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落实德育课活动情况说明

    1.怎么写德育实践情况

    于我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仿佛永远都只是书面用语,永远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现。一边写着“学会向父母感恩”之类的话题作文,一边对父母颐指气使、大声吆喝。若不是这次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或许我仍然这般任性。

    “五个一”中有一点是为父母做一顿饭。当然,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有这一顿饭。应付任务的做法自是只做这一顿饭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学校的用心是在于让我们从这一顿饭中体会到父母天天为我们作出可口饭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愿,第二次觉得麻烦,第三次更是觉得厌烦透顶。而父母,却天天,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十六个年头里,不停地做着这一件事。诚然,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可是,当你有目的地为了另一个而去做时,会格外的用心。即使饭菜不比餐馆、饭店的可口,可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爱意是独一无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说,我永远吃不惯我表姐家的饭菜,太过清淡,只因为我表姐不爱吃重口味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这一项目中,我所做的,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几顿饭而已。这一点点的小事,却仍不让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饭,无从下手,除了炒蛋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还要时刻担心我是否又被滚烫的油滴溅到、在我操作失误时来挽救整锅菜。第一次做饭的结果并不乐观,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我的父母并不会像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老套情节“父母一个劲夸做得好吃而实际上却难吃的紧”这样夸我,而是很不给面子的指出“难吃”,并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后,饭后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给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归来的父亲在水池边洗着我和母亲都不愿去洗的碗的背影时,心里有点刺痛。他胖了,也老了,这些家务不久将不再适合他这样的年纪去做了。我不能总以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家务,这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

    向父母感恩,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项德育功课,明显当时我搪塞过去了。现在才开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应该如何去报答。当我作业做完不去复习功课而是打开电脑游戏时的负罪感,正是我开始懂事的标识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学习便是对父母多年为我付出的爱的亵渎。

    也许这些话在有些人眼里很假,但我认为,只有有着这样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诚。

    2.如何简介课程育德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情况

    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文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笔者通过对重庆市47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请教大方。

    一、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问题概观 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 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都能够有意识地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在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生成,获得非预期的发展。

    但相对学科教学而言,老师们在教学现场中捕捉育德的时机的意识普地遍明显地不够,基本上都是按照预设好的一套教学程序,在完全的控制中人为强制地生硬地进行育德,没有为生成的育德课堂创造条件。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如某小学音乐课: 师:现在呀,勇敢的大鹿把蹦蹦兔请进了自己家里,两个好朋友手挽着手,紧紧团结在一起,猎人现在也来大鹿家门前,在这个时候你想对猎人说点什么呢?你想说什么?小青蛙(某学生装扮)小青蛙(学生A):猎人猎人听我讲。 师:讲什么呢?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就说。

    小青蛙(学生A):我们动物很无辜 师: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还是伤害动物呢? 生(齐答):保护动物 师:你们我们小青蛙都说了我们是那么的无辜,是吧?还想对他说点什么,小鸟,你说说。 小鸟(学生B):我们一起做朋友。

    师:小鸟这个愿望真好。能够和人类做朋友,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多好呀,是吧?你的愿望真美好。

    你呢?小蝴蝶。 小蝴蝶(学生C):不要伤害小动物。

    师:别伤害小动物。我们都是好朋友。

    是不是? 师:孩子们,要是我们能把对猎人的劝说变成歌词唱一唱,那该有多有意思呀…… 教师要求学生创作在猎人面前你想说什么的歌词,在创作中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道理。其育德的预设是很好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比较顺利,到达了课程设计预设的目的。

    但是,在现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展开点上,教师提问“你想对猎人说点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生成机会,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肯定会有很多个性化的答案,这时,教师去积极的处理,进行生活化的德育生成,将会是课堂更生动、真实。

