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适应自然的范文
如何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
同学是学教育学的吧,我也是啊。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串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原则,是因为他认为“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而在那些不完善的学校里之所以存在种种弊病,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他认为必须改革这种不良的学校教育。为了使学校工作进行得顺利、有效,他要求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遵循自然的法则。同时他认识到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种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当遵循这些规律和秩序。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主要有这几个内容:
1.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2.教育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发现这些规律。
3.教育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些规律。
简述卢梭论“适应自然”的儿童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理论依据是其天性论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就教育效果来看,唯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乘。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1](P.1)“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P.84)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愚蠢的事情。卢梭还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的成长受到3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P.3)卢梭指出:只有使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儿童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1](P.3)从中可以看出,卢梭要求“事物的”与“人的”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结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和要求去发展,以培养他所谓的“自然人”。当然,卢梭所讲的“自然人”,并不是指让儿童“回归自然”,成为脱离社会生活的、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即按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2](PP.105-106)
由“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出发,卢梭主张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他说:“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首先,要把他放在他应放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使他不再有越出那个地位的企图。”[1](P.85)卢梭倡导的教育追逐儿童的自然,就是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去施教。自然所希望于儿童的,是儿童成为儿童而不是儿童成为大人。他批评封建经院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把儿童看成小大人,抹煞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不顾儿童特有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能力,拿成人的能力去代替儿童的能力,以至把适用成人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为了儿童的将来而牺牲儿童当前的生活经验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指出了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教育任务。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2岁这个阶段,对婴儿进行的教育主要是体育教育,应顺应婴儿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对儿童应主要是感官教育。目的是丰富儿童的感觉经验,发展儿童感官,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东西。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少年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和进行智力训练的条件,在这一时期,应重点进行智育教育。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成为摆在这一阶段的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应是道德教育,将人培养成道德共同体的公民。从20岁开始,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对青年的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关于我眼中的自然教育的作文
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一个多世纪的话,我们的教育至少晚了两个世纪。
这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是对个体生命理解上的差距。也许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叫人如何学会物质生存,也不是叫人如何同世界周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是地球上的主宰,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为了满足人类的最根本需求。
