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范文

    学校教科研工作是什?学校教科研工作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教科研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任何事物的存在形态、运动、发展都有其规律,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也不例外,只有认识和掌握了教育规律,才会少走弯路、错路,才会轻松、愉快地做好教育工作。

    从学校的角度看,教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起点,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学校教育品位,打造教育品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一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做得多,思考得少;说得多,写的少;问题多,研究得少的现象。

    教科研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 就学校管理而言,不少校长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学校管理得很不错,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形成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管理案例。

    但我们象魏书生、李希贵、张万祥、李镇西、蔡林森等有特色、有品位、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名校长太少了。 为什么呢?首先,因为我们缺少研究,大多数校长虽然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但总是沉醉在事务之中,没有时间学习,也没有时间研究和反思,这些校长既不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解释自己的教育行为,也不能把自己的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概括。

    学校管理理论的生长和繁衍,并不是靠概念的逻辑推理产生的,也不是在教育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们对经济管理和工业管理理论的借鉴、吸收和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法”为基础的“X理论”,到以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为基础的“Y理论”,从“社会系统管理学派”到“权变理论管理学派”,当代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研究、吸收这些管理理论去指导和规范我们管理行为,还要发展、创新、构建新的管理理论。 其次,是因为我们缺少教育思想。

    “思想是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的,是在思考中提升和发展的,是在写作中得到梳理的”(肖川语)。教育思想是人们对社会和教育的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

    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除了要总结和吸取前人和当代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要依靠和借鉴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多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成果。尽管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但缺少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教育家,这也正是我们有些校长一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提出有影响的教育思想,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无异于巫婆用巫术帮人治病。”

    (苏永新语)今天,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政治思想、经济制度、价值观念等都处于激烈碰撞、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时期,教育思想多元化,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借鉴、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总结、沉积出富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教育实际、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思想,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情境教育”、“难忘教育”等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 当前,我们的教育(德育)工作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大家对学校德育工作感到很茫然,不仅没有了话语权,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有的人甚至没有了方向。在德育思想复杂、理论众多、价值多元,社会剧变的今天,如何把握主流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潜心研究。

    由于缺少研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显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浮躁。在学校里我们很少听到有思想的、深刻的德育见解,也很少看到具有生命力的令人难忘的德育案例,听到更多的往往是抱怨、牢骚以及无奈的叹息。

    当前,学校德育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在反思德育假、大、空,提倡德育回归生活的同时,德育要不要理想?德育要不要超越?德育要不要坚持和弘扬高尚的道德精神以及核心价值观?在批判德育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育者,认为德育虚伪时,如何避免德育世俗化、庸俗化?再比如,如何解决教师本身的困惑,也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教师身上有两对角色矛盾,一是雇佣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二是应然状态(理想中的)的教育者和实然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的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导致德育工作者“失真”,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是一个高尚、正直、善良的说教者,在世俗生活中却又是一个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人,有的人甚至俗不可耐。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德育的虚伪、浮躁、肤浅、无效就不足为怪了。有的同志认为,教育不就这么回事,我天天在做,有什么不知道。

    其实,教育工作并不这么简单,你天天在做是事实,但你做得好不好,是不是真的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不是真正认识和掌握了教育规律,是不。

    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成为科研人员

    你是想问“大学生如何在大学里做科研”呢?还是想问“一个大学生如何成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个人只能在第一个问题上给你一点提示。进入大学,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大学生“做科研”的前提条件。大学生要想做科研其实也不难,关键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敢不敢。首先,你得保证你的学习成绩不说能够名列前茅,但起码能够让相关老师认为你能够“入行”,让他们相信你有能力、有信心、有毅力、负责任地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这个很重要;其次,积极主动与有课题的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一般很喜欢那些有个人思想和见地的学生,不思考就不会有好想法,那就不能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即使做出来的成果也不会有太大的社会影响力;再次,跟着老师学习做科研的方法才是重中之重,比如说,做科研需要那些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需要我们做哪些准备工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做科研;再比如,写科研论文和写书稿是有区别的,不论是从写作内容的要求上,还是从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上,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因此,科研方法、步骤和程序很重要。最后,请教师兄或者老师如何撰写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或者实验报告分析、书稿等基本注意事项,自己去尝试着写一点东西,最好能够发表出去,这样既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也是对自己科研效果的一个检验。

    搞科研不容易,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科研人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一切需要你自己好好把握,如果自己都不努力,就没法实现任何计划和目标!

