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论文范文
人格心理学论文 2000~2500字
【人格心理学】神情内敛----用心理动力学解释成熟心理状态的东方描述现代汉语词典》对神情的解释是:人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
对敛的解释是:①收起;收住;②约束。那么形容一个人神情内敛的意思就是:他或者她脸上所显露出来的内心活动向内收缩。
神情内敛这给词在很多工具书上都没找到,但却常常出现在一些小说中。在武侠小说里,这个词经常用于描述武林中的绝顶高手。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直接描述武功的词汇,而是一个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要做一个绝顶高手,心理状态可能比武功本身更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说,形容一个人神情内敛,就表示这个人有着极好的心理状态。 神情内敛是通过整体的、直觉的观察所获得的整体的、直觉的感受,具有典型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要把它解释得很清楚,也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我们一定要把它解释清楚。这里首先要引出我们的第一个信念,即:我们不相信任何所谓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东西,如禅、开悟等等,是真正神秘的和不可解释的,我们一定能找到一种方法,使这些东西具有我们能够理解、而且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也能够理解的合理性。
东方的方法体系里缺少分析的方法,可能是使东方的文化具有神秘色彩的主要原因。一个对象如果你不把他拆开来看,那它在你面前可能就永远是神秘的。
所以分析或许是打破神秘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对于东方式的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起源于西方的精神分析技术可能就是最好的打破其神秘感的工具了。
让我们先看一看,一个被形容为神情内敛的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这样的个人的人格是高度统一的。
如果人格是一件物体,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光洁的质感、沉重的密度和宜人的温度。他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就会轻而易举地调动内心一切心理能量去完成它。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就象他可以“收缩”他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样,我们的内心活动也可以被他吸引,这就是个人魅力的来源。史书上说:“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意思是说,周瑜的人格魅力象一坛好酒,跟他交往就象喝酒一样,不知不觉就要醉。
这样的感受与神经症患者带给我们的感受恰恰相反。他的人格是不统一的,可能有着粗糙的质感、松散的和不均匀密度、以及忽冷忽热的温度。
如果他要做一件事,就不太容易调动内心的一切心理能量去完成它。打个比方,如果神情内敛的人的人格象一个国家的中央集权状态,那么神经症患者的人格就象这个国家处在诸侯纷争的状态中。
跟他打交道,我们会因为他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莫测而不知所措,所以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可怜他或者疏远他。由于他自己的内心活动都没有被他所“收缩”,我们的内心活动当然也不会了,所以他不会给我们以“有吸引力”的感受。
交往的不稳定感还可能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状况之间的联系没有被揭示,所以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影响人的行为,谁会在此时此刻产生影响,永远都是一件无法预料的事。或者换句话说,你跟一个神经症患者打交道,你很难知道是在跟现在的他打交道,还是在跟过去的他打交道。
以上的描述,是在神情内敛之上又增加了一些东方神秘主义色彩。不能说没有益处,但却与我们破除神秘的目的有点背道而驰。
现在我们就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看一看,神秘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
最底层是本我,代表着这个人的一切生物性冲动,如食欲,性欲等。中间一层是自我,是他与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部分。
最上层是超我,代表着父母、老师、社会等各个方面对自己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本我和超我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冲突,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这一冲突。
如果自我不能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人格就不是处于协调状态,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神经症患者。 一个神情内敛的人的人格,不仅仅是一种协调状态。
那种向内收缩的感觉,甚至有那么一点点不协调。只不过这种不协调是一种良性的不协调。
造成这种不协调的感觉的动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在使内心活动向内收缩?我们猜想,使内心活动向内收缩的力量是人格的各个部分高度统一以后产生的整体功能,是整体的功能减去个部分之和所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功能。整体的功能,由于它不是可以通过分析发现的,所以它实际上也是所谓东方神秘主义的根之所在。
这篇文章无意制造任何新的概念,因为已有的概念的作用只是有助于把分析的工作越做越细,新的概念估计也不会超越这样的作用,而这里主要要谈论的是整合。仅仅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把这种整合人格的各个部分的统摄性的力量称为超超我。
整合被分析清楚之日,也就是超超我这一概念寿终正寝之时。超超我有点像是超我、自我和本我民主选出来的统治者,与它们不在一个水平上。
超超我对三者的统治,与超我对本我的压抑有本质的区别。超我与本我是在同一水平上纠缠厮杀的一对矛盾体,而超超我是更高层的、统合的力量;或者说,超超我的统治力量是一种舒适的、被人格的三个层面认可的压抑。
是什么使所有的心理活动向内收缩?答案是:超超我。 以上是单独地考察神情内敛的人的人格所。
求一篇用人格心理学分析自己的文章或论文 1500字左右!
