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的目录范文
如何确定志书篇章节目标题
篇章节目体。
篇(或是编)作为内容的最高层次,总述、大事记、各专业行业归类和附录、索引一级并列。篇下依类设章,章下设节,节下以条目形式展开。
整部志书以条目为实体,以时间为序,直述其事。章节目体是对近代以来逐渐多见的章节体编纂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是全国首轮新志书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这种体式,序列清楚,层次明晰,领属严密,结构规范,符合系统分类原理,便于检索和指认,能有效消除“资料拼盘”的弊端,有利于加强志书的整体性、有机联系性和逻辑严密性。但其弊端是显得呆板,缺乏灵活多样性,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格式化、模式化印象,并且给组织编写也明显增加了难度。
因此,第一轮志书的体例,就多数来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过于求全,面面俱到;二是过分强调横分,横分层次过多;三是过分强调按逻辑的概念结合部门分工分类,而忽视了按专题和历史事件分类立目;四是过分强调史志区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是志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比较琐碎、单薄,大多是一些小单元的起源兴革,缺乏整体性和深度;另一方面是割裂了事物的联系,淹没了重大的历史事件,重点、特点不突出,却收进了许多作用不大的微观资料,造成整部志书交叉重复多,自相矛盾多。
而纯粹的条目体,即在篇下就以目、子目为记述单位来表现内容,虽然编排上灵活了,信息含量也高了,也容易操作和编写却又在内容上比较零碎,结构上易松散,整体性不强。目前编纂出版的志书,绝大多数是篇章节目体。
从志书的目录到内容,都出现了一层又一层的“一、二、三……”与“1、2、3……”,给人造成一种庞杂、拖沓、程序化和结构上千篇一律的感觉。
怎样撰写志书条目
志书体例的基本特征是横分门类,纵述史实,即“横排竖写”。
条目撰写是志书篇目与资料的结合,一部志书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最终要通过条目来体现。因此,条目撰写一直是修志同仁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志书的篇目框架完善并确定之后,条目的撰写就成为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一环。志书条目的撰写,文无定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条目作为志书最基本的记述单元,以时为序,直陈其事。条目的撰写,要立足全局高度,全面概括、归纳本行业(部门)志书断限内的主要工作、活动,展示全貌,反映发展变化,总结经验,点明成绩,探索规律,也不回避曲折与失误。
写法上直入正题,用实事说话,言之有物,力戒空洞虚浮。专题性事目主要记述单一性、专题型的事物、事件、事情,按照具体内容分列,一事一目。
条目标题要确切、简练,文题相符。条目的选题,应抓住行业特点、地方特点、时代特点,着力记述主体工作。
条目撰写要加强综合性,体现著述性,避免不加选择,事无巨细,记成流水账。 从目前收到的各单位上报的资料稿件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质量方面良莠不齐,缺乏统一规范,难以达到要求。
主要表现在:一是编写的立足点不高,部门工作总结的痕迹较为突出;二是缺乏志书最基本的写作规范,资料堆砌、流水账式记述、文件汇编式记述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地方特点、专业特点、时代特点不突出,大事要事也不突出。从资料价值上看,存在着“五多五少”,即微观资料多,综合提炼的宏观资料少;概念、理论、政策、制度的内容多,反映重大决策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少;表面、平面的一般性资料多,有深度、有新意的资料少;众所周知的、陈旧的资料多,独家资料和新披露的资料少。
因此,有必要就如何搞好条目撰写问题作进一步思考。本文试就三种不同类型条目的撰写谈点个人浅见,并在撰稿实践中与大家探讨。
1.条目的撰写,要从理解志书的体例和篇目结构入手 各单位的承编人员虽大多属于兼职,承担的任务也属于临时性质的,但修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协调难度大、涉及面广泛的相对复杂的工作,而志书编纂又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专业规范,按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时间上又要求各部门齐头并进,在统一时间内全面完成资料编写上报任务。因此,了解一些志书编纂的基本要求和常识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对做好工作很有帮助。
