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党员个人感人事迹范文
有没有 党员先进事迹范文,党员个人先进事迹范文,共产党员先进事
xx同志生前是xx村党支部书记。
他一直是**市树立的学习榜样,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94年他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1996年受到xx省绿化委员会的表彰,被授予“‘三北’防护林绿化先进个人”。
逝世一个月后,市委又追授他为“模范党支部书记”。xx同志在农村支书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不畏辛劳,艰苦创业,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自己闪光的足迹和宝贵的生命,忠实地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
他的事迹在新闻媒体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他那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展示了“知难而进、勇挑重担,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品质。
xx同志不愧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不愧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不愧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典范。 一、牢记宗旨,一心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xx同志短暂的一生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他的精神境界极其崇高,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xx同志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心里只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
1988年,他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上写道:“人生为一大事来,干一大事去,不把共产党的阳光送到群众手里,我死不瞑目”。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和豪情壮志。
正是这种信仰给了他12年如一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无穷力量。这种力量使他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忠诚地实践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和宗旨。
1991年,40岁的他毅然放弃了行医生涯,抱着“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主动请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任党支部书记的八年间,他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他的诊所停办了,新房不盖了,自家的承包地、果园顾不上管了,而在植树造林、修建学校、铺筑道路、整修土地的工地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群众的大小事,他总是记在心上,尽力办好。他强忍着多种病痛的折磨,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向贫困宣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两次建校,四次修路,发展养殖,坚持连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平整土地,进行小流域治理,干了一件又一件令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
他在身患癌症后,无私无畏,依然为集体奔波劳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八年的艰辛奋斗,使昔日一个封闭、贫困的小山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把过去偷盗、赌博成风的“烂杆村”变成了连年“治安模范村”,使过去荒山秃岭的“欠账村”变成了拥有千余亩集体山林的“全国绿化千佳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298元增长到2000年的1100元。
xx同志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像他那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增强群众观点,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造福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民情,听民意,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积极主动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多办群众欢迎的事。 二、知难而进,加快发展 xx同志为了让“村里人都富起来”,面对惠家沟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知难而进,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艰苦创业,治穷致富。
面对上任初村集体没有分文积蓄,还欠着近万元外债的“家底”,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扑下身子,发动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开荒种树,封山育林,为村民建起一座“绿色银行”。面对三次办厂均未成功的困难和挫折,他毫不气馁,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林业打头,养殖垫底,生态经济奔小康”的发展计划,逐步把惠家沟村引上了致富路。
他这种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种精神,大困难会变成小困难,坎坷会变成坦途。
我们要像xx同志那样,克服畏难退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思想,坚信“发展是硬道理”,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去战胜前进中的困难,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为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 三、模范带头,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干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一种好的作风和实干精神。xx同志讲:“只要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
xx同志当了八年村支书,样样事都是他带着群众一起干的。进行小流域治理,他每天披星戴月,吃住在工地。
建校时,因经费不足,他带领群众自己烧砖、自己盖房。为修路、平整土地,他多次累倒在工地上,爬起来接着干。
xx同志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都能够脚踏实地,身先士卒,。
身边党员的感人故事