【摘要】人格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目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建立了众多的人格结构的理论体系,但从其理论渊源和基本观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新精神分析理论,特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交互作用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本文作者运用八个人格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理论对自己进行人格特征分析,并结合例子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 人格理论 人格特征分析 一.结合各种理论对自己进行分析 (一)人格结构 ①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1】 自我分析:本我中存在各种本能欲望的满足,包括食欲,求生欲,性欲等,然而这些欲望需通过自我的帮助才能实现,而超我按照道德原则限制本我的私欲,与本我对立,从而使三者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例如,本我若产生食欲,然而身边又没有食物,依据现实道德条件,考虑到偷别人的东西是一种犯罪行为,在两者的作用下,自我就会产生决定,并去超市买食物来吃。 (二)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从这11种形式选出压抑与否认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
【2】 1.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2】 自我分析:小的时候,因为柔弱而被大的小孩欺负,而且在初中时也会遇到野蛮的人来招惹你,因此受到很大伤害。虽然如此,我却很难去回忆起当时的那种痛苦经历,因为自我防御中的压抑将这些使人产生焦虑的情绪压抑在了本我中,从而保护了自己受这些不良因素干扰。
2.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2】 自我分析:爷爷的去世时的那段时间,我一直觉得爷爷还在我身边陪伴着我,我也一直不愿相信爷爷已经离开我的噩耗,也不承认这个事实。
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否认在起着作用,通过否认来逃避现实,来减少现实生活中所带来的痛苦。 (三)奥尔波特—机能主动性 一个人现在进行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原来进行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即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
【3】 自我分析:依据这个理论,我选择心理学专业之前可能是因为父母的逼迫或是社会的需求。然而,学了这专业,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各个课程都很感兴趣,甚至可能会终身迷恋这各专业。
这就是机能主动性的体现,即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四)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4】 自我分析:生活中,我会通过观察我所信任的朋友或喜欢的明星的穿着来对服饰进行选择。
而且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我往往会观察身边那些学习不错的朋友,通过观察他们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来进行模仿,希望同样的学习方式能在我的身上奏效。例如说我身边有一位道德感高的朋友,平时和她在一起久了,我也受她影响,我的一些小毛病也慢慢纠正了过来。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这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 1.生理需求,级别最低,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如:食物、水、性欲、健康。
【5】 自我分析:我饿的时候吃食物,渴的时候喝水,生病的时候对健康的渴望以及对服饰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最基本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只有保证了这些需求,我才能继续以健康的体魄以及充沛的精力从事各种活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保障正常的生活,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需求。
2.安全需求,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疾病等。【5】 自我分析:我对安全的需求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危险。
小的时候在学校受到欺负时,我会跟父母闹着不去学校,以此来。
求人格心理学的论文只需1500字
我是学心理学的,这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而且符合你人格心理学的需求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积极获得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这一概念和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至今为止,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及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内容包括自我同一性的内容、过程、结构、功能、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等基本问题以及自我同一性与人格、认知、社会环境、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变量的相关研究,还包括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并且研究对象已经从青少年向成人延伸。但自我同一性在国内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仅仅停留在对Erikson或Harcia自我同一性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上,而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E. H. 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Erikson将人生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有待完成,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
Erikson认为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个人到了青年期,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含蓄而难下确切定义的概念,各理论家们都为界定这一概念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这一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他本人就从主观的、结构的、功能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环境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角度或层面来界定自我同一性。他概括了自己所提到的自我同一性的几种不同含义:“有一个时期它表明了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个时期则意味着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个时期是作为自我综合的一种标准;另外,它还作为一种与群体的理想和同一性的内在一致性的保持。”
近来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自我同一性中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如Kroger,明确的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平衡,Grotevant, Bosma, Berzonsky强调自我建构的同一性概念,将同一性视为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台湾学者张春兴把"identity”译为统合,认为统合(或统合感)代表人格成熟的一种状态,此一状态的形成乃是个体综合当前自我、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六个层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使个体对“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不再有仿徨迷失之感。
虽然每位理论家或学者都是从自我同一性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及其对人生的发展和努力所发挥的不同功能来界定这一概念,但是基本上这些定义并非是相互矛盾的,反而许多是相互加强、增进、补充和发挥对方的意义的。