体例即志书内容的特有表现形式,包括结构、体裁、章法三项内容,或称三要素。 结构,指志书的编排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横排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发展变化;纵横结合,以横为主,侧重于从横的方面展示一方事物的广泛性。
结构在志书诸要素中起主要作用,而结构的核心是条目。条目是志书构成的基本单元。
采用纲目体结构形式的志书,分纲列目,纲举目张,每一个条目于其类属中抽出来,因事创设,以目为记述的实体,分为三类:总分型条目、综述型条目、专题型条目,为志书的基本结构单位,在结构中起支配作用。均属于实写目,成书后,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词条”。
在撰写过程中,要分清条目的不同类型和属性,从宏观上看事物,从高层次往下看,可以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条目。按条目撰写是志体横排的必然结果,章法受到具体条目的制约。
在志书编纂中,只有充分认识到条目在志书结构中的作用,横排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把握住志体的主要特点。 篇目,也称纲目,是指一部志书各卷的标题目录,也是一部志书的内容提纲,是谋篇布局、材料取舍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蓝图。
篇目具有指导材料收集、具体撰写以及成书后作为全书目录的作用。篇目是志书编写的核心。
在志书编写过程中,篇目始终处于指导地位,资料的收集、稿件的撰写和志稿的修改、审定都要围绕篇目来进行。另外,篇目是志书体例的集中体现。
志书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著述,志书是否符合志体,首要的一条就是看其篇目是否遵循了“横分门类,事以类从”的分类标准。 2.条目的撰写,要以积累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 3.分清条目类型,确立条目主线 条目是构成一部志书的“细胞”,也是一部志书最基本的记述单元。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篇目设计方案中,其基本结构单元由三种类型的条目构成。应该说,各种条目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因事制宜、具体分析,灵活设置。
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通过对资料的全面掌握,从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来,深度挖掘有存史和资政价值的资料,因事设立条目。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和内在关联性,区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综合型条目 设置综述型条目,类似于上部《楚雄彝族自治州志》所设的无标题小引,提纲挈领,勾勒州情特点,增强志书的著述性、整体性和资政功能。从宏观总体角度勾玄提要反映某个地方或某个行业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突出时代特色和专业(行业)特色,突出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对比,发掘事物的因果关系,以事实印证决策的得失、事业的兴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趋势以及对当代人。
藏书目录怎么写
看你要做哪种目录喽
有只记作者和书名的,有大概介绍书籍内容和时代的,还有加入作者生平和学术流派经历进行介绍的,也有对书籍进行版本鉴定校勘和价值评价的
一般如果是古书按经史子集分,经史子集之下还有其他小类,比如经就可分十三经及其相关集注章句等等,按时代朝代顺序排列,如果很多书背后还需要附上索引
如果是现代书籍,分类方法就很多了,可以按什么经济社会天文地理什么的分。可以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附上链接给你。http://baike.baidu.com/view/160210.htm
不过现在一般做藏书目录的还是做古籍藏书目录或者民国近代书,经史子集为大类下分二到三层细目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最后,如果是西文书目,也可以按作者或书籍首字母分。
关于企业的志书怎么写,有范文吗?
