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修信范文出版中级

出版编辑可以直接报考中级吗?需要什么条件?
如果符合报考条件,可以直接报中级不考初级。
报考出版专业中级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4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
5、取得博士学位。
6、《暂行规定》发布之日前,按国家统一规定已取得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专业技术资格,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7、《暂行规定》发布之日前,取得非出版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SCI论文发表该如何正确对待退修信和审稿人回复?
首先,诚恳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提交文章修改后要附上一个cover letter。里面包含这些内容:(1)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2)作者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3)因为你们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好,读者们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4)再次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帮助。
虽然cover letter的内容也都是客套话,但是编辑跟审稿人看着也会舒心不少。特别是审稿人,需要认真地无偿地审阅文章,难能可贵的是还需要找出不足的地方。即便有时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又或者提意见时比较不客气,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也一定要尊重他们。
第二,另外起草一个单独的response letter。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许这是审稿人唯一显示他私心的地方——比如要求引用他的文章,不是很离谱的情况下也可以照办,或者打个折嘛,要求引用三篇最后加上一篇嘛。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和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为了回答某个问题而导致更多的疑问,尽量将讨论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
第三,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有差异,或者没有认真读文章,导致对文章的理解有误,从而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首先引用一下文章的相关句子,然后指出文章的真正意思。接着承认是自己的表达出现问题了,让审稿人曲解了意思,最后指出句子已经重写,表达的意思已经更准确了。这样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该问题,也避免了让审稿人尴尬。
第四,如果遇到了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审稿人质疑文章的创新性有限,价值不大。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是没有办法修改的。赞同审稿人的意见肯定不好,但是用回避的方式不回答更不好,既不礼貌也侧面赞同了审稿人。这个问题尽管很难回答,但是还是要去争取一下,比如再强调一下文章里面相关的几个句子。要知道每个人的见解不同,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在综合多个审稿人意见之后还觉得文章有可取之处,也就没有问题。而response letter是所有审稿人都可以看到的,诚恳的回答会获得其他审稿人的好感。
第五,审稿意见里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求补充信息,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样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一下,如果仅仅是审稿人出于自己的好奇,是可以选择在response letter 里提供而不是直接添加到文章里面。而如果对所有读者都有用,则需要加到文章里面。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可以心平气和地找个客观的理由委婉地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不要让审稿人觉得你对他的问题视而不见。
2018年中级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告知你一般发不了的文章,规避这些基本都可以发了
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
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
3、论文写成工作总结,简单罗列几年的工作项目;
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
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实在不了解 推荐你去百姓论文网问一下,我们单位都是那边发的。文章也会给你建设性意见。感觉不是很难。希望对你有帮助。采纳我
出版中级资格考试为什么一定要出版社盖章?
记得去年,中级资格报考的最后一天,他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
他们公司自出版资格考试实行以来,一直鼓励编辑报考,而且还给通过的编辑报销费用。初级资格不需要盖章,但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必须由出版社盖章。
由于公司多年与一家出版社长期合作,这家出版社一直也帮他们盖章。但是去年,出版社忽然不愿意盖章了,说他们人多(有70多人)。
公司老总没办法,打电话告诉我,我与单位几位负责人协调,最后同意帮忙盖章。所幸,这家公司人事同时也联系了另一家合作的出版社,最后先由那家出版社盖了章。
不想,今年又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家合作的出版社也说人多,只盖了一部分,另几十人只能另想办法。我在外地出差,打电话给单位负责人说明情况,因为有去年的先例,原想没什么问题。
最后,负责人与人事再三踌躇,还是怕有风险,觉得不妥,最后商量了一个折中的法子。这样,公司还要回去把报名表上的单位再改一下。
唉。正在调研一家民营公司,说他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地新闻出版局建议他们请合作的出版社盖章,几年来也是由合作的出版社盖的。
他们觉得这样很不合理。会计、律师资格考试也需要单位盖章吗?初级考试都没限制,为什么要限制中级考试?明明是一件提高行业人员从业素质、提升图书出版质量的事,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去年与一位参与制定考试规则的人说,他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限制。
这样的限制是不是可以尽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