    而教师在这时急切地进行了“引导”:“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还是伤害动物呢?”,没有耐心等待学生自己总结各种感受,老师再加以强化、肯定或对消极看法进行正向引导,即使没有学生回答到老师思考的认识“层次”,老师也可以以个人的角度提出说“我也有一个感受是……”,以平等参与的态度,表达出观点,引起学生思考,不也达到了育德目的了吗?过早将保护动物这一预设道理讲出,将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这一道理下,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生成的德育机会。 2、忽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 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行”是我们评判德育效果的更重要多内容。然而,对“行”的评判,存在有滞后性(“行”表现的大部分机会主要在课后),所以,在课堂德的教学中,需要有便于及时评价的内容维度作为育德效果的考察标准。

    那么,这个内容维度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课堂上评价的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是否在不断完善、提高,即是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应当成为育德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1]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个性自觉能动地将对德育知识的思考、对情感的体验通过某些外显的形式展现出来。课堂上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在课堂平等交往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通过对话、讨论等多种行为将德育体验表现出来,实质是表现了受教育者能否积极主动地接受、认同德育内容或生成德育经验。

    大多数教师在学科课程育德课中的讲述中发挥都很精彩,都很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展示,但学生很少有充分的主体性发挥。在某中学高一历史课上,当老师讲到抗日救亡运动时,结合图文,在激昂的音乐背景中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史实,让全班朗读马占山将军语录;在悲伤的音乐烘托下讲述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并补充讲解巾帼英雄赵一曼的事迹,让擅长朗读的同学深情朗读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内容。

    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发挥得也。

    3.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怎么写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总结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此门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正是基于此,本学期我校全体教师积极研究,共同推动了我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 一、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总体情况

    全面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具体要求。本学期我校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及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开设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课深入开展,学生的微机操作技能全面提高,从而极大的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劳动技术课使我校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技能,从而通过学生来影响学生的家长,充分的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方面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品质得以更快形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览等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使其充分的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 的体验感悟,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本学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所取得的成绩 1、

    教师的观念得以更新。课程改革初期,在我校有很多教师对此门课

    2

    程的认识,在思想上一段时间内曾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它不是中考的考试科目,这门课的开设会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通过本学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后的成效,全体教师看到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体会到了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巨大潜能,看到了此门课程开设后,校园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从而使我校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彻底更新,每位教师不仅积极的在自己所教课程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深入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 2、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

    知识的原动力,只有欲望的存在,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才会变得水到渠成。本学期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去关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去到社会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了我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好局面。 3、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显著。通过本学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

    开展,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的创造出一大批优秀成果。如:在我校创新成果展览中展出的的肖海松同学创作的根雕作品《蛇》;李海歌同学创造的改进型污水处理器;崔子量同学制作的气体反冲车;丁仪同学的电脑制作作品《风华正茂》等优秀作品。所有的这些作品无不展示出了时代中学生的才能。 4、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升华。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活动,学生深

    刻的体会到了自己身边的变化。通过了解身边的典型问题,学生学会

    3

    了如何处理与同学家长老师的关系;通过调查身边环境的变化,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自己亲身的劳动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增强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欲望。总之,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得以加强。 三、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不足 1、

    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校的综合

    社会实践活动课虽开展的有声有色,但要想长期的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机制是重要的保障,但我校的评价机制仍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进一步展开。评价机制需我校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 2、

    学校仍需为学生搭建更多的成果展示平台。学生作品被老师和同学

    充分的认可,这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此,学校应进一步的为学生搭建更多形式的展示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多的 展示自己才能。

    4.如何简介课程育德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情况

    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文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笔者通过对重庆市47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请教大方。

    一、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问题概观 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 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都能够有意识地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在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生成,获得非预期的发展。

    但相对学科教学而言,老师们在教学现场中捕捉育德的时机的意识普地遍明显地不够,基本上都是按照预设好的一套教学程序,在完全的控制中人为强制地生硬地进行育德,没有为生成的育德课堂创造条件。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如某小学音乐课: 师:现在呀,勇敢的大鹿把蹦蹦兔请进了自己家里,两个好朋友手挽着手,紧紧团结在一起,猎人现在也来大鹿家门前,在这个时候你想对猎人说点什么呢?你想说什么?小青蛙(某学生装扮)小青蛙(学生A):猎人猎人听我讲。 师:讲什么呢?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就说。

