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刘宗周故居范文澜故居

    刘宗周故居范文澜故居

    哪些人的故居在浙江

    古代名人: 王 充(27-97),上虞人,学者。

    赵晔(汉)绍兴人,袁康(汉)绍兴人,吴平(汉)绍兴人,史学家。 魏伯阳(东汉),上虞人,道教理论家。

    王羲之(321-379) 王献之(344-388),绍兴人,书法家。 谢灵运(385-433),绍兴人,诗人。

    沈约(441-513),德清人,诗人。 寒山 拾得(唐),临海人,诗人。

    罗隐(833-909),富阳人,诗人。 杜光庭(850-933),缙云人,道教理论家。

    沈 括(1033-1097)杭州人,科学家。 周邦彦(1056-1121),杭州人,词人。

    陆游(1125-1210),绍兴人,诗人。 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学者。

    陈亮(1143-1194),永康人,学者。 叶适(1150-1223),温州人,学者。

    永嘉四灵 徐照(?-1211)、徐玑(1162-1214)、翁卷、赵师秀(1170-1220)温州人,诗人。 南宋四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杭州人,画家。

    赵孟頫(1254-1322),湖州人,书画家。 黄公望(1269-1354)富阳人,画家。

    吴镇(1280-1354)嘉兴人,画家。 王蒙 (1308-1385),湖州人,画家。

    张可久(1270-1348),宁波人,散曲家。 朱震亨(1281-1358),义乌人,医学家。

    高明(1310-1380),瑞安人,剧作家。 宋濂(1310-1381),浦江人,文学家。

    刘 基(1311-1375),青田人,文学家。 于谦(1398-1457),杭州人,文学家。

    王守仁(1472-1528),余姚人,学者。 范钦(1505-1585),宁波人,藏书家。

    徐渭(1521-1593),绍兴人,文学家、书画家。 潘季驯(1521-1595),湖州人,水利学家。

    王士性(1546-1598),临海人,人文地理学家。 李之藻(1565-1630) 杨廷筠(1557-1627)杭州人,宗教学家。

    刘宗周(1578-1645),绍兴人,学者。 谈迁(1594-1657),海宁人,史学家。

    陈洪绶(1599-1652)诸暨人,画家。 朱舜水(1600-1682),余姚人,学者。

    黄宗羲(1610-1695),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 李 渔(1611-1679),兰溪人,文学家。

    吕留良(1629-1683),桐乡人,学者。 朱彝尊(1629-1709),嘉兴人,文学家。

    万斯同 (1638-1702) 万斯大(1633-1683)鄞州人,学者、史学家。 姚际恒(1647-1715),杭州人,文献学家。

    全祖望(1705-1755),鄞州人,史学家。 袁枚(1716-1797),杭州人,文学家。

    章学诚(1738-1801),上虞人,史学家。 严可均(1762-1843),湖州人,学者、藏书家。

    龚自珍(1792-1841),杭州人,文学家。 李善兰(1810-1882),海宁人,数学家。

    俞樾(1821-1906),德清人,学者。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书画家。

    近现代: 文人: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

    浙江杭州人。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祖籍浙江绍兴陶堰。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

    浙江嵊县浦口镇人。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别号孑民,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政治活动家、生物学家。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

    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早年留学日本。

    沈钧儒(1875—1963)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出生于苏州,清光绪进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律师。

