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
建筑调查报告怎么写?最好有范文
京沪两地超高层建筑市场调查报告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和科技的力量
。京沪两地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那里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相对集中。针对这一现状,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面
向社会推出《京沪两地超高层建筑市场调查报告》:
《北京市超高层建筑市场调查报告》首先对北京市近50年高层建筑发展给予概述,2000年以前北京的高层建筑主要是
10—20层的住宅,2000—2003年北京市每年建成10层以上非住宅建筑160—200万平方米,占当年10层以上建筑竣工面积的
12~21%。报告对1989—2003年各年度10层以上高层建筑按住宅和公共建筑分别统计竣工面积。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已建成
的各类高层(10层以上)建筑达4000多幢。北京市超高层建筑主要为商务办公楼、多功能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中央商务区
、中关村、金融街、望京、燕莎、安外、德外、亚奥等地为重点建设区。据统计2001—2004年北京市新建超高层建筑27栋。报
告汇集了北京市60余座有代表性的超高层建筑的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名称、分布区位、层数、总高度、建筑面积以及竣工年代
;作为现代化的都市,北京具有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北京市目前超高层建筑施工进度,报告列举的2005—2007年计划竣工的
30多个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档商务办公楼、信息传媒中心以及少量的公寓和住宅,其中有环球贸易中心、西环广场、中环世贸中
心、世纪科贸大厦、北京财富中心、新保利大厦、华贸中心、国贸三期、摩根中心、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上海市超高层建筑市场调查报告》对上海市高层建筑的发展作了历史性地回顾:我国现代高层建筑发端于上海,从上
世纪初开始就出现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英国上海总会大楼。近代中国(上海)高层建筑的发展在上世纪20—30年代经历
了第一次“国际化”高潮。建国以后的近30年高层建筑的发展极其缓慢,甚至是停滞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上海作为中国最
具实力的经济贸易中心,整个城市表现出勃勃生机,发展之快令世界瞩目。伴随上海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其高层建筑开始复
苏并走上快车道,形成了上海高层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高层建筑已达4000多幢,这一次的发展同样凸
现“国际化”发展趋势。
目前上海的超高层建筑以高档商务办公楼为主,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黄浦江西侧、淮海路、徐家汇等地。报告集中提供
了分布于上海各区百余项超高层建筑的基本信息;对于上海市2005—2007年超高层建筑发展动向:最引人关注的项目是上海环
球金融中心,该工程将于2007年建成。报告根据上海市2001—2004年超高层建筑市场统计信息构建一预测模型,得出上海市
2005—2007年超高层建筑市场推移预测值。
今天建设超高层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一个城市到底能容纳多少摩天大楼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和技术问题,而是关
系社会总体协调的问题。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受到普遍重视,它将指导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关注建筑,关注城市,关注社会。
求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全文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1.9 逝世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论著: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百科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
历史古迹调查报告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
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传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 关键词 蚌埠 历史文化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
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蚌埠市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调查研究过程: ⒈ 第一阶段(2001 年10 月):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
如:《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安徽风光 皖北风光》。 通过网络查寻。
相关网址:历史博物馆(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过查阅,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
⒉ 第二阶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实地考察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 重点考察对象: ① 禹王宫(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 ③ 汤和墓(蚌埠东郊龙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 ⒊ 第三阶段(2002 年2 月): 筛选、整理资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
古书有云,此地乃早期祖先“采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经历,创业的艰难;……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始了调查。
⒈ 禹王宫 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
涂山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并使之分离,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
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庙有禹王殿、启母殿。
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庭内有一株古银杏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观,人称“树中树”,有诗赞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
庙西南有一石矗立,极目远眺,宛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相传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
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遗址。
历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览,留下大量诗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纪念夏禹诞辰,当地均举行盛大庙会,延续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唐代诗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国,风疑古所闻。
良宝终风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咏其事。石洞由巨岩覆盖,天然巧成。
洞内宽阔如屋,可容数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
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古人有“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
洞口有亭,匾题“抱璞岩”,建于明万历年间。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龟泉,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因传说泉内有白龟而得名。
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见泉水浓白似乳,四时不竭,水满杯而不溢,颇为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诗句,后人遂改名白乳泉。经水质分析,泉水富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大,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
泉左侧有望淮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泉右侧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
祠侧有亭,名为半山亭。白乳泉现已辟为“乳泉公园”,成为蚌埠地区主要名胜之一。
⒋ 。
建筑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的写法和标准格式:
1. 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3. 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
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
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
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
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 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
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
7. 附录
在论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没有使用,但又与论文有关的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程序,各类统计表,统计图等都可以放在附录中,有利于说明和理解调查报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
石狮古迹考察报告400字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
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
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2010年6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
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
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
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
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
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 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
1999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
委员们在县文管所、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
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
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
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
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魅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
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 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
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求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全文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1.9 逝世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论著: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百科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
【材料的调查报告】建筑材料市场调查报告怎样写?包括材料名、性能
我做过(地区)建筑材料—钢材市场调研,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因资料太大,不好上传,目录如下: 前言 市场调研思路及调研路线 调研任务和目标 市场基本情况 全国生产及市场状况 经济发展环境及年消费量 地区市场流通及分析 经销商分析 一级经销商销售量调查汇总表 现状及分析 按行业分析预测消费 行业需求调研分析和预测 未来需求: 经济环境预测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 需求总量: 优劣势分析(SWOT) 营销策划 调研分析结论 为得到相对准确的消费数据,调研采用两种方法,(1) 宏观法(数学模型法):时间序列回归模型法、趋势外推法、专家经验综合预测法——建材需求量预测;(2) 微观法(市场调研法)——一级市场调研、二级市场调、行业调研业建材消费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