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程历史评价

    范文程历史评价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个兄弟中排行第六。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能当一个沈阳卫指挥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县级副职小官。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困苦,未能出仕。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这时的明朝,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形势之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在范文程的家乡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 由于在明朝得不到很好的仕途,于是他不顾忠义,为了个人前途,不去帮助国家抵御外敌,而是投靠后金,成为了汉奸,死心塌地为后金服务。

    范文程

    进入文馆 太宗谋臣

    开科取士 加强集权

    日理万机 出谋献策

    功成引退 元辅高风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的评价了。范文程在那个时代,他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范文程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使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这些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都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他却对满清对汉人的屠杀和毁灭视而不见 而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范文程的成功与其说是明君贤相的结合,不如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清初卓越政治家的称号。但同时 ,他也是千古的罪人,他帮助满清毁灭了华夏的文化,屠杀了上万的汉人,

    历史,范文程

    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自愿投效努尔哈赤,参加后金政权。为参与帷幄 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倚赖。凡伐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清顺治元年(1644),在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北京的关键时刻, 他连续上奏疏,力主清军尽早进关,并建议严肃军纪,以收 人心。 顺治帝定鼎北京,百废待举,范文程又提出一系列措施, 以安人心。如宣布为崇祯发丧,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严 禁以“搜捕逆贼”为名互相告讦,废除明季三饷加派等。面 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建议奖励垦殖,恢复濒于崩溃的农业生 产。他特别重视开科取士,争取汉族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支 持。

    由于他功劳卓著,顺治九年授议政大臣,先后晋少保兼 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历事四朝,于清朝政权 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卒后康熙帝亲写祭文悼念,谥文肃。

    此人功大于过

    范文程为什么要帮清朝 如何评价范文程

    范文程所生长的年代是明朝,他自然就是明朝人,理应为保卫明朝国家而做出贡献。可是他却和自己的兄长一起投奔了努尔哈赤,帮助满清攻打明朝。范文程为什么会这么做?

    范文程在他18岁的时候就获得了秀才的称号,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更替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身处在明朝末年的范文程看到了社会的动荡,朝廷的腐败不堪,看着百姓们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他明白明朝的天下保不了多久了。而这个时候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范文程知道满清早晚会攻下明朝的。

    再说范文程是一个充满抱负的青年,一心想为自己的前程着想

    洪承畴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多尔衮历史上真实评价是什么

    是非功过 试与评说

    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益加勤勉,斯名誉非小矣。”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刚到北京时,又复一度“为疾颇剧”,顺治四年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时感“几务日繁,疲于应裁”,因而烦躁愤懑,易于动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过路时借便谒见。但他始终以全副精神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控制着军国重务。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须择切要者以闻”,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体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其实,和他好声色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当他的哥哥皇太极死后,顺治五年,他又将嫂嫂、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娶了过来,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五月,又征朝鲜女成婚。

    多尔衮厚自奉养,睿王府宏伟壮丽,甚过帝居。据当时人杨义说:“墨尔根王府晕飞鸟革,虎踞龙蟠,不唯凌空斗拱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他还“服皇帝之服装”。由于感到北京暑热,曾下令在古北口外筑避暑城,为此加派钱粮,福临亲政后,才令此工程停止。李白成退出北京时,皇宫曾毁于火,多尔衮命令修复,曾从京外弄来工匠七百名,“俱皆铁锁所系”,举一反三,多尔衮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时,工匠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

    满洲贵族酷好放鹰围猎,多尔衮亦如此。礼部议定有摄政王出猎的仪礼。顺治二年,有几个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猎时的盛大场面,鹰就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头在地等候他.通过”。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可能坠马受伤,膝创甚,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认为用错了药。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丧还,顺治帝率诸王大臣迎奠东直门外,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多铎子多尔博为后。

    由于多尔衮生前一直处在满洲贵族内部明争暗斗的中心,又专断权威,树敌颇多,死后仅两月,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其近侍、刚被提升为议政大臣的苏克萨哈、詹岱,即首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合词追论其罪,说他“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明”。诏削爵,财产入官,平毁墓葬。有的记载说,“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坐落在明南宫的睿王府同时被废。其亲信多人先后被处死或被贬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弘历认为,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被“诬告以谋逆”,构成冤案,下诏为其昭雪,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袭爵。并配享太庙,重修茔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统一中国的问题上,他有着卓越的见识和胆量,是别人所不及的。

    多尔衮历史上真实评价是什么

    孟森,号心史,研究清史的开山鼻祖,下面是他对多尔衮的评价 “清之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 “清饶天幸,以多尔衮入关成大功。

    。其明达是以听纳正论,然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唯范文程,降臣中唯洪成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 “文程之文。

