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范文
高中作文立意求指导两人跟随同一大师学艺,几年后,徒弟甲深得师傅
这种作文立意不难,难的是在于理解材料.这段材料讲的是一个注意力的问题,有句话说:注意力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意思是说你的目标决定了你的行动.目标正确的人,行动也正确.最后就能达到目标.当你目标偏离的时候,你的行动必然也偏离,最后无法达成原有的目标.以上是基本的立意,但是拆解开来不容易,当你觉得这材料中提炼出立意很麻烦的时候,就可以简单一点,争取套上一个更高大的立意.如果要做一个更高大的立意,反而不需要拆解.下面我们就可以把学艺看做是一件事情.把两个人学艺的动机和结果,提升到道德高度上去.甲在这件事情上正常完成了.乙因为想着打败甲,所以乙失败了.乙的动机,给人一种不道德的感觉.那么这样就对比出甲的道德比乙要好,所以甲成功了.从这一件事上,就可以扯到所有的事情上.现在新的立意就出来了:良好的道德,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必然前提.然后你就可哇哩哇啦展开一大堆了,各种举例各种论证.主题思想也足够伟大了.基本上只要后边没大毛病就肯定是好作文了.。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立意 -
综观19年间高考作文,全国试题中命题作文只有4次,其余全部为材料作文。
研究这些材料作文的命题情况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作文材料的取材范围及话题 如果我们详细审视全国试题并兼及广东、三南试题(上海试题除外)的作文题材,可以发现,用来作文的 材料的取材范围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校生活、教育教学、成人成材的问题。 先看全国试题: 1979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1984年关于作文问题的师生互叹; 1987年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1989年毕业生填报志愿的困惑; 1991年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1994年为小张同学补课收取报酬的问题。
此外—— 1987年广东试题:南山中学图书馆借书规则的问题; 1988年广东试题:看图作文中学生李雄救起三个落水小学生的问题; 1992年三南试题:B老师的一堂实验课,教育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这类试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材料均为学校生活的常见现象,师生关心的共同话题。
2.科学知识、生产管理常识。 1981年全国试题:古代哲理故事“毁树容易种树难”。
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常识,又是一个生产管理的 常识问题; 1983年全国试题:“这里没有水”的漫画。这是一个生产常识问题; 1985年全国试题:关于澄溪化工厂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
1986年全国试题:“树木·森森·气候”的问题; 1996年全国试题:两幅医疗事故的漫画。 这类以自然科学、生产管理知识为题材的试题也在历年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这类材料,就其本身的科 学知识而言是极其通俗、浅近易懂的,只要稍加注意,不难理解。而其中所蕴含的某种哲学道理或者社会观念 却是耐人寻味的。
3.日常生活、家庭伦理。 1990年全国试题: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1992年全国试题:候车亭前发生的故事; 1992年三南试题:“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的漫画; 1993年全国试题:夏夜梧桐树下父亲和儿子、女儿的对话。
这类试题的材料常取自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某一场景、某个侧面,再提出种种写作要求,让考生生发成 文。 4.文艺作品 如果不考虑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过的漫画作品的话,真正的文艺作品只有1995年的《鸟的评说》。
这是一首 寓言诗,它所表达的内容也含有某种自然科学知识(鸟类的知识)问题。 高考作文的材料就其内容而言,就是这样四种(当然,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划分)。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 比较谨慎的结论:用来让考生生发成文的材料,多为学校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的普遍现象,自然科学的 基本常识,生产管理的普通常。这些材料稍微倾向于城市生活,赋于一定的现代生活的某些特征,有一定的文 化内涵。
相对来说,这些材料的政治色彩并不强烈,看不出热门话题的痕迹,倒是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某 些特征。 现在我们进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所涉及到的哲学意义和思想观念上的话题有什么特点呢? 大体上有如下话题:舍己为人,积极进取;勤学苦练,扎实研习;敬业勤勉,择业兴趣;人际交往,和谐 相处;善待他人,孝亲自立;个人修养,文明处世等等。
涉及到的哲学命题大致有理论与实践,主流与支流, 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浅尝辄止与锲而不舍等。 我们讨论高考作文在取材范围和涉及话题的这些特点很有意思,可以帮助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确定一个比较 合适的标高,避免在训练备考中搜奇猎怪,陷入盲目之中。
二、历年高考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作文中处理这些材料。材料作文的本质是根据写作要求表现或者 评析材料(详细分析请参阅《中学语文》1996年第3期笔者所撰《谈谈材料作文》,此不赘述)。
依据这一认识 ,我们再看看历年高考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有什么特点。 1.表现材料的内容或潜内容,诸如缩写、改写、扩写、情境想象、细节描写等。
这类试题在全国试题中共 出现过7次,除1978、1979年两次为大作文外,其余均为小作文。 2.表现材料的形式仅1次,即1991年试题,老师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考生作文表现其构思形式。
3.表现材料的思想意义。这类就材料某一方面的思想意义,来联系社会生活或个人实际发表议论的写作共 7次,绝大部分为大作文。
4.辨析材料只考过1次,即1989年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几种不同主张的辨析。 5.评价材料也只考过1次,即1985年就澄溪化工厂污染环境一事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
6.鉴赏材料考过1次,即1996用比较的方法鉴赏两幅漫画。 三、高考材料作文试题的几个空白处与薄弱点 我们根据上述作文对材料的处理方式的分类情况来考察历年高考材料作文的试题类型,能够发现一些值得 注意的现嫌,这对于我们关注今后试题的命题走向或许会有一些启示。
