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报道范文
记者发布会报告怎么写?
从事过新闻发布会策划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举办新闻发布会的那一天,记者们会如约而至吗?如果他们来了,会不会唇枪舌剑般向新闻发言人质询呢?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
美国《编辑与出版》杂志曾刊登过一则卡通漫画。画面Ⅰ是前总统克林顿夫妇躺在床上;画面Ⅱ中,克林顿站在床边,眼睛瞪得大大的,希拉里显然被突然惊醒了。
克林顿说:“好可怕的一个梦啊!我梦见我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但一个记者也没露面!”希拉里反唇相讥:“那不是梦,亲爱的——那是一个先兆!” 的确,在美国,公司、政府等机构每年都要召开很多新闻发布会,但这对记者而言却是一件令人心烦、疲倦的事。原因之一是,公司缺乏必要的媒介技巧培训,电视镜头里的公司总裁、总经理或其他发言人缺乏自信、表现极不自然。
因而,为着更好地在目标公众心目中制造一个良好的“虚拟世界,改变或形成公众对公司某一方面的看法,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新闻发布会的策划技巧问题。 一、 什么时候? 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获得人们持续的信任,那么就不要空喊:“狼来了!”策划新闻发布会时也不要放空炮。
勿要使你的信誉——关乎媒介对公司的态度——承担风险。 不要让媒介感到参加本来可以由其他形式代替的新闻发布会是浪费时间。
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Elderman PR Worldwide)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嘉斯夫(Joseph B. Mcnamara) 认为,是否召开新闻发布会应取决于她是否值得召集各地记者跋涉而来。记者得到的不应该只是趣味性的故事,还应该包括信息。
适于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机包括:公司及产品(服务)已成为某一公众关注问题的一部分、公司或其他成员已成为众矢之的、新产品上市、开始聘用某大腕明星作自己的广告模特(记者有时对广告不感兴趣而是觉得广告模特值得关注)、公司人员重大调整、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最新纪录的销售业绩等等。 不过,上述所谓的“合适时机”也可能成为“不合适时机”。
事实上,很多的新闻发布会搞得很是枯燥或琐碎、令人厌烦。因而,当公司考察是否举办新闻发布会时,首先应对照下列问题项目检查一下: 1、 一则新闻通稿或声像资料带——附带事件简介、背景材料——是否完全可以提供给记者所需的、媒介受众喜欢的故事? 2、 让记者们亲眼看到或试用某一新产品时,是否可以给一则新闻通稿增加些什么? 3、 公司高层管理者或董事会成员公开露面是否能为公司获得或提高凝聚力或可信度? 4、 能否提供给记者在别处得不到的新闻? 5、 是否存在其他有效向记者传递信息的途径?如,一次舞会、一次聚餐。
6、 公司新闻发言人能否有效传递信息并经受住提问的考验? 7、 与记者面对面的交流是否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询问公司其他方面情况而我们又不希望将之公开化的机会?如公司战略。 二、 筹划与准备中的“彩排” 俗话说:有备无患。
对组织传播而言,讯息必须经过精心处理并使其准确地抵达特定公众。信息传播渠道也须精心挑选。
所以,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务必要先期实施培训与排练。 一般地,搞一两次系统化培训是必要的。
这样,你可以预见到发言人是否称职、哪些方面还欠缺。但也不要训练的过多,那样你最后出现在记者、电视面前时就会像一台机械的录音机。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 聚集那些平时敢于直言的人,让他们坐在记者席,给他们两类问题——一类是肯定会被问到的,还有一类是你希望不被问到的。让“记者”提问。
如必要,重复2~3次。 2、 让通晓技术过工艺流程的人员与会,以检查发言人所说是否准确;如设计法律,那么公司法律顾问也应在召集之列。
3、 反复播放“彩排”录像,让新闻发言人看看自己的表情、体语效果,然后提出意见。 4、 专业人士培训。
有些公司认为这是浪费时间、金钱,其实是不懂专业培训的价值所在。即使你天真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但你必然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你的办公室里——如果某件丑闻引来大批记者蜂拥而至,那时就来不及训练了。
三、 选择合适的新闻发言人 代表公司形象的新闻发言人对公众认知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其表现不佳,公司形象无疑也会令人不悦。
此外,新闻发布会也是公司要员同媒介打交道的一次好机会,值得珍惜。 新闻发言人的条件一般应有以下的几方面: 1、有效传播与沟通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
涉及知识面、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的能力及反应力、外表——包括身体语言。 2、执行原定计划并加以灵活调整的能力。
3、头衔很重要——新闻发言人应该在公司身居要职,有权代表公司讲话。 四、 确定日期 确定在哪一周的哪一天、哪一天的哪一时刻很重要。
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一般是锁定目标公众开始的,即首先考察一下目标公众哪一时间是最容易获知某新闻消息的时间、什么方法最好? 星期一一般不好,记者往往忙于检查上周工作;周五也不宜选,因为很多的人正考虑着如何过周末,他们当然不愿傻坐在那里提问或单独访问。周二~周四通常较合适。
此外,要确认不会有其他更重要的新闻,避开突发性事件,如地震、龙卷风等。 在某一天的几点钟开始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早饭、晚饭的。
