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功夫茶的范文

关于功夫茶的作文400字,有采纳
潮州功夫茶
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 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 (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 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 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 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 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 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 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 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 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 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 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 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 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 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同 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一般是三个茶杯 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 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 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 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求关于潮汕功夫茶的论文!1500字以上的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 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 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 介)片即罗(山 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
工夫茶和“功夫茶”哪个写法正确?
“工”本义指规矩。
《说文解字》:“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也。”徐锴注曰:“为 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
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功”本义指功绩、 功业、功劳。
《说文解字》:"功,以劳定国也。”《尔雅》云:"绩、励:功也。
',说明工、 功区别明显,不能混用,"工夫茶”不能写成"功夫茶”。 工夫指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所需的工力、素养、造诣、空闲时间。
工夫 与烹茶、品茶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称为“工夫茶”。 工夫茶在清代中后期逐渐普及。
清代光绪年间张心泰《粤游小识》中说:“潮郡 尤嗜茶,其茶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诸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 备。 以孟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瀹于壶内, 乃取若深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
每杯得茶少许,再瀹再斟数杯,茶满 而香味出矣。其名曰工夫茶,甚有酷嗜破产者。”
可见,工夫茶讲究茶具、茶叶、用水、 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求关于潮汕功夫茶的论文!1500字以上的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
求五个关于潮汕功夫茶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为满意回答。
t�&.5P��a�gin-right:0; margin-bottom:1px; margin-left:0; mso-para-margin-top:0.0000gd; mso-para-margin-right:0.0000gd; mso-para-margin-bottom:0.0000gd; mso-para-margin-left:0.0000gd; text-indent:0; mso-char-indent-count:0.0000; text-autospace:ideograph-other;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150%; "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1. 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德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种种原因及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在了解中德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影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发展区别所产生对待同种问题的不同的结果。2. 主要特色: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漫画及时下热点问题,展开研究。
3. 工作进度: 2013年11月中旬导师见面,确定论文题目2013年12月中旬完成论文大纲2013年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2014年3月初完成初稿2014年4月完成二稿2014年4月底定稿,完成摘要,译文 2014年5月中旬上交全部资料,指导老师写评语 2014年5月底整理文件明细2014年6月初论文答辩六、参考文献: 列出你参考的书籍。
功夫茶作文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