概括的讲,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是对“我是谁”问题内隐和外显的回答,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相应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我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社会的限定和需求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即自我同一性需要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复杂混合,也需要自我与社会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是一反映社会影响和自我建构的心理社会结构,也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映。这一同一性结构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建构统一整体自我,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参照框架和关于自己的理论。
求人格心理学的论文只需1500字
我是学心理学的,这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而且符合你人格心理学的需求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积极获得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这一概念和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至今为止,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40年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及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内容包括自我同一性的内容、过程、结构、功能、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等基本问题以及自我同一性与人格、认知、社会环境、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变量的相关研究,还包括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并且研究对象已经从青少年向成人延伸。但自我同一性在国内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仅仅停留在对Erikson或Harcia自我同一性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上,而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E. H. 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Erikson将人生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有待完成,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
Erikson认为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个人到了青年期,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
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含蓄而难下确切定义的概念,各理论家们都为界定这一概念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这一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
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他本人就从主观的、结构的、功能的、社会、文化及历史环境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角度或层面来界定自我同一性。他概括了自己所提到的自我同一性的几种不同含义:“有一个时期它表明了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个时期则意味着个人性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个时期是作为自我综合的一种标准;另外,它还作为一种与群体的理想和同一性的内在一致性的保持。”
近来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自我同一性中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如Kroger,明确的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平衡,Grotevant, Bosma, Berzonsky强调自我建构的同一性概念,将同一性视为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如台湾学者张春兴把"identity”译为统合,认为统合(或统合感)代表人格成熟的一种状态,此一状态的形成乃是个体综合当前自我、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六个层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使个体对“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不再有仿徨迷失之感。
虽然每位理论家或学者都是从自我同一性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及其对人生的发展和努力所发挥的不同功能来界定这一概念,但是基本上这些定义并非是相互矛盾的,反而许多是相互加强、增进、补充和发挥对方的意义的。 概括的讲,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是对“我是谁”问题内隐和外显的回答,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相应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我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社会的限定和需求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即自我同一性需要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复杂混合,也需要自我与社会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是一反映社会影响和自我建构的心理社会结构,也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映。这一同一性结构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建构统一整体自我,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参照框架和关于自己的理论。
人格心理学论文
引言 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生理差异,行为差异) 第一节 艾森克(Hans J.Eysenck)的人格理论 一、基本理论 (特质论观点,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背景、古希腊Hippocrates的“体液说”,根据某种体液在人体中占据的优势分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血液-多血质、活泼,好动,热情,愉快 -春天 粘液-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动作缓慢,变化少 -冬天 黄胆汁-胆汁质、直率,精力旺盛,暴躁,动作快 -夏天 黑胆汁-抑郁质、孤僻,敏感,发愁,惧怕 -秋天 罗马医生Galen认为、四种体液和冷、热、干、湿四种身体特性 组合形成性格(character) 评述、假设不正确,将复杂的人格简单化。