    科研创新有哪些方向?举个例子就行

    1.准确的定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前提 科技创新有三部分内容:一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性知识创新,二是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的集成创新;三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我校具有多学科优势,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校科技创新的侧重点,应与学校的研究力量、研究水平相适应,明确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2.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 学科是集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

    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各方面的每一进步,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所以学科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

    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特色和创新的学科,要实现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是不可能的。 学科建设的重点是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趋势,抓好学科的重组、综合、交叉、渗透、融合,调整好学科的结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及学科群。

    3.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 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是群体。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

    教师队伍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着力解决高素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拔尖人才太少问题。

    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科研基地的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老化及人员的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保证 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团队的密切合作。

    科技创新既需要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基地环境,也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良好、宽松、和谐、以及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更离不开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机制和体制,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对于实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保证。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良性的业绩贡献激励机制和平庸无为的制约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氛围、机制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空间,形成了高校“创新——激励——保证”的良性可持续运行。 二、科技创新工作的贯彻落实 1。

    科技创新要从学习领会、提高认识出发 组织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高科技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校干部、教师、管理人员加强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各系部结合《纲要》中的能源、资源、环境、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确定各系部“十一五”科研发展方向。 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校现有科研队伍、科研方向、科研水平的实际,加大组织力度,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2.科技创新要突出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结合 首先要有强烈的意识,要将学校的科研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无论是学校的科技发展规划、学科或系部的科技发展方向、还是教师个人的课题选择都有要有这个意识。

    只有将科技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了才能获得对科研活动的支持,科研活动开展才能有保障。 其次,要有具体的行动。

    各系部要有行动,要有本学科科研发展的明确目标,要组织教师围绕目标,一方面从学科发展高度,提出前瞻性的课题,争取纳入各级政府的科技计划中,另一方面从国家、地方、企事业等的科技需求中寻找课题,也要有出去跑项目的行动,能够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争取工作。 科研管理职能部门是学校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结合的组织、协调者。

    要及时获取各类信息,提供给系部教师,组织多学科教师一起联合申报,与系部、教师一起跑,到各级主管部门介绍科研成果、科研课题想法,争取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立项的依据。 只有全校上下全体教职工都能够行动起来,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才能产生富有成效的结果。

    3.科技创新要从上下联动,明确责任,争取项目入手 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争取科研项目乃然是学校科研发展的重要工作。要把争取项目从职能部门、系部到教师全方位启动起来。

    当今科技管理越来越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负责制方式转变,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项目选题来源更多是直接从专家中选择。 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职能部门与各级主管科技部门面上的争取力度。

    同时也要鼓励、组织、要求系部或学术带头人直接与相关各级主管部门联系,进行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争取项目工作。努力让学校的职能部门、系部领导、学术带头人成为各级政府专业厅局的常客,建立起更热线的、专业的联络管道。

    要明确分工,根据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目标,分解任务到各系、各学术带头人、重要岗位教师、研究生导师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保证学校目标的完成。

    4。科技创新要从能力建设、氛围营造着力 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重点建设好已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鼓励、规范学校现有的科研机构发展措施政策方案,有计划、有。

    学校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

    如何搞好学校教科研工作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县首届教科研成果鉴定大会在旧县中学胜利召开了。会上鉴定专家和主持人就鉴定的课题进行了答辩,徐局长对如何搞好学校教科研工作做了重要讲话。通过聆听学习,结合我校教科室所做的工作,我认为,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就要以学习为先导,以课题为引领,以活动来推进,以制度做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热情,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学习为先导,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

    加强理论学习,促进广大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素养,强化研究能力。我校教科室成立以来,我们首先制定了《佛山中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佛山中学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书目》,同时每两周下发一期校本培训材料。我们将举办佛山中学首届教师论坛大会、佛山中学教科研成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进行问题研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根据校情,编印校本培训教材《教科研通讯》(负责人:张辉)(第一期)一书,帮助教师全面、及时的了解教改信息、动态,提高认识,指导实践。 二、以课题为引领,促进教科研的开展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好课题,如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就具有指导和推广价值。我校共有省市县课题13个,并建立了各级课题群、中青年骨干群、普通教师群等三个教科研群体,把课题研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围绕全县“有效达标课堂改革”要求,结合我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佛山中学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同时又有15个校级课题立项,形成了若干个子课题。让课题研究确实使我校达到在实践中凸显校本特色,在实践中发展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校的目的。同时,我校将在近几年内,以省、市重点课题为依托,带动教科研工作走上新台阶。