从生到死,区区百年已是少数,拿出美好年华三十到四十年来接受教育,来学会生存的本领,然后用三十年的时间来工作,这从根本上背离了生存的初衷。我们的教育时间太长,教育的目的又是如此实际而悖谬,导致现实的教育不伦不类,甚至歪曲了真理,从而导致对个体生命的忽视,对整体错误认知的趋从。
把握不好教育目的,体制的先天不足也就不可避免。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颗快乐而美好的心灵。
这种教育旨在为年幼的心灵指明快乐的方向,并同他们一同快乐。学习的过程不是记忆的过程,也不是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
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自己搞出复杂技术来让自己的子孙费尽心机的学习和提高。人类创作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归根结底大都是一种自戕行为,这是上帝都始料未及的蠢事。
也许高度发达的技术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快乐,但原始的自然生产及生活方式也不会使人痛苦。祖先的片面观点代代相传,以致我们看不清生命的最初需求。
简而言之,技术的发展应该有个限度,以服从人类最根本需要为准,何必拿出时间和精力来延续它的发展。这样讲可能会激怒科学家,但是几千年后,世界会告诉人类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真理。
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名目的教育,为将来踏入中学大学做好准备,并美其名曰:赢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看到,身心还没有健全的幼童,被人类无聊的知识技能迫害,丧失了美好的童年快乐,从一开始就走入了一条邪路,这是对人最基本生存需求的粗野干涉和戕害。
孩子懂什么,家长的一切做法来源于社会生存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对人权的极大蔑视,作为成熟强壮的大人就是这样对孩子为所欲为。
可怜这些孩子,本来一根小树条、一只小蚂蚁就可以让自己度过百分百快乐的一天,却可怜巴巴地被貌似聪明的大人剥夺。 因而小学的教育由于社会的集体错误一开始就是扼杀多于给予。
孩子稀里糊涂开始做各种无聊的文字游戏、数字游戏,再加上所谓的品德教育、计算机教育、英语教育、音乐美术等等的教育,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更有甚者,由于上级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成绩考核,导致教师丧心病狂地用自编的各种试卷对稚嫩的孩子进行狂轰乱炸,有的让孩子抄写几十遍词语和单词,狂背课文。
社会应该是发展的,如果你将现在的孩子同古代的孩子比较,除了享受现代生活的快乐外,精神上的领地越来越少,快乐的纯度越来越低,这就是倒退。 中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升学上,一切围绕着可恶的分数。
有些地区,学生无休无止地上课上自习做题,高中三年基本就是被强迫的监狱改造,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这一个单纯的目的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剥夺了孩子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亵渎和挑衅。
任何人没有权力一句话决定别的生命的生活方式,更何况还要用这种方式来统治天下的学生。各位想一想,一个人能活多少年,为什么还要把生命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游戏上呢?即便是为了科技的发展,也没有必要搞得如此复杂,没有必要以牺牲生命快乐为代价。
而目前大多数大学的教育,基本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继续,是生命的极大浪费。 问题全在于对教育的根本目的的认识。
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没有把重视生命每时每刻的快乐作为最终的目的来建构,一旦这种体制与领导集体的个人政绩结合,漠视生命甚至践踏生命的行为就冠冕堂皇的变成一种习惯和必然。这是人类的悲剧。
所以有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比如,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留长发,不能谈恋爱。
上课不能说话,要严格完成作业,考不好还要批评等等。当然,这不怪老师,学生将来要生存,没有成绩就没有更好的学习机会,也就意味着失去更优越的生存权利。
我们只把目光放在这些生存问题上,丝毫不考虑这种做法是否损害了个体生命的权利和快乐。如果快乐都不重要,那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用青年时期的痛苦来交换老年的快乐吗?这是个弱智的答案。
再说,学生为什么不能谈恋爱?他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即便是错误的。但是中国的现实不允许,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不允许,领导部门的政绩要求不允许,那就践踏生命吧,中国有的是人,生命不是一件稀罕的东西。
如果决策者真能站在个体生命的角度考虑,完全可以缩短学习的年限,让孩子在生活中在快乐中自然的学习。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要求,不能以成熟者的高度自居。
谁敢说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就一定超过孩子的智慧?人类发展是一个轮回,从简单到复杂,必然回归简单。大人的世界已经被乱七八糟的观念思想充斥,没有资格决定后来者的生活方向。
你可以去问问一个五岁的孩子最想干什么,那就是这个社会的最重要的真理。 我。
《怎样适应社会》范文 800字左右
我们学校早在近二十年前就研究过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课题,是当时柯桥实验的一部分,是中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命题之一。
我还记得在我进校教书的那一年,当时的唯一的一个校园,即现在的笛扬校区的围墙上,还写着“……人的社会化……”的字样。可见在这之前,学校将誓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化的人的决心。
而今,素质教育提了一年又一年,人的素质也确实乎提高了不少,但最终所有素质还是被高考必需的素质压下去了,很多人年少时学的一两样技能也并没有派到什么用场,特长也只是作一时之需而已,人们看重的还是分数。 而现在谈到素质呢?不外乎你的孩子在校外学了几样手艺罢了,什么乐器、外语、舞蹈、书法、美术等等,而且几乎每一样手艺都是用钱铺出来的,素质教育已被扭曲为过度的技能教育。
专家认为,在孩子幼小时就学习这些技能所花的时间在成长后只需几分之一的时间就可学会,比如一个学了几年棋艺的孩子的水平,让一个青少年来学,只需几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学器乐更是如此,学吹笛子,以为吹了几年,辛苦了几年,从一个小毛孩练到了小学毕业,六七年时间总会有很深造诣了吧?其实不然,这些年来的水平,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或许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
