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
1978年以来,我国各类高等教育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
在国家教委指导下,通过近二十年广大高校专家教师的努力,已经形成了适合各类高等教育需要的成熟的教材,初步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大学语文这门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也愈来愈受到高校领导和师生的重视。
但笔者认为,在培养素质全面的跨世纪人才的令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性质、任务等问题都还值得深入探讨和认识。尽管不少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列出的是“大学语文”,但具体内容及要求并不尽相同,甚至并不选用公认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者使用的是大学语文教材,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有相当多的人包括任课教师自己在内,没有把大学语文放在一个确当的位置加以认识,学科的特点未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这门课程本身应有的功能。
例如,一个时期以来,对大学新生的测试显示,学生语文基础甚差,错别字多,文理不通,不用说一般的应用文写不好,连简单的便条也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写。于是,人们自然想到了大学语文。
另外,某些较专门一点的应用文如科普写作、科技论文、毕业论文、调研报告、经济应用文等写作,由于没有开设专门课程,也要求在大学语文中予以解决。至干学生一般阅读能力差,不会使用中文工具书,查阅文献资料等,更被视作大学语文责无旁贷应予解决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差的现状,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包括书写)制定了严格的过关考试制度,不通过者不能毕业。这方面的教学、训练及考核的任务也落到了大学语文课内。
所有这些,使大学语文承载了许多本不应由它承载的负荷,模糊了大学语文课同其他课程或训练活动的界限,削弱了它自身的特点,也背离了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同时,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无形中增加了大学语文课教师的压力,使他们无所适从,更无法按照大学语文自身的特点规律去潜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功能。 大学语文不是以工具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
“语文”一词,就字面上,既可解释为语言文字,又可解释为语言文学。前者测重工具,重在实用教育;后者侧重内涵,重在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中等教育以下的语文教育,侧重前者,大学语文侧重后者。 作为人类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掌握的。
特别是对于书面语言的熟练掌握和使用,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的必备基本功。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无非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口头及书面)。
这一能力的培养,从学说话开始经过从小学直到高中的系统长期培养训练而基本完成。再往上,则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因此,中等教育以下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掌握和使用本国语文这一工具。在课文的编选上,内容和文体涉及较广,决不只是文学作品。
这并不是说中学语文没有其他教育功能,譬如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等。“文以载道”,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总是用来表达特定内容的。
但思想教育也好,唯物史观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好,首先是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篇的解读而后才能实现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既反对单纯技术主义的工具教学,又反对离开文章的基本解读大讲其道。
而是以语文工具教学为基本目标,渗透其他教育。我们之所以反对把中学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或政治课,其理由正在于此,目的还是强调中学语文学科的特定性质和任务。
至于中学语文所选文学作品占了一定比重,那不仅因为它们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教材,更因为它们还是学生学习运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优秀范本。文学是语言艺术,是语言的创造运用。
多读文学名篇,即使不一定成为诗人作家,但可以从中吸取写作的精髓,受到语言精华的熏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大学语文不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它主要是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而设置的。
这是它同中学语文的重要区别。徐中玉先生早在十年前就说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应以本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为重点,这正是它不同于中学语文教材的地方。”
①这种不同正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任务所决定的。那么,难道大学生语文能力就不需要提高了吗?不是。