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过一般应该是参考地方志的编写方式。
我这里有一份北京中关村志编写的征求材料范围提纲,仅供参考。 中关村志电子城园区企业材料征集范围提纲 一、企业基本情况: 1. 企业成立时间、企业性质、技术领域、主营业务、主要产品。
2. 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 3. 企业成立的背景及股东情况,企业参控股单位概况 二、 企业制度变革及企业发展情况: 一) 企业制度变革 1、 老企业(99年前已创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企业划小核算单位、经济责任制承包,分拆、并购、重组和破产,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改制,产学研结合与吸引民间资本改制,企业股票上市,职工及自然人持股,债转股,技术与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等等。 2、 新机制企业创立特征,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引进风险投资,股票上市,分拆与并购,重组。
3、 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深化改革、创新和探索。 4、 人才制度改革情况——改革的内容、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
5、 老企业扩大就业、培训安排下岗人员的努力;企业危改工程;企业历史与社会包袱现状。 !重点记叙企业在变革中典型事例,变革中遇到的阻力和制度性障碍,以及变革的措施,变革中的关键人物的作用,关键性人物流动情况。
二)企业发展情况 1、 创立电子城时已存在的企业须概述93、95、98、2005(预计)企业基本发展数据——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创汇额、上缴税费、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固定资产。在职职工人数、有职称(初中高)有学历(大学、硕士、博士)人数、退离休待岗内退人数。
(法定统计口径,及含参控股企业的集团口径,重要企业单列) 2、 老企业概述脱困发展,新企业概述创新发展及规模拓展的决定性措施、途径。 三、 企业研究开发产品情况: 1.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业内知名产品开发的时间、取得成果及经营业绩。
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中,原创、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造各自的情况。 2. 企业承担国家、北京市重点科研项目、课题、数量、R&D(研究和发展)的投入、人员投入、获得的成效(有否知识产权或专利、获国家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驰名商标数。)
。 3. 企业拥有国家及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情况。
4. 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情况。 5. 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的突出成果。
四、 企业主导产品情况: 1. 在同行业、国内、国际的地位(如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出口创汇、上缴利税、获国家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及其他方面拥有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产品。)。
2. 重点传统产业改造,新技术产品升级换代情况。 五、 企业出口创汇情况: 1. 企业出口品种、数量、金额、出口地区、用户或国际同行对出口产品的评价,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突出事件。
2. 企业在出口业务中遇到的障碍及变革措施。 六、 人才引进情况: 1. 企业在用人机制创新,引进人才的重大举措及对企业的影响。
2. 企业引进的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及学科。 3. 企业引进的境外人员的数量及学科、结构。
4. 企业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政策及吸引人才的政策。 七、 企业信息化开展情况: 1. 企业局域网建立的时间、投资数、规模,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2. ERP、EDI、CAD实施情况。 3. 企业网页、企业信息发布渠道。
八、 企业融资情况: 1. 企业发展中融资情况(时间、地点、融资方式、融资金额、融资机构、关键人物、还款状况、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包括: • 企业直接融资(如股东融资、债券融资、职工集资、风险投资。)。
• 企业间接融资(如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银行信贷、信托等。)。
• 企业间借贷。 • 向企业职工借贷。
• 通过土地运作积累发展资金。 2. 企业第一笔风险投资获得时间、项目内容、投资额、成效。
(1999年以后成立的企业) 3. 企业获取第一笔担保资金的情况,担保机构、银行、资金额、成效(1999年以后成立的企业)。 4. 企业发行债券情况(债券名称、发行时间、发行机构、发行金额、债券期限、用途)。
5. 其他有效融资方式 九、 对外合作: 1. 企业第一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合作双方名称、合作方式、合作的主要内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 企业截止到2005年共有对外合作的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合作方式、合作双方、合作内容、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
3. 国内、外重要领导及企业家的来访情况。 十、企业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情况 1994—2005年期间实施的重大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情况(项目名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开工时间、竣工时间、投资总额、建设单位、资金来源) 十一、其它 1.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思想与成就。
2. 企业培训、教育成果、设施。
历史上著名的志书有哪些?