    三、以活动来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具体的活动加以推进展示学校教科研的成果。我校将以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突破口,开展好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佛山中学首届个性作文大赛将在五月份举行,校本教材《诗苑的星空》也将在下学期编印完成,我们将利用每天新闻联播前十分钟背熟一首诗,每学期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我们将注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

    四、以制度做保证,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理,学校教科研如果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规章制度,也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科研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科室职责》、《科研优秀教师奖励制度》等,此外,学校还制定课题分级管理、课题申报、科研经费拨发、研究资料和科研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教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对照先进学校的做法,我们还将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加强老师们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把理论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我们将以这次参观学习东平县首届教科研成果鉴定大会为契机,吸人之长,补己之短,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使我校教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而不懈努力。

    科研学术的论文-要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光是看其发表的论

    一种常用的简单方法是统计一个人发表的所有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

    这也不是一种准确的方法。如果某人曾经发表过一、两篇被引次数很高的论文,即使其他论文被引次数低,他的总体成就也会因此被夸大,特别是如果被引次数高的论文有多名共同作者的话,其水分就更多了。

    而且,有的综述文章的被引次数会比原创论文高得多,但是它并不代表作者的学术成果。 另一种方法是把被引用总次数除以总论文数,得到平均被引次数。

    但是这种做法对论文少的人有利,而对论文多的人不利。 还有的办法是设置门槛,只统计某个人“重要论文”(被引次数较多)的数量,或这些论文的被引总数。

    但是把门槛设在哪里,并无一定的标准,是任意设置的。 2005年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E。

    Hirsch)提出了一种新的、已开始在美国应用的定量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指数”。 赫希将自己提出的新方法首先写成一篇论文在2005年8月份率先在网上公布,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英国《自然》、美国《科学》都立即做了报道。该论文在2005年11月份正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1 h指数的含义 赫希将这种方法称为h指数(h-index),h代表“高引用次数” (high citations)。 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

    例如,赫希本人的h指数是49,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49次的论文总共有49篇。与其他统计方法不同的是,要确定一个人的h指数非常容易,用赫希的话说,只需要“花30秒钟”。

    到SCI网站,查出某个人发表的所有SCI论文,让其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对,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1就是h指数。赫希认为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

    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 在当代物理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维腾(Edward Witten),达110。

    维腾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也比较高,为62。

    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Solomon H。 Snyder),高达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160。

    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 赫希还计算了在最近2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为41。

    美国科学院物理学与天文学部2005年新科院士的h指数平均为44,而生物医学部新科院士的h指数平均高达57。 2 h指数的适用范围与局限 很显然,h指数的高低与从事科研的时间长短有关。

    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由于发表论文数量太少,论文的数量成了其h指数的上限,计算其h指数没有多大的意义。 h指数比较适合用于衡量已从事科研多年的资深科学家的总体成就。

    一个人的h指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 通过研究许多位物理学家的h指数,赫希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科研20年后(从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h指数能达到20,就算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能达到40,则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很可能只能在名牌大学或研究所才能见到;能达到60(或30年后达到90),则是首屈一指的大科学家了。

    赫希并提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为10到12,晋升为正教授则大约为18。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的h指数一般在15到20,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则一般在45或更高。

    h指数的局限,除了不适合用于评价年轻的科学家外,也不适合用于评价历史上科学大师的成就。 比如,如果根据SCI的收录计算大物理学家费曼的h指数,仅为21,按赫希提出的标准只能算是一名“成功科学家”。

    SCI未收录1955年之前的物理论文,费曼在那之前发表过17篇论文,即使把这17篇论文全部算进去,费曼的h指数最多也就是38,也还没有达到“杰出科学家”的标准。 老一辈科学家并不像当代科学家那样频繁发表论文,而且他们的重大贡献很快成为专业常识,人们在提及时不再引用其论文,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h指数方面大大吃亏。

    论文引用包括作者本人在后来的论文中自我引用(自引)和他人的引用(他引)两种,SCI在统计时并不对二者做出区分。 显然,自引次数的多少与论文的影响力毫无关系,但是有些科研人员却故意频繁自引,制造论文被引次数高的假象。

