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怎么写范文
影评范文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编辑本段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
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
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
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
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
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
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
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编辑本段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
影评该怎么写
影评其实和情书一样,把很简单的三个字用极为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我爱你。至于说你多么美,有多么吸引我,我没了你怎么吃不下饭,那全然是修饰,用来证明我确实爱你。影评的核心也是三个字:好看吗?好看,为什么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点在哪里?
所以,影评是最好写的。“赞!”,这是影评。“烂!”,这也是影评。影评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达观众的好恶,然后可能的话,再补充一些理由上去,证明你并非是简单好恶。有没有这种分析过程并不重要,态度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影评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那么别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经验,可以做为他的参考。
很多网友说“哎呀,影评很难写啊!”这主要是指电影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观众看完了电影以后,很难说出导演是什么风格,曾经执导过什么片子,片子的主题来源于哪里,其中有什么人文精神。但是作为观众,有必要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么?那些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注脚,去论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孬。要是觉得必须写上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影评”,那就是把盘子里的萝卜雕花当主菜对待了。
事实上,电影杂志上也好,报纸专栏也好,很多影评云里雾里大侃一通,让人心惊肉跳不已,面对作者的电影知识感觉毛孔痉挛。但是读完几千字以后,可能心头却是非常茫然:说那么多,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家看电影,是因为好看而去看,不是为了电影知识去看,不是为了去受电影教育,不是为了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评按照文体分两路走,一路是说明文---讲讲导演是谁,片子花了多少,用了什么CGI,在哪里取的景,内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地方是什么。这种影评的好处是能迅速让读者对电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透过资料判断是否值得一看。
另一路是抒情散文---其实应该叫做影感,就是你看了片子有什么感受。这种经验对别人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体验是可以供别人分享和回应的。每个人看完电影以后的感觉各不相同,而别人的感受是可以透过影评来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大家也会因此而相互交流,交换这种体验。如此,人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看电影》、《新电影》、《环球银幕》上的影评都是不足作为借鉴的,因为他们收费。媒体上的影评可信度非常低下,往往为投资商所左右。在正式媒体的影评和普通网友的影评之间做选择,我宁可选择后者,因为他不收钱,他是诚实的,不会为票房而去造势。在一篇5000字的专业影评和网友一个字的评语之间,我更看重后者,因为它直接而不加矫饰,不会把我最需要的信息掩藏在一堆修辞里艰于寻找。
言为心声,修辞只是不得以而采取的修饰,引用文献只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自信,所以要拉外援来助威。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趣味是影评的第一要务。看电影本来是为了放松娱乐,看了影评以后居然把喜剧都给看沉重了,那样的人生是失败中的失败。
影评是世界上最好写的文章,因为一个字也得,一万个字也得。但是最关键的是你得拿起笔来写。
如何写好一篇优秀的影评?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
"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
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
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
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
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
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
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
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影评如何写啊?
赤壁:
尽管《赤壁》的评价差强人意,但传说中的千军万马恢宏气势,还是让我心甘情愿掏出50元,之前带着网上总结的几大笑点有备而来,结果自然是哈哈大笑、照单全收。
被我寄予厚望的特效场面,确实比前几部国内大片稍好一些,但还是有很强的3D游戏感觉,而比例的错误更加剧了这种失真感。不算宽阔的长江,曹操的战船占了半个江面,而且以超大排水量的巨型战舰居多,如果曹操能带150万人,不用打仗就可以把战船摆过对岸了。制作方过分渲染曹营兵多将广,使东吴兵营对比之下更像个土匪山寨,兵不过千人,船不过十艘,将不过关、张、赵、甘。至于传说中的八卦阵,更像大型团体操表演,不仅摆阵方严守队形,连攻阵方都遵守路线、决不破坏阵形。这种整齐划一的战争风格,秉承了中国大片重形式轻内容的特效传统,其结果就是把故事片拍成了动画片。
至于片中的各位主演,虽然评论诸多,但我还是不能不提,没有他们,我就不能在欢笑中度过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没有他们,我们就不能全面体会什么叫大片的娱乐意义。
周瑜:选择梁朝伟绝对是个错误,总是一幅慢吞吞不温不火的感觉,嘴角还时不时来个玩世不恭的招牌微笑,全无英姿勃发之气。而且梁那尴尬的身高,与林志玲一起的近景估计下面还可以垫个板凳,可是一骑马,那小矮人阿。。。
诸葛亮:从扮相来说,我觉得金城武很不错,很有点俊秀飘逸的感觉,一演起来,才发现这个诸葛亮超单纯,一片赤子之心,而且乐于助人。面对战事的惨烈,眼中常常饱含着真诚的泪水,让我不禁想起了刘备。最值得表扬的就是他的幽默感,常常能利用跳跃式思维制造无厘头的爆冷效果,母马接生一段更是全片笑点之最。
曹操:其实张丰毅演的曹操还是可以的,只是气质上略显轻浮,当然这也与编剧们的努力分不开。把这样一场大战的起因归结于女人,不知是不是为了捞一个东方版《特洛伊》的名号,以博得西方媒体观众的垂青?
