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叙说家史范文200字

    范文《我的家史》200字

    我叫。。。。,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听说过吧,就是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也许我的名字谈不上如雷贯耳,但大名鼎鼎还是算得上的。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还是挺有诗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也不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族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和海外都有。我的祖先是哪个朝代诞生的,没有听我的父辈提到过。我的外公是一个老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离开家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艰难困苦岁月里,我外公信念坚定,坚决抗战到底不动摇,他坚决贯彻游击战思想,同时又在敌占区展开地雷战、地道战等多样化的战争模式,消灭了多股游荡在各个村庄的鬼子兵。老爷子的游击队战绩显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八路军的连长,老爷子打仗那个叫猛啊,冲锋号刚响,就如猛虎下山冲了出去,那股气势令敌人胆寒。

    建国后,老爷子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从副县长、县长再到市粮食局长,最后从监狱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老爷子戎马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生了2个儿子,3个女儿,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勤奋工作着。

    当然啦,我爷爷也不甘落后,怎么说也是一知识分子来着。他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贫苦人家,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安徽合肥南部的一个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爷爷这一辈子虽然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生了2个儿子,1个女儿,2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总算也是美满幸福。

    纵观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经历,爷爷与外公则是我最敬佩的。家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家史 作文200字

    我爷爷姓 ,名 ,出生于 只读书到小学毕业。人很慈祥,也很和蔼。

    我奶奶出生于 年 月。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很温柔。她和爷爷在同一个村子里,相识相恋,结婚。生出了爸爸和姑姑。奶奶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

    我的爸爸叫 ,。是我们班的家长委员会会长。文化程度是高中。虽然文化不高。不过我一遇到难题,他就会很耐心的帮我解答。

    我妈妈是一名售票员。很文雅,虽然是个急性子,但和我一样爱看电视剧。

    我,出生于1998年3月。很好动,很爱运动,甚至很任性、很野蛮。不过,再野蛮的人也会怕鬼呀。不过,只要有人在我身边我就不怕了。虽然,我不是独生子女,有姐姐。不过,我有一个快乐的家!一个幸福的家!

    历史论文200字左右家族史

    多年来许多专业和业余的巴金研究者们为巴金家族历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说法和观点与史实有出入.本文根据现在确实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讨商榷,力求准确,以免讹传.一 关于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于四川,并非从浙江到四川的巴金在《春蚕》一文中写道:“在成都正通顺街有我的老家,……就在这个老家里我几十年前读到一本《醉墨山房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遗著,他是作‘幕友’从浙江到四川的.”(《随想录·四十二》)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确实起于幕僚,襄助四川南溪县令唐炯(见《醉墨山房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志》).不过他生于四川,而并不是“从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写道:“嘉庆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这说明浙江嘉兴的这一支李氏家族辗转迁居到四川,始于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积劳成疾,遂于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官”.而此时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见《……李公宗望墓志》).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这样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后生于四川的.巴金这篇文字是当时根据记忆写的,估计成文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不在手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 (1)》中《巴金小传》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着同样的错误。

    .。

    我家的家史作文100字

    ,叽里呱啦地讲开啦!我拿着笔,快速地记在纸上。

    就在1969年7月26日,爸爸出生了,降临在了爷爷奶奶的怀抱里。可是那时,爷爷奶奶并不富裕,而且家里还有爸爸的三个弟弟要抚养,因此,爸爸尽管能去上学,但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回家时,都要下田帮爷爷种菜,或者煮饭、做家务、去喂养牲畜,当时的艰苦程度,从连橡皮擦都买不起就可以看出。

    1969年8月15日,妈妈在另一个家庭中出生了。比起爸爸来说,妈妈的生活可是幸福得多啦!外公外婆只养育了两个孩子,家庭也比较宽裕。

    时间像流水般逝去了,爸爸妈妈相知相爱。在1993年他们一起伴着去领了结婚证。

    历史论文200字左右家族史

    多年来许多专业和业余的巴金研究者们为巴金家族历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说法和观点与史实有出入.本文根据现在确实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讨商榷,力求准确,以免讹传.

    一 关于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于四川,并非从浙江到四川的

    巴金在《春蚕》一文中写道:“在成都正通顺街有我的老家,……就在这个老家里我几十年前读到一本《醉墨山房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遗著,他是作‘幕友’从浙江到四川的.”(《随想录·四十二》)

    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确实起于幕僚,襄助四川南溪县令唐炯(见《醉墨山房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志》).不过他生于四川,而并不是“从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写道:“嘉庆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这说明浙江嘉兴的这一支李氏家族辗转迁居到四川,始于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积劳成疾,遂于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官”.而此时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见《……李公宗望墓志》).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这样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后生于四川的.巴金这篇文字是当时根据记忆写的,估计成文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不在手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 (1)》中《巴金小传》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着同样的错误.