    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吴兴人。

    又名坚士。室名抗志斋、段砚斋。

    著名文字训诂。

    在绍兴的"蕺山" 怎么读?用拼音

    拼音: jí, 笔划: 15

    部首: 艹 五笔输入法: akbt

    嶯山

    蕺山为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蕺即蕺草,也称岑草。《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云:“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该山因多产此草而得名。蕺山又名王家山,源于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脚。山上原有王家塔、蕺山亭、董昌生祠、三范祠、北天竺、蕺山书院等很多历史建筑,可见当时盛况非同一般。由于历史原因山中古迹大多被毁,仅有摩崖题刻等少许得以保存。为再现蕺山昔日辉煌,结合蕺山街区保护工程,绍兴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目前已基本完工。蕺山晴眺原是绍兴古城内的主要景观之一,现在仍是绍兴城内的登高观景的胜地。蕺山以北是绍兴交通密集之地,铁路、公路、水路的对外连接,大多出自城北。山上远眺,以静观动,看到的是不断流动着的绍兴,是绍兴发展的缩影。现在,山上已经修复的主要建筑物有文笔塔、蕺山书院、蕺山亭、冷然池与冷然亭等。

    文笔塔,又名王家塔,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上空的美丽画面。历史上的王家塔曾多次被毁,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绍兴时,还在塔基上修筑过碉堡,抗战胜利后清除。2003年年底前修复,之前,塔址被用于建筑绍兴电视台的电视发射塔。王家塔可顺梯登高,是绍兴城内登高望远的又一处佳地。

    蕺山书院在王家塔南侧山坡,修复的规模仅是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一部分。蕺山书院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原因是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曾在院中讲学,并是刘宗周为领头,以他的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期间,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蕺山亭是绍兴原山(阴)会(稽)两县的状元亭,凡考中状元者均可将名字刻在亭柱子上。

    蕺山东侧石壁上,曾有唐、宋、明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唐代的《董昌生祠题记》。崖刻高1.5米,宽3.3米,被保护在半披石屋之中。

    冷然池在蕺山东麓,原池之南有阁,为宋代诗人苏泂读书处。《永乐大典》中收有苏泂的诗800多首,书名《冷然斋集》,故有“冷然”之名。冷然亭在池侧,同为纪念性建筑。

    为尽可能地恢复历史面貌,建设者还有意在山上栽植了梅树与蕺草。“蕺山赏梅”是原有的重要景观,蕺草原本就是山名的依据。

    炎帝神农故里到底在哪里?

    炎帝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一个颇富争议的话题。

    湖南:炎陵县成绝好招牌 “而今三地各有偏重。陕西宝鸡是炎帝出生的地方,湖南株洲炎陵县是炎帝去世的地方,山西高平有关炎帝的遗址相对集中。”

    中华炎黄研究会不愿透露姓名的曹女士称目前三省对于炎帝陵的争夺更多是从旅游业的角度出发的,但炎黄文化研究所意在学术,不想插手争夺。 “各地学者各抒己见,我们不想盖棺定论。”

    但曹女士同时称,目前湖南株洲最获认同。“从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湖南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的申请开始,学术界意见颇为偏向湖南。”

    从这个角度讲,在目前争夺“炎陵”的三省中,湖南底气最足,湖南株洲市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炎帝陵基金会。 在刚刚举办的祭祖活动中,湖南又一次借势推出“圣陵”概念。

    “在现场的圣火台上,九条龙以圣火石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开,自口中喷出火焰点燃圣火石顶端的炎帝圣火,纪念炎帝神农氏普及火的运用;现场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龙’,体现中国人既是龙的传人,也是传龙之人的理念;在神龙大殿广场上,黄、青、黑、白、赤五条不同颜色的龙按照‘五行’方位开始表演。 ”湖南炎帝陵工作人员钟静说,虽然祭祖活动三地都在搞,但湖南搞得最有声色。

    山西高平:炎帝研究正式归入地方志 在“炎陵”的争夺战中,山西高平在接受采访时最为低调。按照高平地方志研究办公室焦楠楠女士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挖掘才刚刚开始。

    “故关的炎帝行宫,下台的炎帝中庙,永录的炎帝庙……我们这里关于炎帝的遗存是最全面的,总数不下于30处。虽然目前仅着手将炎帝编入地方志,但宣传活动也将在其后进一步展开。”