大学生语文能力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不可能让大学语文全部承担。比如阅读能力,课堂上有限学时和篇目的讲解分析,主要是起示范引导作用,学生应当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扩大阅读来提高能力。
更加专门化的阅读需要开设专门课程或讲座来指导,那更不是大学语文这门公共文化基础课所能完成的。如《资本论》导读,医古文选读,历史要籍选读,自然科技文献选读等等。
另外,大学的各门课程都负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样不能由大学语文包揽,列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计划的写作训练是有限的。
它只能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议论和记叙这两种基本写作能力进行提高,布置适量作文(一般开设一年的布置4—6次)。而在中学,每学期有计划的作。
孙昕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汉语与汉字(4学时)[1] 汉语的优势[2] 汉字的表意特性[3] 汉语语法特点基本要求:①了解自己的母语,激发学好母语的热情; ②运用汉字象形表意的特性,正确使用汉字。
③认知汉语语法特点,养成创作优质汉语的意识。 2. 大道与术业(4学时)※[1]《礼记·大学》[2]《盗亦有道》[3] 语言的概括能力基本要求:①解读《礼记·大学》,理解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②通过对“道”“术”辩证关系的思考,寻求自己的大学之道,人生之道。
③用简明的语言对阅读材料进行概括3.远行与回归(4学时)※[1]《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2]《“穷途”与“歧路”》/鲁迅[2]论述的层次与条理基本要求:①解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理解青春期的种种苦闷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是通往人格成熟和精神成人的考验;②“出门远行”拓展阅读, “在路上”文化内涵解读。③学会增强语言表达条理性的几种常用方法4. 自知与他知(2学时)[1]《自画像》[2]《世说新语》二则[3]语言表达的简洁明白基本要求:①审视自我的意义所在;②如何审视自我,进行讨论和写作实践。
③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撰写富有个性的自我简介5.刹那与永恒(4学时)※[1]《诗经·蒹葭》 [2] 《当你老了》/叶芝[3]语言表达的通顺连贯基本要求:①结合大量文学作品,了解爱情的表现方式;②通过对古今中外爱情经典作品共性的解读,思考刹那与永恒的人生命题。③增强语言表达通顺连贯的意识,学会语言连贯的几种方法。
6.相濡与相忘(6学时)※[1]《三年之丧》[2]《兼爱》[3]《相忘江湖》[4] 论证的说服力基本要求:①了解仁爱是一种超越文化、超越国家、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普世的情感。比较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仁”与“礼”;②联系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思想(儒、道、佛)和世界上的宗教精神,阐释仁爱的精神内涵。
③掌握几种论证方法,使论述内容充实更有说服力7. 传统与现代(6课时)※[1]《易经》节选 [2]《孙子兵法》选读基本要求: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②学习《周易》《孙子兵法》对现代管理的影响;③通过对《周易》《孙子兵法》》内容与历史的了解 ,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8.写作基础知识(16学时)※[1] 易错字词辨析(2学时)[2] 语言的简明与生动——说明书与自我简介的写作(2学时)[3] 论述的层次与结构(2学时)[4] 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2学时)[5]应用文语言与结构特点——通知、函的写作(4学时)[6]论文通用格式(2学时)[7]应用文中数字使用的规范(2学时)基本要求:①正确规范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规范使用易错易混字词③正确规范书写应用文中的数字④掌握论文的写作格式⑤掌握应用文语体色彩, 会写语言得体、层次清晰、语言简明的应用文体9.机动课(2学时)基本要求:复习答疑 四、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大学语文实验教材》(自编)2.参考书:《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通用应用文写作教程》,赵玉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1.教材中讲读篇目以外的课文作为泛读篇目,由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自学完成。
2.将网络课程学习纳入平时成绩,占20%。3.布置课堂讨论发言题,通过找寻搜集资料撰写学习笔记,积极准备课堂讨论,每位同学一学期至少课堂发言2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总评成绩(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课堂发言、网络学习、出勤等情况综合评定,其中作业20%,课堂发言30%,学习笔记20%,网络学习20%,出勤10%。
七、本课程特色(1)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围绕每一单元的主题,将演讲、辩论、即兴发言引入课堂,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结合应用写作要点,通过分阶段布置写作任务,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2)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
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有限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认知视野,加深其认知深度。(3)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组织课堂活动等)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通过共同辨析、质疑、引导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大学语文是什么?