    小青蛙(学生A):我们动物很无辜 师: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还是伤害动物呢? 生(齐答):保护动物 师:你们我们小青蛙都说了我们是那么的无辜,是吧?还想对他说点什么,小鸟,你说说。 小鸟(学生B):我们一起做朋友。

    师:小鸟这个愿望真好。能够和人类做朋友,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多好呀,是吧?你的愿望真美好。

    你呢?小蝴蝶。 小蝴蝶(学生C):不要伤害小动物。

    师:别伤害小动物。我们都是好朋友。

    是不是? 师:孩子们,要是我们能把对猎人的劝说变成歌词唱一唱,那该有多有意思呀…… 教师要求学生创作在猎人面前你想说什么的歌词,在创作中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道理。其育德的预设是很好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比较顺利,到达了课程设计预设的目的。

    但是,在现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展开点上,教师提问“你想对猎人说点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生成机会,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肯定会有很多个性化的答案,这时,教师去积极的处理,进行生活化的德育生成,将会是课堂更生动、真实。

    而教师在这时急切地进行了“引导”:“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还是伤害动物呢?”,没有耐心等待学生自己总结各种感受,老师再加以强化、肯定或对消极看法进行正向引导,即使没有学生回答到老师思考的认识“层次”,老师也可以以个人的角度提出说“我也有一个感受是……”,以平等参与的态度,表达出观点,引起学生思考,不也达到了育德目的了吗?过早将保护动物这一预设道理讲出,将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这一道理下,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生成的德育机会。 2、忽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 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行”是我们评判德育效果的更重要多内容。然而,对“行”的评判,存在有滞后性(“行”表现的大部分机会主要在课后),所以,在课堂德的教学中,需要有便于及时评价的内容维度作为育德效果的考察标准。

    那么,这个内容维度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课堂上评价的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是否在不断完善、提高,即是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应当成为育德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1]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个性自觉能动地将对德育知识的思考、对情感的体验通过某些外显的形式展现出来。课堂上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在课堂平等交往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通过对话、讨论等多种行为将德育体验表现出来,实质是表现了受教育者能否积极主动地接受、认同德育内容或生成德育经验。

    大多数教师在学科课程育德课中的讲述中发挥都很精彩,都很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展示,但学生很少有充分的主体性发挥。在某中学高一历史课上,当老师讲到抗日救亡运动时,结合图文,在激昂的音乐背景中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史实,让全班朗读马占山将军语录;在悲伤的音乐烘托下讲述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并补充讲解巾帼英雄赵一曼的事迹,让擅长朗读的同学深情朗读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内容。

    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

    5.活动情况说明怎样写

    具体情况也不了解,没法给你太具体的建议,但是至少应包括:

    1.主题班会的前期策划,目的

    2.详述主题班会过程,包括具体怎么“搞砸”的

    3.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教训时以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客观原因虽然不是主要的,但是必不可少

    4.申请重新开一次,把自己新的班会策划写出来,并邀请辅导员参加。

    第4条你酌情处理。我认为是很必要的,既然有了困难就一定要解决,辅导员肯定对你这次的活动不太满意,如果能以此作为补救就最好了,否则你的班长位置堪忧啊

    6.中小学校德育课如何落实

    现代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教授文化知识,职业教育教授技术技能,但目前很少有机构教学生人文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几千年的文化,里面有很多精华,

    其实,现代教育忽视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社会上忽视了这个问题,做家长的应该引起重视,应该以身作则。把人文教育这堂课补上。

    考试分数只是人生的很小部分,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德行,第三是学识与技能,一个家庭教育良好,养成良好习惯与道德情操的人,在遇到人生的抉择的时候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不论穷富、不论出身,都应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德行修养是最好的财富。

    感恩心

    1. 孩子看到你回家是否跟你打招呼?