刘备:戏分不多,由于尤勇与刘备还有着气质差异,只能勉强算中规中矩,倒是填饭和编草鞋的情节设计,让我想起了那句“厚长而近伪”,不用说,还是编剧的功劳!
孙权:似乎大家对张震的评价还不错,我不太喜欢,总觉得过于阴郁,孙权也算一代霸主,个人感觉应该是大开大合的性情中人,过多地描写成长历程实在有些浪费笔墨。
赵云:胡军版刚猛有余,帅气不足,还时不时来点纯朴。除了周瑜,赵云应该是最受女性喜爱的三国人物了,吴导明显没有照顾女性观众的审美需求。不过这个赵云也能及格了。
关羽:这个关羽实在是让人无语,活像是刚从戏曲里扒下来的,出场必是小碎步,然后一个特搞的pose,而且从不骑马。关于不骑马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关羽、张飞都会一门绝技--撞马,大概关羽也是知道安全系数不高,所以索性不骑了吧。至于关羽教书,太有创意了吧!
小乔:林志玲的第一句娃娃音台词能让所有观众汗毛直竖,后来稍强一点,但还是甜得发腻。能看出林志玲的努力,但她的表演之路无疑将是曲折漫长的。
孙尚香:活像是硬加进来的人物,赵薇演得还好,因为本来也没什么可发挥的地方。如果不是编剧们特别赋予的几句白痴台词,很容易让人忘记这个人物。
要说最满意的角色,我的答案是黄盖,原因嘛,一来扮相绝对够格;二来基本在跑龙套,没有出错的空间;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他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赵云的扮演者,当年的英姿是永远难忘的年少记忆。
也许我不应该对这样一部片子太较真,毕竟不是严肃的文艺片,过多的挑剔剧本和演员有些不合时宜,倒不如抱着轻松娱乐的心情一笑了之。但中国电影这种大片战略却不禁让人忧心,在高票房的刺激下,单纯追求大场面的形式主义之风越刮越烈,粗制滥造的剧本加上失真的动画特效,却撼动不了中国导演进军国际的万丈雄心,而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中华历史文化,要么成为暗淡的舞台布景,要么干脆成为招揽外宾的噱头。摒弃浮躁虚荣,学会尊重历史,学会用电影阐释人文内涵,也许是中国电影应该立即补上的必修课。
怎么写观后感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
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
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
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十分相似,只是一个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是在观看电影、电视、戏剧或参观某一地方后进行的。
只要掌握了读后感的写作,也就一通皆通了。 读后感是对所阅读的材料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是读书笔记本的一种,又比普通的读书笔记正式一些。 一般来说,读书笔记分为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等。
读后感是在评注笔记和心得笔记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后两者相同的是,它们都是阅读文章后对文章发表的看法。
但评注笔记是针对文中的某一部分的,与读后感相比,它缺乏系统性;心得笔记是简略的,记叙型的,它不象读后感那样,有叙有议,系统完整。换句话说,读后感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来完整地证明某个观点、表达某种感情、说明某个道理、认可某种做法的过程。
写作读后感,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一、要紧密联系原文,简述原文内容 因读而感,感从读来。写作读后感,离不开阅读的材料,没有读就没有感,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感和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写作时,要对原文进行简单的介绍,使读者心中对原文的内容有个基本的认识。比如,所阅读的文章说的是什么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它的作者是谁,的和写作背景等,最好对原文的内容概要作个概括。
写这些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它应有所选择,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无关的内容。 二、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从写作方法上讲,读后感是议论文的一种。