大学语文是大学是基础课程“语文课程”。
自1980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编写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已累计印刷1700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
扩展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幼儿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我想要小学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最好是有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A 案 第一课时 尝试读,整体感知 1.板题激趣: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自由说。没听说过“西门豹”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种动物──豹子的种类。
那么,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2.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这一课生字比较多,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 3.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4.默读,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几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a.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b.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邺在什么地方?西门豹姓什么?西门豹如何开凿十二条渠道?”等问题,由学生借助资料解决。
集中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a.“面如土色、提心吊胆”等词语。
(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理解,并随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b.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c.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d.西门豹为什么“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 e.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官员也扔进漳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a、b为重点研究问题。 第二课时 探究读,品味赏析 1.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深入读文,概括归纳。
2.铺垫问题,加深理解: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如果他们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大胆想象。 3.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细细揣摩其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巧妙用意。
引导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学生再自评、互评。 例如“扔巫婆”一节,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架起、投进”等词句揣摩、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感情读,入情入境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自己读也行,找小伙伴分角色读也可以;读全文也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也可以。 2.朗读展示。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选择部分段落读给大家听? 说说写写,拓展延伸 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有官绅、老百姓、老人、小孩等,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
识字写字 1.自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能既整齐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给大家介绍经验? 3.书写生字词,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拓展活动 1.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方法很巧妙,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2.编演课本剧。
B 案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
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
“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
“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a.了解原因。
b.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c.了解受害者。
d.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a.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b.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c.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研读探究,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要求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记下读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a.西门豹怎样惩治巫婆的? 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的有关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巧妙之处。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关键,是说新娘不漂亮,这个借口既救。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800字左右
1978年匡亚明倡导重开大学语文课以来,大学语文教学逐渐兴起,并出现了多种教材。其中,徐中玉、齐森华和王步高、丁帆主编的教材影响较大,1996年、2002年先后被推荐为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比较这两种教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徐中玉主编本一枝独秀
(一)15年精益求精,功勋卓著
徐中玉主编的教材有“五类九种”之多,1981年编写的《大学语文》,历经四版,是集体高智慧的结晶。“修订四版”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每阶段之后附有文学史概述。选材视野开阔,中国文学是主体,还有外国文学部分,有关“读书和写作”的课文专列一单元。最后有附录,包括:常用应用文写作要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等九篇。没有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功能,足见编者的卓识。教材规范性强,每篇课文后附有“思考和练习”,比如陶渊明一节,引用龚自珍《舟中读陶》设计了一道习题,和选文《咏荆轲》互相映证,突出了陶诗的二重风格。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学生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可谓别具匠心。“修订四版”为大学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量虽然略嫌不足,但易于教学。这是早期通行、权威的教材。
(二)新在编排体例,旨在弘扬人文精神
1996年6月徐中玉编写的《大学语文》有几点值得注意:
1、选文虽然有“品评、论文”一个单元,但是删除了“修订四版”的部分附录:常用应用文写作要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等附录,由于编排体例的变化增加了中国文学史概述。对写作知识的忽视是这本教材的缺点。毛信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含文学卷和写作卷,编者将“习惯上的‘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两门课程的教材合为一个整体”。吴振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大学语文》,“特别增加了应用文写作知识”。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论文格式懵懂无知,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写作等语文知识的安排是需要的。
2、没有外国文学部分。现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应当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大学生中喜欢外国文学的大有人在。这扇窗口应当开大而不是关闭。
3、为了弘扬人文精神,教材在整体上按潜在的专题——品格、爱国等分九个单元编写,“本书既不以文学史知识为线索,也不以写作知识为重点,”而以精美文章为实体,来达到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综合效应。主编也承认这种尝试“出版后反应不一”。这种编排方式值得商榷,因为每篇文章自有其内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必然会有交叉的现象。以时间顺序的编排体例符合人们普遍的接受心理,脱离接受的基础,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
该教材发行之前,大学语文版本不是很多。此后,新编教材象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王步高1999年编写的《大学语文》,2001年出版了简编本;吴振清主编的《大学语文》;以及法律类、自学考试辅导、应试入门等各种教材,不下30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新编教材如此之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并不满意1996年的教材,我个人比较喜欢“修订四版”,1996年版教材损害了原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的良好形象。2001年6月,徐中玉在1996版基础上修订出版增订本,容量明显增加,隐含的专题明朗化,许多问题得到了重视。增订本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五大问题,并加以克服。(一)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的分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了解到现当代文学是学生欢迎的部分。(二)增入了几篇外国名作。所选作品大都见于“修订四版”。有胜于无,但仍没有外国文学概述。(三)增选了爱因斯坦、邓拓等自然科学家或其他人文科学家的文章。这是新颖独到的增选。(四)编排体例仍然根据文章内容来归类。按“品格”、“胸怀”、“人生”、“世态”等分十个单元,外加中外小说两个单元。结尾增加了按时代顺序为主的“篇目索引”,和目录互相映照。这种编排先难后易,不利于学生吸收消化。如果两者互换,全书重新编排,肯定会是另外一种风貌。另外,附录中删去了简化字总表,有关写作等方面的附录仍没有增加。增订本明显改观,可惜事易时移,五年之内风光不再。
给大学语文课的建议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给中学补课的课程,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一门文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二)、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人和决策人的重视,这是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别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是《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没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应课程课时量。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而且由于教室或教师的种种原因经常上大课,开课时通常是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中应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课,上精品课。美需要在沉静中欣赏,它不需要喧哗,有时还不需要热闹,它需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的学校中文教研室没有独立,而是归属到某一院系之下,整个中文教研室的十来个老师却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几万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对此,高校还要从机构设置上着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三)、丰富教学形式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侧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鉴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四)、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便于人们参照执行,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如何操作这项措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导刊》(2005年第50期)
大学语文学习计划
如果你是为了交作业,我建议你随便编一个就交了,具体的可以有如下几点:
一、要花多少时间来学习?