冯特的两维模型 两维说、“强情绪性”-“弱情绪性”;“变化快”-“变化慢” Eysenck的人格维度、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 二、基本概念及测量 人格的主要因素、 1、外倾性(Extraversion, E) ,2、神经质(Neuroticism, N) 3、精神质(Pschoticism, P) EPQ量表的测量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四水平基本结构、特殊反应,习惯性反应,特质,类型 四、人格维度的测量(EPQ) 第二节、 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 1、内外倾的具体含义 典型表现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与内外倾的关系 唤醒水平(arousal) 激活-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神经质差别 皮层唤醒水平-大脑网状结构的机能-内外倾差别 高激活水平常常也是高唤醒水平,神经症者的神经质与外倾性呈负相关. 唤醒水平中用心率(HR)和皮电(GSR)反应自主神经活动-N 以脑电(EEG)反应皮层的活动-E 3、内外倾与感觉剥夺的关系 外倾者唤醒水平高,渴望刺激,耐痛,对感觉剥夺的耐受低 内倾者唤醒水平低,躲避刺激,敏感,对感觉剥夺的耐受高 第三节、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论据、 1)内外倾的稳定性, 2)跨文化研究 3)遗传率问题、 双生子研究(成人稳定的人格特质40%来自遗传) 4、对艾森克人格理论的评价 1)艾森克强调类型(type),即维度,而非特质. 因为、 a.特质间相关较高, 难以进行系统描述和精细研究, 而类型或维度则可用于深入研究 b.特质水平上的研究无法重复,而类型或维度的研究则可重复. 2)将人格看成连续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是当代人格的主流思想. 3)强调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格,不同于只用问卷的传统方法,具有独到之处 4)强调“唤醒”的概念 5)理论简洁明了,测量工具使用简便 第四节 儿童气质的研究 Thomas & Chess的九维度气质理论(NYLS) 1、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在活动中,儿童动作的数量和速度 2、节律性(Rhythmicity)、 饥饿、睡眠和排泄等生理机能是否规律 3、趋避性(Approach-withdrawal)、 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特点。 4、适应能力(Adaptability)、儿童对新环境或新刺激的适应过程 5、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e)、 指能够引起儿童注意的最小刺激强度。
6、反应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表达情绪反应的能量水平 7、心境(Quality of Mood)、 指儿童睡醒后几小时内的优势情绪. 8、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 指儿童的注意力是否容易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转移。 9、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指从事一种单一活动时稳定注意时 间的长短)。
节律性、趋避性、适应能力、反应强度和心境、 容易抚育型(Easy)、 发动缓慢型(Slow-to-warm-up) 和抚育困难型(Difficult)。 1、儿童气质类型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2、“良好适应”(goodness of fit)模型 第五节、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1、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自然选择过程导致生理、心理特点进化 恐惧、愤怒、依赖和服从、合作等等 2、社会排斥与焦虑 群居比独居更易生存和繁衍后代,被群体排斥则危机四伏。
因此,导致焦虑(anxiety)的原因是社会排斥或害怕被社会拒绝,威胁到群体的依附关系 进化论人格理论与配偶选择。
人格心理学论文
引言 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生理差异,行为差异) 第一节 艾森克(Hans J.Eysenck)的人格理论 一、基本理论 (特质论观点,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背景、古希腊Hippocrates的“体液说”,根据某种体液在人体中占据的优势分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血液-多血质、活泼,好动,热情,愉快 -春天 粘液-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动作缓慢,变化少 -冬天 黄胆汁-胆汁质、直率,精力旺盛,暴躁,动作快 -夏天 黑胆汁-抑郁质、孤僻,敏感,发愁,惧怕 -秋天 罗马医生Galen认为、四种体液和冷、热、干、湿四种身体特性 组合形成性格(character) 评述、假设不正确,将复杂的人格简单化。
冯特的两维模型 两维说、“强情绪性”-“弱情绪性”;“变化快”-“变化慢” Eysenck的人格维度、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 二、基本概念及测量 人格的主要因素、 1、外倾性(Extraversion, E) ,2、神经质(Neuroticism, N) 3、精神质(Pschoticism, P) EPQ量表的测量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四水平基本结构、特殊反应,习惯性反应,特质,类型 四、人格维度的测量(EPQ) 第二节、 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 1、内外倾的具体含义 典型表现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与内外倾的关系 唤醒水平(arousal) 激活-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神经质差别 皮层唤醒水平-大脑网状结构的机能-内外倾差别 高激活水平常常也是高唤醒水平,神经症者的神经质与外倾性呈负相关. 唤醒水平中用心率(HR)和皮电(GSR)反应自主神经活动-N 以脑电(EEG)反应皮层的活动-E 3、内外倾与感觉剥夺的关系 外倾者唤醒水平高,渴望刺激,耐痛,对感觉剥夺的耐受低 内倾者唤醒水平低,躲避刺激,敏感,对感觉剥夺的耐受高 第三节、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论据、 1)内外倾的稳定性, 2)跨文化研究 3)遗传率问题、 双生子研究(成人稳定的人格特质40%来自遗传) 4、对艾森克人格理论的评价 1)艾森克强调类型(type),即维度,而非特质. 因为、 a.特质间相关较高, 难以进行系统描述和精细研究, 而类型或维度则可用于深入研究 b.特质水平上的研究无法重复,而类型或维度的研究则可重复. 2)将人格看成连续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是当代人格的主流思想. 3)强调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格,不同于只用问卷的传统方法,具有独到之处 4)强调“唤醒”的概念 5)理论简洁明了,测量工具使用简便 第四节 儿童气质的研究 Thomas & Chess的九维度气质理论(NYLS) 1、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在活动中,儿童动作的数量和速度 2、节律性(Rhythmicity)、 饥饿、睡眠和排泄等生理机能是否规律 3、趋避性(Approach-withdrawal)、 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特点。 4、适应能力(Adaptability)、儿童对新环境或新刺激的适应过程 5、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e)、 指能够引起儿童注意的最小刺激强度。
6、反应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表达情绪反应的能量水平 7、心境(Quality of Mood)、 指儿童睡醒后几小时内的优势情绪. 8、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 指儿童的注意力是否容易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转移。 9、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指从事一种单一活动时稳定注意时 间的长短)。
节律性、趋避性、适应能力、反应强度和心境、 容易抚育型(Easy)、 发动缓慢型(Slow-to-warm-up) 和抚育困难型(Difficult)。 1、儿童气质类型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2、“良好适应”(goodness of fit)模型 第五节、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1、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自然选择过程导致生理、心理特点进化 恐惧、愤怒、依赖和服从、合作等等 2、社会排斥与焦虑 群居比独居更易生存和繁衍后代,被群体排斥则危机四伏。
因此,导致焦虑(anxiety)的原因是社会排斥或害怕被社会拒绝,威胁到群体的依附关系 进化论人格理论与配偶选择。
心理学论文范文 1500字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
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3/10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
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
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
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4/10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
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
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
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
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
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
人格心理学写论文应该写哪些方面的?