    。,以其暴露清军以往之态度,尚非有成大业之志向,必为后来之所讳言也。

    以今之前,武力劲矣,招降纳叛之道得矣,惟要结关内人心,殊未留意,所留意者在钞掠,自不能恤人之疾苦,自今乃以救民水火为言,多尔衮深纳之,此为王业之第一步。” “十三日庚午次过河,已知贼陷京师,多尔衮能听受,则天之所以厚清而生此美质也” “固知天聪以前,清国以悍夷自处,绝未有得天下之意识也,崇德改元以后,亦未见若何改观。

    及此而始自命王者之师,居然大异于蛮夷寇盗。多尔衮于征朝鲜时,在满洲独为温雅得体,固其资质之美,即天之所以启女真生才非意想所及也” “以上见摄政王之所为,皆为文程之所拟也。

    其尤为清一代永久惠民之政者,则立除明季加派一事,能立起人民乐生之心,而天下已大致定矣。至清一代竟能永行之,以不加赋为祖训,为定制,此则清之自有器量,能收名臣之用者,必其意度亦本与契合可想也。”

    没有多尔衮就不可能有大清王朝268年的历史,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是中华统一版图的杰出奠基人。

    洪承畴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

    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

    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

    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

    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

    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

    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

    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历史如何评价多尔衮?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多尔衮拥立幼主,定鼎中原,大位不惑其心,大利不夺其志,君子人也!多尔衮爱江山。 帝位易取,江山难求,二者必择其一,他选择了后者。

    他的生命里有太多的抉择,小则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与身家性命,大则关系到整个满洲族的兴衰成败。面对帝位,他仰天大笑:尔可惑我志哉? 皇太极走了,大志未竞,那时多尔衮可以称帝,但他退求其次拥立了年幼的福临,自己为辅政王。

    他的箭只有射向敌人,不会为了帝位射向自己的亲族,无他,他爱江山,不能使父兄的基业毁于一旦。于是降三桂、破山海、克北京,最后力排众议,迁都北京,以图进取,他完成了统一大业的第一步。

    入主北京后他大刀阔斧地推行仁政:礼葬崇祯、招扶明臣、解放军卒、废除弊政、整顿吏治、祭拜孔子、开科取士……他小心翼翼地试图驾驭汉族,像驯服他的烈马一样,他恩威并施地驯服了汉族。千秋功业比帝位来得更痛快、更实在,更能满足他的抱负. 有人说皇太极死时他不称帝是因为他的两白旗不足与豪格抗衡,那么入关后,八旗精锐尽在掌中,又以自己的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为大将军东征西战,平定中原,此时称帝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借用乾隆的话,那时他是“因利乘便”、“何事不可为”?九五之尊唾手可得,谁不动心?!!他没有理由不称帝,俗人不理解,野史为了给多尔衮不称帝找原因,胡扯出了孝庄下嫁,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

    先别说孝庄根本不美,就算她有闭月羞花之容,又怎能令多尔衮因为一个女人而放弃帝位?!他没有称帝,是因为他心怀天下,满洲整体的利益和清朝的统治与帝王这个虚名孰轻孰重,他能分清。作为统治者,这种胸襟实为罕见。

    他知道大清还没有坐稳江山,如果急于名位造成族内分裂、内耗,从而给李自成等人可乘之机,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人心不定、江山不稳,那么他得了帝位又有何价值?他要“示人民有更始之庆,无亡国之惨耳”。当时清朝虽然占据北京,但南有朱由崧,西有李自成,川有张献忠,不算各地不断出现的小范围兵变,累加起来的兵力也有二,三百万,而清军倾全国之力也不超过二十万,满族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

    这时的清朝统治极不稳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江山重于帝位,唯有齐心协力方能成就千古大业。

    反观南明各个朱姓朝廷还在争夺正统,为了残破的政权打内战,李自成、张献忠之辈更不会想到联合起来抗击外族,他们的鄙俗在多尔衮浩瀚的胸怀面前无地自容,以致被清军以风卷残云之势逐个击破最终统一了天下。多尔衮没有称帝,但他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君临天下的第一人! 当我们的地理课本自豪地写上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有不小的一部分是清王朝开辟的疆土,更不要忘记清朝开国时的版图是不可思议的1400万平方公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多尔衮为之魂牵梦绕、心力交瘁的地方,无处不流淌着他的鲜血!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负吞吐天地之志”,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英雄的理解.多尔衮爱美人 父汗努尔哈赤为他娶了第一位妻子,蒙古科尔沁一个台吉的女儿博尔济其特氏,那时他才12岁。

    这位长他两岁的蒙古贵族,他的大福晋,与他荣辱与共25年,在他宾天的前一年,先他而去了。此外,他一生还娶了九个女人,除了满蒙贵族,还有两个朝鲜公主。

    这些女人没有为他留下一点骨血,英雄一世,孑然来去,形单影孤。 无论正史野史都说他纵欲无度,荒淫好色,遍选美女充其下陈,甚至连孝庄也不放过,果如是乎?这要从满族遗留的落后风俗说起,在满族社会中女人与物件无大差别,女人地位之低从清朝的后妃、公主地位不及历朝历代中可见一斑。

