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北宋历史调查报告范文

    历史人物调查报告格式

    岳飞:那暗黑皇权的祭祀品 南宋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如岳飞这般的冤狱竟能够穿透时光的帷幕,至今仍留恸伤。但同样的,岳飞冤狱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

    南宋立国那令人困惑的晦涩进程,构成了我们文化上的长久的疑雾,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 岳飞的冤狱令得整个民族为之伤恸,不仅是因为岳飞其人是中国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将领,不仅是因为岳飞的忠诚与冤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最重要的是,岳飞冤狱是在南宋的军事力量占到优势的前提之下而发生的,南宋朝廷在中原面临着行将收复的优势之下,却突然自动摧毁自己的国防力量,解除军事武装,兴起奇冤大狱,其怪异的思维耐人思量。 南宋的军事优势,不唯是我们后人的认知,甚至连当时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明明白白。

    早在金兀术提倾国之兵,做困兽相搏,却徒然透露出其军事上的颓势之时,赵构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宋高宗赵构却终于选择了屈膝投降,放弃了自己的军事优势甚至主动解除武装,枉杀千古名将岳飞,留下来了憾事令得多少人气淤于胸。

    从此赵构在历史上以其一个单调的阴灰色剪影而定格,再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然而,赵构的选择所带来的疑惑却仍然未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民间传统为君权讳,将岳飞冤狱归罪于权奸秦桧,但这样的徒然替宋高宗赵构开脱,却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事实上,杀害如岳飞这般的高级军事将领,若然是没有赵构的旨意,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岳飞终究被害,从此南宋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最后机会。对此,史家将其归罪为赵构胆小畏敌,归罪于赵构唯恐岳飞真的迎回宋钦宗,威胁到赵构的地位。

    前一个解释,分明是对南宋的历史缺乏了解,要知道北宋国灭之时的赵构刚刚十九岁,却于国家危破之际,重整河山,再造社稷,这决非是一个缺乏胆量与勇气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而后一个解释却只能说明部分问题,如果赵构真的害怕迎回的宋钦宗会威胁到他的地位的话,那么,于他而言只需要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就能够收到效果了,未必非要将岳飞杀害不可。

    但是岳飞终于被在解除兵权之后,构陷枉杀,如此这样背离民意的龌龊勾当,那必然是有其内在症因的。 最让我们不解的是:在赵宋皇廷死亡名单上,最早有意要铲除的人不是岳飞,而是三大将之一的张俊。

    然而奇怪的是,当张俊对解除其兵权的使节发出死亡的威胁之时,其人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加官晋爵,并“带领岳飞”去铲除同为三大将之一的韩世忠,只是因为岳飞反对这一无益的自戕行为,才使得他自己沦为了险恶政争的牺牲品。 ——由是我们困惑不已,那赵宋朝廷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怪异标准选择牺牲品,促成那无法消弥的浓烈杀意的契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追循赵构的南宋复国史,我们会意外的发现,烽火连天的中原血战,不过是副战场而已,南宋朝廷所面对的主战场并不在疆场之上,而在于皇家权力的激烈搏杀之中。

    析读于南宋的复国历史,让我们惊讶的发现祸在萧墙之内,南宋最大的敌人,是冷酷而邪恶的皇家权力自己,而非攻城掠地的敌对国家。 正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南宋帝国最可怕的敌人不是金兵,不是金兀术,而是这个政权最急欲解救的被金人所俘虏的宋钦宗。

    更可怕的是,宋钦宗甚至从未曾有机会走出他的俘虏营,他只是一个阴郁而执着的存在,就举重若轻的击碎了南宋军民十年之久的准备与付出。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谛听岳飞发出这撕心裂肺的哀伤,我们就会知道皇家权力的阴恶与冷酷。

    要知道,民族英雄岳飞以洗涮国耻为已任,要直捣黄龙,迎回被敌国俘虏的徽钦二帝,但事实上,唯其这两个皇帝才是满胸忠义的岳飞的最大敌人。一旦陷入这个险恶的陷阱之中,纵如岳飞这般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任由暗黑的皇家权力辗压成尘,除了那千古的英名,与世代的哀伤,除此我们再也无话可说。

    宋钦宗是如何以他的阴郁存在,击跨称雄天下的南宋军事力量的,他又是如何于不动声色之中,将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辗压成尘的,而那风雨飘摇的南宋帝国,又是如何于这阴暗的皇权博弈之中屈辱残存的,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历史。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自己。