二、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哪些,自己根据学习的内容拉一个清单;
三、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自己可以定一个目标,同时也要有一个自我督促的措施;
四、自己可以分阶段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将没有完成的任务进行整改落实。
如果你是为了学好知识或者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那么我想有更好的建议:
一、现代文章可以一览无余,无需在乎细枝末节;
二、凡是经典名篇,尤其是古典诗文那应通通理解领会,细读品味,能背诵下来固然最好,如果不能背下来,起码也要读得滚瓜烂熟;
(上述两条主要是培养阅读能力)
三、如果你还想在文字方面下功夫,那么除了那几本大学语文教材外,你应多增加一些读物,如名著(包括历史名篇、古今中外的散文、小说),甚至推荐读几本武侠类小说,找到一些写作手法、方法和技巧,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去阅览些杂志和社科期刊。同时每天可以到百度新闻首页上浏览一些热点新闻,以及时掌握信息。
四、加强练笔,大学生每天至少完成500字的随笔文章或日记,如果实在找不到写的,抄录一些名家作品或你感兴趣的文章也行,通过两年左右的积累,你会发现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学语文……
此建议仅供参考,如果两年后你对文学或文学有兴趣或感觉有所收获,那上述回答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学习计划的问题,后会有期。
应该如何认识大学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揭示大学教学方法特殊性的意义
应该承认,大学语文重新开设20多年来,在教法上有过一些成功的探索。
诸如探索大学语文课程现代化的“规律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教学法;强调教授学习方法的“授之以渔”教学法;主张从范文系统整体结构出发的“结构教学法”;设想把文学作品与写作教学分立的“二元”教学法;倡导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统一的“新概念”教学法等等,确实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在实践中,由于部分执教者对大学语文教法特殊性认识不清,加之对新教法的探索与运用漫不经心,使得大学语文教法总体上的因循守旧与我行我素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而其中所谓“高四”型教法和“研究”型教法是两种表现最为广泛、对学生学习热情伤害最大、也最值得反思的教法。 一、“高四”型教法——停留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 所谓“高四”型教法,就是在狭隘的语文工具性属性的思维指导之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大学语文中继续着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方法陈旧,表面上似乎对字、词、句等挖掘得比较深透,实际上却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印象十分浮浅淡薄。其主要表现是:在现代文教学中,拘泥于文章本身字、词、句的解析,满足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而这种把握又往往是浅尝辄止,不能从更宏阔的人文背景上对文章的思想性作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挖掘。
每次上课讲一篇文章,学生所得也就仅限于一篇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的时间与精力用来疏通文字,从实词讲到虚词再讲到句式,什么通假字、兼词,什么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什么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这些在中学阶段早已学习过的语文基本知识,几乎在每篇文言文讲解时,都要重新梳理讲解一遍,而对文章要义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则只能一带而过,没有时间赏析与体味,教学目的本末倒置。
写作部分,满足于讲解枯燥无味的理论,比如主题、材料,比如结构、语言,接着布置题目,提出体裁、字数以及交卷时间等方面的要求,由学生去写。评讲时说一说整体情况,不外乎好的体现与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完整地读几篇写得不错的文章作为范文,再片段地读一些有问题的文章作为反例。
每次写作,总是如此循环,概莫能外。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丢失了对汉语的领悟力、想象力和鉴赏力,丧失了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和大学语文学习的终极意义[2]。
这种被叹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3]的教学方法,大学生们在长期的中学生活中早就“领教”过,既司空见惯也非常反感,使他们在失望中逐渐丧失对中国语文的最后的兴趣与热情。 二、“研究”型教法——远离公共基础课要求的教学方法 所谓“研究”型教法,就是把大学语文上成了中文系的专业课。
其表现为,对大学语文教材里所涉及的某一个问题,作横向的无穷拓宽、纵向的无限挖掘。这类问题,往往是执教者感兴趣或特别有心得的,亦或是自己的研究课题。
比如教材中选用了某部作品的片段,则首先要作作者介绍,并介绍关于作者的各种争议情况,而且一定要提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证。分析作品内容,也往往如此,要对作品演变定型的过程作细致的说明,各种观点,铺排比照,无一遗漏。
对于作品的人物原型、立意主旨乃至不同版本等,更是倾其所知,不分巨细地“吊书袋子”。其基本的授课形式是:一般性地全面介绍——亮出个人观点——不厌其烦地论证,最后,在学生对作品本身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希望学生也能提出属于个人的看法。
例如,几乎所有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都会选用《诗经》里面的某些篇目,“研究”型教法的执教者们就会讲授关于《诗经》的编定者的不同观点,以及自己主张是孔子编定或者不是孔子编定的依据,《诗经》的不同版本异同比较,自己认为哪一个版本最好及其理由,还会历数《诗经》研究专家,并对他们一一作一番评说,详尽地比较出他们各自的长短高下,甚至连《诗经》研究史这样高度专业化的问题也不会放过。一次授课,洋洋洒洒,看上去,有宽度,有深度,容量大,信息多。
其实,授课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面面俱到的泛泛介绍和显示自己“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的烦琐考证上,留给学生汲取作品精髓、鉴赏作品精华的时间少之又少,有时候甚至完全被挤占一空。 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自娱自乐式的教法,实际上已经完全脱离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学科定位。
执教者如数家珍,津津乐道,但是由于学生并非是中文专业,大多数人往往觉得索然寡味,听不进去,教学效果极差。而且,一般说来,大学语文课时极少,像这样一个话题讲个没完,通常就会占用其他话题的课时,略讲甚至不讲其他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影响教材的系统性。
三、大学语文教法的特殊性——从基础性到人文性 以上两种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大学语文教法,一种满足于字词句章的琢磨,完全拘泥于教材;一种热衷于所谓的“学术性”,基本上脱离了教材。看上去似乎处于截然对立的两个极端上,其实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脱离了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法的特殊性。