    【如果忙着玩游戏,看电视不理你,你不指出就是家长的问题】

    2. 对于你买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交学费是否向你表示感谢?

    【如果他一直以来觉得是应该的,你不指出就是家长的问题】

    3. 对于老师的批评、建议是心存感激还是抵触怨言?

    【如果他由此情绪,做家长的也应该及时指出】

    怜悯心

    1. 对于世界万物都应该有怜悯之心,相信万物有情;

    2. 学会珍惜粮食、及时关闭水龙头、不用的电器及时关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3. 在公共汽车上有座位,他是否想着让给你或其他老弱人等?

    【如果他无动于衷,你也应该适时指出】

    恭敬心

    1. 尊敬师长,如果孩子连老师都不尊敬,还怎样谈及能学到老师的知识呢 ?

    2. 尊重长辈,你的孩子家里来亲戚朋友是主动打招呼? 还是你告诉他打招呼,他都不理呢 ?

    3. 不但尊敬父母、也要尊敬其他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有恒心

    1. 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2. 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困难,不逃避,不畏缩;

    无私心

    1. 对于自己的东西愿意分享给同学或兄弟姐妹,亲戚朋友;

    2. 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不幸事件,能够有无私救助的心理;

    3. 在学习上、生活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或朋友;

    4. 能够与别人一起分享空间、时间、资源,这样在高中、在大学独立住宿舍也可与大家和谐相处;

    5. 深刻理解舍得,没有舍没有得。

    7.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施德育教育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如何处理好课程与德育的关系,把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达到寓学科育人的效果呢?

    一、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的养成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情感的养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还会影响到日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注意情感的培养。首先,是对学生爱心的培养。"爱心"是做人最起码的本性,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分强调竞争性,同时因竞争性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不能对学生之间的竞争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湮灭了教育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拥有一颗"爱心",如何去"爱人",从而"爱社会"。例如:开展《爱我们的达德学校》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达德学校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达德学校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爱心"意味着"关注,关心,关怀,给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这一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去教会孩子们怎样去关注别人,关心别人,关怀别人,给予别人。

    二、重视活动实施过程,培养协作精神

    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紧密合作。然而,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学生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生与生的交流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合作精神和技能,同时也造成学生不尊重他人,不愿帮助别人等一些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多地采取5—7人组成的课题组。它由学习成绩优、中差的学生,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需要,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如课题组成员间合作交流,以求集思广益,深化对问题的研究;跨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但在实施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小组内学习不协调,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何防范与引导呢?

    l、将小组工作分为:组长、资料管理员、联络员、等。组内成员的职责,按特长、兴趣、爱好分工到个人,制定具体的岗位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工作、基本要求,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使活动有序开展。

    2、小组内运用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的时间、积极性、协作性、收获以及小组内评价做好记录。这样,从制度上起到督促与鼓励。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每个学生近距离交流的都是和自己认知模式差别最小的学生,促使其更好地向别人合作学习。而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也认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所产生的效能要比教师的引导和空洞说教大得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在合作时,生与生间情感交流,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儿童交流的欲望,获得被他人尊重和分享成功的喜悦,养成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三、抓住活动点滴细节,促进心灵净化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惯溺爱,平时经受的挫折少,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中,也曾出现过有的学生外出采访时受挫,噘着嘴,眼里满含泪水,变得心灰意冷;有的查找资料时,一时目标没达到,就情绪低落,灰心泄气……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有意识抓住点滴细节,引导学生,如阅读一些能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励志格言,鼓励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时刻保持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像:苦背圆周率的茅以升,废寝忘食的贝多芬……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些无惧困难考验的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经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人生哲理,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逐步培养自强、自信、百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品德教育的大课堂。只要在平时活动开展中,教师做有心人,让学生在课中乐,乐中学,学中长,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8.如何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一、主题德育的理论依据1、科学人道主义理论科学人道主义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将呈现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出现“科学人道主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概念作了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

