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地质灾害监测员工作总结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总结怎么写?

    一、地质灾害概况xxx街道地质灾害以洪涝为主,由于辖区地势低,基础设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库一放水,地势较低的民房、厂房及仓库等容易被淹.二、地质灾害情况(一)重点防范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库放水等活动.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重点主汛期是5月至7月.(二)防治重点.根据辖区地质灾害分布,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为火车站南头沿河民房、厂房及仓库.重点防灾地段是工业南路101号至114号,省一建靠河边平房地势较低,较易被淹.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等因素,确保做好辖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针对辖区基本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并严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土地协管员工作总结要怎么写?

    土地协管员工作总结(范文)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工作切入点 为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和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可参照具体规定),总结经验做法,查找存在问题,推进村级协管员工作全面发展,**年**-**月,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开展了村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和环保协管员工作调研,通过听取村级协管员工作开展情况汇报、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村级协管员工作基本情况,为探索加强村级协管员工作、找准切入点提供决策依据。

    (二)严把审批关口,做好评聘工作 **年,是村两委大选年,各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照《**省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文件规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通过村委会推荐、国土资源所及村建站把关、乡(镇)政府审核公示、征求建设和环保部门意见等程序,严把审批关,认真组织开展村两委换届后村级协管员的选聘、考核与续聘工作。**市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对经三年考核合格的原任村级协管员予以续聘775人,占协管员总数的44%,对换届选举后不再担任村“两委”干部的予以解聘,在新任村“两委”班子中新聘570人,占协管员总数的32%;**市共新聘村级协管员583人占30%,续聘1346人占70%;泉州市本着公平、工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从村两委中的大中专、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复退军人进行选聘。

    同时,为确保协管员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原则上村书记、主任不兼任协管员;**市新聘协管员131名,占总人数的5.89%,续聘1202名,占总人数的53.95%,其余的新聘、续聘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目前,全省聘用村级协管员15047名。

    其中:男性占96.6%,女性占3.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3.0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44.2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71%;党团员占81.47%;35岁及以下占15.68%,36-45岁占47.17%,46-55岁占34.33%,56岁以上占2.82%。 (三)加强教育宣传,增强法制观念 为进一步贯彻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土资源法制观念,减少土地与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改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环境,**年,省国土资源厅及各设区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乡镇国土资源所加大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教育宣传工作力度。

    我厅要求各级做好《国土资源法律宣传挂图》(以下简称挂图)的张贴宣传工作,利用《挂图》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形象生动,容易接受,群众反映良好;**市累计开展政策宣传6087次;**、**、**等市国土资源部门积极组织村级协管员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等活动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组织收看有线电视台开设的国土资源之窗栏目,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营造理解、支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为提高村级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更好地履行协管职责,我厅于年初制作并下发了3万盒《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工作指南》光盘,村级协管员人手一盒。

    以多媒体光盘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指导村级协管员开展各项工作。各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村级协管员认真学习《**省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业务。

    **年,**市共组织协管员业务培训29次,合计37天,召开座谈会69场,发放业务培训材料3441本。培训采取授课、研讨、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受训人员认真学习国土资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涉及耕地保护、规划管理、土地利用、地籍管理、执法监察、矿产管理、地灾防治、村庄住宅用地管理、土地纠纷调解和国土资源信访等相关业务知识;**市今年共举办培训班58期,培训人数达3578人次;**市国土资源局深入到各乡镇开展以国土资源知识为内容的村级干部培训活动,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基础知识,现聘村级协管员员中受过培训1464人,占75.9%;**市南靖县国土资源局结合开展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共举办11期培训班,每期3天,培训村级干部452人,其中村级协管员184人,协管员参训率达98.9%。

    **市举办村级协管员各类培训班共227次,现聘任的村级协管员中有1367人受过国土资源协管业务培训,占全市村级协管员总人数的78%,**等县还自行编印了《土地权属争议案例选》、《地质灾害防治手册》发放给村级协管员。经过培训,村级协管员充实了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增强了协管工作能力。

    (五)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十分重视村级协管员管理制度的建设,根据当地的条件特点,不断健全村级协管员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目标责任,规范工作程序要求,大大提高了村级协管员工作效能和科学管理水平。如:**市经过调研,出台了协管员巡查报告、纠纷调解、月例会、联络制度、学习培训、工作守则等七项制度,认真落实村级协管员“一天一。

    作为地质队员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其总体要求

    (1)任务:

    ①“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内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②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③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④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⑤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⑥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⑦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基本要求:

    ①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②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他灾种。

    ③地质灾害调查方式采用专业人员调查与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险线索,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在地质灾害可能易发区段,对所有的居民点必须进行现场调查。

    ④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书卡片要求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要素不得遗漏。

    ⑤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⑥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必须编制调查设计书,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调查工作。

    ⑦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盘、磁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复制。光(磁)盘数据资料必须与纸介质成果资料内容完全相同。

    ③每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要求在1年内完成。

    (3)组织形式:

    ①成立由县(市)政府领导和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领导及有善成员参加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项目的实施。

    ②在协调小组领导下,由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和县(市)国土资源(地矿)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工作。

    ③每个县(市)调查组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应少于6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应少于2人。

    ④在开展调查工作前,专业调查组应协助当地政府举办地质灾害调查基层干部培训班。

    (4)质量监控:

    ①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应由具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