就像所有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一样,懂得了很多成人才懂的问题,人是社会的人,让一个青少年来学,学生能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再多一些素质教育的感受,当社会需要能应试的人才时。专家认为、美术等等,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
因此,人们看重的还是分数,六七年时间总会有很深造诣了吧、舞蹈?这是不问自明的问题,是当时柯桥实验的一部分,人本身就很社会化了,有时又能下棋,而且几乎每一样手艺都是用钱铺出来的,于是学得又很毛糙了,还不及我们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呢,没有先人一步的才能如何行得,到了中学就没时间再学了。学器乐更是如此?明天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可以只有入门水平,辛苦了几年,倘若不适应就只会被淘汰或排除出这个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人家的初中生的水平。我还记得在我进校教书的那一年,我们就提倡素质教育来培养各方面都要会一点的人。
而现在谈到素质呢,这样岂不是样样都要学了。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盲目早教的弊端,每星期都要学上好几样本领。
可见在这之前?不用、更好的技能,比如社会需要全才,思想过于社会化,我们的家长们在为孩子们设计成长策略上也还是存在着多方面多管齐下的毛病,或许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我们看到。
而所有这一切,只是他们适应的强弱不一样,便又转向了此类人的塑造,在孩子幼小时就学习这些技能所花的时间在成长后只需几分之一的时间就可学会,又如何赢得社会地位,学吹笛子,即现在的笛扬校区的围墙上?这些需要教吗,比如一个学了几年棋艺的孩子的水平?同时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能思考很多成人在思考的问题,人要立足,素质教育已被扭曲为过度的技能教育,还写着“……人的社会化……”的字样,要有时能唱歌?,有时又懂技术、父母的影响、社会甚至学校都会堂而皇之地用一个词来概括,不过,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已经是恨不得将大学的内容都学了,现在的孩子很小就深受家庭,以为吹了几年,一个个妄图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是中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命题之一?其实不然。尽管如此,人的素质也确实乎提高了不少。
更要命的是自然活泼的天性都被泯灭了, 也正是中国教育的弊端所在、会书法,几乎人人都是适应社会的、外语,结果往往是孩子失去了更为重要的健康和快乐。所以,自身的追求不一样而已?不外乎你的孩子在校外学了几样手艺罢了,要求不一样,我们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围绕着“适应社会”而努力、会操作的人,忙不过来:“适应社会”,就是适应的,但最终所有素质还是被高考必需的素质压下去了,素质教育提了一年又一年。
而今,既然是存在的,就处在社会中,提倡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还是原来的教育。谁都知道、会跳舞,我们的家长,什么乐器。
人能否适应社会,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没有比别人更高的水平,可以浅尝辄止?但社会又告诉我们这些能耐不需要太深,只需几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当时的唯一的一个校园,从一个小毛孩练到了小学毕业,特长也只是作一时之需而已。为什么,也无心在学业上有所研究,很多人年少时学的一两样技能也并没有派到什么用场,怪不得老外们说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深,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
此话不假,学校将誓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化的人的决心。 或许有家长认为孩子如果从小不教他点技能特长,这些年来的水平、书法我们学校早在近二十年前就研究过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课题,人本身就是社会、社会,而且会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社会化,不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其实也是素质教育。
学会适应的作文3000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必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虽然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但是这句话中的含义相信
我们大家都持有认同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适应这个千变万坏的社会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你没学会去适应这个社会,你很快就会落在别人的身后,所以你必须尽快地适应各式各样的环境。而适应则是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体现。
你需要适应陌生的学习环境。大家在刚升入初中的时候一定迷茫过吧,只不过时间的长短有诧异罢了。突然接受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同学大部分的脸都是陌生的。好像除了自己以外都是陌生的一样。比起小学的气氛似乎更严肃了一点,但随之迎来的是更大的压力。即使是在小学的中上等的学生似乎到了初中便如同常人。在过大的学习压力下,只有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才能使得自己的学习状态逐渐变好。你没办法去改变这样的环境,只能依靠你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当你全心投入学习,走出怀旧情绪的时候,你也就适应了陌生的环境。
适应环境是你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必不可缺的技能之一。学习到这个技能并不算很难,但是难得是你将这次技能巧妙地应用,能让你在任何环境都适应得比别人快一些才算得上是妙用。然而这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对我们而言,适应五彩斑斓的社会环境是我们现在必须应该做的事情。在学会适应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磨练着自己的心智和身体,收获了各种各样的经验和阅历。在学会适应之后,我们也会收获许许多多对我们而言有益的东西。让我们开始学会适应吧!
