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曾被舍弃的微光
[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曾被舍弃的微光]x05x05x05x05x05x05x05x05x05x05x05x05 201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曾被舍弃的微光,高考作文《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曾被舍弃的微光》.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2高考作文——上海卷 〔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曾被舍弃的微光〕【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该怎么写? -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今年高考作文都考了啥?有哪些特点?看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专家解析。 上海卷 试题内容 26.写作(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
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也备受瞩目。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
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
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
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
即使当考生在某一观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另外,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较强的契合性。
题目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考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素。 完成 丢弃。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有哪些特性?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目公布后,市教育考试院随即邀请了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张业松、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黄玉峰、松江教育学院陈赣、杨浦高级中学王伟、华师大一附中管维萍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点评老师一致认为,上海秋考作文题目整体上大气、温和,富有理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在延续往年的风格上又有新的变化。 稳中有变,注重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复旦大学教授张业松表示这次作文题目是高考改革一个比较完美的过渡,体现了对既往探索的继承性,又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拓性,满足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核心需要。
在延续上海作文思辨性的同时又注重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是对历年作文命题经验的整合、总结和提炼。 管维萍表示作文题目体现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生活是可预测的吗?如果是,则蕴涵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如果不可预测,则指向偶然性。 学生可以谈对偶然与必然的认识;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呈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态度和视角,而这又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年轻的学生,对这一切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呢?因此,本次题目有理性空间而又关注生活,引领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自己,又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存在,有哲学意味。 底蕴深厚的学生更易出彩 “这是一道比较宽广的作文题,谁的底蕴深厚谁写出的文章就会更出彩。”
黄玉峰老师用大气、地气、文气、灵气、人气、浩然之气对题目特点就行了概括,他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说法,它可以反映学生的文化积淀和辩证思维,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学生会感觉好写一点。 “关键要写出学生自己的生活、思考和追求,要接地气,不要空讲‘变或不变’的道理。”
黄玉峰表示题目虽大,但学生的切入点最好是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张业松表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适应面广,不偏不怪,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也适用于不同题材和文体。
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生,不管是偏重科学思维还是人文思维,都能出彩。 完美避开了套题,找套路不灵 “很多人都喜欢猜测语文作文题,没想到这次作文就是以“预测”为题,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套题,这是出题者的高明之处。”
王伟表示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面对高考这样一个人生道路的重要路口,每个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过程——既想预测未来又害怕预知未来,而材料中的“生活充满变数”这句话又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作文题目越来越注重能力、素养和积累的考查,在当前高考作文阅卷和评价体系下,找套路是不灵的,要善于对日常生活做文化和哲学的思考,认真思考生活的内涵,发掘生命的价值。
立意高远,聚焦学生素养 陈赣老师认为,作文题目立意高远,聚焦学生发展素养,能够检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 他表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个未知数,学生对生活充满期望和期待,培养学生学会推断、推测、推理,学会提出假设,从而能够正确地积极地面对生活。“乐于接受”与“不以为然”,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辩证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人文积淀,又能在预测中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