半个世纪的守护 ——记共产党员谢秀英无私照顾残疾邻居48年的感人事迹 在瑞金市叶坪乡脚陂村,提及48年如一日照顾邻居的谢秀英,都夸她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而提及因病致残、手脚变形、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的杨龙南,人们在摇头叹惜之余,无不为他有一个好邻居而感到欣慰。
48年就像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标记着谢秀英日日夜夜的辛劳与苦楚,也丈量出这位女共产党员的爱心与善良。 一句“不忍心”引发的世纪守护 今年65岁的杨龙南有着一段不幸的遭遇。
3岁时父亲病逝,15岁时,原本体格强壮的他手脚关节经常发麻、肿胀,多次医治无效,病情逐年加重。1962年,19岁的他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双手关节也开始慢慢变形,从此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
冷酷的现实使他想到了死,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接连三天三夜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粒饭,想以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时,住在他家隔壁的谢秀英听说杨龙南想绝食自杀的事,她急忙煮了碗香喷喷的鸡蛋挂面端到杨龙南床前,并一连几天陪着他,劝说他要坚强活下去: “作为邻居,我不忍心看到你活活饿死呀!”、“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大家一起帮帮就过去了。”
、“再难也得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真情的开导,慢慢消融着杨龙南干涸求死的心,唤醒了他求生的渴望。从此,谢秀英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照顾生涯。
屋漏偏逢连夜雨。杨龙南30岁时,母亲又因病去世,照顾杨龙南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谢秀英的肩上。
一条坚定信念谱写的爱心颂歌 在常人看来,照顾残疾人是件又脏又累的事,亲人都不愿意做,更何况是一个跟自己非亲非故的人。谢秀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用理想信念谱写了一曲爱心颂歌,竖起了一座人间丰碑。
为了避免杨龙南患上褥疮,谢秀英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帮他翻一次身,每两三天就要给他擦洗一次身体。天热时,杨龙南那双失去知觉的腿不时溃烂,会发出一股股恶臭,别人都躲得远远的,谢秀英却不怕,每天坚持给他清洗双腿,往往一洗就是一大把陈皮腐肉,她顾不上恶心,细心为他敷上药物。
天冷时,谢秀英每天一早就到杨龙南家为他烧上火炉取暖,晚上还得常去查看,有好几个晚上杨龙南都滚落在地上冷得直打哆嗦,幸好谢秀英及时发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了不让杨龙南感到寂寞,谢秀英不辞辛劳先后从别人那借来他爱看的武侠章回小说500多部。
同时为了方便杨龙南找自己,细心的谢秀英特意帮杨龙南在床头装了部电话,把自己的号码存在话机里,一遇到困难,他只要点电话上的重拨键就能找到她。 为了使杨龙南活得更有希望,2000年已经搬到圩镇住的谢秀英琢磨着在圩镇上租间房子给杨龙南找点事干。
圩镇出租房子有很多,可一听说要给杨龙南住谁也不愿意,谢秀英急了,她说:“就是一条小猫小狗死在路上,大家都会难过,何况是一个人,你们就忍心看他砸死在自己的危房里,帮助杨龙南就是做善事,不要顾虑这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谢秀英如愿在圩镇上租了间屋子,赶紧把杨龙南接到了圩镇上居住,同时张罗着帮他开起了一间日常生活用品店,为杨龙南点亮了希望之火。
48年来,谢秀英尽心尽力,没有半句怨言地照顾着邻居,使整整卧床不起48年的杨龙南思维敏捷、情绪乐观。邻居们都说:“要不是谢秀英的照顾,杨龙南根本活不到现在!” 一个农村党员缔造的大爱神话 今年75岁的谢秀英是一个拥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小就受到在革命队伍工作的叔父影响,经常帮叔父散发传单、转送文件、照料伤员。
解放初期,谢秀英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65年以前一直在原沙坪乡做农村基层工作,先后担任过乡村干部。如今,虽然在家务农,但她仍然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先进性。
熟悉谢秀英的人都知道,她家里的生活也很艰难,最小的儿子因患脑炎落下了痴呆。48年来,她既要照顾小儿子,又要帮助杨龙南,还要操持家务,经常累得直不起腰。
过度操劳严重损伤了她的身体,多次在照料杨龙南的过程中晕倒在地。亲戚朋友劝她先顾好自己再说,而她总说:“都是邻居,何况自己还是党员,再苦再累也得帮衬着他。”
献爱心一时容易,难能可贵的是一辈子献爱心。谢秀英的无言大爱感动着瑞金的每一个人,他们在为其执着精神感动的同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谢秀英的善举。
市政府相关部门以最短时间给杨龙南办理了低保;住在对面的谢林生经常帮杨龙南到市里进货;隔壁的刘招娣每天一早就会为杨龙南送去一壶热开水;村民家里需要生活用品时都乐意到杨龙南店里购买;农闲时,附近乡邻常来陪杨龙南聊聊天、拉拉家常;几年来,先后有500多人为杨龙南捐款捐物…… 脚陂村党支部书记杨福林说,有了谢秀英这个好典型,这一带的家风、民风都淳、都正,谢秀英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家的德行。当有人问及谢秀英48年来有什么感受时,她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永远不会后悔,只要杨龙南在,我就会一直守护下去。”
党员感人事迹
2009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沈浩。
摁手印,是农民朋友们表达愿望的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数百名村名用融入他们眷眷深情的手指印,见证了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共产党员沈浩是县里派下来在小岗村工作的干部。为了帮助那里的村民过上好日子,沈浩从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做起——修路。
修 需要大笔的资金,沈浩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亲自写了很多份申请资金报告材料,并四处奔波,跑了很多趟省城,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资金问题解决了。之后,沈浩带领全村人一起修路,路修好了,交通畅通了,于是沈浩招商引资,村里开始办厂、养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
沈浩为小岗村做了很多实事,村民都很爱戴他,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三年的任期很快满了,村子里的状况因为他而改变了很多,谁也舍不得他走。
于是全体村民在一张写满全村人名字的纸上摁手印,请求组织吧沈浩留下……就这样,沈浩留下了,一干又是好几年。 沈浩家住在省城里,由于在农村里工作,他很少回家,没时间关心家里,妻子、女儿、年迈的母亲都没有时间照顾……一心一意地为小岗村的幸福奉献着自己。
然而,上天总喜欢夺取最爱的人——沈浩因为劳累过度,在一个凄清的清晨,永远的离开了大家,离开了这片倾注了他全部心血,他挚爱的土地。所有人都悲痛万分。
沈浩不在了,但是,沈浩的精神却永远鼓舞,帮助,指引了小岗村人。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对沈浩最崇高的敬意,大伙再一次摁下了自己的手印,并在村里的祠堂里树起了沈浩的塑像。
上书:站起来,你是一座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这是对沈浩由衷的,也是最贴切的赞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沈浩用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个宗旨!优秀的共产党员始终将党的宗旨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