写作读后感,首先应有一个议题、中心和出发点--这是感的基础。这个议题应该是真实的,是来自于阅读的,它既不是凭空想像的,也不是来自阅读以外的其他行为或事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读后感的中心内容:所读的文章是不是很精彩?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它的哪些段落或情节写得最好?它引起你什么样的思考?你喜欢其中的主人公吗?为什么会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如此等等。这就要求在写作前认真阅读所写的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材料的主要思想感情和关键语句。
但是,还要注意的是,读后感要表述的观点要正确,合乎事实、合乎情理,反面的、哗众取宠的观点是不提倡的。 三、要选择好读后感的切入点 同样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不同的人读了,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和体会;同一个人,也可能会在阅读后产生不同的想法。
这是因为,思考的角度是多样的,人的感情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古代名著《西游记》,有人读了会对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感慨不已,有人却会觉得他离经叛道、四处捣乱,又有人会对他的刻苦学艺印象深刻,还有人则会羡慕他的神通广大。
还会有人既赞扬他的反抗性,又羡慕他的无所不能……这时该如何取舍写作的角度呢?把握以下三点会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帮助:一是哪个观点令自己感受最深?再一点是哪个观点写起来更加有话可说?三是哪种观点更具有现实意义?要认真地分析问题,联系现实,从众多的感受中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作为阐述的中心。 前边我们谈到过,读后感从写作方法上讲,是议论文的一种。
那么,议论文的哪些写作手法适合运用在读后感的写作上呢?这两者有什么异同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和议论文的写作一样,写作读后感也是先找准论点,然后对它进行论证。
写作读后感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以得到别人的认同的过程。由于读后感的论点来自于所阅读的材料,论证的过程也离不开材料。
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手法基本上都能够运用于读后感中,但读后感的第一手材料(论据)应该从阅读中获得。有人用一个。
影评怎么写,给一篇,好的范文,参考以下---
精彩影评 >>更多 [成都商报]奥斯卡,真的没有悬念了吗? 02/28 08:00 [评论]3月奥斯卡 这一场月球背面的“暗战” 02/27 09:36 美式生活《撞车》:请保持良好心态 小心驾驶 02/27 09:23 奥斯卡战役幕后直击 一场不见血的公关升级战 02/27 09:15 [影评]《慕尼黑》:简单的主题是复仇的困惑 02/27 08:43 [新闻晨报]奥斯卡 最好的宣传就是不停地获奖 02/27 07:47 [信息时报]前戏,在奥斯卡高潮之前 02/25 09:20 [信息时报]当霍元甲遭遇霍元乙 02/25 09:17 [新京报]:唇亡齿寒,下一个是谁 02/22 08:11 [新京报]:“霍元甲”也应当敬畏法律 02/22 08:08 雪犬故事以情动人 《零下八度》票房夺冠(图) 02/21 13:48 黄宗江:《上海伦巴》有点清淡 02/21 08:06 《馒头》是否侵权《中国法治报道》? 02/20 18:13 《三联生活周刊》:好莱坞的李安 02/20 10:31 一个歪打正着的馒头 02/18 16:44 野火春风斗韩城 02/18 16:42 假面鸳鸯的阴谋 02/18 16:41 会装狗熊,才有机会做英雄 02/18 16:40 《错失爱情》:薛景求谈平凡爱情 02/18 08:2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02/17 11:59 电影《霍元甲》一场无节制的道德拷问 02/17 11:51 [新京报]应理性看待“馒头案” 02/17 11:16 [新京报]应理性看待“馒头案” 02/17 11:15 [新京报] 无旧可怀的怀旧电影 02/17 11:09 《断背山》成功:同性恋题材从边缘走入主流 02/17 11:00 [扬子晚报]凯歌究竟在骂谁? 02/16 10:45 第101年,谁来血战到底? 02/16 10:37 “金馒头”颁奖礼现在开始(图) 02/16 07:44 缺少大片的刺激 2005年韩国电影票房首次下滑 02/15 10:56 关于影片《芳香之旅》:无旧可怀的怀旧电影 02/15 10:46 [外滩画报]《亲切的金子》复仇终结时 02/14 11:17 观影《霍元甲》:七分功夫三分说教 02/14 11:04 [东方早报]开往恐怖的美丽春天 02/14 10:59 香港电影金像奖谁会领25载风骚 02/14 10:44 [新京报]“馒头”不该引发官司 02/14 10:39 看《慕尼黑》这样的片子,注定是轻松不了的。
