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病历范文
有没有写好的小儿肠套叠的病例例文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的小儿肠梗阻第一位的疾病。
不少肠套叠都是先在儿内科住院、治疗,病情无缓解,继而出现肠套叠的典型症状,请外科会诊才转科治疗。如何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不但需要儿科临床医生熟悉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需要儿科临床医生了解肠套叠的病因,如此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1988~2005年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317例,男218例,女99例,男女之比为2.2∶1。
年龄最小的为3个月,最大的为2岁4个月。6个月以下的有241例,占76.0%;1岁以上36例,占11.4%。
病程在24h以内105例,占33.1%;>48h的94例,占29.7%。肠坏死穿孔5例,占1.6%。
继发性肠套叠7例,均为肠道畸形,占2.2%。原发性肠套叠310例,其中灌肠复位213例,复位率为67.2%。
手术复位104例,其中肠切除吻合术8例,占2.5%;阑尾切除术4例,占1.3%。具体情况见表1~3。
表1 原发性肠套叠310例病因 其中肥胖患儿228例,占73.5%;人工喂养193例,占62.3%。 表2 继发性肠套叠7例病因(均手术治疗) 表3 317例治疗措施 2 临床资料分析 2.1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原发性肠套叠310例中136例病因不明,即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大部分患儿发病前都存有易发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道感染等。这种肠道感染多系病毒引起的腹泻,因为手术中发现肠套叠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管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如肠管水肿、渗出等),仅1例发现肠壁有点片状脓苔,应考虑细菌性肠道感染。
从手术复位的病例中我们选择10例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取淋巴进行病毒检测,其中8例检测出腺病毒。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肠套叠患儿在复位前取咽拭子12例检测出腺病毒阳性8例。
有腹泻病史患儿留大便14例,检测出轮状病毒9例。以上均说明婴幼儿肠套叠发病与病毒感染相关。
2.2 小儿肠套叠发病急,病程短,继发性肠套叠少见 本组患儿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小肠憩室4例,回肠纤维索带压迫2例,回盲部黏液囊肿1例。其中回盲部黏液囊肿1例,生后于1.5、3.5、4.5个月共3次发生肠套叠。
前2次均在外院进行灌肠复位。第3次在我院经结肠造影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术探查。
术中见系回结型肠套叠,回盲部肠腔内黏液囊肿约2.5cm*1.5cm*1cm大小。术中首先将肠套叠手法复位,然后纵行切开盲肠,摘除囊肿,缝合肠壁,并行盲肠造瘘减压,术后痊愈。
可见小儿肠套叠反复发作,应考虑肠道器质性病变,不满足于灌肠复位,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原发病变。尤其发生在年长儿的肠套叠,更应该放松手术适应证。
2.3 肠套叠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如何从临床的角度早期正确诊断、早期优化治疗,浙江诸暨的祝氏提出了简化诊断方案[1]。即把肠套叠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阵发性哭吵、血便、呕吐、腹部肿块以及伴随症状,腹胀、脱水、尿醋酮的严重程度,量化指标,计分在9~15分之间可诊断为肠套叠,>15分大多需要手术。
儿科医生只要仔细检查,综合分析,不硬性规定某一症状(如血便、肿块)的出现,一般基本可以及时做出初步诊断。对于可疑病例,腹部B超是最好的辅助诊断。
2001年以来,我院对101例肠套叠的患儿B超诊断符合率达89.1%(90/101)。X线检查是肠套叠患儿明确诊断的必须检查,并且水压灌肠复位是肠套叠治疗的最优方法。
本组317例肠套叠患儿中有213例通过灌肠复位,占67.2%;手术复位104例,占32.2%。手术率比较大。
因为部分患儿症状比较轻,灌肠复位后患儿家长不同意住院,在门诊进行治疗,这部分病例没有统计在内。如果把门诊灌肠复位的病例统计在内,估计总的灌肠复位率在80%以上。
3 讨论 小儿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近来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认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2,3],从本组病例资料分析,大部分患儿发生肠套叠前都有先驱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病毒感染腹泻等。
只有43.87%的病例不明原因。病毒感染引起肠套叠的机制可以从3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压迫或牵拉肠腔,造成肠管蠕动不协调进而诱发肠套叠。
