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范文

生活中的哲学有哪些?例子,小故事都可以要写作文啦
1、瓦伦达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间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这项研究从反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温馨提示:事物的法则就是这样:如果太注重成功或失败,结果往往会失败.只要你注重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规律,专心致志地做好它,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常说:“心态最重要.” 2、悲观与乐观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则像个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前夕,家里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到了,所有人都等着看他们的反应. 哥哥先拆开他那个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这么大的雪!”正当父母手忙脚乱地希望哄他高兴的时候,弟弟好奇地打开了属于他的那个盒子———房间里顿时充满了一股马粪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就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起来:“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在哪儿了?” 温馨提示:对于一个悲观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张合适他的凳子;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说,即使天空下着雨,他的心空也是明媚的. 3、您也在井里吗?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温馨提示: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 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 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 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 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4、成功,只不过是一种心态 克里姆林宫内曾有位尽职尽责的老清洁工.她说:"我的工作和叶利钦的工作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是在做好自己的事."她说得多么轻松、怡然,很使人感动,也很令人深思. 克里姆林宫的老清洁工在达官显贵面前是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可她并不自卑,而且还幽默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总统的工作相提并论,足见其心胸的豁达与坦荡.一国之君也好,一介草民也罢,他们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她每天都在认真地收拾红墙内的灰尘和垃圾,同时也把散落在心头的苦闷和迷惘一起清扫掉. 温馨提示:人的职位高低有不同,但都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摆正自己的心态,心中就会充满阳光. 5、超越心中的冰点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
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的例子,最好是一些伟人名人从平时的生活中体现
马克.吐温对每天送信到自己家来的邮递员,都会彬彬有礼地说谢谢. 但是邮递员们似乎并不领情,他们觉得身为名人的马克.吐温是虚伪的温情. 直言的邮递员后来就冲着马克.吐温喊:你装什么呀,假惺惺的. 马克.吐温似乎没有听到,每天依然对他们礼让有加.可换来的是他们更加刺耳的奚落. 朋友听不过去了,责问马克.吐温:他们那么不知好歹,干嘛还要对他们如此礼待? 马克.吐温笑答:我何必因为别人的不好而去改变自己的好呢? 这个世界,物欲横流,浮躁的人很多,随波逐流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最纯真的自己. 人性的弱点很多,可是能够摆脱哪怕是一个弱点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生活中的哲学的体现?生活中的哲学的体现在哪些方面或事情?
一、驯狼牧羊 美国动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氯化钠药片塞进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时间内消化不良,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尝到了苦头的狼从此对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类.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变了食性,还会影响到幼狼.在狼改变了食性后,动物学家对其进行驯化,用于看守羊群.狼体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职守,能毫不犹豫地撵回失散的羊.羊见了狼,犹如老鼠见了猫,会乖乖的听从狼的摆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动物,驯狼牧羊也就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态平衡. 分析:这一事例说明—— 1、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 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动物学家通过改变狼的食性,使狼由吃羊改为吃田鼠等有害动物,就体现了这一点. 3、科学实验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 二、三个火堆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检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了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拣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儿取暖,一半儿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体利益,既考虑了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眼前利益,他们办事情选择了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与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体,他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拣柴,要么只只拣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种情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 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像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拣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而第二个群体,只知拣柴,:不知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两个群体的错误作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即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的生命与火能延续到次年春天! 从上面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哲学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它使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世界,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
哲学与人生3000字论文
哲学,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神秘而又陌生的一个字眼。没错,在许多哲学家身上我们能找到事例来证明哲学是多么的独具一格,他们的思想高深莫测,难以理解,他们的生活也总是与常人格格不入,甚至有的人是我们眼中的“疯子”。哲学永远是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事业,只有那些有闲暇时间思考的关注者才能适应哲学的孤独。
哲学是孤独的,因为他必须具有那种批判的精神,只有批判的哲学才能成为前进的一股力量。有批判才能有前进,这是所有哲学家应有的专业素养。批判的第一步就是怀疑,不仅仅是以一种肯定的接受的眼光对待现实的世界,反之必须要有所疑问。哲学的批判当然不是怨妇般的抱怨或者是为利益的争夺,最重要的是借助理性之光,并加以实践得出规律,在规律中获得真理。笛卡尔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则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追求向往,批判是哲学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使得哲学成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又或者是激荡心灵的流水。哲学不是哲学史,也不仅仅是某些哲学家的只言片语,哲学关注现在,关注历史,更关注未来。哲学家的许多发现即使当时不能得到证明,在未来却成为了真理,所以说伟大的哲学家不是属于现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未来属于全人类,他们为人类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大学生人生哲学论文1500
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做人的根本问题,与人生观密切相关。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使市场法则逐步主宰社会经济生活,并迅速进入精神生活领域,与集体主义人生观产生猛烈冲撞,引起了一系列重要价值关系的变动。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就成了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行动敏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群体,自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敏锐的感受力,并相应地逐步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
其中,变化最大、最快、也最为关键,就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目前,在集体主义原则与市场法则的磨合、适应期中,大学生们难免会对于做人做事感到一些困惑。
这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人生宗旨选择上的困惑。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以利益为驱动力,以等价交换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这与“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原则如何实现辩正的统一?价值评价上的困惑。
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成与败、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情与理的评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暴发”“冒险”“投机”“取巧”等词语都有了新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塑无产阶级理想人格?雷锋与“大亨”共享这种反差,在实现人格上如何一致起来?行为准则上的困惑。当个人以独立主体身份以优胜劣汰法则参与市场竞争时,做什么、怎么做,完全是自己说了算,跟着市场需要走。
这与“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等原则的矛盾如何解决?觉悟层次上的困惑。人们的信仰选择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很难、也没有必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保证人们统统信仰共产主义,而只能根据人们的不同觉悟状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那么,集体主义人生观怎样划分层次,才能保证主导地位与多层次的统一呢?精神文明发展趋向的困惑。“生产上去了,道德堕落了”,这种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社会病”在我国某些地区以露端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跳出这个怪圈?用集体主义人生观这个法宝能够战而胜之吗?上述种种困惑,有些是由集体主义人生观与市场经济法则的原则冲突所引起的,有些则是由于人们对于集体主义人生观和市场经济法则的片面理解、片面宣传所造成的。总之,反映当前人生观领域的基本矛盾,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
“集体主义原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合法合理”。这类说法成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中迫切需要澄清的观念。
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准确地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界限。
在一些人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在此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集体与个人的辨证关系。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一,金钱获得的再多,也不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第二,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有志者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
大家都希望将来能凭着自己的才干赢得社会的承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一个不甘碌碌无为的有志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做到当现实由不得自己“自由选择”时,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上,都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基本的途径。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人们道德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道德困惑、道德失落、不辨是非、理想消沉等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无疑对社会组织起着分化和瓦解的作用。即使对于努力“做好人,行善事”的人们,这些社会力量也在影响和侵蚀着人们的道德意识,从而造成普遍的不道德感。
大学生毫不例外地感同身受。贾谊《鹏鸟赋》说:“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个人进入社会,大都为社会所熔化。中国传统教育的突出特色,是一贯重视道德教育。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高校把政治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将“德”理解为“政治品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新观点,但时至今日,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其内容结构不仅处于弱势,而且过于理论化,难以完成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使命。
然而,做人最高的意义是必须有一种道德的品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