作为一个国际新闻爱好者,我对巴以冲突的关注也有一、二十年了。有看过《慕尼黑》的朋友觉得,电影给人的震撼不如《辛德勒名单》,我想原因主要是,电影所表现的内容,现实生活中还在继续,而且,看上去比电影“上演”得还要惨烈,还要让人感到困惑与绝望。
那么,是不是要等到巴以争端彻底平息之后,人们有了审视的距离,再来拍这样的影片呢?显然,这样的假设是荒谬的,甚至是反动的。人类的苦难不是为了最终能够拍出一部杰出的电影,恰恰相反,拍一部电影就像举行一次祷告,以求减轻一点人类的苦难。
所以,斯皮尔伯格选择这一题材,首先就值得我们尊敬,尽管《慕尼黑》作为一部电影,的确不如《辛德勒名单》那么好。 《慕尼黑》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复仇的困惑。
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复仇都是一个传统的主题。而且是天经地义的。
熟悉中国武侠小说的人就知道,复仇是受传统道德伦理认同的,有仇不报非君子,以牙还牙,杀人偿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血债要用血来偿,诸如此类的成语、谚语,不仅记录在我们的词典中,也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里。不论在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复仇者曾经都是与英雄划上等号的。
至于对“复仇”这一主题出现困惑,以及对某种不择手段的“正义”表现出怀疑,并将传统的英雄形象放置到一个哈姆雷特似的境地,是近些年才有的一种新的“现代观念”。如果说,我们在对待希特勒的态度上曾经是毫无争议的一边倒,那么,从有巴以冲突开始,特别是“9·11”之后,我们在对待正义与非正义的态度上,就不再是那么简单,那么“统一”了。
《慕尼黑》想要表达的,或者说,想要引起人们思索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困惑。 困惑悬而不决,必然就是困境。
历时数十年的巴以冲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困境。而谁都知道,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
但是,作出努力却是必要的。当杀手以及不是杀手的人在杀人以及观看杀人的时候,心中产生困惑与痛苦,而不是快意恩仇,影片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现实任务。
让人欣慰的是,就在《慕尼黑》公映并进入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之际,一部主要由巴勒斯坦艺术家拍摄的电影《天堂此时》也出现在了提名名单中。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巴勒斯坦青年充当“人弹”的故事,也是表达对“复仇”的困惑。
这一“巧合”的现象似乎有理由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相对乐观的结论:困惑的人越多,抵达解决困境的目标就越近。http://yule.sohu.com/moviereview.shtml。
影评怎么写?(作文,1200字)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
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
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
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
《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
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
《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
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
《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
《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
《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
《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
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
如何写观后感-什么是影评?怎样写影评?它和观后感有什么区别?最
电影评论顾名思义当然就是对电影作品的艺术评论了。
