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事件和程序 刺激方式 课堂活动——教师 课堂活动——学生导入 提问 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一、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投影 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 投影 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 练习 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 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投影 实例分析书写步骤和方法 归纳书写的步骤和方法:写、拆、删、查 强调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 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三、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 归纳 几种判断的依据: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结合实例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课堂小结 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 形成知识体系课堂练习 (附课堂讲义) 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高中化学教案
建议用"VCM仿真实验",看演示、做实验、练习题、问问题,比较全面满足需求 ,做到学习,应用,复习一体化。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求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或说课稿的比较与评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研究》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5年秋,江苏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着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需要研究新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二.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实施则是将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研究”就是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的设计、实施过程的反思、分析、总结。
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和维国斯基社会建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使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或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型。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每个个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不仅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也深刻的影响着学习的结果。
理论依据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原理。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1.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典型课型如;绪言课、基础理论课、基本概念课、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研究性学习等)的设计与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及媒体的选择。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评价的特点、作用、指标、评价量表的设计、自评、互评、师评的实施办法、学生对评价的反馈等)。 。
3.“化学报告”学生课外化学学习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水平的调查。 4. 个性化的假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假期作业及自拟测试题、学生对假期作业的看法调查。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实用性。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全新的课题。
我们是江苏省首届进入高中新课改的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我们的教学实践积累,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研究者本人、同行及后来的实践者是不可或缺的借鉴。 2. 研究的新颖性。
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化学报告”学生课外化学学习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水平的研究以及个性化的假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假期作业及自拟测试题、学生对假期作业的看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选择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3月—4月)。
理论学习、整理已实施的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的部分典型案例资料,分析、总结、反思,明确需要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5月—9月)。主要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化学报告”学生课外化学学习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水平、 个性化的假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假期作业及自拟测试题、学生对假期作业的看法,作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并及时收集资料、反思、分析、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0月—11月)。收集和整理案例资料,反思和分析研究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写出一系列的教学叙事或调查报告或论文。
六. 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研究成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研究系列报告。包括: 1. 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典的型教学案例 2.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3.“化学报告”学生课外化学学习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水平的调查 4.个性化的假期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假期作业及自拟测试题、学生对假期作业的看法调查。
呈现方式:系列报告(教学叙事或调查报告或论文) 七. 课题研究的条件 研究者已有二十七年教龄,从教以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既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所教学生化学成绩优秀、所撰写的。
生活中的化学实例? -
蚊子叮咬后怎样止痒 夏天到来后,蚊子随之孳生,尤其是雨季,蚊虫的幼虫--在大水中大量繁衍。
蚊虫的叮咬使人难以入眠,而且还会传播疾病。可是要想彻底消灭蚊虫,并非易事,被蚊叮咬在所难免。
蚊虫叮咬时,在蚊子的口器中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它的化学成分是HCOOH。这种物质可引起肌肉酸在家庭中可用浓肥皂涂抹可迅速止痒。
原因是肥皂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如:C17H35COONa。
这种脂肪酸的钠盐水解后显碱性。 含OH-,蚁酸水溶液中含H+ , 肥皂水中的OH-与蚁酸的H+中和成H2O因此可迅速消除痛 痒。
煮饭烧菜也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堆生菜,经过烹、炸、炊、闷后,变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除了离不开掌勺人的手艺外,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如烹调,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有先后的,而不是凭操作者的兴趣,否则,色、香、味都会有所影响。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以渗透力强弱的尺度的。
渗透力强的后强。炒菜时,应先加糖,随后是食盐、醋、酱油,最后是味精。
如果顺序颠倒,先放了食盐,便会阻碍糖的扩散,因食盐有脱水作用,会促使蛋白质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发硬且有韧性,糖的甜味渗入很困难。还有个别原则,是没有香味的调料(如食盐、糖等)可在烹调中长时间受热,而有香味的调料不可以,以免香味逃逸,味精的主要成分分为谷氨酸钠,受不了烹调的高温,只能在最后加入。
烧煮食物时,加调味品的时间,对食物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氯化钠等强电解质,会发生凝聚作用。
