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中学音乐课题申报范文

    科研课题申报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状态和成效,最能反映课程发展的真实面貌。

    在课改实验中,音乐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学习和研究优秀教学案例,反思十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不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条文,作为教师备课的第一个环节,目标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掌握的基础上,同时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设定以音乐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将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增进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为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费神,甚至在一堂课的课件、教学过程全部设计完之后,再把教学目标贯上去,而非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制订的。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所有教学形式、方法、策略的根,有谁见过先长出枝条和叶片,而后生根的树呢?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够科学和准确,使得整堂课像涂满了色彩的画面,鲜艳却没有轮廓和重点。因此,预设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那怎样能够做到这一点呢?1、要注意目标的明确、清晰、具体。应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师本身、教学文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2、目标的设定要有所选择。

    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以外,还要根据每课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每一节课要有所侧重。

    以欣赏教学为例,欣赏教学有些要求熟记歌曲或乐曲的主旋律,有些则要求感受乐曲的风格;有的以情感目标为重点,有的知识技能为主线……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每节课上都能有具体、真实的收获。二、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音乐审美感受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

    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如行如影的自然亲和关系,创设恰当的情景,用音乐传递心灵交流的内容。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首先教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首先教师要动情。

    要把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变成感受美的过程,变成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变成富有个性的音乐美的创造活动。集中优秀的音乐教学案例,我们发现,无论是唱歌和听赏的教材,教师的范唱、演奏、语言、仪表,还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均具有艺术美感,学生在一种自然、放松、和谐、平等交流的状态下享受音乐学习的过程。

    同样以欣赏教学为例,我们常见到在课堂上,教师讲解了很多相关的音乐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该音乐的历史地位或发展等拓展性材料,同时制作了精美细致的幻灯片,可见教师在备课时大量的查阅了参考资料,但是学生了解了这么多,课下却哼唱不出(歌)乐曲的主题,对旋律、节奏、节拍、调式等重要的音乐表现要素缺乏感受,教师没有范唱也没有范奏,一首作品往往只听了一遍就夭折了,还要跟从老师的安排机械地模仿一些看似可以帮助理解音乐的动作,手脚动了起来,心却并没有动。真正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就应坚持以音乐为本,关注音乐本体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将音乐符号具象化,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同时,综合其他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理解。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们常用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包括:音乐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发现法。我们用演示法进行新歌范唱、谈话法引导作品欣赏……在初一年级唱歌课《沂蒙山好风光》一课中,教师采用了音乐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反复”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欣赏民歌手的演唱,引导学生体验民歌的风格;乐器制作课中,教师运用了讨论法,合作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还运用了评价法引导学生互评,都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好方法。

    在初二年级唱歌课《长城谣》一课中,教师采用了“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的学习新歌的方法,在学习曲谱的时候,用类似与指挥动作的单收画“旋律线”的方法,是学习读谱与身体律动相结合,降低了读谱的难度……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目标的达成。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也运用“重复”和“对比”两大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实践和创新。

    四、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促进学生的亲身参与,应。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题报告