    认识历史,就意味着认识我们民族之中那生生不息的与黑暗皇家权力相抗衡的内在精神力量。 由此开始。

    尘烟未散,蹄声再起。 那迷一样的南宋复国史。

    是为序。 雾满拦江 年月日。

    历史调查报告的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 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 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

    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

    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

    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

    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家族变迁史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关于范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就对范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了解范姓的来源和范姓历史名人。

    2、了解范姓的人口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范姓的来源

    范姓出自祁姓。据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

    后迁鲁县,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书籍

    历史上的范姓名人

    范仲淹、范蠡、范增、范文程、范宁、范成大、范丹、范汪……

    网络查询

    范姓人口情况

    据统计,目前范姓人口总数460万,排名51位。

    四、结论

    1、在历史长河中范姓人才辈出。有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范仲淹,春秋末期著名的谋士和实业家的范蠡,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的范增,侍奉过清太祖、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代皇帝的范文程,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的范宁,曾任东阳太守的范汪,还有南宋的“四大诗人”范成大,和东汉名士,中国古代廉吏典范的范丹。

    2、范姓人口总数为460万,排名在全国第51位,占全国人口的0.37%

    关于武冈历史调查报告

    武冈建置历史悠久。

    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141年)置武冈县,县治今市城区,属长沙郡。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候国敬候,候址今市城郊七里桥,世袭历时131年。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都梁县,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复为武冈县,属昭陵郡。

    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升为武冈军,军治今市城区,属荆州湖南路,辖武冈、绥宁、新宁县。明洪武九年(1368年)改武冈路为武冈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武冈府为武冈州,辖新宁县,属宝庆府。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楩(朱元璋第18子)从云南迁武冈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72年。

    清顺治四年(1671年即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皇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清承明制。

    雍正二年(1724年),新宁县直属宝庆府。民国2年(1913年),9月废州改为武冈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直属省);民国26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武冈县属湖南省邵阳专区(邵阳地区)。1986年1月,武冈县属邵阳市。

    1994年2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武冈县设立武冈市,属邵阳市代管。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怎么写

    朔州市朔城区文物、古迹的调查调查方法:走访询问调查对象:文物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当地百姓等朔城区,古称马邑,朔州。

    位于山西省北部,为雁门关外重镇。朔城区这一塞北古城,具有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在桑干河上游的黑陀山东麓有"峙峪人"文化遗址;秦始皇三十二年,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城养马,故称"马邑"。历代王朝更迭,沧海桑田,岁月如流,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变幻,留下了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笔者利用假期,走访了各级文物管理单位、遗迹遗址及当地百姓,对朔城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一、 现存主要古建筑1.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坐北向南。

    山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门上悬有"崇福寺"竖匾一方,自山门向里有金刚殿,钟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殿,弥陀殿和观音殿。全寺东西宽117米,南北长200米,总面积为23400平方米。

    前后五重院落,布列宽舒,主次分明。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辽改寺为林太师府署。

    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建弥陀殿,后又建观音殿。历经元、 崇 福 寺 弥 陀 殿明、清各代,都有扩建,重建和修葺。

    现寺内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所建外,其余均为明代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吉庄大王庙 在吉庄村东,由大王殿,龙王殿,娘娘殿,戏台,钟楼,东西配殿等组成。始建于乾隆三年,民国14年重修,续建。

    大王殿为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屋顶,殿内塑有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像。主殿西侧厢房三间为龙王殿,正面塑有龙王像,两侧绘有兴方施雨图;东侧厢房三间为娘娘殿,正面塑有娘娘及侍女像,西侧绘有壁画。

    院东南角为角楼,十字歇山顶式,内悬民国14年铸造铁钟一口。为朔城区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大王庙。

    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东庄"旌表节孝"坊 在东庄村南街口,四柱三间式,单檐悬山顶,坊座四立柱基高1米,是民国初年东庄王家为孀妇宫氏所建造。

    原有题额"旌表节孝",后失落。4.内长城 在朔城区西南部,宁武,神池县交界处。

    南起托逻台、经寇庄、利民、暖崖、至平鲁县境内,全长约30多公里。原为砖或石包砌,后大部残损,一部分基本完整。

    底宽3米左右,顶宽2米左右,高4米左右。明洪武至万历年间为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而修筑。

    内 长 城5.利民堡 在朔城区城西30公里处,建于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地处内长城边口,为驻军地,是朔城区要地之一,称利民设东、南、西三门,石砌。