如何写采访类的新闻报道范文
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 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 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 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
当一名记者现场新闻怎么写?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
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
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
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
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
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
《出镜记者如何提高现场直播报道能力?》3000字左右
现场报道中记者的把握能力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个习惯: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去报道。
道理再也浅显不过: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并且给观众以无懈可击的身临其境感。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是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与新闻事件同为新闻的主体。
这时候,记者要贯彻现场报道节目意图,是节目与受众之间交流的纽带,又是整个报道活动的核心,是决定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在这里,记者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昭然彰显。
既然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发挥记者这种地位和作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所谓发挥作用,实际上就是提高记者把握现场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1、现场观察与判断能力在新闻现场用眼睛观察搜集素材,被称为“观察采访”。具有记者眼睛和摄像机眼睛双重观察。
记者到了报道现场,第一任务就是观察现场、了解现场、掌握基本情况、确立采访思路。例如,当记者接到一个新闻线索,大运公路发生特大车祸,大客车与货车相撞,死伤严重。
记者赶到现场,就应迅速观察现场各种情况:两车相撞,客车损坏严重,乘客挤压在车内,救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重伤者从车窗救了出来,迅速送往医院救治。这是现场第一种情况。
这里又是十字路口,交通要道,一下子堵塞成百台车,两边都排成长龙,交通严重受阻,交通警察想方设法疏通,运作慢车道,进行单向轮流行驶,解决交通问题。这是第二种情况。
现场还有反映货车违反交通通规则强行转弯,车速过快,与直行客车猛撞,造成严重死伤。这是第三种情况。
这些情况,要靠记者迅速观察,迅速适应现场,突出重点,进行报道。记者到达新闻现场,现场的事件还在不断发展变化,而记者必须在现场作出报道,不容等拍摄完了再回电视台慢慢分析仔细推敲。
这时,要求记者敏锐地判断复杂情况中,哪一方面有新闻价值,如上面的例子,若目睹医务人员撬开车厢,爬到车底,不顾油污和血腥 ,满头大汗,迅速抢救还有生存希望的伤者。记者就应把注意力放在现场这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上,选拍人物、细节、气氛,加以描述和报道。
2、现场应变与选择能力发现新闻线索是作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灵敏的“新闻警觉”。有许多报道,原来是要报其他问题的,忽然发现现场有更大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记者就得当机立断,随机应变。
如获1998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的《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最初记者是被派去报道一个报告会,到了会场,却发现听报告的人有五分之一趴在桌上睡大觉,有的在聊大天,于是,记者改变原来的报道意图,把报道报告会变成报道一些干部的精神状况和无精打采的神情的消息,成为一条好新闻。3、现场控制和描述能力这是现场报道的基本功,要求记者要准确、有感染力地描述现场的情况,如浙江卫视报道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陆,记者描述风浪,描述自己站在报道现场被风刮得呼吸困难,一不小心可能被刮跑;描述树木被拔、棚架倒塌;描述风速,用手中的测速仪器,等等。
不仅要对现场最能表现事物的特征作描述,还要抓住生动的细节,对环境和人物加以合理的概括报道。4、现场设计和提问能力现场报道,多数要进行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离不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记者手拿话筒,活跃在事件现场,与被采访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可以真实地表现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现场空间,创造时空复合的全方位信息场。
向被采访者提问题,是需要有很高艺术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