大。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升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最后在校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注重语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就是重担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拓展知识容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1 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意义 语文从小到大学习的基本课程,语文知识的传授都在语文教学中。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学习语文的传统知识并加以实践。
语文的提高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肩负起文化传播的重担。
语文是语言道路上的指南针,指引大学生前行的道路。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语文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自我意识不强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新鲜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未知。这个时候语文教学似乎显得特别枯燥,在课堂上那些乏味的知识点很难吸引他们。
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及格要求特别宽松,再加上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导致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重视语文学习。
有的大学生甚至经常旷课早退,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做与语文学习无关的事情,严重违反了语文课堂纪律。 2.2 教学模式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中,不缺知识渊博的学者,但是唯一缺陷就是教学方法没有变更,仍就是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就算是有渊博知识却很难传授给学生。
由于学校不够重视语文这门学科,导致老师没有投入精力在语文教学上,只运用枯燥的教学方式授课。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接着,把课堂弄得死气沉沉,根本就没有质量可言。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不重视语文这门课程。一盒星期就安排一两节语文课程。
连学习都不重视语文教学,更何况教师呢。如此往复,语文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问题出现了又不去解决只能陷入死循环了,以此为戒,学校和老师必须重视起来。
3 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3.1 激发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我们都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致不高,缺乏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和大学语文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调查统计。
根据学生的喜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比赛的结果可以设置相关奖项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把比赛结果关联到学分。
学校还可以成立形式多样的文学社,在文学社中学生可以积极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看法,提高文学能力,在学习中提高文化素养。 3.2 加强学生学习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是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源头之一。
学生对语文不敢兴趣有怎样去学好它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应该新颖不应该局限于教学,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兴趣,在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引出教授的知识。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班级、不同专业来教学,实事求是。
抛弃传统单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融入有趣的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从某种方面来说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从另一方面来说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3.3 运用现代化教具丰富教学 教师授课单一乏味是出现很久的问题了,为了改善这种困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学必须要将学生带入到知识点中,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就必须设定和大学生相符的语境。
可以运用现在信息技术达到此目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用丰富的图片将学生带劲设定的情境中。
在课前。老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制作相关 ppt 课件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图片能够直观的进入语境。
教师也可以播放与教学相关的影片让学生欣赏,这样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该注意分配好课堂时间,不能只顾着放映图片而忘记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大学语文的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让老师和学生重视起来。语文是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人格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
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这门课,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直是大学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所以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新的教具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只有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