    ②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照设计书的要求组织实施,如需要对设计进行较大变更、调整,应报原审批部门备案或重新审批。

    ③项目实施单位应加强对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制定自检、互检、专检等质量控制措施。

    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及当地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调查工作进行野外抽查和验收,质量不合格者,必须返工。

    ⑤项目实施单位提交的成果报告送审稿,经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并经审批,方可提供当地政府使用,并按规定进行资料归档。

    ⑥建立项目质量保证金制度,对出现较大质量问题的项目实施单位,视情节扣除质量保证金,并终止其项目实施资格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2、减重与加载: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载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3、防护工程: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4、排导工程: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拦挡工程: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扩展资料: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地质灾害防治

    区政府开展坚决纠正安全生产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上下联动整改工作

    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我局今年扎实开展了坚决纠正安全生产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经过自查自纠,排查整治率达到100%,行动期间非法采矿发案率为零,非煤矿山整治效果显著,矿业秩序持续稳定,全县国土资源领域安全生产方面未发现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了由局长李坚任组长,副局长徐庭强、朱定辉、刘圣东和党组成员张彬为副组长,用地股、地籍地政股、土地储备中心、矿管股、监察室、执法监察大队和地环股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坚决纠正安全生产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辰国土资发〔2014〕3号),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二、集中整治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

    (一)加大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力度。一是开展打非的集中整治行动。根据排查情况,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进行集中整治,逐一销号。今年,共开展日常巡查防控242次,出动人员1096人次,组织集中整治行动11次,取缔非法矿点7处,没收炭质页岩矿480吨,填埋钒矿600吨,扣押挖机4台,封闭五一矿区废弃矿硐25处。开展矿山超深越界专项整治行动。2014年,我局按照县政府的工作方案,分步对全县持证的开工矿山进行了多轮检查和一次全面检测。据统计,我局今年上半年共检测矿山15个(煤矿13个、非煤矿山2个),发现并立案查处越界矿山1个,封闭越界巷道6处,下达停供火工品函6处。

    (二)防治结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县是地质灾害大县,地灾隐患点多面广,政府财力不足,全面治理难以做到,只能是抓紧治,侧重防。今年我们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严防死守地灾隐患点。年初,认真编制《辰溪县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明确了组织、预警、应急措施,编织了县、乡、村、组、监测员五级责任管理网络,将全县地灾隐患点监管责任明确到了具体人员。汛期及时发送预警短信和防灾避险资料,加强日常巡查、排查和汛期值班制度。汛期局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处理突发事件;主汛期县、乡、村、组560多名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值守,严格执行“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制度。二是积极申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011年申报成功,国家投资800万元的大坪国家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10月底可竣工,11月可验收。今年向省厅申报成功了寺前镇寺前村、巴卡坳村矿山复绿工程治理项目。

    (三)加强矿山企业日常监管。对持证矿山日常监管,我局主要抓了年检、换证等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矿山90个,其中煤矿32个(含省煤矿),非煤矿山58个,其中持有效采矿许可证矿山(以下简称持证矿山)61个,采矿许可证过期矿山(以下简称过期矿山)29个。今年共年检持证矿山59个,年检率100%,新发证2个,换证5个。

    三、加大土地收储和报批力度,确保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一是积极开展土地征收工作。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城规划区内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工作,多次开会,统筹协调,目前城东新区多数项目用地已征收到位。二是积极开展用地报批。局用地报批组围绕项目建设,落实两个优先、一个统筹的用地政策,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用地,统筹安排社会事业项目用地。目前,已批回建设用地14宗面积61.515公顷(全民健身体育中心、沅江北岸沿江路、七里亭加油站、田湾加油站、泡潭安置区、2012年第二批次、2013年第一批次、城南棚改、照明堂加油站、桥南加油站、城南防洪基础设施、烟草经营业务用房、工矿棚改、自来水迁建);已预审6宗(潭湾农贸市场、妇幼保健院、锦沅大道、华中物流园、长青锰业、琉璃瓦生产线)。三是努力做好土地储备工作。2012年第二批次、2013年第一批次共26.2647公顷(394亩)已从省厅批回,进入政府土地储备库。

    总之,今年,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土资源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范围内的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巡查排查、包矿包片、立案查处、事故调查、责任追究、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信访和领导包案等工作制度,确保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得到全面遏制,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防灾减灾学习心得或心得体会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

    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今年灾情及我部防范工作情况 今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

    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年初开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采取多种手段严防严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后8次召开全国和重要地区的汛期防范工作会议,多次发文和联合相关部门发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二是检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检查指导。三是强化应急,派出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区、市),指导排查、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

    多次启动应急响应,在玉树地震和关岭滑坡等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助和指导防范次生灾害。四是重点防范,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四省(市)开展排查和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人口密集地区、交通干道和重要工程周边灾害点再排查。

    五是联控联防,加强与气象、水利、铁路、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部门优势,落实防灾责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过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成功避让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仅6月一个月,全国共成功预报320起,避免人员伤亡1101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为历年来单月最多。

    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大幅减少。 重点地区防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预报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已连续7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但灾民安置点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

    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隐患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二、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

    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的10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定规定我部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为重点的,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

    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个县的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

    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职,缺少必要的经济待遇和设施配备。原因是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都是贫困县,县乡政府在财政上都比较困难。

    2、组建了部级和省级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

    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 问题是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

    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

    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性服务机构性质很不相宜。 3、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

    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我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