要演好这出戏,记者提问举足轻重。作为观众与被访者之间的记者,首先应该明确自己不单单是代表电视台或代表个人在提问,心里应该时刻装着群众,知道哪些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哪些是应该引导观众知道的。
现场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问得能够回答,要问得能够表现报道主题,要一针见血,具体而尖锐。我们有一些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提问题大而空,经常可以听到:“请你谈谈休会”、“有什么感想”、“感觉怎么样”等等。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一口气提了好几个问题,使被采访者无所适从,不知要回答哪个问题好。这是亟待研究改进的。
现场报道彻底摆脱了新闻电影的制作模式对电视新闻的影响,改变了过去那种先拍画面,后写解说,再配音播报的老一套的新闻制作过程,这种报道形式使声画同步的传播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以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声响,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观众见其人,闻其声,如临其境。随着电视新闻报道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应大力提倡,广泛运用。
当然,现场报道是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好形式,但并不是所有报道都可以采用这种报道形式。例如,简单的活动,如工程竣工,商店开张;静止的、固定范围的活动,如开大会,做报告;没有活动过程的事件,这些都不宜作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要选择活动的、行进的、变化的、有情节的事件来报道。电视事业的发展,传媒竞争的激烈,自然对电视节目,对电视从业人。
记者采访后,要发回现场报告,格式怎么写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1) 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 客观性: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
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3) 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5)、评价性: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
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调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如何从调查对象处获取有用的资料。调查内容最好由学生自选调查课题,教师审查把握原则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自愿四至五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有目的地的去采访、调查。
学生还可以通过家长,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调查活动结束后将个人的调查、小组的调查、班级的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查相结合。
教师应辅导学生整理社会调查笔迹,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且要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的汇报与交流,教师对调查报告要进行点评,选择优秀调查报告或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汇编成册或成书,承认其劳动成果以之鼓励,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记者发布会报告怎么写?
从事过新闻发布会策划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举办新闻发布会的那一天,记者们会如约而至吗?如果他们来了,会不会唇枪舌剑般向新闻发言人质询呢?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
美国《编辑与出版》杂志曾刊登过一则卡通漫画。画面Ⅰ是前总统克林顿夫妇躺在床上;画面Ⅱ中,克林顿站在床边,眼睛瞪得大大的,希拉里显然被突然惊醒了。
克林顿说:“好可怕的一个梦啊!我梦见我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但一个记者也没露面!”希拉里反唇相讥:“那不是梦,亲爱的——那是一个先兆!” 的确,在美国,公司、政府等机构每年都要召开很多新闻发布会,但这对记者而言却是一件令人心烦、疲倦的事。原因之一是,公司缺乏必要的媒介技巧培训,电视镜头里的公司总裁、总经理或其他发言人缺乏自信、表现极不自然。
因而,为着更好地在目标公众心目中制造一个良好的“虚拟世界,改变或形成公众对公司某一方面的看法,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新闻发布会的策划技巧问题。 一、 什么时候? 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获得人们持续的信任,那么就不要空喊:“狼来了!”策划新闻发布会时也不要放空炮。
勿要使你的信誉——关乎媒介对公司的态度——承担风险。 不要让媒介感到参加本来可以由其他形式代替的新闻发布会是浪费时间。
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Elderman PR Worldwide)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嘉斯夫(Joseph B. Mcnamara) 认为,是否召开新闻发布会应取决于她是否值得召集各地记者跋涉而来。记者得到的不应该只是趣味性的故事,还应该包括信息。
