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评语
1.幼儿行为如何评价
幼儿是逐步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我的肯定或否定。
因此,恰当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主观笼统,有失公正的评价,常常会使幼儿丧失前进的勇气和向上的信心。
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评价趋向正确,并使幼儿能从中不断地产生进取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呢? 首先,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 在幼儿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评“好孩子”的情景:老师说:“xx这星期吃饭很乖,上课会回答问题,和小朋友也很友好,应该给他评‘好孩子’。”
再“民主”一些的做法,便是让似懂非懂的小朋友表决一下。这种面面俱到的评价,看似公正,其实是最容易伤害幼儿的。
因为教师费心挖掘那么几个“好孩子”,却忽略了大部分幼儿在同一时间里的努力。一个孩子也许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可在另一个方面却进步了。
而老师却在求全责备,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孩子如果经常处在这样的评价之中,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会不在乎地说:“我反正评不上好孩子的。”
客观的评价,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这倒不是说给每个人都评上“好孩子”,那样的话,又是另一种表现得“不公正”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说在小班阶段评小红花,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进步,就应给与鼓励。
一位小朋友主动扶起摔了一跤的同伴,就可发给他小红花。一位小朋友尝试着自己扣好了扣子,也可发给小红花;一位小朋友上课发言很积极,同样可以发给他小红花。
小红花不应成为十全十美的标志,而是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明的一种肯定态度,它能使幼儿不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的行为的,不能轻易地把幼儿放入群体中与他人作比较。
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进步与比他强的人相比,那么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着眼于与他自身相比,时时处处让他在老师的帮助下看到自己的进步。
而且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每个孩子在各种场合都有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得到第二次。
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其次,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认识是很直观,具体的,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
同时要注意,采用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因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使用单一的评价手段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受小红花。
小红花是一个实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评价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
中班幼儿对小红花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如果此时继续沿用小班的评价方式,幼儿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并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
因此,在中班阶段,改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他们爱想问题,爱探求未知的世界。
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的手段,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我们班,小朋友对地球仪特别感兴趣,热衷于认识全国各大城市,就采用“小飞机飞向北京”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飞”过一座座城市,最后“飞向北京”。
这种形式果然大受欢迎,“小飞机”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幼儿。 孩子们对飞行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他不断努力,受到教师肯定的过程。
面对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会做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努力。 再次,评价要注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解。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评价。这实在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方式。
而我认为,对幼儿的行为要做分解,分解出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毛病是常犯的,哪些是偶犯的,甚至是无意中犯的;还有哪些行为看得出有孩子的主观努力,这样,教师就不会去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只有教师清楚明了了,才会使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错了,要改正;哪些事情做对了,要坚持;哪件事情是无意中发生的,下次要注意了。
这样的评价即客观、公正,又使孩子容易接受,并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幼儿的表现作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掐灭他们努力的火花。
有时候,孩子一天的努力,会由于自己偶尔一次的淘气而告失败,本来期盼着表扬,会以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告终。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学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而且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对教育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
2.幼儿行为该如何正确评价
【热点导读】:关于小班幼儿排队的反思 幼儿园托班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会唱歌的车 更多精品来自 3 e d u 论文 幼儿是逐步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我的肯定或否定。
因此,恰当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主观笼统,有失公正的评价,常常会使幼儿丧失前进的勇气和向上的信心。
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评价趋向正确,并使幼儿能从中不断地产生进取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呢? 首先,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 在幼儿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评“好孩子”的情景:老师说:“xx这星期吃饭很乖,上课会回答问题,和小朋友也很友好,应该给他评‘好孩子’。”
再“民主”一些的做法,便是让似懂非懂的小朋友表决一下。这种面面俱到的评价,看似公正,其实是最容易伤害幼儿的。
因为教师费心挖掘那么几个“好孩子”,却忽略了大部分幼儿在同一时间里的努力。一个孩子也许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可在另一个方面却进步了。
而老师却在求全责备,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孩子如果经常处在这样的评价之中,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会不在乎地说:“我反正评不上好孩子的。”
客观的评价,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这倒不是说给每个人都评上“好孩子”,那样的话,又是另一种表现得“不公正”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说在小班阶段评小红花,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进步,就应给与鼓励。
一位小朋友主动扶起摔了一跤的同伴,就可发给他小红花。一位小朋友尝试着自己扣好了扣子,也可发给小红花;一位小朋友上课发言很积极,同样可以发给他小红花。
小红花不应成为十全十美的标志,而是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明的一种肯定态度,它能使幼儿不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的行为的,不能轻易地把幼儿放入群体中与他人作比较。
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进步与比他强的人相比,那么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着眼于与他自身相比,时时处处让他在老师的帮助下看到自己的进步。
而且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每个孩子在各种场合都有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得到第二次。
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其次,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认识是很直观,具体的,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
同时要注意,采用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了,因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使用单一的评价手段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受小红花。
小红花是一个实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评价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
中班幼儿对小红花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如果此时继续沿用小班的评价方式,幼儿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并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
因此,在中班阶段,改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他们爱想问题,爱探求未知的世界。
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的手段,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我们班,小朋友对地球仪特别感兴趣,热衷于认识全国各大城市,就采用“小飞机飞向北京”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飞”过一座座城市,最后“飞向北京”。
这种形式果然大受欢迎,“小飞机”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着幼儿。 孩子们对飞行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他不断努力,受到教师肯定的过程。
面对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会做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努力。 再次,评价要注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解。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评价。这实在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方式。
而我认为,对幼儿的行为要做分解,分解出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毛病是常犯的,哪些是偶犯的,甚至是无意中犯的;还有哪些行为看得出有孩子的主观努力,这样,教师就不会去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只有教师清楚明了了,才会使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错了,要改正;哪些事情做对了,要坚持;哪件事情是无意中发生的,下次要注意了。
这样的评价即客观、公正,又使孩子容易接受,并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幼儿的表现作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掐灭他们努力的火花。
