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

    贵州省情论文1500字-搜狗问问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足以见得广阔的贵州土地上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民族众多、人杰地灵,是贵州这片17.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3900多万的人口。我是一名贵州黔东南黎平侗族人,对贵州省情已初步了解。例如: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遵义会址、红军四渡赤水遗迹、黎平会议会址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等等。在学院的组织下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贵州的省情,谈谈我对学习省情的几点收获: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之一正视历史。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之二知晓资源。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森林资源: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蕴藏1874.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16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矿产资源:贵州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4种,探明有储量的矿床1252处,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5位。煤炭、铝土、汞矿、锑、锰矿、磷矿、重晶石、金、水泥原料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独特之处,贵州的野生植物中食用植物共有500种。药用植物资源是贵州省的优势资源,是中国四大产药区之一,有3700种。国家重点保护珍贵稀有植物70种,珙桐、银杉、秃杉和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珍稀动物有85种(亚种),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现仅存数百只,是世界上公认的极珍贵动物。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除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外,以山石风景、河湖水景、喀斯特洞景、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自然景观众多。另外,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10余处,如黄果树风景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等。

    学习省情最大收获之三抓住机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省第十一届一次、二次、三次党代会的净胜,作为资源型省份,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贵州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拉动是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学习省情最大的收获之四困难也是优势。过去贵州因农业抗灾能力薄弱,山大雨水多,加上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经济发展的屏障;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们对省情基本特点的认识也有了明显改变。过去人们认为“天无三日晴”的气候不好,是贵州发展的劣势;现在随着农业实用技术的进步,认识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为雨多是贵州发展的一大优势,丰富的雨量不仅有利于喀斯特山区农业防旱抗灾,又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生长。过去因为山大坡陡,交通闭塞,认为贵州是一个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现在因交通条件改善,成为祖国西南的交通要道。过去因为开发粗犷,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卖出的是“傻大黑粗”低级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今,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源开发有了显著进步,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如在水、煤资源开发上,贵州抢抓“西电东送”的机遇,实行煤电结合、水火互济发展 能源产业,全省电网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贵州的优势产业,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求一篇2000字以上贵州省情论文

    解放四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很大。

    与相对发达的黔中、黔北地区相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则处在另一极点上。这些地区多少年来十分艰难、痛苦地挣扎在贫困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于1989年春节期间系统地调查了我省典型的少、边、穷县册亨县。

    该县位于黔西南边缘南、北盘江夹角的崇山峻岭地带。全县土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16万9千人。

    主要居民为布依族,点总人口的74%。册亨县原是一个布依族自治县,1984年取消自治,归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并列为全省26个贫困县之一。

    近四年来农村人均口粮只有350—400斤,人均年纯收入130—150元,远远低于全国乃至本省的农民人均口粮和纯收入水平,大多数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贫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探索的不仅仅是贫穷的现状,而且还有贫穷的过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地区总是一直处于贫困的境地之中—— 一、工农业生产、交通等客观 条件十分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 农业基础薄弱 册亨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现有耕地面积19万亩,人均1.2亩,比全省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0.71亩还多0.49亩。

    但耕地质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差不多占现有旱作耕地的一半。全县稻田面积中,中低产农田就占了70%。

    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仍占相当大的数量(约5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田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片面抓粮食生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赶山吃饭,毁林毁草开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多陡峭,流径量大,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总面积的半数。

    根据有关部门对南、北盘江浸蚀模数的计算,每年县境内通过大小溪沟、河流外泄泥沙约140万吨,计有5千多亩耕地的表土被冲刷流失。再加上山区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施肥少、产前产后服务差,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刀耕火种,不用肥料,不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递减。

    由于土地的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如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初的干旱持续半年之久,水稻栽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及前一年的58%;紧接着又暴雨成灾,秧苗长势正旺的4,800多亩稻田被洪水淹没,其中1,700多亩被彻底毁坏,造成粮食减产2,700多吨。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多,农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办法少,一遇灾害就欠收,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解放初期延续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该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截至1987年,全县农业机械动力总量仅有852.96万瓦,平均每万亩耕地只有农业机械动力0.43万瓦。

    而且还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保养差、油料缺乏等因素,十分有限的农业机械设备多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有农活几乎全靠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农业生产方面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整个农业生产尚在“自给”但不能“自足”的窘况中为解决温饱而奋斗。

    (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缓慢 自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自然条件及政策等诸主面的限制,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1951年是册亨县解放的第一年,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是13%,这个比例自然是很低的;但经过六年的发展到1957年,也只达到15%;到二十年后的1978年,商品率达到21%,仍然是很低的;到1987年增到23%;1988年又下降到19%。

    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几乎与农业是平衡的:1951年和1957年的商品率都是14%,1978年是21%,1987年是25%,1988年略有下降,接近25%,发展也是很缓慢的。林业算是该县所长,森林覆盖率为17%,高于全省14.5%的水平,因此林业商品生产的发展相比农业与牧业要快要高:1951年为33%,1957年为35%,1978年为50%,1987年为53%,1988年上升到73%。