    家书范文200字家风

    亲爱的爸爸: 你好!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给您写信?您是不是很意外?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个人和小朋友一起度过一周的夏令营。

    夏令营的每一天都很辛苦,我热得衣服都湿透了,一瓶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喝干了。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的春节,一个对我很有触动的春节。

    那天,我们回到南通老家,已是晚上八九点。爷爷家灯火通明,我一看,他们正忙着做豆腐呢!奶奶煮豆浆、爷爷做茶干,寒冷的冬夜,他们热得只穿着单衣。

    坐了大半天的车,我有些累,匆匆吃过晚饭就上床休息了。不知过了多久,我被一阵机器的轰鸣声吵醒了,我一看手表,已是凌晨一点多了。

    什么声音啊?我摇醒您,您告诉我,是爷爷正在磨豆浆。我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

    早上我一起床就发现爷爷、奶奶都不在家,原来,他们早就去市场卖豆腐了。我们把中午的饭菜准备好,等到十二点多,他们才回来。

    奶奶吃完就又去市场了,爷爷继续在家做豆腐。春节期间,人多生意好,他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这做豆腐是纯体力活,他们非常辛苦。 我挺心疼他们的。

    爷爷、奶奶年纪快七十了,应该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了。您和妈妈无数次让他们别干了,好好在家呆着休息休息,可他们倔得很,就是不听,说现在还能动,停不下来。

    爸爸也无可奈何。 前不久,我们看中央电视台关于“家风”的采访节目,爷爷就自豪地说:“我家的家风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

    爷爷说得太对了!听您说,在你很小的时候,爷爷在外做木匠活,后来怕奶奶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太辛苦,就从外地回来了。爷爷学起了做豆腐,虽然辛苦,但收入还不错。

    靠着这门手艺,他们把两个孩子养大了。您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从小学习刻苦,考上了中师,毕业后自学了大专、本科,你能吃苦、爱钻研,工作十几年后,凭着自己的能力,来到了南京继续做你喜欢的教师工作。

    来到南京的这几年,我每天都看到你为美好的未来在打拼。我想,我也一定会像您和爷爷一样,把“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的家风传承下去,好好学习,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男子汉。

    祝你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口述家史故乡的范文

    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来修理一下。

    家史例文

    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

    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

    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

    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流经附近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

    听父辈们讲,70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就得在楼上呆10天半个月。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70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在当地应该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会加上水南桥。

    我们村300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2、5、8。

    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从90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

    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

    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

    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50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

    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木用器,比如箩筐、晒具、锅盖、房柱、楼板等。那个年代人们都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种大量农作物。

    这就需要装农作物的用具了,生逢春冬比较空闲的时候,村民们便把各家的破了的竹木用器拿出来,请祖父他们。

    历史东江纵队用200字叙述作文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正迈步跨入21世纪,国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构想。在21世纪里,在人们所铸成的和平世界里,我们都该努力避免战争。因为一场战争所付出的是双方血的代价。

    日本当年对我国的侵略伤害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历史。国耻固然不能忘,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将这段耻辱重演,也不是为了洗雪“耻辱”而开始报复战争,破坏这属于世界的和平与宁静。因为这样,即使我们赢回了尊严,却背负了另一场血债以及世人的指责。

    中国只是个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与实力雄厚的日本比较起来,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同世界的合作,自然也包括日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强大了我们自己,这同我们坚持开放、坚持同世界的合作分不开。因此,我们不应为所谓的洗雪“国耻”而开始报复战争。战争要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尊严是什么,尊严是不让曾经的“耻辱”重演!尊严是21世纪我们能否昂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跨过悠悠岁月,中国走进了21世纪。从历史的高山望过去,有条源远流长的河,她便是中国。河的近端却是流沙遍布—帝国主义的侵略,过后留下的痕迹。它如同一头魔兽出现在亚欧大陆,甚至曾把中国践踏成一片血腥,国土四分五裂。尤其是日本,为了掠取中国的土地竟把千百万中国子民呻吟在他们的屠刀之下。烽火连年,炮灰遍地。

    有人说:区区小日本,再战其必亡。即使我们有此能力(事实上我们还未必有),难道这就是我们“复仇”的理由吗?大家都认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太残酷,不可原谅。但我们也不能“依样画葫芦”,明知故犯,践踏人类文明的历史。须知,践踏人类文明就是国耻。

    过去的一切让我们记住教训,让祖国洗雪耻辱应该从经济角度去做,让祖国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外交合作更好发展,超越日本,这才是最好的“国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