    科学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即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科学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活动性(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开放性(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社会,并且在学校内部树立开放的观念)。3、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坚持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根据教育系统论原理,依据德性生成规律、德育规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德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联系,科学系统地整体设计德育环境、条件和机制,以寻求德育最优化的模式。4、心理学需要理论心理学家已经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动力的源泉。

    需要具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集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

    三是社会性,人类满足需要的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人类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所以,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就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

    5、新课程改革理论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德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若干意见》也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

    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德育的实践环节,对小学、初中生、高中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天数做了明确规定。2001年5月团中央提出少先队工作要加强“体验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知行统一的原则,明确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学遵守道德规范。” 这些都说明,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开展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6、活动理论社会环境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人的活动为中介起作用,人通过与物打交道,由此具体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通过参与一切的群体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系统,从而进行社会生活活动。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

    二、主题德育的实践依据1、树立理念,与时俱进学校出台《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及《教师工资实施办法》后,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十分高涨,并且近年来,我校一直秉承“让校园充满爱”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开展“三成”教育,教学上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德育上积极探索主题德育,努力把教学管理、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构筑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2、领导重视,德育为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提出提升教育质量的口号,以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个月都有德育主题观摩课的活动,形成了系列活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凸显特色,以点代面我校作为德育特色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是开办了体艺特长班,二是开设了丰。

    9.求小学德育课的详细教案,好的追加50.谢谢

    .cn/show.asp?soft_id=15732

    德育活动课教案

    题目:《培养责任感》

    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当具有责任意识(对自己,对家庭,集体和社会),并且有勇气承担责任,做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授课人:王正寒

    教学过程:

    引入:上周心理课调查"你心中最理想的男(女)生",统计结果: "有责任感"是 "最理想男生"所具备的品质的第二位,是"最理想女生"所具备的品质的第三位.这就表明,"有责任感"在我们评价一个人时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思考: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你觉得有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一,明确 "责任"定义

    1责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分内应做的事.

    老师把教育的对象教会,教好,这是老师的责任;农民把地种好,多产高产,是农民的责任;军人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站好岗,放好哨,保卫祖国的领土,这是他们的责任.

    提出问题:学生的责任是什么 (生讨论)

    2明确责任意识的概念

    (1)人们对自己发生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cn/show.asp?soft_id=15733

    德育活动课教案 信任, 责任, 感恩

    题目

    信任, 责任, 感恩

    目的

    旨在通过此次体验式德育活动,让同学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换一个角度理解信任,责任; 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与老师,家长,同学之间的深厚情感,学会感恩.

    设想

    构思

    设计与构思

    1.在活动中学会彼此沟通,让大家在真诚的氛围中敞开心扉.

    用真诚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会和别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信任,同时学会对别人负责.

    2. 2.教会同学们感恩, 让他们表达出对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感谢.

    让同学们谈谈在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动的事儿,学会感恩.

    把自己的感恩表达出来.

    3.3. 将想法落实于行动,每个人争取在班级中团结同学,在学校尊敬老师,在家中孝敬父母.

    二, 准备过程

    ..

    10.德育课的心得体会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gfssqtd

    德育教育心得体会一: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我们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来教育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即指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就说明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德”字当先。德育教育,塑造学生心灵。我们开展“全员、全面、全程”德育大讨论,正是彰显了我们“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理念,切实地表现了我们育人的前瞻性。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泡在溺爱的蜜罐里长大的,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欠缺太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几乎是一个盲区。记得刚开学的某一天,我无意间听到一名女生对同学破口大骂,那骂声响亮,不堪入耳。我走上前去严厉地制止了她,并且对她说:“你刚才说的话和你漂亮的外表严重不符,你说的话我都不好意思重复,你骂人是对同学人格的侮辱,伤了同学的感情。我跟她讲我今年夏天在广州火车站遇到的一件事,一个女孩和一个妇女发生口角,并且张嘴骂了那名妇女,骂的很难听,当即那个女孩的父亲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我又对她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代表了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况且你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能出口成脏呢?那位女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也许像这样的事在别人看来是小事,但是在学校,作为教师遇到这样的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