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片段设计范文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片段教学设计范文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小学数学说课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详情欢迎访问中公安徽教师网,希望能够帮到您~)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怎样撰写小学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 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 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 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 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 有所选择; 字体规范; 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 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 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 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 十法); 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 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 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板书不可少;案 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数学微片段例子怎么写
片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林致元一、什么是片段教学一般是从某一课堂教学内容中选取某一片段进行教学,选手根据该片段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方案,实施时只面对同事、评委的课堂教学。
时间大约10~15分钟。二、基本特征(一)目标达成完整性抓住教学内容最重要部分,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体现阶段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导入、展开、引导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虚拟性教师要虚拟教学情景,通过教师语言组织和转化。1、模拟学生回答或评价学生的形式来虚拟学生语言。
(1)教师自问自答,虚拟学生回答。(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生思考(虚拟思考)停顿(1~2秒),再让某生回答。
评价该生回答的长处与短处(重复学生回答内容)。3、虚拟情境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间歇停顿等来建构,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不讲设计意图或介绍)。
(三)预设的科学1、眼中有学生,学生可能会如何回答,会遇到什么问题等,教师应作合理预设。2、胸中有目标:要重实质,轻形式,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切忌:(1)徒有形式(如走教室) (2)无实质内容的评价,如(你回答得很好;以前不发言,今天大胆回答;字写得歪歪斜斜不好看等。)(四)教学效果的创优性反映教学内容、水平、素养、思想。
1、 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价。2、 片段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学构思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
目的在于体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展示教师能力。想象眼前有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来影响。
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需进行教学设计评价1、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具体:目标细化、层次性、操作性。
全面:三维目标、处理好基本目标、弹性目标关系。恰当:以学定教、可能性、必要性。
2、教学过程(落实目标,体现理念)内容取舍:体现重点、知识点、科学准确无误。结构完整无误:各环节之间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富有创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策略:以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主,关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多种方法的合理选择、优化组合)3、 作业设计: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趣味性。
4、 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方法渗透、简洁明了。5、 学情分析:突出整体特点、一般规律、共同特点、知识基础、兼顾个体、难点。
6、 形式:表格式、点评式,突出优点,引导评委。如:小组合作解决什么问题···不同颜色水笔突出重点。
2、考虑情感态度价值。三组目标只要根据学生实际,特别突出一两个就可以了。
(二)不进行教学设计评价的设计(想——写——想)1、(想)整体入手:先整体,再阶段。2、(写)粗线条:拟提纲,写要点,脱稿教学。
3、(写)用语准确:关键结论科学无误。4、(想)留有时间:想教学导语、教学过程、教学亮点、板书安排。
(三)实施预设,形成教学模式各种类型的课都自导自演一遍。1、 以教材为主线,根据知识点,安排教学环节,语言清晰。
2、 情景接触重点短、评、快。3、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重难点展开方法的迁移、渗透;知识的探究。
4、 适当板书,版画。5、 重内容,轻形式。
四、几个参考模式1、解决问题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2、计算题生活问题生成数学问题(略)算理生成算法(详)算法生成技能(略,甚至可以忽略)3、概念题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逐步抽象过程。
4、几何公式推导操作性、概括性;从个别到一般5、统计图表轻作图指导,重读图(发现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五、如何体现素质1、 如何出场:微笑、大方,与评委情感交流。2、 如何教学:不直视评委,抑扬顿挫,脱稿教学,扬长避短,肢体语言,稍走动,控制时间。
3、 如何结束: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网络文章,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怎么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 shuxue.chazidian.com/jiaoyan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大小案例范文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和评析执教 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王彦伟评析 北京景山学校 郑俊选教学内容:可能性的大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06~107例3、例4)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难点: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问题:(1) 谈话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2) 复习旧知: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A B C师:草地上有三个盒子,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一个黄球,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师:为什么不建议小红从B盒或C盒摸呢? 2.师:既然B盒和C盒都可能摸出黄球,哪个盒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3.导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可能性的大小]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一) 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1.学生试验前的猜测。
(1)师: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红黄两种数量不一样的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猜一猜 ,然后用遥控器选择。(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①红球 ②黄球(3)学生选择。
导语:咱们这么猜科学吗?在试验的过程中允许改变自己的选择。2.学生试验。
师:请大家推选两名同学上来担任记录员,用写“正”的方法来记录大家每次摸球的情况。男女生各选一名同学上来摸球。
一名同学负责拿着盒子,每次要把球摇匀。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每次摸的结果,并大声告诉记录员。
正 正 正 正共( )次共( )次3.根据试验结果再次选择。(1)师:我们已经试验了20次,算一算绿球一共摸了几次?红球呢?看着这两个数据,你们有想法吗?如果再允许你们选一次,怎样选?(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①红球 ②黄球(3)学生选择。
32人 0人4.发现规律。师:原来选择红球的同学你们为什么都改变了自己的立场?5.进行验证。
教师揭开盒盖验证。6.总结规律。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黄球的数量比红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红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小。
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7.深化结论。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如果只摸一次,一定能摸出黄球来吗?小结:只有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1.导入: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情况。
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2.出示试验提示: 试验提示:摸的次数要尽可能的多,每次摸完放回摇匀再摸。3.学生小组合作试验。
试 验 记 录 表( )个 ( )个 ( )个猜想:摸出( )的可能性最大;摸出( )的可能性最小。共( )次共( )次共( )次师:请大家观察统计的数据,结论和你们组原来的猜想一样吗?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4. 全班汇报。
六个组摸到红球的多,两个组摸到的蓝球多。学生讨论:两个组摸到蓝球多这种这种情况可能吗?5. 得出结论: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6.导语:我们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做出了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现在你们能直接根据数量来判定可能性大小吗?三、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一)连一连。
每次摸一个球,在每个口袋里都摸3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 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 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1.每一位学生动笔在小篇上连线。2.实投汇报。
(二)设计转盘,灵活运用。1.师:现在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如果你是一个顾客,你又想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现在请我们班这部分同学做商场活动的策划者,另一部分同学做顾客,分头设计这个游戏转盘。
设计完后整理自己的设计想法,准备讲给同学听。2.动手设计。
3.学生汇报。(1)商场策划者。
(2)顾客。4.小结: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转盘设计问题,知道了涂色面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涂色面小,转到的可能性就小。
5.全课总结。(三)设疑激趣,引发思考。
1.引入:生活中应用可能性解决问题是很多的,例如大家都爱看儿童节目,下面这个节目你们一定看过,是七色光栏目中的“夺宝队队对”节目,我们将要看到的是“排雷闯关环节”中,绿队和蓝队对抗情况。2.学生观看。
3.反馈。提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①数字方块为什么不听同学们的话,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②如果想让扔出6的可能性大,应该怎样在方块上标数字呢?[专家评析]:“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设计,到目前为止我们听。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
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
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
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
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
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
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像这样的么?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