适于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机包括:公司及产品(服务)已成为某一公众关注问题的一部分、公司或其他成员已成为众矢之的、新产品上市、开始聘用某大腕明星作自己的广告模特(记者有时对广告不感兴趣而是觉得广告模特值得关注)、公司人员重大调整、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最新纪录的销售业绩等等。 不过,上述所谓的“合适时机”也可能成为“不合适时机”。
事实上,很多的新闻发布会搞得很是枯燥或琐碎、令人厌烦。因而,当公司考察是否举办新闻发布会时,首先应对照下列问题项目检查一下: 1、 一则新闻通稿或声像资料带——附带事件简介、背景材料——是否完全可以提供给记者所需的、媒介受众喜欢的故事? 2、 让记者们亲眼看到或试用某一新产品时,是否可以给一则新闻通稿增加些什么? 3、 公司高层管理者或董事会成员公开露面是否能为公司获得或提高凝聚力或可信度? 4、 能否提供给记者在别处得不到的新闻? 5、 是否存在其他有效向记者传递信息的途径?如,一次舞会、一次聚餐。
6、 公司新闻发言人能否有效传递信息并经受住提问的考验? 7、 与记者面对面的交流是否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询问公司其他方面情况而我们又不希望将之公开化的机会?如公司战略。 二、 筹划与准备中的“彩排” 俗话说:有备无患。
对组织传播而言,讯息必须经过精心处理并使其准确地抵达特定公众。信息传播渠道也须精心挑选。
所以,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务必要先期实施培训与排练。 一般地,搞一两次系统化培训是必要的。
这样,你可以预见到发言人是否称职、哪些方面还欠缺。但也不要训练的过多,那样你最后出现在记者、电视面前时就会像一台机械的录音机。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 聚集那些平时敢于直言的人,让他们坐在记者席,给他们两类问题——一类是肯定会被问到的,还有一类是你希望不被问到的。让“记者”提问。
如必要,重复2~3次。 2、 让通晓技术过工艺流程的人员与会,以检查发言人所说是否准确;如设计法律,那么公司法律顾问也应在召集之列。
3、 反复播放“彩排”录像,让新闻发言人看看自己的表情、体语效果,然后提出意见。 4、 专业人士培训。
有些公司认为这是浪费时间、金钱,其实是不懂专业培训的价值所在。即使你天真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但你必然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你的办公室里——如果某件丑闻引来大批记者蜂拥而至,那时就来不及训练了。
三、 选择合适的新闻发言人 代表公司形象的新闻发言人对公众认知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其表现不佳,公司形象无疑也会令人不悦。
此外,新闻发布会也是公司要员同媒介打交道的一次好机会,值得珍惜。 新闻发言人的条件一般应有以下的几方面: 1、有效传播与沟通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
涉及知识面、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的能力及反应力、外表——包括身体语言。 2、执行原定计划并加以灵活调整的能力。
3、头衔很重要——新闻发言人应该在公司身居要职,有权代表公司讲话。 四、 确定日期 确定在哪一周的哪一天、哪一天的哪一时刻很重要。
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一般是锁定目标公众开始的,即首先考察一下目标公众哪一时间是最容易获知某新闻消息的时间、什么方法最好? 星期一一般不好,记者往往忙于检查上周工作;周五也不宜选,因为很多的人正考虑着如何过周末,他们当然不愿傻坐在那里提问或单独访问。周二~周四通常较合适。
此外,要确认不会有其他更重要的新闻,避开突发性事件,如地震、龙卷风等。 在某一天的几点钟开始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早饭、晚饭的截稿时间。
进行现场报道时,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采、写能力和意识,才能采制出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以口头方式报道新闻。构成报道的记者口头语言和录音素材,是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直接融为一体的,而且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完成的,集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述说三位一体。现场报道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录音报道,这种新闻体裁的特殊性,就要求记者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收放自如的现场驾驭能力以及流畅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
新闻敏感性是完成现场报道的灵魂;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是完成现场报道的必要基础;流畅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完成现场报道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场报道是录音报道中要求比较高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最重要的采访准备是对记者业务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而这一点则是记者日积月累平时练就的功夫,有了这种功夫,在我们现场口述报道实践中,就会很好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