地方志从诞生之日到如今,朝朝编纂,代代续修,绵延不辍,已有2500年的历史。
据1985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10%。《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存“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地方志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2、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 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3、两汉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太史府。
刘秀做了皇帝后,为表彰他的家乡南阳,诏令撰作家乡风俗志书。由于帝王、朝廷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
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随同郡国的“计书”上报朝廷,大多保存在兰台。
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见两汉时期,曾经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地志。
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著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秦汉以后,地方志逐步发展和充实,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地记和郡国之书。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令撰修的《南阳风俗传》,是我国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4、魏、晋和南北朝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编史修志之风盛行。
地方豪门势力为了炫耀一方,不仅修家谱,还修地方志,于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志;地方官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统治一隅之地,也乐于修志。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
当时大多叫做“地记”,著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
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
5、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来编纂地方总志。渐渐地修志也就成了历代官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了。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6、唐朝廷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
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国性的志书。
《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
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郡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7、宋朝廷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
各名郡大县都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数次编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
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成为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
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置“九域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篡工作,这是史书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
“州县皆修图志”。当时编修地方志书相当普遍。
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录》等等。
南宋时期修纂的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宫阙官署、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物产等等,书后还附有亭、台、观、阁、轩等。传说当时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当地属官搜肠刮肚,准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远跪接。
谁知朱熹撩开轿门,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人末料到这一着,面面相觑,悔之莫及。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
8、元地方志的编修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廷在地区方志的基础上,编纂了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全国范围的内容。还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
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并用木活字印刷。宋元时期,志书的体裁也由历史、地理的记载向更高更广的水平发展起来,地方志体裁和形式日臻完备。
9、明明清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明廷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
由朝廷颁布修志凡例,体例全国统一。全国修有《一统志》,省有总志,有通志,都是官修。
省以下有府、州、县志,有官修也有私修。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志向远大。
计划书范文的目录
步骤1 看清本公司的强势和弱势
明确区分本公司的强势和弱势
摸透本公司的经营能力
步骤2 探求改革的主题
非暂时性治疗方式而是长期性地推进
思考三个革新主题
决定六大革新的矢量
步骤3 捕捉市场动向和行业动向
通过公开的数据和同领域调查来把握本行业的动向
通过现场调查来捕捉市场动向
以四种模式来考虑事业展开的方向性
制作市场和本公司技术的矩阵表
步骤4 根据经营能力确定事业理念
根据不同的模式制定经营能力分析表
要时常研讨如何去适应变化
步骤5 察看事业的盈利性
预测销售额
考虑从第几期开始盈利
运行事业计划的经费要计入到哪一步为止
制定损益计划的同时,制定“计划流程图”
步骤6 考虑事业计划书制定的方法
牢记事业计划书编写方法的重点 步骤1 确定计划的方向性
确定要编写的计划的适用范围
把握本公司的情况,从四大模式中探索出一个适当的模式
步骤2 收集有关事业化的想法、构思
收集构思、想法的情报源
步骤3 提炼实际的构思
以六个步骤来提炼构想
找出本公司的优势,评价优点
步骤4 通过调查验证计划的可行性
决定进行怎样的调查
调查的推进方法
步骤5 确定所需人员的人数和工作日程表
算出在计划阶段必需的人员
制定实施阶段的人员计划
预测实施时期,制定日程表 步骤1 决定计划书的格式
决定内容的展开方式
做成综合型计划书还是单表格形式的计划书
选定纸张的大小,确定布局
步骤2 决定计划书的文本格式
以文章型的格式来写综合型计划书
编写浅显易懂的计划书
设计计划书
步骤3 制定事业计划书
明确地说明计划的目的和主旨
抓住构成要素
制定向金融机构提交的计划书 步骤1 制定利润计划表
预测利润
把握利润计划表制定的程序
损益计划表的制定程序
步骤2 控制现金流量
固定资产折旧费的摊销方法
计算现金流量的两种方法
从收益和支出算出现金流量的方法
由损益计算表和资产负债表计算现金流量
步骤3 求出损益平衡点
由损益平衡点制作成本核算计划表
制作损益平衡点图表
步骤4 制作成本核算计划表
由初期投资和运营费来制定成本核算计划
通过投资回收周期进行成本核算
制定安全经营的成本核算计划 实例1 [单表格式计划书]
期待市场扩大的技术革新型事业计划
实例2 [单表格式计划书]
以提高销售额为目标的技术改善型事业计划
实例3 [单表格式计划书]
重视服务的扩大销售型事业计划
实例4 [综合计划书]
扩大主营业务的新市场转移型事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