一、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从195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呆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
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 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并示范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改籼稻为粳稻等试验田。
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第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他担任地委书记后,按照政策,组织部门上交了他家人“农转非”的报告,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报告。
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辈子都在农村。 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30多年,可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子,他家的房子曾经是全村最差的。
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了一幢新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们还账?他东拼西凑仅拿出9600元。
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房子卖了。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就地取材搭起来的40多间油毛毡棚是大家的栖身处。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他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
在四面透风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
最初的几年,林场每月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100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的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22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
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出1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杨善洲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典范,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楷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福泉说。
二、宋文博同志先进事迹 宋文博,男,生前系湖南省洞口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1972年12月出生,1992年5月入党。
2009年6月14日,因连续抗洪、劳累过度以身殉职,年仅36岁。 宋文博在19年消防军旅生涯中,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
他先后参加500多次灭火抢险救援战斗,抢救遇险群众18人,带出了一支“下得火海、上得刀山”的消防劲旅。他忠实履行消防监督职责,积极为洞口县消防事业献智献力,该县连续10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
他靠一人工资养活一家7口人,全家挤住不足40平米的房子,却把单位140平米的集资房指标让给了新婚士官,还长期资助2名困难失学儿童。2009年6月9日凌晨,洞口县境内山洪暴发,他带领战士们奋战近10个小时,救出7名群众,疏散转移村民260余人。
灾后,又带领官兵与灾区群众一道开展抢修保障工作,最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牺牲在抗洪一线。 宋文博曾3次荣立三等功,2009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 “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追记一等功。
三、董存瑞 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四、邱少云 邱少云,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
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
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五、王瑛同志先进事迹 在担任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的几年里,王瑛直接牵头查办各类疑难、典型案件50多起,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王瑛曾不止一次说过:“我知道我得罪了很。
珍惜资源,爱我国土的文章
由于这个题目,我想的了我曾经读过的一则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去民间巡察,看到了一个农民正在田间耕地,国王问农民心中的珍宝是什么?农民捧起一捧土举到国王面前,国王大笑道:“什么?你把这到处都是的土视为珍宝?农民很恭敬的对国王说道:“亲爱的国王陛下,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脉,更是您权利的象征,国王听后恍然大悟,立刻命令侍卫把农民手中的土用丝绸包起来带回皇宫珍藏。”
“这则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是啊;土地是让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有了土地就有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要热爱们一寸土地。
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靠土地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子孙后代,他们朴实无华的默默耕耘,让田野里充满绿意,让山岗上披上了绿装,是人们让土地充满生机,反之是土地让人们是土地让人们是收获了累累硕果,从而有了生命的繁衍,所以我们都爱脚下的土地。
听我的爷爷说:“从前我们的村庄很小人也不多,而随着经济发展收入不断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也占用了不少的耕地,致使我们的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资源日益溃乏,土地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仅靠地里的粮食很难维持生计。无奈之下,人们纷纷外出打工一糊口度日。
一方热土养一方人,土地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们个人都要珍惜每片土地,珍惜每一点资源,做一个真正的爱我的家园爱我国土的人,让我们共同携起手莱,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是吧!