    清代后期驻军撤出,居民逐渐迁居城内。民国初改称利民营,有住户200多户。

    西,南两面城墙大部被拆除,城门无存。东门已拆。

    二、 主 要 古 遗 址1.峙峪遗址 在城西北黑陀山下,峙峪村北小泉沟的一个沙丘中。中国科学院1963年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8万年。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峙峪遗址除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外,还发现有相当多的动物化石、大批精巧的细小石器以及其他遗物。

    这个地点地层清楚,遗体集中。从遗物中可以看出,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山上长着茂密的森林,丘陵中有灌木林,东面是丰茂的草原,河里有鱼类。

    峙峪有羚羊、野马、野猪、鹿、 峙 峪 人 遗 址犀、鸵鸟等。他们获取最多的猎物是野马,所以峙峪人又称"猎马人"。

    2.赵家口遗址 在赵家口村南向阳山坡。1958年修赵家口水库时,在半山腰发现有石斧、石铲、陶片等。

    1984年,修元卢铁路时,在村南的寨躺壕、寨上圪塔发现2大批红砂陶片、石环、石斧等遗物。在南山向阳山坡上,地面上到处有上述文化遗物。

    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3.丰裕村遗址 在丰裕村东南0.5公里处有一土丘,东侧为恢河,土丘高出河床约5米,土质为砂土,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

    发现有石斧、石铲和有绳纹、网格纹的陶片等。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三、 主要城堡战场遗址 1.秦汉马邑城遗址 在朔城区西北隅。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而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另外,《马邑县志》、《晋太康地记》中也有对马邑城的记载。在古城内地下,为汉文化层,城周围到处有汉墓。

    秦汉马邑城遗址,亦即北齐增建古城遗址。今已拆毁殆尽。

    2.汉阴馆城遗址 在朔城区东南32.5公里处的里仁村村南。汉景帝三年于楼烦乡置阴馆县,属雁门郡。

    《太平寰宇记》载:"阴馆城,今名下馆城。"《二十五史补编》、《马邑县志》等史书中亦有记载。

    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北齐朔州城遗址 朔城区西北隅古城为北齐朔州城。

    是北齐在秦汉马邑城故址上重新修建的。《朔州志》记有:"古 残留的城门及部分城墙城旧基九里十三步","元至正末年,右丞相孛罗帖木尔驻兵大同,使其将姚枢守朔州"。

    后来的县城是元末明初在北齐朔州城基上改建的,残存古城墙是北齐所建。70年代以来,古城东北城墙上新建民房。

    80年代以来,南、西、北部西段古城墙逐渐被拆除,昔日古城面目全非。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战场遗址 在里仁村南0.5公里一带。范围约100亩。

    在距地面30--50厘米的沙土层下,为。

    关于姓宋的研究报告

    源起商代,国号宋,国君微子启,为帝乙长子,宋国封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子民以国为姓,为宋氏。

    一、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

    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

    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

    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

    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

    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

    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

    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

    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

    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

    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

    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

    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

    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

    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

    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

    杨氏历史调查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杨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 二、赐姓转姓 三、少数民族杨姓

    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上网

    杨姓人口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约有400万。

    书籍资料

    百家姓排名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网

    杨姓宗谱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

    上网

    杨姓迁徙史

    台南佳里杨氏 台北半线杨氏 台中杨氏 台中沙鹿镇杨氏 香港杨氏 海外杨姓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孟加拉杨氏 缅甸仰光杨氏 菲律宾杨氏 新加坡杨氏 泰国杨氏 印度尼西亚杨氏 欧美澳洲杨氏

    上网

    地位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四、结论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3.08%。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篇关于诸城历史名人的调查报告,500子就好