有时候,孩子一天的努力,会由于自己偶尔一次的淘气而告失败,本来期盼着表扬,会以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告终。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综上所。
3.教师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正确评价
对幼儿进行正确评价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恰当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在评价幼儿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等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活动中接受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和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全面了解幼儿,巧妙利用评价引导幼儿发展。
不应该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好孩子”身上,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小朋@安亚玲$河北省容城县小里镇胜利庄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正确评价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恰当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在评价幼儿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等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4.如何评价幼儿的行为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一来,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不到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科学观察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
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
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
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
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
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5.如何评价幼儿的行为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样一来,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不到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科学观察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
在连续性个案观察中,有些教师受观察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位教师在第一次观察时,发现某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便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时,她就将注意力放在证实已经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起作用、幼儿是否已经学会正确洗手上了。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也就终止了。这种停留在原有目标层次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层层递进,深入进行。
四、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的表现。
表现之—:从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之二: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五、提高对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做到客观、有效。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内容不吻合,如观察的是某个孩子的行为,分析的却是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样以点代面,欠客观。
表现之二:分析观察内容时,习惯于以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该幼儿一向比较胆小、怯懦”“这个孩子一直比较霸道、不讲礼貌”。教师简单地给幼儿贴上了标签,却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之四:教育分析中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例如,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观察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放碗筷的动作很重,于是将“联系家长配合指导”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实,教师只需在幼儿园进餐时提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醒幼儿,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观察幼儿,是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
6.如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
内容提要: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幼儿园优势和创新生命力的基石。
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国十条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办园条件、师资队伍、内部管理、保教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教师是幼儿园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幼儿园管理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才能的调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园在教师评价中的标准与方法。教师评价在幼儿园管理中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
目前,教师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业绩评价倾向于在某个时间段内给教师的业绩和能力作一个结论,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教师评价,用某种统一、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每一名教师的工作绩效有点牵强。新一轮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对教师单纯地进行业绩评价或发展性评价都是片面的,对教师的评价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等级+评语”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教师评价的整合。关键词:发展性评价;“两条腿走路”;“等级+评语”;评价的整合一、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意义教师评价在幼儿园管理中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
因此,幼儿园建立促进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评价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师德修养等方面的提高。
新《纲要》强调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些要求都清晰地凸现了当今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性目的,尤其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能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对教师“德”和“能”方面的评价属于素质评价,对教师“勤”方面的评价属于教学行为评价,对教师“绩”方面的评价属于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素质行为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自身的发展应当成为教育发展的前提。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教师本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二、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与内容寻求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科学有效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彻底排除传统评价体系中不利于教师发展的种种因素,全面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
(一)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发展性评价,提高教师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2、通过发展性评价,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注重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突出反馈调节功能;3、通过发展性评价,使教师的专业技术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二)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业守德(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幼儿,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处处为人师表,树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
2、知识积累(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广大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3、能力提高(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育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4、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教育广大教师,积极参加身心素质的锻炼与培养,用健康的身心去教育幼儿、感染幼儿、影响幼儿。三、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法目前,教师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业绩评价倾向于在某个时间段内给教师的业绩和能力作一个结论,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评价大多应是发展性评价,它所关注的不是给教师当前的能力和水平下一个结论,而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改进问题。
我们的教师评价不能只是让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成绩与综合考核成绩及位次,而更重要的是在下一步教学中注意哪些问题,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进而完善自我。我们应对教师发展性评价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在坚持评价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发展。
(一)要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首先应对被评教师进行专项评价。所谓专项评价是指对教师在自己制定的自我发展计划中确立的发展方向上所取得的成果或成效的评价。
我们应先按照这样的评价思路完成初评、定位、收集信息、评价面谈和阶段性评价等工作。(二)统一认识,明确研究的方向。
1、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教师才能有目的地收集、分析有关自己教学资料,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先有幼儿园制定出统一的评价要求,教师在明确要求后,再制定出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自我发展计划。
2、教师的业绩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教师排序、分等,而是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它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与我们平常进行的业绩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们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的结果,只作为。