    焦楠楠称,高平市旅游开发的需要,将使“炎帝”的价值挖掘进一步加强。 宝鸡:诞生地、安葬地均在此 “宝鸡是第一代、第二代炎帝繁衍生息的地方,而湖南株洲炎陵县只是第八代炎帝的安葬地。”

    陕西宝鸡炎帝陵文物管理所主任孙润古在接受采访时称,炎帝处在部落时代,曾一代代向南迁徙,目前湖南的炎帝陵只是第八代炎帝的安葬地。 孙润古所提及的理论源于目前学术界盛传的“炎帝八世”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八代神农”)。

    “以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为首的一批专家提出,历史上有8代炎帝,第一世炎帝和第二世炎帝生活在宝鸡境内,此后炎帝部落东迁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到了湖南已为第8世炎榆罔。 ”孙润古说。

    “据《国语》等大量典籍史料记载及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考证,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宝鸡是炎帝的诞生、成长之地。炎帝教民稼穑、遍尝百草,创立了农耕文化。

    而在《史记·封禅书》载,早在公元前424年,秦灵公就在宝鸡的吴山祭祀炎帝,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官方祭炎活动。 ”与此同时,孙润古指出,记载中炎帝误尝的所谓“断肠草”,是宝鸡群众俗称“火焰子”,仅北方才有。

    湖南株洲市酃县获准更名为“炎陵县”后,宝鸡市又在两年后的1996年将炎帝的出生地常羊山所在的益门乡更名为神农乡,进而变成而今的神农镇。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祭祖要有史可鉴 关乎老祖宗的问题,不能戏说,不能按照各地的宣传需要各自为政搞祭祖活动,而应该力求做到有史可考,有史可鉴。

    目前湖南、陕西、山西三地对于“炎陵”正宗的争夺更多是出于旅游宣传目的,炎黄研究专家称不愿作出盖棺定论。但祭奠炎帝皇帝应是国家庆典,不是私家祭奠,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依据,也就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对炎黄文化进行研究,通过专家评议使大家对于那个“若存若亡”的模糊时代的历史有更清晰的了解,把科学的“炎陵”所在地确定下来,继而讨论修复历史遗存,以及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定期举行祭祖活动等。

    [相关链接]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首领,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

    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亦称炎帝,在位120年。华夏子孙,一直把炎帝跟黄帝并尊为民族始祖,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缔造者以及始兴、统一的象征,并视其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共同标志、纽带。

    作者:□谢飞君 。

    花木兰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史家关于木兰记载甚少,木兰究竟魂归何处,如云彩一般飘忽难定,以至传说众多 一.木兰故里在虞城,有花木兰祠为证。

    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

    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二,木兰家在亳州,至今遗址尚存。《毫州志烈女志》载:木兰,魏姓,西汉谯城东魏村人(今亳州魏园村)。

    魏园村为淮北一普通村落,高约5米的木兰出征塑像,为故里平添无限光彩。村民指其村后即木兰故居,墓冢犹存。

    墓周苍松环护,翠竹成林,春来芍花飘香,蔚为壮观。《光绪亳州志》载:木兰祠在关外,相传祠左右即木兰之家。

    今祠已毁,遗址尚在。 三,木兰为黄陂人氏,木兰山下是其家。

    木兰山在黄陂城北30公里处,山高600余米,峰峦耸翠,风景秀丽,古迹甚多。传说当地有朱氏名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这,立功封为木兰将军。

    她不受朝禄,解甲归田,恢复红装,侍亲以终。历代在山上祭祀木兰,唐建木兰庙,明建木兰宫,后修木兰殿。

    现木兰殿在绝壁之上,朱柱青瓦,殿门额刻“忠孝勇节”四个大字。殿内端坐木兰鎏金塑像,男装女貌,英俊神武。

    两侧山墙,有“登山求嗣”、“河畔习武”、“代父出征”、“凯旋归时等木兰故事彩色壁画,栩栩如生。 四,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

    木兰家住延安城南花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

    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

    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