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医学影像学综述范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影像医学向前迈进。

    各类检查仪器的性能不断地提高,功能不断地完善,并且随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的应用,更建立了图像信息存储及传输的新的模式。而医学影像的融合,作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完善和更新,将会成为影像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将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

    所谓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信息融合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了各种检查的优势,从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1,2〕。本文将从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技术、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5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术更新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图像存档和PACS的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实施,标志着在图像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等技术上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图像后处理技术也必须同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影像学的优势。

    影像的融合将会是后处理技术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从B超、传统X线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谓丰富多彩,各项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着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CT检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对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组织的分辨有困难,同时容易产生骨性伪影,特别是颅后窝的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MRI检查虽然对软组织有超强的显示能力,但却对骨质病变及钙化病灶显示差;如果能将同一部位的两种成像融合在一起,将会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改变,从而弥补了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临床的需要 影像诊断最终服务于临床治疗;先进的检查手段,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融合了各种检查优势的全新的影像将会使诊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2 医学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学各项检查存在着共性和互补性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每项检查都有不同的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基础,都是通过影像来反映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的解剖、病理和代谢的改变。而且,各项检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够在其他检查中得到弥补和完善。

    例如:传统X线、CT检查可以弥补对骨质成像的不足;MRI检查可以弥补对软组织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检查则可以弥补功能测定的不足。 2.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在,数字化技术已充分应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储、后处理、传输、再现等重要的技术环节。

    在首要环节即影像的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数字信息,实时处理;(2)同步采集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信号;(3)通过影像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手段,对某些传统检查如普通X线的胶片进行数字转换等;将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输,为进一步实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医学影像融合的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在医学图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协同效应来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实施就是实现医学图像的协同;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图像数据理解是融合的关键技术。

    (1)图像数据转换是对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图像信息的格式转换、三维方位调整、尺度变换等,以确保多源图像的像/体素表达同样大小的实际空间区域,确保多源图像对组织脏器在空间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

    (2)影像融合首先要实现相关图像的对位,也就是点到点的一一对应。而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多,实现对位就越困难。

    因而,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如CT图像和MRI图像)的对位时,目前借助于外标记。(3)建立图像数据库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图像数据的存档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

    它是融合的数据支持。(4)数据理解在于综合处理和应用各种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

    急求一篇医学影像的毕业论文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更多信息:代写论文始发! (1)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科书的程度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 确的神经反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中蓬勃 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2)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 白质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 ;CT 与MRI 的肿瘤灌注成像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况的新方法; 分子影像学 与基因影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3)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变为 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础 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4 D 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M R 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再 现等;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 E T ……)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当代的影像学信 息可以把相当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 、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的信息类型 (4)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 T动态扫描已 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 或表现.此外,M R 扩散成像、M R 灌注成像、CT 灌注成像等除 特定应用外,也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着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病后2小时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 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 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 要】 文章设计了一套供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学习平台。

    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像诊断要点,系统实现课堂教学、课堂演示、分析影像图片、教学管理等功能。 【关键字】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学习系统;设计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医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双重要求。

    医学数字化信息革命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传统的医学学习、工作、管理模式。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读片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系统(PACS)是应用于医院环境中对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的专业化信息系统田。PACS就是使医学影像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系统。

    随着PACS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教学方式实现了以现代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PACS也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于教学当中。通过PACS教学,利用其大量清晰的文字、图像库,高速的传输线路、简单方便的操作界面等优点,采用浏览器观看影像资料口],但是由于我国医院的经济和技术承受能力一般较弱,PACS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PACS重在管理还不能方便的提供合适的病例供影像专业学生和影像爱好者学习。 因此,我们也在思考和寻找一种能弥补PACS系统不足的教学方式。