    诸城历史悠久,诸城市古称密州,据考证,中国上 古名君虞舜就出生在我市的诸冯村,诸城自此得名.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明、清称诸城.建国后设诸城县,1987年撤县建市.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东邻海滨名城青岛市,南毗新兴港口日照市,北靠风筝都--潍坊.诸城交通便利,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两条国道贯穿全境,2004年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马路.世界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巨型山东龙”,出土于此.诸城又称“龙城”,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恐龙之乡”.与高密市(凤城)是姊妹城市.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诸城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养育了世代众多彪炳史册的名人,出过8位宰相.其中,有满腹韬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风的军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更有为远大理想报效祖国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不仅在诸城,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闪烁着夺目的光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做密州太守时,留有200多首诗词歌赋,著名词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做密州太守进写下的.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虞舜(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姓姚,名重华.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前2255年—前2207年),卒于110岁.舜,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其执政时期成为儒家理想社会的黄金时代.公冶长(生卒于春秋时),名长,字子长(又名芝,又字子之).诸城市马庄乡近贤村(原名公冶场)人.是孔子72贤弟子之一,名列第20位.孔子赏识其德才兼优,将女儿许配给他.公冶长善鸟语.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城人.)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公元25年,樊崇将赤眉军与王匡领导的湖北绿林军联合,亲自指挥大军打进长安,立西汉宗室牛童刘盆子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军进击关中时,被刘秀伏击于宜阳(今河南宜阳县),义军惨遭失败,樊崇壮烈牺牲.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祖籍汉琅琊郡诸县(今山东诸城)葛陂.诸葛亮远祖诸葛丰本姓葛,世居琅玡诸县,后徙沂南,因沂南先有葛姓,于是自谓诸葛氏,固以为氏.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著述也颇多.卒后谥“忠武侯”.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诸城城关镇兰家村人.是宋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学家,著有《金石录》.21岁那年,赵明诚与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18岁)喜结伉俪.李清照,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是他仅存的两幅绘画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图》是关于他的最早、最详细也是唯一的记载.清《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这两幅画,是中国古代难得的艺术珍品,被历代誉为“神品”,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丁耀亢(1599-1669):明末清初文学家,诸城人.《金瓶梅续集》和《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诸城逄戈庄人.清朝名相刘统勋之子,乾隆十七年进士.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刘墉的传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宰相刘罗锅》即为明证.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省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右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臧克家(1905-2004),诸城吕标乡臧家庄人.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著名电影艺术家,首届电影“百花奖”(1962年)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导演过《青春之歌》和《杨门女将》等影片.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相州村人.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江青(1914-1991),诸城相州人,原名李姚蓝.毛泽东夫人,“四人帮”骨干成员.另有王愿坚 王喜坚 王茂坚三兄弟.。

    二、宋朝历史背景研究

    北宋的历史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960 年到998 年,它包括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这是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阶段,也是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阶段。北宋中央与原来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主要矛盾。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北宋消灭了北汉,统一的规模基本奠定下来。宋、辽之间的战争直接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第二阶段从998 年至1085 年,它包括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这一阶段,社会危机加深,为了缓和矛盾、解决危机,有各种改革和变法。重要的有仁宗朝的庆历新政,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社会变革进入到高潮。在周边地区,北宋与辽的斗争缓和下来,和西夏的矛盾又突出起来。第三个阶段从1085 年至1127 年北宋的灭亡,是哲宗、徽宗、钦宗三朝。北宋后期,女真族兴起并建立金国,很快成为北宋的主要敌人。北宋和金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的矛盾。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的发展。金人两次南下,北宋灭亡。

    南宋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127 年到1224 年,也就是高、孝、光、宁四朝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南宋在同金人的对立斗争中,从动荡不安到相对的稳定下来。但是南宋人们希望“中兴”,恢复中原,最终却成为泡影。金朝在世宗时出现盛世局面,章宗朝是“盛极衰始”,很快地衰落下去。南宋的第二个阶段从1224 年至1279 年南宋的灭亡。从宋理宗开始,南宋进入衰亡的阶段。1227 年、1234 年,西夏与金先后灭亡。由于蒙古的兴起,宋与蒙古的矛盾成为影响南宋后期发展的主要矛盾。南宋政府更加腐朽,南宋军民的抗蒙斗争受到压抑、破坏。南宋的灭亡、元朝建立,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出现了。一方面是民族压迫的加剧,一方面是民族新的组合。中国的历史进入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这几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自己姓氏的研究报告.于是.我就对自己的姓氏——沈,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通过互联网搜寻关于沈氏的各种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沈姓来源 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戛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四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所灭.季载(文王第十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其后世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历史上的沈姓名人 沈约(南北朝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 沈括(北宋科学家) 沈周(明代画家) 沈亚之(唐代文学家)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 沈钧儒(七君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 沈雁冰(现代文学家) 沈尹默(现代书法家) 沈鹏(当代书法家) 沈南鹏(当代富商) 人口 约12万左右 四、结论 1、我国沈姓源远流长,源出于姬姓.因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平叛有功被封于沈国(夏禹子孙的封国),其后世子孙即以国名姓,称沈氏. 2、我国沈姓人才济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