    音乐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上好音乐课呢 我调查了当前初中音乐课的现状,并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有如下实践:指导学生认真的理解,深情地歌唱,潜心的欣赏,兴致淋漓的弹奏,进而进行迷人的创作,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有一对审美的耳朵,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调查,思考,探索,音乐兴趣,审美 [引言]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以多种学科为基础和背景的学科体系.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开放的,流动的,动态的学科.它以不断的变化去适应或影响人们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愿望,并且对人们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正文]在现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世界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的总体素质被重视起来,而音乐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但现在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了. 一,学生方面: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正是"半大人"时期.中学阶段是他们生长的高峰期之一,随着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原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在论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时曾指出: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末期,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孩子气"和"成人气"的特性,既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同时又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的音乐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之中.相比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认知机能有了长足进步;而与成人相比,他们常常表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进入中学,结识了新的老师,同学,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接触音乐的内容也更广泛了.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故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简单的认为流行就是美,在通俗歌曲和摇滚乐的潮流迅速而猛烈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此十分喜欢,甚至要求在音乐课上也欣赏这一类内容,我就遇到了多次,从而反映了他们对音乐了解和认识的片面性. 另外,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但初中阶段正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歌声不如童声了,特别是男生很明显,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在课上他们就不大愿意唱,或宁愿大家一起唱,以免显露自己的"不足".而且,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既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可能是转移的时期.他们已经能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了.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别人怎么看自己,评价自己,都会是他们所关注的.虽然也有一些人会大胆的当众表现自己,但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显现一定的"闭锁性",他们小学时对老师提的问题,总是能积极举手,毫无顾虑,中学则是在自己没有把握时决不举手,原因就是怕答错了,有损"形象".比如:我给初二的学生讲五线谱知识,讲解过后考考他们,要到黑板上画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如果我说:"谁行的话就请自己举手上台来."那学生是绝对不会上前来的,哪怕我说:"画错了也没关系","画对了有加分"等等之类的话也都是无效的,学生表现的是:不爱动或不屑做.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是他们的羞怯心理在"作怪",并且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教师方面: 首先,一些受了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教师们孤立地把"双基"作为主导或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自我表现能力.在每周只有一节的课中,学生乘兴而来,却遇到枯燥的乐理,老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带给学生音乐真正的美感,他们就往往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其次,有些音乐教师一直是孤军奋战,由于缺少相互学习和交流,久而久之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也有的因为曾经在教学上取得过一点成绩而在原地沾沾自喜,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的发展不合拍的.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永远是新的.如果我们教师停步不前,必会遭到历史的淘汰.第三,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趋于单调,许多学校都只*"老师的说和唱","粉笔","琴","录音机"等,课上除了唱歌就是听歌了.还有些老师懒得设计课例,自制教具和使用已有的先进课件,就只用单调模式进行教学.或者,有的老师喜欢主宰一切,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气氛严肃枯燥.第四,有些老师在学生面前要摆"先生架子".这样的话,就和学生有了隔阂和距离.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吸引中学生上好音乐课呢 前提:我爱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他们!我把学生看成一个有待开启的宝库,虽然,他们有时会惹你生气,但我总是努力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同时,音乐是一门艺术课,我们老师也要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针对学生这位"对象",本着始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老师要会演,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在《中学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认真的理解: 中学基本乐理教学的任务是: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使他们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视唱能力及感受、理解、表现。

    创造音乐的能。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要详细一点的,比如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

    这是我抄来的,你看看吧。

    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仅有2.7%的学生不喜欢听. l其中有44%的学生听音乐时间在30分钟以内.可是14.5%的学生听音乐超过两个小时.这时间显然太长了.l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竟有7.9%的学生经常会在上课时听音乐.而且他们认为上课听音乐是不会影响学习效率. l大多数同学认为流行音乐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奋斗目标. l此外,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听音乐这一现象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在双休日,会做什么?l调查中显示: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会用于休闲听音乐.仅有小部分会看看书 l对于购买辅导书与流行音乐相关物品总会做何选择?竟有2/3的青少年会选择购买流行音乐相关物品 流行音乐的好处:流行音乐不但是休闲.放松心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音乐,会让你感觉很轻松.很舒适. 正确对待音乐l音乐是我们接触大自然的一种途径.因此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演不出来,更不用说是优美的音乐,可若充其得全是音乐,那也不是一部好戏,处理好两者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怎样让你的生活变成协调?分清主次才是重要的.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确实,流行音乐已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为流传。

    慢慢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业余的乐趣。在亲睐流行音乐的青年人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流,对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看法,社会各界曾发生过诸多争论。

    流行音乐确实给中学生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影响。然而,当代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也许会因为周围环境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放松人们的心情,有的则不屑一顾,认为是浪费时间;学习比较不突出的学生则痴迷于动感一族,他们是寻找刺激,寻找一种适合他们感觉的然而,处于中等水平的同学则抱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听不听都无所谓。

    有一个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走进校园的――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队伍里,可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下一点镇定剂。

    在众多的好处下也蕴藏着不利的一面,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就拿上去年很热门的“超级女声”来说吧!“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

    ”一首《想唱就唱》,前段时间在媒体的收视率极高,其歌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一场声势浩大的“超级女声”PK赛吸引了亿万观众为之唱彩呐喊。