你的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毕业论文写作技巧:第一条,先要围绕着论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也就是说,当你的论题已经确定以后,第一,围绕着立论去占有材料,多多益善的去看。
有的论题是来自老师已经拟订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确立论题的,先积累材料,再有论点。
一旦立论确立了以后,再回过头来去占有材料。在占有材料方面跟我《基础写作》里讲的有相通的地方。
第一要占有材料,占有研究对象的真实的材料。比如你要研究某个作家,某个阶段的几部作品,就将这几部作品拿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进一步来确定自己的论点。
如果你的论文是报告类的,不是纯理论性的,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总结的形式来写论文的,那么你的调查材料、实验材料也要占有。第二,要对研究对象的外延材料占有。
比如你要研究的是作家作品的话,那么你就要对作家写作的背景材料,包括政治经济背景、文艺思潮背景等。还有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材料,还有他人已经研究过的材料等。
有了这些材料,你就可以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使自己在研究当中尽量公允,不带偏见。所以,充分占有材料,也就使你的论据更充分。
这样你将来的论证就会更加深广。第三,在有材料的基础上要选择材料。
决不能只要有材料就统统拉进来。这是你们写论文常出现的问题。
比如让你写一万字,你可能写到五六万字。象刚才那个学生一样,写出六万字,太丰富了。
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可以让老师来帮助你,告诉你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多占有材料总比没有材料写不出来要好,因为删总是好删的。
在材料多的情况下,你就选更好的材料。2 、选择论文的类型。
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选择论文的类型。毕业论文的类型一是学术性论文,二是报告性论文。
应用性比较少的科目来说比较容易做成学术型论文,比如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诗派的研究。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比如教学领域、新闻领域、治疗科学和实验等,论文一般写成调查性的或总结性的,我将它概括为报告型论文。
杂志上发表的3000来字的论文,一般就是报告型的论文。报告型的论文主要是总结经验。
不管是总结也好,报告也好,总之,最后是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比如说,《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会》有这样几条规律:综合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综合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性学习以课外学习为主,能加强课内外的结合,强化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能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他的这几个体会是努力地从理论上探讨,说明它的意义。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都是学术型的,学术型的论文主要是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经过充分的研究以后,用文字符号进行表达。
这一类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者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本专业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术型的论文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论述性的论文,一是综述性的论文。
所谓论述性的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有极强的理论色彩。它又可以分为立论型和驳论型。
立论型就是正面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型就是批驳别人的观点。综述性的论文,在我们的大型报纸上和一些杂志很多。
比如,2003年已经过了半年了,我们就可以对过去的半年时间里的小说进行综述。如果是综述文学创作,就要对各种文体进行综述,如果进行小说综述,就要对半年来杂志报纸上发表的小说进行描述。
这是一种综述型的,往往采用一种夹叙夹议的方式。两者比较而言,综述型的论文只要你的资料可以找到而且你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这种论文的撰写要比论述型的论文容易些。
因为论述型的论文完全是议论型的,要求逻辑思维要好一些。另外,论证的深度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这还是本科生,那么研究生就更不用说了。论文类型的选择,主要是看论文的对象怎么样。
如果是宏观的,我们就用综述性的面上的描述;如果是微观的,涉及到某一个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某一个问题,我们就选择论述性的。如果我们自己学的专业应用性很强,比如说教学、新闻、农业、林业,建议大家写成报告型的论文,写成调查报告也行,写成总结性的报告也行,都可以。
这一类文章,可以看看报刊杂志。如果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建议大家写成报告性论文,包括调查报告、总结和实验报告。
有些实验报告就可以成为论文。这是第二条。
3 、要拟订 论文的写作提纲。准备工作的第三条是一定要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
如果没有完整的写作提纲的话,逻辑思维就会出现偏差。这不同于散文创作。
散文创作只是一个百字文或千字文,打个腹稿差不多就可以了。三千字的学年论文都要求打提纲,更不用说上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