    多尔衮时代的满族,不仅存在着古老落后的承继婚、交换婚制,而且还有掠夺婚的影子,父死子妻继母,兄亡弟妻寡嫂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叔伯可以娶亡侄媳妇(豪格死后,他的福晋即被两位叔叔多尔衮与阿济格各纳了一位)。女人可以做为战利品辈份混乱地群娶过来,也可以出于某种目的辈份混乱地群嫁一家(皇太极的三个博尔济其特氏后、妃,是姑侄关系;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但从母亲这边论,豪格却是多尔衮的表舅,因为豪格的母亲是多尔衮母亲的姑姑,换句话说,就是乌拉那拉氏姑侄同嫁一家,但却是侄女嫁父亲,姑姑嫁儿子;阿敏与他的一位岳父互为翁婿,即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岳父……),连爱新觉罗家的格格下嫁也经常行辈不同。

    这种混乱的婚嫁关系在清皇族高度文明以后还是渐有渐无地存在:顺治的废后和他的孝惠后是姑侄关系、咸丰朝叶赫那拉氏(慈禧)姐妹嫁兄弟(咸丰帝与其弟奕譞)、同治的孝哲后与珣妃也是姑侄……落后的殉葬制大多也是以女人为牺牲的(努尔哈赤死,三个后妃殉,其中包括多尔衮的生母大妃(即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多尔衮死,卑女殉;多铎死,两福晋自请殉;岳托死,福晋殉;顺治帝死董妃之妹殉……),多尔衮生长在这样婚嫁乱伦、女人地位极低的民族里,女人在他心中是什么呢?也许还不如他的宝马雄鹰。所以,在他看来。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

    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

    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个兄弟中排行第六。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能当一个沈阳卫指挥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县级副职小官。

    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困苦,未能出仕。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

    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

    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这时的明朝,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形势之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在范文程的家乡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

    由于在明朝得不到很好的仕途,于是他不顾忠义,为了个人前途,不去帮助国家抵御外敌,而是投靠后金,成为了汉奸,死心塌地为后金服务。 范文程 进入文馆 太宗谋臣 开科取士 加强集权 日理万机 出谋献策 功成引退 元辅高风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

    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

    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的评价了。范文程在那个时代,他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

    范文程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使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这些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都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他却对满清对汉人的屠杀和毁灭视而不见 而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

    范文程的成功与其说是明君贤相的结合,不如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清初卓越政治家的称号。

    但同时 ,他也是千古的罪人,他帮助满清毁灭了华夏的文化,屠杀了上万的汉人,。

    爱新觉罗·福临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

    《清实录》:章皇帝达孝承先洪仁抚世以天纵之姿奋有为之业扫除寇乱。奠安生民。六师所加、有征无战。莫不望风慑息。竞迓壶浆。即殊方异域、声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请封。凛遵正朔。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功高在昔。美冠将来……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皇太极: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

    梁清标: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

    范文程:君明臣良,必交勉释回,始克荷天休,济国事。

    萧一山:①世祖年幼,赖多尔衮以为治,驾驭贰臣,混一寰宇,痛爱妃之死而欲逃禅,其聪慧亦有过人者。②清人既入北京,首为崇祯帝发丧,示以伦理纲常之可重;减除三饷及加派,恢复万历初年税率,以革苛政之根本。此不得不谓为深知国家治乱之关键,与夫能善乘时机也。当时除多尔衮摄政外,虽大半出于范文程、洪承畴诸人之政策,然顺治自亲政以后,亦复年少有为,能粗立开国规模。惟时海内未一,南陬建号,戎马仓皇,未暇专力于政治。而此英年睿主,遽于十八年遗诏殂谢,鸿图大业,遂传统于六十余年励精图治之康熙帝玄烨矣。

    卫匡国: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一开始治理国事就表现得深谋远虑,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胜过了头发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们。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傀儡了,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

    成积春:顺治帝是一位立志高远、孜孜求治、以明君圣王自期的有为皇帝,负有 “一夫不获,罪在朕躬”的历史责任感。顺治帝是“汉化”的积极推动者,其“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特殊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顺治帝罪己是政治上有抱负、有作为的表现,但后期一味自我责罪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悲观情绪和为情所困的厌世心境。

    户衣:清王朝在汉族集聚地之所以能有几百年的发展,顺治帝的奠基之功不可没。首先,改多尔衮的“勤兵黩武”为抚剿并重,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恢复经济,整顿吏治,改善政治,提高国家机器的行政效率,以增强发展自己的实力。再次,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摆脱“极弊之势” 。

    白寿彝: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

    阎崇年: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六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

    陈涴:全面来看,应该说他还是个有为之君,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星空中也曾经闪光,担负起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个性来讲,他聪明好学,志向高远,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且刚毅果断,敢作敢为。正因为他个性刚强,所以,在处理朝政上,他也不示弱,还是有作为的。

    李尚英: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王亚英: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其前人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摄政王多尔衮改革的基础上,参照明制继续进行社会改革。顺治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