    至于周笔畅等超女,中学生对她们是何等的熟悉,甚至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青春偶像。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谁又能抵挡这些时尚的诱惑呢?在音乐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今的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而且很多都是追星族。

    他们甚至为了表明自己是某个明星的忠实FANS,而去模仿他们的发型、穿着。考为什么流行音乐能轻易地将学生吸收住,而现在正统的音乐却被排斥?现在学生边走路边听MP3的现象已经很平凡了。

    有的总是边走边跟着哼,有的则把音量调得很大。然而,在他们尽情地在音乐乐园里遨游时,他们却不知道危害在伴随着他们。

    长时间地听MP3,会直接地影响到自己的听觉器官,从而影响到你的听力,所以听MP3时应懂行得自我合理调节。然而,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呢?首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发展潮流的更,人们从古典音乐走到一个新的阶段——流行音乐。19世纪,我国音乐家黎锦晖首先将流行音乐带到中国。

    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全面繁荣的时期。它之所以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语言生动,易于接受。

    虽然我们不能把流行音乐定为高雅音乐,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之大,成为人们释放或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次,多听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

    其实,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对中学生都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就拿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来说吧!这首歌由表达了人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节,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中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国强,刻苦学习。所以,能够正确看对流行音乐是很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

    这是我抄来的,你看看吧。

    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仅有2.7%的学生不喜欢听. l其中有44%的学生听音乐时间在30分钟以内.可是14.5%的学生听音乐超过两个小时.这时间显然太长了.l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竟有7.9%的学生经常会在上课时听音乐.而且他们认为上课听音乐是不会影响学习效率. l大多数同学认为流行音乐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奋斗目标. l此外,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听音乐这一现象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在双休日,会做什么?l调查中显示: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会用于休闲听音乐.仅有小部分会看看书 l对于购买辅导书与流行音乐相关物品总会做何选择?竟有2/3的青少年会选择购买流行音乐相关物品 流行音乐的好处:流行音乐不但是休闲.放松心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音乐,会让你感觉很轻松.很舒适. 正确对待音乐l音乐是我们接触大自然的一种途径.因此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演不出来,更不用说是优美的音乐,可若充其得全是音乐,那也不是一部好戏,处理好两者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怎样让你的生活变成协调?分清主次才是重要的.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确实,流行音乐已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为流传。

    慢慢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业余的乐趣。在亲睐流行音乐的青年人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流,对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看法,社会各界曾发生过诸多争论。

    流行音乐确实给中学生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影响。然而,当代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也许会因为周围环境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放松人们的心情,有的则不屑一顾,认为是浪费时间;学习比较不突出的学生则痴迷于动感一族,他们是寻找刺激,寻找一种适合他们感觉的然而,处于中等水平的同学则抱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听不听都无所谓。

    有一个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走进校园的――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队伍里,可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下一点镇定剂。

    在众多的好处下也蕴藏着不利的一面,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就拿上去年很热门的“超级女声”来说吧!“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

    ”一首《想唱就唱》,前段时间在媒体的收视率极高,其歌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一场声势浩大的“超级女声”PK赛吸引了亿万观众为之唱彩呐喊。

    至于周笔畅等超女,中学生对她们是何等的熟悉,甚至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青春偶像。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谁又能抵挡这些时尚的诱惑呢?在音乐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今的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而且很多都是追星族。

    他们甚至为了表明自己是某个明星的忠实FANS,而去模仿他们的发型、穿着。考为什么流行音乐能轻易地将学生吸收住,而现在正统的音乐却被排斥?现在学生边走路边听MP3的现象已经很平凡了。

    有的总是边走边跟着哼,有的则把音量调得很大。然而,在他们尽情地在音乐乐园里遨游时,他们却不知道危害在伴随着他们。

    长时间地听MP3,会直接地影响到自己的听觉器官,从而影响到你的听力,所以听MP3时应懂行得自我合理调节。然而,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呢?首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发展潮流的更,人们从古典音乐走到一个新的阶段——流行音乐。19世纪,我国音乐家黎锦晖首先将流行音乐带到中国。

    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全面繁荣的时期。它之所以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语言生动,易于接受。

    虽然我们不能把流行音乐定为高雅音乐,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之大,成为人们释放或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次,多听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