另一方面是肠道病毒感染后,肠壁淋巴滤泡增生,肠壁相对增厚,肠环形肌舒张相对延迟,局部肠管相对处于痉挛状态,容易作为肠套叠的起点被推入远端肠腔内造成肠套叠。第三方面是病毒感染后,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破坏肠蠕动的正常节律性,引起肠蠕动不协调,诱发肠套叠。
急性阑尾炎的整体护理病历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加强巡视,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体位:全麻术后清醒或硬膜外麻醉平卧6小时后,血压、脉搏平稳者,改为半卧位,以降低腹壁张力,减轻切口疼痛,有利于呼吸和引流,并可预防膈下脓肿形成。
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阑尾切除术后较少留置引流管,只有在局部有脓肿或阑尾残端包埋不满意及处理困难时采用,目的在于引流脓液,或若有肠瘘形成,肠内容物可从引流管流出,一般在1周左右拔除。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保持通畅;经常从近端至远端挤压引流管,防止因血块或脓液而堵塞;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4.饮食:肠蠕动恢复前暂禁食,在此期间可予静脉补液。肛门排气后,逐步恢复经口进食。
5.抗生素应用: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
6.活动 :鼓励病人术后早期在床上翻身、活动肢体,待麻醉反应消失后即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7.并发症的护理:(1)出血:多因阑尾系膜的结扎线松脱而引起系膜血管出血。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失血性休克等。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输血、补液,紧急手术止血。(2)切口感染: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化脓性或穿孔性阑尾炎。表现为术后3日左右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红肿、压痛,甚至出现波动等。感染伤口先行试穿抽出脓液,或在波动处拆除缝线敞开引流,排出脓液,定期换药。(3)粘连性肠梗阻:与局部炎性渗出、手术损伤和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不完全梗阻者行胃肠减压,完全性肠梗阻者则应手术治疗。(4)阑尾残株炎:阑尾切除时若残端保留过长超过lcm,术后残株易复发炎症,表现为阑尾炎的症状,X线钡剂检查可明确诊断。症状较重者,应手术切除阑尾残株。(5)粪瘘:少见,发生的原因有残端结扎线脱落、盲肠原有结核或癌肿等病变、手术时因盲肠组织水肿脆弱而损伤等。可于术后数日内见切口处排出粪臭分泌物,其余表现类似阑尾周围脓肿。经换药等非手术治疗后,粪瘘多可自行闭合,少数需手术治疗。
肠梗阻护理查房有哪些讨论内容
护理查房 王燕:今天的护理查房是按照护理案例分析的模式进行的,下面我介绍一下该患者的病情。
患者病情 床号:09 姓名:温明 性别:男 年龄:70岁 籍贯:江苏 入院日期:2012-11-01 入院医疗诊断:肠梗阻 主诉: 突发腹痛1天伴肛门停止排便 现病史:患者于一天前空腹情况下出现脐周疼痛,为阵发性隐痛;无面色苍白,无出冷汗,无放射痛,有恶心、无呕吐,一天前肛门停止排便,四小时前肛门停止排气,后逐急诊来院就诊,B超示:腹腔积液,下腹部肠管内径增宽,腹部X线示:肠梗阻。 急诊拟“肠梗阻”收住入院进一步诊治。
病程中,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较萎,胃纳较差,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 过去史(疾病史、用药史、手术史、过敏史): 患者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有高血压病史,自行服药(具体不明)控制血压,否认糖尿病病史,有脑梗塞病史,住院治疗后好转,否认肿瘤、消化性溃疡、胆肾结石等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按规定。
家族遗传史:家族中否认类似患者,否认传染病史者,否认家族遗传性病史。 日常生活规律及自理程度: 1、饮食情况:平时饮食规律,以米面为主,一日三餐,饮食清淡易消化,发病以来食欲差 2、休息与睡眠情况:睡眠每天6-7小时,入睡困难。
3、排泄情况:大便约隔日一次,小便量正常。 4、日常生活和自理情况:平时活动正常,早晚,休息在家时看看报纸书籍,发病以来活动照常。
5、嗜好:。
怎么写急性阑尾炎门诊病例
急性阑尾炎要开刀 ,如果急性阑尾炎未能及早治疗,发生阑尾穿孔、化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 阑尾是位于盲肠末端的一细长盲管,管腔狭窄,可自由活动,是腹腔内的一退化器官。
急性阑尾炎是最为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老百姓俗称“盲肠炎”。
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单纯性急性阑尾炎病情轻,治疗效果好。
如果急性阑尾炎未能及早治疗,发生阑尾穿孔、化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侥幸存活者因肠道粘连经常发生肠梗阻,病人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