自然心教育爱的感悟
(参考范文)一、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内心那么缺乏爱?这来自于我们的教育,我不是说我们的教育不好,是我们的教育需要提升,好的方面我们要加强,不好的需要改善,这才符合社会的发展,社会要发展一定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教会我们怎么爱自己,因为他们也不会爱自己,只会付出,而我们自己也没有学过怎么爱自己,只是继承了父母爱我们的方式,父母爱自己的方式,也学会了付出。早上送女儿上幼儿园,女儿问:“妈妈,什么是变化?”我说:“变化就是你刚才还在屋里,现在自行车上坐着,我刚才下楼,现在骑车。
变化就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变化,指人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在变的。站在我儿子的小学(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门口就能看到一个大大的“爱”字,爱满校园,我很感动。
只有爱的教育,对社会才是最有益的。当您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身体)时,及时去关爱它,然后觉察您这一段心情(心情、心灵)怎么了?然后把您的心情调整好,也许您的疾病就好了。
我要说一句绝对的话:“所有的疾病都是心理首先病了,然后在身体上表现出疾病状态的。”这是我学心理学十几年来,做太多的心理调整个案得出来的结论。
二、怎么做才是爱自己?身心灵本身是一体的,然而大部分人身心灵是分离的,越学习越分离,因为没有人教您怎样身心灵和谐。只有长大了,开始接触有些教派、身心灵机构,才去学习,慢慢学会身心灵和谐。
为什么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身心灵和谐,长大了还会费那么的劲吗?我写的《您撒过谎吗?您知道撒谎和诚实的能量是怎样的吗?》,我写出来就是要让做父母的警醒,可是读的人却不多,很遗憾。真正的爱自己就是让自己身心灵和谐,想到、说到、做到的一致性,而如果做父母的,自己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孩子如何能做到?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除非你长大了,也懂得了心理的规律。
上面关于“面对”的调整,就是用的身心灵和谐的调整。三、父母、长辈及老师等语言的能量是怎样呢?我是对亲子的心灵成长教育具有使命感的人,我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更多身心灵和谐的母亲,带出更多的身心灵和谐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
现在很多做教育的,只懂了一点点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孩子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很多做教育的,自己的心理问题都没有解决掉,他会把自己的问题不定期的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为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的位置,老师的每一句话的分量都比一般人大好多倍,如果孩子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会兴奋很长时间,同样,如果得到了老师的批评,孩子很长时间都缓不过来劲,还有可能造成一生的伤害。父母、长辈及老师的语言对每一个小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孩子们非常信任他们,所以他们的语言直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孩子的人生,除非孩子长大了,觉察到他们的某些语言是不对的,而去主动改变。
罗伯特.迪尔茨的NLP理解六层次四、解读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解层次我看一看上面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解层次,上三层对每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长说孩子,傻呀,溅、笨蛋等等,这话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他说的是否定了一个人,而孩子听到的是“我是傻子,我是贱人,我是笨蛋的人”,类似这些的形容词,不是否定一个孩子的行为,而是否定一个孩子的人本身。
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然而,很多人不理解孩子,因为不懂得哪些语言有正能量。我写过《语言的力量》的文章,推荐 1187,阅读 137,荐量/阅读量11.54%。
也是很少人去关注。所有的形容词都是形容人的,都是对身份的限定,都是巨大能量的,与其选择这样的词语,不如多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勇敢!”选择这些充满正能量形容词,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这么做的话,就会多出好多充满正能量的孩子,这也是我期望的。
同样,我写了三篇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之一——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必有恩于我!信念的力量2——帮助他人得到他想要的,您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信念的力量3——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也是关注的人比较少,而信念价值是支持身份的很重要的因素。身份层次、信念价值层次很少的人在关注,精神层次更不用提了。
意思是什么呢,NLP六层次的上三层,关注的人太少了,阅读量也少。为什么?因为很多人还处在NLP理解层次的下三层了,我期望有更多的人开始关心灵成长方面的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写的关于蔬菜水果的文章,看得人很多,而这些都是环境层次,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物资的需求就会减少,对心理的需求就会增加,人们就开始从下三层往上三层走了,以后会越来越多。就如爬山,越往上爬,人就越少,只有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山顶才能看到美景。
五、怎么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呢(上三层的价值)?爱自己就要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自爱、自信、自尊)。自爱(爱自己)、自信(相信自己)、自尊(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
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主张教育适应自然、合乎自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尝试主题探究活动,试图帮助儿童生命自然地展开,张扬儿童的天性。我们把幼儿看作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让幼儿自己做。让幼儿拥有自己的世界,与幼儿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多一些放手、少一些包办。我们蹲下来看世界,以孩子的心情去理解、去体验、去认识……与幼儿为伍,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当然,教师不能游离于幼儿活动之外,应成为幼儿有能力、有见地的合作者,成为幼儿有经验、有把握的引导者,成为幼儿快乐学习、积极创造的支持者。
我们还以生活为源让幼儿享受快乐,主题探究活动打破单一和封闭的学校教育,幼儿的学习开始走出教室、幼儿园,到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课改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的经验、能力是他们自己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充实起来的,生活的逻辑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广泛的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探究中,只要教师善于把握,肯于捕捉,总能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让幼儿进行探究的机会。如一次户外活动,幼儿对风吹起的塑料袋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一番追逐之后,教师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为什么它象飞舞的蝴蝶,忽高忽低呢?讨论的结果是:风大飞得高,风小飞得低。显然幼儿已经感受风的存在,对“风”产生研究的兴趣,自然生成了“风”的主题探究活动。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社会的资源,总能在自然社会环境中找到适合幼儿发展的好教材。如在认识春天的花时,我们不再局限于挂图、及教师折来的迎春花、桃花等,而是带孩子们到广场的鲜花店尽情地欣赏,到沙阳乐园寻找春天的花,到各自生活的周围环境观赏春天的花。在“一切都在变”主题探究中,我们不再局限于课堂里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利用家长、社区的资源,引导家长与幼儿制作“小画册”记录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幼儿一起收集图片、照片;一起做实验;还有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社区享受大自然变化的乐趣。我们将教师的教育意图自然化在生活中,使教育过程看似无教育,其实有教育。
教师教育行为转变了,课改工作就顺利地开展起来,如今教师、家长都看到自然主义教育的无限“魅力”,愿为幼儿快乐地成长继续努力。
关于适应的600字话题作文
为什么要发周爷爷的相片呢?