    其实,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对中学生都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就拿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来说吧!这首歌由表达了人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节,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中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国强,刻苦学习。所以,能够正确看对流行音乐是很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赞同27| 评论。

    校园流行音乐研究报告怎么写

    一、实验目的: 流行音乐,是有一段时间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行于大众的乐曲和通俗歌曲。

    流行音乐大多曲调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某时期,总有几首歌在人们口中吟唱(如1999年的《走进新时代》,2000年的《七子之歌》等等,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全国流传甚广)。

    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其生活、心理、思维等发展规律的影响,他们对流行音乐又缺乏鉴别性,所有东西一概接收,造成校园中经常会听到与学生年龄极不相称的歌曲大行其道的现象。 对上以现象,教育者采取听之任之、袖手旁观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也欠妥,弄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正因为流行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才“刺激”学生感官,并且对其发生了兴趣。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中接触音乐、认识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鉴别流行歌曲的良莠,让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

    本课题考虑到当前小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实际情况,把“流行音乐”的范围仅界定在其声乐作品部分,即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指那些具备了通俗性、群众性、愉悦性特征而又没来得及经受历史考验,因而必然是良莠并存、鱼龙混杂的歌曲。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达到“提高学生欣赏美、领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音乐各项素质的提高。 二、实验的方法及手段 1?问卷调查法 调查本年级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2?观察法 课内外观察学生的音乐素质及音乐(非智力)表现,并及时记录其变化情况。 3?实验法 采用常态编班下非等实验班前后测对比的方法 三、实验过程: (一)准实验阶段 1?学习思考,提高认识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生认知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篇章;国内外对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流行歌曲集》等书籍。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寻找该课题的研究方向及插入点;探讨流行歌曲如何为音乐教学服务;确定“回避不如引导”的思想。 2?调查研究,深入了解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否则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

    同样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光搞不好“学”,也搞不好“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如何正确“教”的依据。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针对实验内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抽调了四年级四个班各10名学生。

    从统计分析的调查结果中,我们验证了课题实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有72?5%的学生喜欢唱歌,70%的学生课外常唱课本歌曲,65%的学生生活中常唱流行歌曲,58%的学生对所唱流行歌曲部分理解,学生写了92首希望教师在课上教授的歌曲,其中70首是流行歌曲,而且这70首中的50%不适宜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了准备。

    (二)实验阶段 1?全面测试,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自己所教学的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在实验前期,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进行了统一测试。(测试的目的、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操作方式详见附表)。

    2?更新教学,有机渗透“流行”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快速、有效地提高其音乐基本素质,我们更新教法,增添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一些“流行歌曲”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增强音乐能力。 (1)以熟带新,引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识谱视唱教学是困扰许多音乐教师的环节,针对学生对枯燥的音乐知识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现象。开学后,我搜集了大量的学生也熟知的流行音乐作品的词曲,并分类整理好。

    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用“啦”来模唱已熟知的乐谱片段,当老师讲解了乐谱中知识点后,学生再次在老师的带领下视唱教材中乐谱,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唱出了。因此信心百倍,畏难情绪迎刃而解了。

    在唱歌教学中,我也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歌曲《谁也离不开谁》之前,用《永远是朋友》导入,让学生由歌曲《永远是朋友》感受友谊的真谛,产生学习新歌的兴趣。

    欣赏课中,也可用学生熟悉的相关内容的流行歌曲,引入课题,再进一步欣赏。总之,因材施教,以熟带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以情促情,寻找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育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从而较好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我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进行渗透,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在教授歌曲《五月的夜晚》时,为了帮助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来表现欧洲春天的宁静和温馨,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系列有关夜晚的流行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弯弯的月亮》等,通过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

    流行音乐怎样渗透高中生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流行音乐,一种特有的、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流行音乐,能否作为教育资源引入高中音乐鉴赏课堂?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从教材内容、学生态度、形成原因以及引入方式等方面对流行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流行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 新课标 流行音乐(Pop Music),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

    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老师,能不能放点儿流行歌曲?”这是我,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说起流行音乐来,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周杰伦、王力宏、孙燕姿……这些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熟悉,除了音乐,那些流行歌手的发型、穿着也都成了学生们争先模仿的对象。面对这些现象,笔者时常思考,为什么流行音乐能如此轻易地将学生吸引?流行音乐能否真正走进课堂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的一些思索和看法。