这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对叙事电影,也就是故事片的评论,通常不包括对纪录片、科教片等片种的评论。 楼上说得对,要写好一篇影评,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电影素养,当然起码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一部电影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如人物塑造、故事结构、审美特色、摄影构图、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等等……一篇好的电影评论,也需要非常有才华的评论功力才行。下面提供一篇: 彼此脸上的《面纱》 影片开场短短20来分钟,女主角(娜奥米·沃茨饰)已经品尝到人间百味。
原本一个美貌单纯、又带有几分傲气,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美丽爱情的女孩,却也无奈光阴一去不返,正如影片中女主角母亲所说'Time can run out'。在家人的压力之下,一时意气地答应了有点刻板而木讷的男主角(爱德华·诺顿 饰)第二次见面时的求婚!跟随这位细菌学博士到达上海之后,在略显枯燥的日子里女主角遇到了一位风趣帅气而又体贴的上层人士——难道这是她所梦寐以求的爱情吗?结果是残酷的,这段奸情的暴露让隐忍的男主角决心抛开爱情,就是在此时,男主角戴上了他的面纱,不再与妻子交流甚至是眼神的交流也时时避开。
至此,女主角已然品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丈夫故意申请前往霍乱疫区,而且选择烈日当头的陆路,艰难的旅程宣告了他们彼此蒙上面纱,互相伤害的开始。
在疫区的日子里,丈夫无法忘怀妻子带给他的伤害,终日埋头于工作,逃避与妻子的交流,而每一次逃避既伤害了妻子也伤害了自己。 妻子居住在木屋中无所事事,情人的背叛、丈夫的冷淡、满目皆是的霍乱病人让背井离乡的她感到无助和痛苦,面对丈夫的冷淡她选择的是攻击,两人互相的伤害让家中永远没有过温暖的感觉。
转机来自于妻子逐渐了解到丈夫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并且她也加入到当地修道院帮助救助疫区百姓,亲眼目睹病人的惨状和亲自帮助救助的实践让这位原本任性的小姐成长起来。 温暖的一幕出现:美丽的妻子在演奏钢琴,门外路过的丈夫不禁停下脚步,脑海中立刻回响起过去的纯真而勇敢的爱情。
在修道院院长的撮合下,他们的关系开始有了转机。而且,妻子发现自己已有身孕,可是她无法确定孩子的亲生父亲是否是她的丈夫。
表面刻板而内心宽容的丈夫毫不介意这些,他们不禁深情的拥抱在一起。 但是好景不长,当真爱刚刚来到的时候,丈夫不幸染上霍乱而葬身这片偏远的异国村落。
已经成熟的妻子带着儿子回到家乡,重逢情人的时候她没有半点犹豫,回绝了他的再次邀请。丈夫的深沉的爱将伴着她和儿子走下去。
她不会后悔这段略显卤莽的婚姻,在中国之行让她从女孩成为女人,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成熟,宽容善良的丈夫给了她永恒的宝贵回忆。 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赋有敏锐观察力、洞察力的艺术家们(这里应该是小说作者毛姆或是导演卡兰)把人生凝固凝缩下来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看,这样便能让大众们深深陶醉其中,感慨万千。
片头20分钟对女主角生活状态的描述简练而有力,似乎泼墨的山水画,寥寥数笔却把众人心理变化勾勒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而从前往疫区之行开始,两人陷入一种角力般的互相伤害过程,面上装作毫不在乎,而心里却时时颤抖。
直到妻子耳濡目染之后,对丈夫真正理解了,两人一番对话尤为经典:‘我们都在对方身上寻找没有的东西’。真爱的来临是幸福而短暂的,丈夫的客死它乡给这段和谐的柔情小调狠狠地来了个破音符,在影片中他人和片外观众的唏嘘中,不经意地,妻子脸上更多的是坚毅和平和,短短的一段中国之行,却让一位普通的姑娘经历了太多太多,她成熟了,她理解了,她现在有的就是平和和坚毅。
片尾,妻子和儿子一起买花对应着妻子的母亲曾对她的种种遏制,但这些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看到妻子对旧情人轻描淡写的拒绝时,我们知道丈夫带给她的将是一生的回忆和幸福。 。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影评
《我是传奇》影评——人类因为某种病毒导致几近灭绝,在荒芜的纽约,身为举人的科学家,独自一人生活着,试图破解这一毁灭人类的病毒。
整部大戏,一个人,一只狗,坚毅的生活,顽强的生存。故事情节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俗套,可就是这么一个科幻片,却在首映时狂揽7600万!使美国电影市场犹如喷井式的在这2007年末又掀起一层滔天巨浪。
而围绕着一连串奇迹的人,就是此片中那唯一生活在纽约的黑人--威尔,史密斯。这个片子的名字我看取的实在是不错,不是针对剧情,而是针对威尔,史密斯这个人。