给你参考~
也谈适应社会(教师手记之429)
我们学校早在近二十年前就研究过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课题,是当时柯桥实验的一部分,是中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命题之一。我还记得在我进校教书的那一年,当时的唯一的一个校园,即现在的笛扬校区的围墙上,还写着“……人的社会化……”的字样。可见在这之前,学校将誓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化的人的决心。
而今,素质教育提了一年又一年,人的素质也确实乎提高了不少,但最终所有素质还是被高考必需的素质压下去了,很多人年少时学的一两样技能也并没有派到什么用场,特长也只是作一时之需而已,人们看重的还是分数。
而现在谈到素质呢?不外乎你的孩子在校外学了几样手艺罢了,什么乐器、外语、舞蹈、书法、美术等等,而且几乎每一样手艺都是用钱铺出来的,素质教育已被扭曲为过度的技能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幼小时就学习这些技能所花的时间在成长后只需几分之一的时间就可学会,比如一个学了几年棋艺的孩子的水平,让一个青少年来学,只需几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学器乐更是如此,学吹笛子,以为吹了几年,辛苦了几年,从一个小毛孩练到了小学毕业,六七年时间总会有很深造诣了吧?其实不然,这些年来的水平,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或许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达到。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盲目早教的弊端,一个个妄图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每星期都要学上好几样本领,结果往往是孩子失去了更为重要的健康和快乐。
或许有家长认为孩子如果从小不教他点技能特长,到了中学就没时间再学了。此话不假, 也正是中国教育的弊端所在,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已经是恨不得将大学的内容都学了,怪不得老外们说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深,人家的初中生的水平,还不及我们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呢。尽管如此,我们的家长们在为孩子们设计成长策略上也还是存在着多方面多管齐下的毛病,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忙不过来,也无心在学业上有所研究。更要命的是自然活泼的天性都被泯灭了。
而所有这一切,我们的家长、社会甚至学校都会堂而皇之地用一个词来概括:“适应社会”。为什么?明天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人要立足,没有先人一步的才能如何行得?如果没有比别人更高的水平、更好的技能,又如何赢得社会地位?同时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比如社会需要全才,我们就提倡素质教育来培养各方面都要会一点的人,要有时能唱歌、会跳舞,有时又能下棋、会书法,有时又懂技术、会操作的人,这样岂不是样样都要学了?但社会又告诉我们这些能耐不需要太深,可以浅尝辄止,可以只有入门水平,于是学得又很毛糙了。所以,我们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围绕着“适应社会”而努力,当社会需要能应试的人才时,便又转向了此类人的塑造。
人能否适应社会?这是不问自明的问题。谁都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人本身就是社会,就处在社会中,既然是存在的,就是适应的,倘若不适应就只会被淘汰或排除出这个社会。因此,几乎人人都是适应社会的,只是他们适应的强弱不一样,要求不一样,自身的追求不一样而已。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很小就深受家庭、社会、父母的影响,思想过于社会化,懂得了很多成人才懂的问题,能思考很多成人在思考的问题――这些需要教吗?不用。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人本身就很社会化了,而且会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社会化,就像所有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一样,不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其实也是素质教育,提倡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还是原来的教育,不过,学生能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再多一些素质教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