身边党员的感人故事
半个世纪的守护 ——记共产党员谢秀英无私照顾残疾邻居48年的感人事迹 在瑞金市叶坪乡脚陂村,提及48年如一日照顾邻居的谢秀英,都夸她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而提及因病致残、手脚变形、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的杨龙南,人们在摇头叹惜之余,无不为他有一个好邻居而感到欣慰。
48年就像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标记着谢秀英日日夜夜的辛劳与苦楚,也丈量出这位女共产党员的爱心与善良。 一句“不忍心”引发的世纪守护 今年65岁的杨龙南有着一段不幸的遭遇。
3岁时父亲病逝,15岁时,原本体格强壮的他手脚关节经常发麻、肿胀,多次医治无效,病情逐年加重。1962年,19岁的他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双手关节也开始慢慢变形,从此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
冷酷的现实使他想到了死,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接连三天三夜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粒饭,想以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时,住在他家隔壁的谢秀英听说杨龙南想绝食自杀的事,她急忙煮了碗香喷喷的鸡蛋挂面端到杨龙南床前,并一连几天陪着他,劝说他要坚强活下去: “作为邻居,我不忍心看到你活活饿死呀!”、“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大家一起帮帮就过去了。”
、“再难也得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真情的开导,慢慢消融着杨龙南干涸求死的心,唤醒了他求生的渴望。从此,谢秀英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照顾生涯。
屋漏偏逢连夜雨。杨龙南30岁时,母亲又因病去世,照顾杨龙南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谢秀英的肩上。
一条坚定信念谱写的爱心颂歌 在常人看来,照顾残疾人是件又脏又累的事,亲人都不愿意做,更何况是一个跟自己非亲非故的人。谢秀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用理想信念谱写了一曲爱心颂歌,竖起了一座人间丰碑。
为了避免杨龙南患上褥疮,谢秀英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帮他翻一次身,每两三天就要给他擦洗一次身体。天热时,杨龙南那双失去知觉的腿不时溃烂,会发出一股股恶臭,别人都躲得远远的,谢秀英却不怕,每天坚持给他清洗双腿,往往一洗就是一大把陈皮腐肉,她顾不上恶心,细心为他敷上药物。
天冷时,谢秀英每天一早就到杨龙南家为他烧上火炉取暖,晚上还得常去查看,有好几个晚上杨龙南都滚落在地上冷得直打哆嗦,幸好谢秀英及时发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了不让杨龙南感到寂寞,谢秀英不辞辛劳先后从别人那借来他爱看的武侠章回小说500多部。
同时为了方便杨龙南找自己,细心的谢秀英特意帮杨龙南在床头装了部电话,把自己的号码存在话机里,一遇到困难,他只要点电话上的重拨键就能找到她。 为了使杨龙南活得更有希望,2000年已经搬到圩镇住的谢秀英琢磨着在圩镇上租间房子给杨龙南找点事干。
圩镇出租房子有很多,可一听说要给杨龙南住谁也不愿意,谢秀英急了,她说:“就是一条小猫小狗死在路上,大家都会难过,何况是一个人,你们就忍心看他砸死在自己的危房里,帮助杨龙南就是做善事,不要顾虑这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谢秀英如愿在圩镇上租了间屋子,赶紧把杨龙南接到了圩镇上居住,同时张罗着帮他开起了一间日常生活用品店,为杨龙南点亮了希望之火。
48年来,谢秀英尽心尽力,没有半句怨言地照顾着邻居,使整整卧床不起48年的杨龙南思维敏捷、情绪乐观。邻居们都说:“要不是谢秀英的照顾,杨龙南根本活不到现在!” 一个农村党员缔造的大爱神话 今年75岁的谢秀英是一个拥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小就受到在革命队伍工作的叔父影响,经常帮叔父散发传单、转送文件、照料伤员。
解放初期,谢秀英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65年以前一直在原沙坪乡做农村基层工作,先后担任过乡村干部。如今,虽然在家务农,但她仍然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先进性。
熟悉谢秀英的人都知道,她家里的生活也很艰难,最小的儿子因患脑炎落下了痴呆。48年来,她既要照顾小儿子,又要帮助杨龙南,还要操持家务,经常累得直不起腰。
过度操劳严重损伤了她的身体,多次在照料杨龙南的过程中晕倒在地。亲戚朋友劝她先顾好自己再说,而她总说:“都是邻居,何况自己还是党员,再苦再累也得帮衬着他。”
献爱心一时容易,难能可贵的是一辈子献爱心。谢秀英的无言大爱感动着瑞金的每一个人,他们在为其执着精神感动的同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谢秀英的善举。
市政府相关部门以最短时间给杨龙南办理了低保;住在对面的谢林生经常帮杨龙南到市里进货;隔壁的刘招娣每天一早就会为杨龙南送去一壶热开水;村民家里需要生活用品时都乐意到杨龙南店里购买;农闲时,附近乡邻常来陪杨龙南聊聊天、拉拉家常;几年来,先后有500多人为杨龙南捐款捐物…… 脚陂村党支部书记杨福林说,有了谢秀英这个好典型,这一带的家风、民风都淳、都正,谢秀英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家的德行。当有人问及谢秀英48年来有什么感受时,她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永远不会后悔,只要杨龙南在,我就会一直守护下去。”
党员感人事迹50字
雷锋 中共党员钉子精神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
走着走着,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
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
雷峰觉得很奇怪。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
在机械厂,张书记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只见张书记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厂长。
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
所以,党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积少成多啊!”。
党员的感人故事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将国家奖给他的奖金一半捐给保山一中,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1年3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