    一、现行高中音乐教材中流行音乐作品的基本情况 在“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以及新课改“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都涉及到一些流行音乐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只在个别章节中选取了一两首流行音乐作品,而新课改“花城版”教材则在此方面较之以往进行了较大胆的发展,专门设计了一个章节来介绍通俗、爵士等大众音乐,在其它课题中也有一些流行音乐内容的渗透。

    由此可见,教材的编纂者已经意识到流行音乐对于现今高中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高中生的欣赏需求,并力求使之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生对流行音乐作品的态度与看法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流行音乐以及教材中选取流行音乐的问题对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共四个问题,有372人接受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你最喜欢的音乐类型 选 项 古典音乐 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 其它 人 数 39 4 277 52 百分率 10.48% 1.08% 74.46% 13.98% 2、高中音乐教材中要不要选取流行音乐的内容? 选 项 应 该 不应该 无所谓 人 数 369 0 3 百分率 99.19% 0% 0.81% 3、你认为,现行音乐教材中,流行音乐内容所占比重如何? 选 项 偏 多 偏 少 适 当 人 数 0 307 65 百分率 0% 82.53% 17.47% 4、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当怎样对待流行音乐作品? 选 项 只听不讲 多听少讲 多听多讲 人 数 44 105 223 百分率 11.83% 28.23% 59.95%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现今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接受和喜爱已经远远超出其它音乐类型,他们强烈地希望在课堂上更多地欣赏到流行音乐作品,并表达出渴望进一步探求相关知识的愿望。

    三、高中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今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这是涉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的普遍社会问题。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

    德国教育家维恩在研究中曾就这一现象提出如下四个原因:(1)因为青少年期是情绪、情感突变的时期,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不“过瘾”,不能满足要求,因而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表达原始感情且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2)因为他们亲身感受到流行歌曲中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旋律变化以及爵士节奏,使其产生快感;(3)少年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羡慕,并模仿他们,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4)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而流行音乐无论是演唱或者是演奏均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更爱流行音乐。 而说到我们的高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除了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有其它一些因素: 1、从众心理:中学生处在情绪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融合在集体中。

    所以当某种事物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其他人也会跟着接受,对于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有些学生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 2、定势心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难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

    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他们只是依*少数的先前经验和先入为主的思想为这些音乐下了定论。 3、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逆反心理较严重,对于新奇、禁忌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在我国,流行音乐最初被视为“靡靡之音”,后来批判之声减少,但仍被认作是粗俗浅显、难登大雅之堂的异类。在学校音乐教学方面,“新课标”出台以前,流行音乐是被拒之门外的,高中音乐课本中几乎看不到流行音乐的踪迹。

    现在虽然得以进入课堂,但经过教师们诸多考虑后“精挑细选”的流行音乐。

    校园流行音乐研究报告怎么写

    一、实验目的: 流行音乐,是有一段时间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行于大众的乐曲和通俗歌曲。

    流行音乐大多曲调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某时期,总有几首歌在人们口中吟唱(如1999年的《走进新时代》,2000年的《七子之歌》等等,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全国流传甚广)。

    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其生活、心理、思维等发展规律的影响,他们对流行音乐又缺乏鉴别性,所有东西一概接收,造成校园中经常会听到与学生年龄极不相称的歌曲大行其道的现象。 对上以现象,教育者采取听之任之、袖手旁观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也欠妥,弄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正因为流行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才“刺激”学生感官,并且对其发生了兴趣。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中接触音乐、认识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鉴别流行歌曲的良莠,让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

    本课题考虑到当前小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实际情况,把“流行音乐”的范围仅界定在其声乐作品部分,即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指那些具备了通俗性、群众性、愉悦性特征而又没来得及经受历史考验,因而必然是良莠并存、鱼龙混杂的歌曲。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达到“提高学生欣赏美、领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音乐各项素质的提高。 二、实验的方法及手段 1?问卷调查法 调查本年级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2?观察法 课内外观察学生的音乐素质及音乐(非智力)表现,并及时记录其变化情况。 3?实验法 采用常态编班下非等实验班前后测对比的方法 三、实验过程: (一)准实验阶段 1?学习思考,提高认识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生认知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篇章;国内外对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流行歌曲集》等书籍。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寻找该课题的研究方向及插入点;探讨流行歌曲如何为音乐教学服务;确定“回避不如引导”的思想。 2?调查研究,深入了解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否则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