    借鉴各式各样的网络学习系统,开发设计一套便于影像教学的医学影像诊断学习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与PACS相比,医学影像诊断学习系统价格合理而且易于安装,此类学习系统还可以更。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影像医学向前迈进。各类检查仪器的性能不断地提高,功能不断地完善,并且随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的应用,更建立了图像信息存储及传输的新的模式。而医学影像的融合,作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完善和更新,将会成为影像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将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所谓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信息融合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了各种检查的优势,从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1,2〕。本文将从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技术、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5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术更新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图像存档和PACS的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实施,标志着在图像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等技术上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图像后处理技术也必须同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影像学的优势。影像的融合将会是后处理技术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从B超、传统X线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谓丰富多彩,各项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着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检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对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组织的分辨有困难,同时容易产生骨性伪影,特别是颅后窝的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MRI检查虽然对软组织有超强的显示能力,但却对骨质病变及钙化病灶显示差;如果能将同一部位的两种成像融合在一起,将会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改变,从而弥补了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临床的需要 影像诊断最终服务于临床治疗;先进的检查手段,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融合了各种检查优势的全新的影像将会使诊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2 医学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学各项检查存在着共性和互补性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每项检查都有不同的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基础,都是通过影像来反映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的解剖、病理和代谢的改变。而且,各项检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够在其他检查中得到弥补和完善。例如:传统X线、CT检查可以弥补对骨质成像的不足;MRI检查可以弥补对软组织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检查则可以弥补功能测定的不足。

    2.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在,数字化技术已充分应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储、后处理、传输、再现等重要的技术环节。在首要环节即影像的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数字信息,实时处理;(2)同步采集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信号;(3)通过影像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手段,对某些传统检查如普通X线的胶片进行数字转换等;将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输,为进一步实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医学影像融合的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在医学图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协同效应来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实施就是实现医学图像的协同;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图像数据理解是融合的关键技术。(1)图像数据转换是对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图像信息的格式转换、三维方位调整、尺度变换等,以确保多源图像的像/体素表达同样大小的实际空间区域,确保多源图像对组织脏器在空间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实现相关图像的对位,也就是点到点的一一对应。而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多,实现对位就越困难。因而,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如CT图像和MRI图像)的对位时,目前借助于外标记。(3)建立图像数据库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图像数据的存档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数据支持。(4)数据理解在于综合处理和应用各种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

    求一篇医学影像学综述,字数3000左右,写对影像学的看法和认识,

    “围绕这个写”: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成像(ultrasound),正子扫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眼球追踪(eye-tracking),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

    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定义) 主要包括X光成像仪器、CT(普通CT、螺旋CT)、正子扫描(PET)、超声(分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彩超、三维彩超)、核磁共振成像(MRI)、心电图仪器、脑电图仪器等。

    (设备) 然后简述影像设备的发展进程如:MRI近几年的进展停滞是因为超导技术的研究进程缓慢等,CT的进步缺乏对X射线剂量掌控的更有效更安全的措施等,超声的优点和缺点等等,就行了~~~~ 不懂继续问~~~~。

    求一篇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CT、MRI诊断 【摘要】 目的 分析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 结果 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0.8-26岁,胆管囊肿I型11例,II 型1例,III型2例,IV型3例,V型3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薄壁囊状扩张,直径1-3.0cm,肿块无包膜,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增强扫描不强化。

    结论 熟悉胆总管囊肿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年龄特点,CT、MRI是一种有价值、无损伤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太多了,这是原文收录网站: 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yxxytzyx/zgCThMRIzz/2009472/l%20%20%20z/20090527085158945_478263.html。

    求一篇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CT、MRI诊断【摘要】 目的 分析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 结果 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0.8-26岁,胆管囊肿I型11例,II 型1例,III型2例,IV型3例,V型3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薄壁囊状扩张,直径1-3.0cm,肿块无包膜,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增强扫描不强化。

    结论 熟悉胆总管囊肿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年龄特点,CT、MRI是一种有价值、无损伤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太多了,这是原文收录网站: 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yxxytzyx/zgCThMRIzz/2009472/l%20%20%20z/20090527085158945_478263.html。

    免费医学影像学论文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

    从形态学到功能、分子影像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从单纯诊断到诊断、治疗并重,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有许多新特点、新领域。如何改革与完善医学影像学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需要,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1,2] 。

    1 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拟的。

    实习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有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仅靠四五年系统学习与实习很难系统掌握全部内容。

    在现有学制的情况下,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必然影响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发展空。医学影像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

    从形态学到功能、分子影像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从单纯诊断到诊断、治疗并重,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有许多新特点、新领域。如何改革与完善医学影像学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需要,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1,2] 。