1.在表现材料的内容一类试题中,缩写仅考过1次,且已相隔19年。而现行教材中不乏写作故事梗概、内容 提要等习题,而这种摘要、提要又的确是一种很有实际用途的写作实践活动,更何况这种文章的写作并不是能 够轻易完成的。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方面的训练。改写也只是在1979年出现过1次,而教材也不乏这方面的习。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作为高考(微博)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
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
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
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
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
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
高考作文审题:抓住题眼发散思维
近几年来,高考考场作文大体上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3种类型。
无论写哪种作文,都要先过审题这一关。审题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确定文章的立意。
比如2008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如果仅仅是受到了“感动”,而没有“出发”,就没有扣紧题目要求。“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如何做,是重点记述的内容。
再比如作文题《难忘那目光》,通过审题我们知道“难忘”是题眼,要求写生活中给予帮助、鼓励和爱护的“目光“,使自己积极向上。有些作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如《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想和做》等,遇到这类作文题,就要运用这种方法,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还有些作文题,按照惯常思维去审题,会感觉视角不够新鲜,立意不够独特,往往会落入窠臼。每当此时,就要独辟蹊径,突破思维定式,逆向入题,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说理。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浅议“近墨”》来立论,独辟蹊径地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应该更能高人一筹。
话题作文的审题,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但并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构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话题,“提示语”是对审题、立意的范围作了限制,“话题”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考生写作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项。
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与外延非常宽泛,因此,写起来比较困难,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比如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心”的范围实在太大。
在考场上,对于时间非常有限的考生来说,怎样才能够较快地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快速拟题、审题写作呢?其实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具体地说,可以在所给话题的范围之内,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将话题范围缩小。
比如以“心”这个话题作文,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化大为小,拟题为“我们的爱心”、“宽容的心”、“感恩的心”等,还可以根据所给话题的意思,拟出可以出现所给话题字眼的题目,或者不出现所给话题字眼但蕴含其意义的题目。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
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已经拥有大量材料的论题,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情景作文,是根据给出的具体情形或场景,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的主要考查点在于联想和想象能力。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话题作文的审题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区别。材料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考生运用思维发散法,打开自己的拟题、审题的思路,以便做到与众不同。
如北京2008年高考作文题《杯子满了吗?》,就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打开思路的观点,考生要充分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有些作文题,所给材料已经具体规定了写作指向。
因此,考生按文题的要求写作时对其他方面不需要多加考虑。如辽宁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是以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作文题。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提出了不设审题障碍的观点,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话题和材料的范围之内进行审题写作,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要求。
我是一名高中生作文-高中一篇作文立意就是请以“我向你致敬”写篇
看不下去啦,回答问题不要答非所问好不好,郁闷。
这种题目写议论文比较难,高考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我给以下几个思路。
1.写人,但是些一大类人,是中心是议论职业。比如,当代诗人,我向你致敬。
先写当代诗人之艰难,再写传承文化之紧要,再给出对坚持信念的诗人的赞扬和对社会的呼吁。 2.写古人,这样容易写成议论文。
尤其可以写一些争议性的人物,比如李鸿章。当然想保险可以写写屈原之类的。
3.向一个虚化的概念致敬。这个难以把握,要是对自己的功底有自信,可以考虑,这个容易得高分。
比如,二战后德国的认错精神很值得敬佩,可以写向这种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