    赫希认为h指数的一个优势是很难通过自引来拔高,“无法伪造它”,因为它衡量的是一个人的全部学术成果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波士顿大学物理学家悉尼·莱德纳接受《自然》的采访时对此也表示同意:“想要假造全部的科研生涯是非常困难的。

    ” 。

    如何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

    以内蒙古为例 作为重要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迅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地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这些创新主体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8337”发展思路,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在政策、制度和人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科技进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自治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处在全国第三梯队靠后的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使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实现这一跨越,需要进一步调动创新主体的活力。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离子束诱变实验研究。

    高等院校:突破瓶颈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尽管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依然存在一系列制约瓶颈问题。在日前举行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

    “谈科技创新的情况,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人才队伍缺乏,缺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这几年,尽管从自治区和学校角度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差距还比较大。”

    内蒙古工业大学代表栗文义说。 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困难较多。

    内蒙古师范大学代表照日格图表示,目前学校博士点位少,人才引不进来。内蒙古农业大学代表王春光说:“特色领域里面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比较少,引进的能力有限,资金能力、环境条件不足。”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瓶颈,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科团队建设。栗文义表示,目前有组织、协同创新的、能承担重大项目的队伍比较少。

    班士良也表示:“许多学科发展的团队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的老师还在单打独斗。” 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另一个瓶颈是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位高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目前许多高校的专利有效利用率还偏低,很多专利停留在纸面,没有应用于实际。

    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徐福全表示,科技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产学研结合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滞后,科技领军性人才非常缺乏,政策的支持度非常有限而且不便于操作。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与自治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起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班士良说。 鉴于这些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栗文义提出的建议是,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从体制和机制上调动广大教职工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王春光表示,要优化管理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大科研经费的支持。 班士良则表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就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给予更加积极宽松、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提高科技创新的软实力。

    此外,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增强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对企业支持的同时还要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功能。 科研院所:推进战略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院所是主力军之一,如何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如何增强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的代表王育青表示,科研院所的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科技创新工程的战略研究不足,科技创新工程缺乏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缺乏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难以对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指导。

    因此他建议组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家团队,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 成果产业化程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也是许多科研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的路战远表示,现在的科技创新与生产的需求融合不够,过分追求项目的数量和经费。缺乏可操作性的、突破性的激励措施,不仅创新的成果缺乏,而且成果越来越多,转化的少。

    中国机械化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的贺刚表示,自治区农机产品和农机产业化、农机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农机产品品种比较少,系列化不足;第二是技术水平比较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第三是农机装备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弱,大部分是科研兼生产,专业的科研人员很少,创新能力不足。 为此贺刚建议,要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增强农牧业机械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工程中心、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搭建联合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适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高端农业装备、主机装备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机产品的结构性矛盾。

    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也是科研院所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之一。科研院所的代表们表示,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与体系不够科学,重量不重质,重评审、轻验收。

    高校科研机构与教学工作怎样结合

    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提升教学,教与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教学相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所在,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没有理由轻视教学工作。

    过去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渊博的知识基础之上,而渊博的知识就有赖于阅读。在这个知识、消息呈爆炸式增长的社会,如果不坚持阅读,旧知识会不断被遗忘,而新知识又没有及时汲取,这样整个知识结构就会失调,教学就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做到手不释卷,读书不辍。

    过去还有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说,阅读之余的思考,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小札记汇集起来,略加整理,就是一篇小论文。在教学基础上的思考,往往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突破点;反过来,这样的思考与突破,又反作用于教学,教与学就可以实现更好的互动。

    二、科研是教学萃取升华的必然结果。

    建立在教学基础之上的论文,哪怕是一篇小评论,不单单是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思考的结果。

    经常听到别人夸奖说:你真有才气,文章写得好喔。在表示谦虚之余,我往往都会付之一笑。因为我领略到此话背后的含义:那就是很多人认为写作不过是一个技巧的展示罢了;而我则认为,写作固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一个思想苍白的人,无论如何是写不出让人信服的好文章。阅读,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写作,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

    偶尔也听到有人说:忙死啦,哪有时间写论文呢。这话既对又不对。“对”在可能确实忙,所以没有时间;“错”在可能是乱忙,没有抓住重心,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体两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