的地方。应该说,学田地区的电话普及率接近100%。

    生3: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因为我班同学大部分住在学田新村,如果要调查南通市居民的固定电话普及率,还应该到其他学校或新村去调查。

    师:你想得真周到,你认为应怎样调查呢? 生3:我想在南通市的东西南北中各确定一个学校或新村去调查统计才准确。 师:也就是说,推算和估计普及率要考虑我班同学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南通地区处于什么水平。

    [评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最为真实的思想,不必考虑教师希望他说什么,而在意“我”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独特,是否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鼓励与反馈“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 情景三: 师: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生1:我懂得了通过调查统计后,能求出某种东西的普及率。

    生2:我知道电脑的普及率比电话的普及率低,我们可以把调查的结果反馈给电脑商,让他们加强宣传的力度,多搞促销活动。 生3:我知道了我们学习的统计和百分数的知识很有用。

    生4:我觉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我奶奶说,以前人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的好日子,现在我们不但有了电灯电话,还有了电脑,有人家还有了私家车呢! 生5:…… 师: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活动? 生1:我班同学戴眼镜的很多,可以调查我班的近视率,或全校的近视率,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2:我经常看到有同学在校外的小摊买零食。

    我想调查一下我班同学每月零花钱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钱买学习用品,多少钱买零食。 生3:我想调查有多少人还知道张思德,现在许多同学知道“小燕子”赵薇,不知道英雄张思德了。

    生4:我想调查南通市有多少贫困家庭。 生5:…… [评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能颔悟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一致;不刻意要求个别学生给出的答案对全班具有代表性。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发现、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后安排的。

    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对学生来说,如果始终。

    举一个例子,数学就是解释,数学是严谨的思维的例子,举例说明,简

    严谨性是数学课的基本特点,思维的严谨性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

    然而,出题者思维中的不严谨现象在老师当中常常出现,这种不严谨的思维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某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有这样一道的判断题:“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1/4,那么乙数大于甲数。”

    从参考答案来看,出题者认为该打“√”。我想出题者的本意是在有“甲乙两数都是正数”的大前提下。

    此时,甲* 1/3=乙* 1/4→甲/3=乙/4→甲∶乙=3:4→乙数大于甲数。但是,如果在没有“甲乙两数都是正数”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到: 1.甲乙两数同为零时,这在小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系统下是应该考虑到的,此时甲数等于乙数。

    2.如果考虑到甲、乙两数同为负数时,虽然小学生还未学到,但他们进入初中马上就会学到,此时,乙数应该小于甲数。例如,取甲数为-3,乙数为-4,有(-3)X 1/3=(-4)* 1/4,但-3>-4。

    综上所述,就原命题而言,结论应分三种情形: 1.当甲乙两数同为正数时,甲数小于乙数。 2.当甲乙两数同为零时,甲数等于乙数。

    3.当甲乙两数同为负数时,甲数大于乙数。 所以,我本人认为,原题是一个缺大前提的命题。

    作为判断题应打 “*”。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小学生未学负数的情况下,可以打“√”,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

    其一,小学生已经学了零,并且知道自然数和零是整数的一部分。对于思维严谨的学生,注意了甲乙两数同为零时,原命题是假命题。

    其二,当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还会碰到此题,那时他会发现,甲乙两数同为负数时,原命题也是假命题,而且他还会体会到,原来小学学的知识与初中学的知识并不矛盾,而且知识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更完整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到了中学还会见到很多。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负责人的人,就应该经常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完整地考虑问题的习惯,那么就能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谨思维的特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