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年三十晚上送年:年三十晚是。
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
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
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
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
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
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
初中作文家庭社会调查报告1000字
关于肯德基、麦当劳消费群体的调查报告调查人:XXX调查时间:XXXXXXXX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国外的交流日益紧密,一些国外的事物也出现在国内,比如快餐业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而我的这篇调查报告就是有关于肯德基与麦当劳消费群体的分析。
在此次社会调查中,我采用了询问民众,实地调查,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最终得出了结论。经过调查,我发现在消费人群中,主要是青少年居多数,以及一些陪同孩子的家长(中老年),而且一般情况下,餐厅的生意都是非常火爆,基本上餐厅能够保持在一个满员的状态下,利润十分可观。
引言:研究的问题:肯德基、麦当劳消费群体分析研究的背景: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快餐在国内的日益火爆。研究的目的:了解清楚肯德基麦当劳消费群体,从而发掘其火爆的原因。
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研究结果及分析: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消费群体中,青少年约占55%,儿童约占30%,剩余15%主要为陪同小孩的家长以及其他人群,而且在通过询问后,大部分家长表示自己本身对此类食品不大感兴趣,主要是陪同孩子,否则自己不会来;还有少数家长表示是为了图省事而来这里就餐。我认为,以上结果表明,此类西方快餐主要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之间比较受欢迎,说明此类事物并未完全被中国所接受,而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年龄段内,但作为一种外来的事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认为它已经在中国国内站稳了脚跟,并且有了自己的固定消费人群,同时这也说明中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
小结:此次调查研究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而通过调查也找出了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快餐的主要消费群体,但由于调查范围较小,所以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同时,我认为该调查可以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深究其原因。结论:肯德基、麦当劳消费群体主要存在于儿童与青少年中,并且深受其欢迎,这在说明他们接受能力强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饮食的未来发展。
我认为,中国青少年在消费这些西方食品的同时,也应坚持对中国传统的接受。
家乡的民俗的调查报告?我的家在山东威海,家乡的民俗的报告,谢谢
这次的调查是从我回家的第四天开始的,持续的时间达十天左右,除去春节在家以外,我拜访了福州大学中文系的李路教授,他是一个年轻的学者,对于民俗却有着很深的兴趣。
他是1960年出生于福州市平潭县,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作为福州的老居民,对于岁时习俗还是有着一定的了解,他向我介绍了几个很好的站点,也向我阐发了他的一些看法,另外借了我许多书。 我这一次的调查着实仰仗于他的热情帮助,可能是因为现在能够重新拾起民俗的人并不多,起码在他的周围吧。
此外,我走访了老家的邻居们,特别是一位叫做朱英的老婆婆,很热心的为我讲了很多的故事,关于习俗的,她讲得相当有意思,虽然并不识字,因为他出生于1938年,并且一直居住于我的老家,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她的记忆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神奇有趣的岁俗组成,这是一个有着12只手指的老人,但是性格十分的开朗,已经是很大年纪了,并不糊涂,对着我饶有兴趣的说说唱唱,在他口中的很多的民谣,既古朴又生动,借助着方言,我一点点的体会着当时人们的喜悦和烦恼,觉得和他们的距离一点点拉近,这种感觉真的是十分奇妙的。 我觉得可惜得是,我自己的家乡话讲得不是很好,所以就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了解得更深入一些。
收集到了资料,我就开始翻阅古籍,其实大多数是李教授提供的材料,我还访问福建政府,还有福州政府的网站,得到了很丰富的资料,对于福州的历史掌故有了一些线索,当然对各种节日的仪式和起源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觉得这一次的调查还是很有收获的,第一次触到家乡深厚的底层的东西,接触了许多人,走出了自己的小小世界,肩上也添了几分重量。
民族风俗的调查报告600字急!
