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实践报告范文

    毛邓三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报告

    滕头村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一语道出了理论之于实践的关系。我们学理论,搞研究,目的在于要为社会实践服务,在于改造世界。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着力于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 2009年7月15日至16日,我们思政课社会实践考察组在公共基础部思政课老师的组织带领下,走出课堂,赴浙江奉化滕头村生态区进行了为期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深入调查了滕头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程,探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之路。

    现将这次社会实践情况报告如下:一、滕头村基本概况 滕头村位于浙东沿海开放城市奉化市城北6公里,占地1.1平方公里,现有农户296户,村民803人,耕地741亩。2006年创造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了23.11亿元,实现利税2.39亿元,人均纯收入为16700元,全村已拥有各类企业60家,各类企业为社会提供了7100个就业岗位。

    目前,腾头村已走上了以高效农业为基础、村办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协调发展路子。在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滕头村民主政治建设也创出了一条新路。

    滕头村在村里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通过实施《村规民约》、《滕头人形象8条准则》等,走出了一条以民管民,以规治民的新路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滕头村还有个环保委员会,这在全国是第一家村级环保机构,对村里引进的投资项目有一票否决权,因为滕头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第八届村委换届选举中,选出了傅志国为村委会主任,傅平跃等为村委会委员。现已建成了藏书万余册的滕头图书馆、文化中心、老年活动室等20余项文体、娱乐、教育设施,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目前全村“双文明”户已达155家,占52%;保持20年无“封建迷信赌博,打架偷盗,刑事犯罪和超计划生育”,成为远近闻名的“四无村”。滕头人以自己的智慧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创新之路。

    二、和谐新农村创新之路 滕头村原来是“山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这样一个贫困村到现在“田成方,林成网,清洁渠水绕村庄”的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起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滕头村的发展历程,滕头村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滕头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认准目标不停步,有一种因地制宜的创业精神。

    1、因地制宜 三十多年来,滕头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为主体,带领全体村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向不断前进。滕头还是凭着因地制宜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同时,坚持规划先行,美化环境,增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滕头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生态示范村,提前实现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滕头村始终把壮大村级经济实力作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不拘泥于发展单一的纯集体经济,而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提高集体经济的控制力和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外资经济、个私经济。近几年,村里先后兴办了亚达不锈钢厂、润盾汽配等个私企业,引进了日资灵峰模具等外资项目。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我们对原村属集体企业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主要是把下属企业划为二类:第一类,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如爱伊美制衣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园林绿化工程公司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充分发挥了经营性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二类,对一些小型微利企业,采取了兼并、租赁等办法,努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同时,对一些旅游设施,如接待办、餐饮、招待所等实行企业化管理,较好地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既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积极性,又保证了村级集体资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注重人才 滕头村,一个800多人口地小村庄,现已成为全国农村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先进事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兵。

    是什么促使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如今的耀眼明珠的呢,原因在于滕头村很好得贯彻落实了人才战略。 滕头村的村委们始终相信人才是推动团队发展的原动力。

    滕头村的发展史正是村子招贤纳士的历史,从发展企业,巩固领导班子到大力办教育,同时滕头人也一直把人才的利用看作是重要解决方案。70年代末,滕头村创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工厂——滕头服装厂,由于没有人才,没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致使企业发展缓慢。

    滕头人为求发展奔波无数次,从上海请来退休“封剪”的“红帮”传人,人才引进为服装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村里60多家企业已吸纳了各类大中专以上毕业生400多名和14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经营管理和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2000字左右!急!急!急!急!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

    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

    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 (3)纪律建设。

    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结与评述,2000字左右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这面旗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基调,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创新,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时代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应潮流和与时俱进。

    四大特色映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恢弘博大和深刻内涵。认真研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是继续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工程和重要使命。

    实践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鉴,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

    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一直鼓励人们大胆试、大胆闯、不唯书、不唯上、不争论,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十分注重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靠的是实践,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靠的是实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靠的也是实践。从甘冒风险在包产到户合同上按下手印的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到率先雇工经营“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从沿海地区招商引资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从改革基层创新到顶层设计,无一不是冲破旧体制和传统思维窠臼,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开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毛泽东同志曾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赋予中国共产党人行动上的自觉性和认识上的科学性。而群众的观点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相信和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恢宏气象。

    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理论一直发挥至关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一个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事业真理性、正义性的指南。我们党十分注重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不显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闪烁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辉。 理论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科学决策、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科学理论,在指导我们党推翻“三座大山”,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连贯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注重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先进文化的引领。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基本路线的确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到邓小平南巡谈话;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摆脱了传统理论束缚,纠正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历史课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有两个鲜明标志: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即以改革开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

    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着眼,中国特色亦即民族特色。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党十分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实现民族化与现代化、东方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契合一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代,影响到现代。

    许多经典表述,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至今仍为人们所认同乐道。所有这些,凝聚成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泽被苍生的大同理想,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脉和亿。

    关于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成熟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

    一、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 “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的一篇谈论音乐问题的文章中提出来的。文中提出,“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音乐”,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概念①。

    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领域建设中去。中国特色的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但是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建国初期的探索始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中国特色这一概念也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是中国特色的思想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在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以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实质传述。 1979年11月1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时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1年7月邓小平会见著名武侠小说家、香港《明报》社长金庸先生时。

    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世界上有100多种社会主义,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

    ②在1982年9月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长期总结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③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个基本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论断,“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等等。这些论断廓清了困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理论误区,解放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党的十四大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六、邓小平理论 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首次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升为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庄严的写入党章,成为指导党和国家继续前进必须坚持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开拓了最广阔的空间。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逐步走向成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提出作好了准备。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提出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⑥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概括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理论成果,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⑦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J].党的文献.08。

    急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变化,实践和事实雄辩的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方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大的方面讲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其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在黑暗中的不断摸索和无数次的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结晶,也是我党以后实现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试图尝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教育的雏形,也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阶段,没有稳定的工农业基础。当的执政思想在发展工业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浮躁性。

    在几股左右思潮的带领下,中国的工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政治出现了内乱,不法分子乘机争权夺利,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出现浑浊性。

    经济、教育、文化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出台全面指挥党的工作以后,对文化革命中的错误思潮进行了肃清,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了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正真步入正轨。

    在简短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的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人均GDP比建国初年翻了好几番。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基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标准。

    这些事实雄辩的说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和壮大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取得的辉煌成果我们是看的见、摸的着、感觉的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哪些呢?笔者认为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理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七大上,胡总书记的报告中第一句话就开张名义的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从胡总书记的总结和概括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把毛泽东思想没有归结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笔者认为只所以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区分开来,这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把两大理论的侧重点加以区分,并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包含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至始至终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相对而言,在如今这个发展和和平为主题的时代下,侧重于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完全是科学的。

    为此把毛泽东思想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分立出来是合理科学的。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则必须加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上面讲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才是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创造性的应用。

    在借鉴和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就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并非照搬苏联的制度模式,政权组织形式。

    就像毛泽东说的不要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要实事求是,具体灵活的应用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这就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二字。

    在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要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笔者认为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这才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和基础。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方能搞好社会主义其他的文明建设。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只有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健全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方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和正常运转。

    不然市场经济有可能动乱和萧条。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另外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要有机的统一起来。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英明的中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