    同样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光搞不好“学”,也搞不好“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如何正确“教”的依据。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针对实验内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抽调了四年级四个班各10名学生。

    从统计分析的调查结果中,我们验证了课题实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有72?5%的学生喜欢唱歌,70%的学生课外常唱课本歌曲,65%的学生生活中常唱流行歌曲,58%的学生对所唱流行歌曲部分理解,学生写了92首希望教师在课上教授的歌曲,其中70首是流行歌曲,而且这70首中的50%不适宜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了准备。

    (二)实验阶段 1?全面测试,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自己所教学的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在实验前期,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进行了统一测试。(测试的目的、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操作方式详见附表)。

    2?更新教学,有机渗透“流行”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快速、有效地提高其音乐基本素质,我们更新教法,增添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一些“流行歌曲”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增强音乐能力。 (1)以熟带新,引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识谱视唱教学是困扰许多音乐教师的环节,针对学生对枯燥的音乐知识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现象。开学后,我搜集了大量的学生也熟知的流行音乐作品的词曲,并分类整理好。

    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用“啦”来模唱已熟知的乐谱片段,当老师讲解了乐谱中知识点后,学生再次在老师的带领下视唱教材中乐谱,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唱出了。因此信心百倍,畏难情绪迎刃而解了。

    在唱歌教学中,我也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歌曲《谁也离不开谁》之前,用《永远是朋友》导入,让学生由歌曲《永远是朋友》感受友谊的真谛,产生学习新歌的兴趣。

    欣赏课中,也可用学生熟悉的相关内容的流行歌曲,引入课题,再进一步欣赏。总之,因材施教,以熟带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以情促情,寻找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育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从而较好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我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进行渗透,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在教授歌曲《五月的夜晚》时,为了帮助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来表现欧洲春天的宁静和温馨,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系列有关夜晚的流行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弯弯的月亮》等,通过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并总结出夜晚。

    《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课题小结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一首歌(乐)曲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产生欣赏的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发挥想象力。

    因此,每节欣赏课一开始,都应要设计好导入语言,设法让学生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据调查,学生对于以下几种类型的歌(乐)曲容易产生兴趣: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比较熟悉的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经常接触、反复聆听的曲目;蕴含着故事情节的乐曲等。

    于是,上课前我要仔细分析教材并找出其特点。例如:欣赏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首先出示蒙古民族服装的图片,讲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然后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欣赏器乐曲《二泉映月》,先讲作者阿炳是一位盲人,然后介绍他坎坷的一生和刚正不阿的品格;欣赏歌曲《大中国》时,让学生边敲边听边唱,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学生会感到这些歌(乐)曲格外熟悉和亲切。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是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和对音乐讨论的渴望。初中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漫谈音乐感受时,七嘴八舌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

    例如:在欣赏乐曲《那不勒斯舞曲》时,有的学生说后面这段音乐越来越快,感觉像草原上的跑马,老师就不能批评他,而是应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紧张、兴奋、激动)。而这首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是相同的。

    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如何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学习兴趣课题

    从教7年来,我一直在一所农村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多年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让我感觉到在这种学校中开展艺术课似乎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是学生家庭的原因。在农村家长一般都比较在乎主科的成绩,而对于音乐之类的学科,他们是认为可有可无,就更别说会像城里的家长那样,大投资地给小孩报这个那个的艺术班了。

    二则是由于学生的原因,他们是因为家长的不重视,所以也认为音乐科的学习并不重要。所以,如果我不想让自己付出的劳动换来“竹篮打水”的后果,那就一定得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于是我通过努力地学习、了解,听课和与相关同行、专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最终,采用了卡尔·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法来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同时强调节奏,并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做声势。

    因为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所以我觉得,奥尔夫先生的这一观点非常地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就本着卡尔·奥尔夫先生的这一观点,把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对学生进行教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