    市场不健全、集市贸易不发达,也是制约该县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册亨县农村经济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对于由各种生产要素专业市场组成的适宜商品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市场的要求望尘莫及。

    同时,农贸市场也非常残缺,全县区(镇)乡共有集市20个,平均8千农村人口才有一个集市,而且这些集市规模小,只限于少量农副产品的交易。大多数集市与集市之间距离远,交通十分不便。

    因此整个流通领域没有真正搞活,大桩农产品产销很难直接见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总起来说,该县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只是占了十分有限而有利的自然条件的一点便宜。

    其他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的后劲仍然很不足。 (三)工业生产十分落后 册亨县。

    贵州省情的调查报告

    贵州省情介绍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

    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可供农林牧业多向选择,是发展名特优农、林产品的良好基地。

    [森林资源]贵州省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以及大面积的暖性山地针叶林等,在省内都有分布。

    在树种组成上,既有生长迅速的杉木、马尾松及各种阔叶树等优质用材树种,也有油桐、漆树、乌桕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树种。 贵州省森林多集中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西北的赤水、习水一带。

    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

    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蕴藏1874.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16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

    [矿产资源]贵州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4种,探明有储量的矿床1252处,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5位。煤炭、铝土、汞矿、锑、锰矿、磷矿、重晶石、金、水泥原料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

    [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独特之处,深刻影响到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从而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 贵州的野生植物中食用植物共有500种。

    野生植物资源中的药用植物资源是贵州省的优势资源,现已查明的药用植物有3700种,是中国四大产药区之一。另外,贵州的珍贵稀有植物种类较多,目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共有70种,珙桐、银杉、秃杉和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全省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列入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5种(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1种。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现仅存数百只,是世界上公认的极珍贵动物。

    [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除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外,以山石风景、河湖水景、喀斯特洞景、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自然景观众多。另外,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10余处,如黄果树风景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等。

    结合贵州省情写一篇"贵州经济发展之我想"的文章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

    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

    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

    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借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

    它有其理论依据: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其发展的前提在于旅游资源;作为高度关联的经济型产业,能够带动市场需求,树立地区整体形象,带动物流、财流、信息流及新观念流,从而带动相关部门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劳动力问题。此外,作为窗口性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招商引资。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一命题不是人为的,而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人重要的工作议程,明确提出“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发展旅游业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游扶贫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贵州省情内容调查报告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抢抓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按照市领导有关要求和我市“十一五”规划,做好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以“好的环境、好的项目、好的方式”,不断扩大我市利用外来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实现六盘水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搞好投资环境建设。认真贯彻贵州省人大通过的《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权益保障条例》,严格执行省纪委、监察厅《关于危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强化招商环境执法监察,对损害投资环境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建议由政法、监察、招商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每年至少两次到外来投资企业进行走访和明查暗访,及时查处那些危害投资环境、损害投资者行为的人和事;对外来投资者的投诉,由监察会同招商等部门及时受理,提高结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结合市政府批转的完善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服务投诉处理机制的意见,抓好对三个机制的落实,建立、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增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之落到实处。

    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争取出台《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投资环境建设,建立改善投资环境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对损害外来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关于转发“贵州省外来投资者投诉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切实构建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我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三、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⑴要深入企业、基层,结合实际制作一批可实施项目,对重点项目要做到一定的深度。⑵要定期不断地推出招商项目。

    定期由市、县(区、特区、开发区)两级分别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对各单位提出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筛选,对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切合我市实际的拟招商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编制规范的项目资料。招商项目要本着集中管理、项目共享、统一对外的原则统一集中到市级招商项目库中管理使用,避免项目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现象。

    ⑶要充分利用好招商项目库。及时将招商引资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归类、更新、调整,制作成项目简介,利用招商引资项目册、政府信息网站、市内外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把我市的招商项目信息向国内外传递。

    ⑷要争取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前期经费,做好项目工作,以项目引进资金。四、依托我市煤炭资源优势,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按照我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项目,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矿山机械和矿山机电制造业;加快发展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产业;创造条件,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为主要形式,重点发展生产马铃薯、生姜、苦荞、核桃、茶叶、畜产品、中草药等系列产品的农业产业龙头加工企业。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招商引资重点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贯彻执行好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把市场准入标准、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将项目的引进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将“引资”与“选资”相结合,坚决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五、发挥我市在川、黔、滇、桂结合区域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积极开展与“泛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继续加强与湛江等8个友好城市的友好往来,广泛与这些城市开展项目合作。争取有针对性地缔结新的友好城市。

    六、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后,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委托代理招商、专业公司招商、项目业主自主招商等有效方式,同时,要利用驻外办事处、在外创业人员、各类商会联系广泛的特点,动员他们参与我市的招商引资与经济协作,不断拓宽招商与协作渠道。

    七、不断加强招商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分期分批组织招商人员到国内外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培训或挂职锻炼,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