    1 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拟的。

    实习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有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仅靠四五年系统学习与实习很难系统掌握全部内容。

    在现有学制的情况下,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必然影响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反之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少,一时难以适应影像科工作,又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声誉,甚至影响学生就业。

    因此,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点,需要组织医学影像学专家、老师、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影像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是否参考国外做法,改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制与培养方法需要探讨 [1~4] 。2 医学影像学发展与教学内容更新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放射学形成到现在,影像专业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发展着实令人惊叹。

    不仅CT、MRI软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影像给普放、介入崭新的发展机遇,现在几乎人体每个系统都与影像有着密切的关系;DSA、CT、MRI、USG等导向下的治疗更使介入治疗“无孔不如、无孔也入”,各种微创治疗在国内外开展得正是如火如荼;现代影像学已不在单纯是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病理改变的经验学科。它不单可提供质的诊断,还可区分量的差别,已深入到活体功能研究(脑、心、肝、肾等功能成像)、反映活体生化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

    现在世界上每年都会涌现许多新的影像成果和专著。而我们的影像学教材,尽管不断改版与更新内容,仍然明显落后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一些内容没掌握已经过时,一些内容学了临床已不再应用,一些临床常用的内容反而没学的现象经常遇到 [1,2,4] 。因此,医学影像学教师加强学习与交流十分重要,这样既利于及时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删除过时内容,也利于启发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 基础理论学习与学习能力培养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

    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识更新相对较慢 [2,4,5] 。只有医学基础扎实,自学与终生学习能力较强者,才能最终成为医学影像学科的佼佼者。

    4 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 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的学习。

    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

    提供几篇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参考下

    4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成果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影像的融合,将多项检查成像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再现出全新的、高质量的影像,对于临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 对影像诊断的帮助:融合后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影像诊断医生全面了解和熟悉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通过采用区域放大、勾画病变轮廓、增添病变区伪彩色等手段,能够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突出显示病灶,有助于诊断医生及时发现病变,尤其是早期不明显的病变和微小病变,避免漏诊;在影像中集中体现出病灶在各项检查中的典型特征,有助于诊断医生做出更加明确的定性诊断,特别在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作用更为显著[7]。(2) 对手术治疗的帮助:在影像的融合中,采用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充分显示出复杂结构的完整形态和病灶的空间位置,同时清楚地显示出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对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以及术后观察起了重要作用[8]。(3) 对科研的帮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项检查的特征,同时体现了解剖结构,病理特征,以及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对影像信息做出定性、定量分析,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疾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5 医学影像融合的应用前景

    目前,图像融合主要应用于体层成像。随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非体层成像方法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已有研究将血管内超声与二维X线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融合,认为融合图像能克服超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的局限性、准确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反映血管的真实弯曲[9]。

    以医学成像技术为基础,结合影像诊断、影像导航、介入治疗和外科等学科所形成的计算机辅助科学是计算机在医学应用新的发展方向。图像融合技术有助于计算机辅助科学的成熟,特别是三维图像融合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PACS在医院逐渐推广应用,为多种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加速了图像融合的发展。有人利用图像融合建立自动识别警告系统,校正PACS进行图像存储及归档的错误[10]。

    远程医学是网络时代产物,是实现医学资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图像融合在远程医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进行远程手术,将多模图像融合成多参数、仿真人体模型,配准到术中真实器官上,可有效指导制定远程手术计划,有助于顺利实施手术[11]。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项检查成像的特征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后处理技术,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信息融合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和在医学影像学应用的深入和扩展。医学影像的融合将会带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又一次更新,并将是影像医学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康晓东.计算机在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6-70.

    2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Phys Med Biol,2001,46:R1-R45.

    3 Liehn JC,Loboguerrero A,Perault C,et al.Superimposi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munoscintigraphic images in the pelvis: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or ovarian carcinoma recurrence.Eur J Nucl Med,1992,19:186-194.

    4 Turkington TG,Jaszczak RJ,Pelizzari CA,et al.Accuracy of registration of PET,SPECT,and MR images of a brain phantom.J Nucl Med,1993,34:1587-159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