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它就会凝聚,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烧肉时,如果加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分, 水分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使豆或肉里蛋白质凝聚,变硬。这两方面都使豆或肉不易煮烂,当然也不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
烹煮食物的火侯,也就是温度对食物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为100度(水的沸点),炒的温度约为200至300度(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些,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很多。所以,把肉煮酥焖烂的时间要比炒、炸多几倍,锅中的温度与拌炒也有关系。
拌炒可使食品受热均匀,但过分拌炒会使锅中温度降低,而且拌炒多了食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机会也会增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拌炒以后加锅盖必要的,一则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
很多家庭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死鱼中三甲胺更多,因此,鱼死得越久,腥味越浓。三甲胺不易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所以烧鱼时加些酒,能去掉腥味,使鱼更好吃。
酒可去掉鱼类的腥味,也可去掉肉类的腥味;酒的作用并不仅仅如此,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会发生部分水解,生成酸和醇。当加入酒(含乙醇)、醋(含醋酸)等调味辅料时,酸和醇相互间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
古代“宝刀”的秘密 我国古代很讲究使用钢刀,优质锋利的钢刀称为“宝刀”。战国时期,相传越国就有人制造“干将”、“莫邪”等宝刀宝剑,那真是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头发放在刃上,吹口气就会断成两截。
当然,传说难免有点夸张,但是“宝刀” 锐利却是事实。过去只有少数工匠掌握生产这类“宝刀”的技术。
现在我们通过科学研究知道,制造这类“宝刀”的主要秘密就是其中含有钨、钼一类的元素。 事实上,往钢里加进钨和钼,那怕只要很少的一点点,比如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就会对钢的性质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被人们所认识,接着大大地促进了钨、钼工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往普通钢里加进一种或几种象钨、钼一类的元素---合金元素,就能制造出各种性能优异的特殊钢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太多了~~~你有空自己上网搜索一下看看吧~~。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可以用VCM实验,VCM仿真实验比较有趣,学生也会感兴趣,学生兴趣一来,教学目的就会达到了.教案设计的第一步,那就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把握好这几点,是备好课的关键,否则将是一次不成功的备课。
要准确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是教师教学的尺度。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标准,备课时要先看教材、再看标准。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些内容从哪儿来,首先从标准来,其次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和教参,把握好教材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所谓从大到小,即要按本章——本单元——本课时教学目的的顺序,去理解这一单元、这一课时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尺度。
由粗到细,即要求教师在思考教案设计时,经历教什么-怎么教的过程,对课标中的词语(如: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要反复推敲、深入研究、准确到位。 对于情感目标确定,正是教师备课宗旨的体现。
你的教案预设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你的教案的预设要让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你的教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人类生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教学结论的确定性;你的教案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可以用VCM实验,VCM仿真实验比较有趣,学生也会感兴趣,学生兴趣一来,教学目的就会达到了.
教案设计的第一步,那就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把握好这几点,是备好课的关键,否则将是一次不成功的备课。要准确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是教师教学的尺度。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标准,备课时要先看教材、再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些内容从哪儿来,首先从标准来,其次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和教参,把握好教材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从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所谓从大到小,即要按本章——本单元——本课时教学目的的顺序,去理解这一单元、这一课时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尺度。由粗到细,即要求教师在思考教案设计时,经历教什么-怎么教的过程,对课标中的词语(如: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要反复推敲、深入研究、准确到位。
对于情感目标确定,正是教师备课宗旨的体现。你的教案预设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你的教案的预设要让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你的教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人类生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教学结论的确定性;你的教案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1、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
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事件和程序 刺激方式 课堂活动
——教师 课堂活动
——学生
导入 提问 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一、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投影 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
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
投影 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
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
练习 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 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投影 实例分析书写步骤和方法 归纳书写的步骤和方法:写、拆、删、查
强调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 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 归纳 几种判断的依据: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
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
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
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
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
课堂小结 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 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附课堂讲义) 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化学教学案例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案例(1)
一、教学设计思路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开展学习,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与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使他们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美育渗透: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重点
1、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