他在当今好莱坞的确是个传奇了,自他接受的电影,种类繁多,从动作到科幻,从爱情喜剧到剧情片,他能演任何题材的片子,并且每部作品都是票房冠军。就只这一点,放眼整个影坛,真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号!在西方世界里,我是传奇这样的类似科幻惊悚片其实在这个日子上映非常难以讨好,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合家欢乐的节日,都喜欢看喜庆幽默的电影,可就是这么个完全不符合西方人们定义应该是在节日里看的片子,却硬是敢逆着这小半年低糜市场上市,并且取得了如此如此令影评人震惊的成绩。
7600万,这个恐怖的数字超出了所有人预期的范围,无怪乎制片人和老板笑的嘴都闭不上,连连夸赞威尔,史密斯。因为威尔,史密斯值得他们的夸赞,我相信美国老百姓能够进入电影院,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威尔,史密斯,这就是史上最有权威的男影星的实力,权威!所以这个“我是传奇”在我看来,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威尔,史密斯,而不是电影里那个虚构的人物。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对于影片很有些微词,但看了那么多的影评,几乎质疑的都是导演的功力以及某些情节的设置不合理,但是对于威尔,史密斯几乎算是一边倒的给予肯定和赞美,而我对此的看法是,我是传奇这个片子,其实很完美,很经典,刨除威尔,史密斯,其实这个片子有很多可以称为经典。首先,对有些人质疑前半部分经典,后半部分草率,尤其结尾,更是有垃圾的嫌疑,在我眼里,结尾恰恰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想必大家都看过,这几年类似的电影,无论是惊变28天,还是惊变28周,或者DOWN OF DEAD,或者生化危机系列,结局几乎都是大通小异。
象28天和28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升天,结果却是席卷了整个世界。而OWN OF DEAD 更是跑到岛上发现那里的人也是感染者而所有逃出的人全都GAME OVER。
至于生化危机系列,由于游戏的缘故以及想拍续集的暴利趋势,使的每部结局都不是圆满收场,而是昭示着更大的危机即将出现。这么看来,就好象但凡病毒导致人类变异毁灭世界的电影,结局如果不出人意料,不惊世骇俗,不让观众们张大着嘴巴脑海里徘徊着“竟是这样!”而会认为拍的很失败。
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这样逻辑以及想法,在我看来,结局的惊变固然是需要的,固然能够给影片锦上添花,但如果千篇一律,反倒成了俗套,而“我是传奇”恰恰走回了很多年前我们认为的俗套--最终人类研制出了解药,这个世界还是被挽回了。我是传奇敢于在前一种结局大行其道的整体氛围中不依照潮流而行,仅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钦佩,何况它所设计的这种结尾又恰恰超出了所有观众的预料,至少对于我,在观看的时候总是在猜测结局应该是非常绝望的,或者维持着现状,甚至当女人说有个隔离区时,我也跟威尔,史密斯的想法一样,没有什么所谓的隔离区,等历尽艰辛到了后却发现,又将会是另一个夜魔之地,而我按照着自己的“经验”如此判断之后,却在面对着真正结局到来时,有了意外,所以说,此片的结尾我觉得恰恰是成功的,当世人都在剑走偏锋只时,你正常拔剑,反倒取得了跟好的效果。
而且对于有些人说威尔,史密斯领悟上帝太过迅速,之间没有什么过度,没有一定的情节铺垫,我则不以为然,试想,在那样一个绝望的年代,人的想法绝对不会和现在我们的想法一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大的动乱和坎坷,我们怎么能理解在那样一个人类灭绝,而且全都变成吃人的魔鬼世界里,能够存活下来的人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当威尔,史密斯三年来认为自己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人类之时,却有两个人在他一心寻死之时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而他仅仅是在餐桌上发了一顿脾气,而后自己躲在浴室里,想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样的一个人在面对着从不心上帝到最后的相信上帝,还需要有多大的过度,多大的铺垫来帮助他慢慢的,仔细的慢慢体会出这个上帝的万能?我觉得在那样一个危机的时刻,在他的眼中,破碎的玻璃显出那样的一副图案,耳中听到女儿声音,足以让他瞬间有所顿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过于收尾之嫌。至于说什么里面变异人类的造型问题,我觉得这有必要和本片的题材联系在一起来讨论,说实话,我是传奇真正该遗憾的是诞生晚了,如果它在惊变28天之前面世,那我想现在该受到责难的就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了。
并且对于造型的设计,确实比较象生化危机里的某些造型,但我想人类在这一点上估计已经走到了极限,再怎么想突破也不太可能,试想,你总不能期望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