村子里全是汉族,自古就是农业社会也没有出现过文化名人、抗日英烈,所以村子的生活、生产和生存方式形成了村子固有的文化根基。
文化的范围太过于宽泛,而乡村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莫过于社会风俗和民族信仰,而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传统的岁时节日在村子里正逐年的发生着变化。 一些相传以久的传统节日正走向衰微,以至淡忘,甚至消失,像二十四节气年轻人已经不记得有祭祀这一说了。
村子至今保留的节日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清明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二月二十四(小年);十二月三十(大年)。 而这些节日当中端午节、鬼节、中秋节、春节四个节日最为人们所熟悉,也很重视,其他的节日正在走向衰微。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吃元宵的日子。村民们早上起来后就要放一挂鞭炮迎接元宵节的到来,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整天都会吃着圆圆的(象征月圆)、鲜甜的元宵,希望新的一年家人团圆和睦。
人们也把这一天作为春节的结束。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是村民们自春节来可以理发的日子。
传说从大年初一到二月二这期间是不准理发的,谁理了发就会死舅舅,而没有舅舅的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人们已经渐渐忘却,可能是由于现在单亲家庭较多的缘故。
三月三:这一天人们必定要从田地里(一般油菜地里较多)采回一种草,叫小蒜,它是一种野生蒜种,比家养的大蒜直径细上四五倍,洗净切成段状,和上面粉,做成一种粑,清香可口。传说吃了这种粑以后鬼就怕你,要不然的话,鬼就会把你带走。
清明节:这一天是上坟的日子,村里这些年一直是实行土葬,所以有固定的坟场,现在由于土地紧张,也常常出现埋在别的地方。除了村子内的祖先的坟要扫以外,如果是从外地迁徙过来的,则还要回到老家的地方扫墓。
对此村里的老人们非常的重视也很讲究。 五月五—端午节:这一天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几天之前村里的妇人们从河沟里采来粽叶,用油水浸泡使它更加柔软,到了这一天包上早已配置好的糯米,有时还会加上红枣,绿豆等配料使之更加的香甜可口。
除了粽子之外,有时还会做上各种各样的糕点和粑,一年中村民们都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弄些好吃的,所以过节就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前的时候村里总要举行一些活动如放龙舟、扔食入河入江等,现在却再也看不到了。
七月十四—--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所有的鬼都可以出来回家探望亲人,所以这一天村子里的气氛都有些沉闷,村民都不会一个人在这天晚上外出,都在自家的祖先灵位前虔诚的跪拜、敬香烧黄纸,而且灰烬在三天之内都不能扫动,等待先人们回家取钱。 听老人们说在三天之内如果看见灰烬有风扫过,则表示钱已取走。
村子里还有一种说法,如果你的祖先有当过君王的,黄纸则要等到十五日上午烧,百姓在十四日晚上。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村里的第二大节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亚于过春节,人们像春节一样置办礼品赠送亲友,相互串门,请客吃饭。
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月饼赏月,这一天是团圆的日子,儿媳妇们总要接父母到家中相聚,在外的游子打电话问候亲人,可以说这天是儿子女儿们表孝心的一天。 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是灶王上天述职的日子。
这天人们把灶王相擦洗干净,焚上香,希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还有一种“灶王经”,现在也没有几个人会念了,只有那些特别虔诚的妇人们和老太太们才会念。
这个节日也有不同的说法,祖先是君王的二十三就开始过小年了,而百姓则要等到二十四。 腊月三十----除夕:也就是俗称的过大年,这是村民们最重要的节日。
忙了一年的村民们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喘口气,外出的都往家敢,小孩子们有了特权般的轻松自在,所以这几天就会格外的热闹。这天早上起床后,妇人们开始准备着年夜饭,男人们准备着对联、鞭炮,打扫房屋,早上一般不吃饭。
上午十点种左右,同姓的男丁就会聚集在一起,开始上坟,每家每户都会带上鞭炮黄纸,老人们会准备一些肉鱼米饭酒水等来祭奠先人,在跪拜先人时,一般会祈求庇佑,如边跪边说道:“列祖列宗啊,保佑我XXX平平安安啊,挣大钱啊。 ”如此等等。
上坟家乡人又叫“辞岁”。上完坟就到了下午一点钟左右,开始吃中饭,中饭一律吃面,叫“长寿面”。
这之后就开始贴对联了,一张张火红的对联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到了下午五六钟就可以听到鞭炮声,预示着除夕的正式开始。
一般都有三个步骤:一是敬天地。 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二是敬祖宗,祈求庇佑。三是敬各路神仙:门神、财神、畜神、禽神、九天司命等。
有老人的家庭,就会举行的很正式。每一个环节都要放上长长的鞭炮。
完了之后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是村民最隆重的一次晚饭,也是最丰盛的一次。
一家人互相祝福,互相敬酒,其乐融融。到了十一点钟左右,年夜饭就结束了,人们开始玩乐,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 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村里的习俗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由以前的烦琐向简单转变,。
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
家乡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安吉县剑山村
调查对象:剑山村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
调查时间:2009年1月23日
调查步骤:1.实地观察。2.采访。3.对比、总结。
具体经过:
从前,我一想起剑山村,就想到了高低不平的小平房,泥泞不堪的小路,还有路边的疯长的野草和垃圾。那时,剑山村的人全靠卖秧苗为生,十分辛苦,却只能养家糊口。路连车子都开不进来。
现在那儿的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住宅群有分有合,与田园风光和谐融合,实用美观。在完善农村道路网建设方面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全村道路分为进村公路、村内主干道路、次要道路、通户、进户道路四个等级;通行政村公路宽6米,公路功能和车流量为四级公路;村内主干道路宽5米,次要道路宽3米,进户道路2米以上。几年来,全村共完成通行政村四级公路标准9公里,村内主干、次要道路及进户道路硬化率达100%,村内主要道路节点和主要活动场所共安装路灯47只,满足了村民夜间行走和活动的需求。
剑山村还充分利用了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的有利条件,以生态环境为主轴,创建并展现了生态特色:在村庄外围、山顶和陡坡,建起了1500亩生态公益林。村庄外层空间整体呈现松竹封山顶,茶果满山坡的环境特色,森林覆盖率达71%。在村庄内部,建设了各种生态园林美化村庄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已达25%以上。村中建有供村民休闲的小绿地,面积1-3亩,绿地布局由专家设计,栽种四时乔、灌、花、草,有步行道,石椅等设施,有的建有小桥流水,有的建有休息亭和休息廊,植树2000棵,草坪10000平方米,色块500平方米。由任卫忠先生在村中建造的农居,以节约能源为主要特色,农居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开间两层,所用木材,通过房前屋后绿化,8-10年天然材料便可恢复,生态小屋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受到联合国环境所、国家文物局、建设期刊等组织的一致好评。还有经济园林、庭院绿化、自然湿地等也十分具有特色。为了彻底改变村庄环境卫生面貌,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废弃物,全村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粪便处理系统,使村庄环境彻底得到净化。
目前,全村共发展以砂梨为主的果木面积3135亩,以白茶为主的茶叶面积1200亩,大棚蔬菜和季节性蔬菜生产面积4500亩,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推广产业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全村有砂梨、茶叶、蔬菜三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60户,以《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带动本村和周边农户500余家;2005年,被定为浙江省农业机械示范基地,配备分检机、冷藏设备等机械,推广手扶式镞耕机48台,高压强力喷雾机32台,制茶机108台。专业合作社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种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剑山牌砂梨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砂梨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州市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社;2006年全村绿色农业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比重达32%。
在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剑山村积极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全村现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家,其中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销售收入1000万元企业2家,可吸纳职工200名;从事饮食、零售、“农家乐”等服务行业11家;通过专业培训进入劳务市场务工农民65人,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随着就业渠道增加,全村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已达67.4%,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71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13.6万元,占30%;二产收入2031万元,占43.1%;三产收入1267.5万元,占26.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804元;村集体收入57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377元。
王叔叔笑着说:“以前,我女儿来看我,总是皱着眉头,说路太烂,要下车走半个小时才到,我总感觉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啊,我女儿来时,总是夸这儿好,我的心情都变好了。”张奶奶也应声说:“是啊!现在我走出去呀,觉得特别有面子!”
家乡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和田。这里虽然很偏远,但是很美丽。要说最美的地方就是团结广场了。
春天百花盛开,广场的树也发芽了,周末家长带着孩子来广场玩,小朋友们放风筝。做游戏,捉迷藏。。。。他们玩的好开心。蓝天白云加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把广场打扮的更美了。
夏天广场就更美了。人们闲暇的时候都来广场,特别是晚上最热闹。下午10点多广场的音乐喷泉吸引了好多来广场游玩的人们。音乐喷泉给广场增添勃勃生机。人们在广场上自由自在的纳凉。夜色伴着音乐好美呀。
秋天广场变成了金黄色的。还是吸引着好多小朋友。他们有的划汗冰,有的打羽毛球。。。。玩的很开心。有写顽皮的小朋友用脚踩落在地上的树叶,落叶发出了咔咔的响声。
冬天的广场格外的热闹,小朋友们滑雪,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的很开心。银白色的雪把广场映的雪白。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它让我开心快乐,我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